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六節

李弘再次看見了鮮于輔。

鮮于輔帶着四百鐵騎飛速進入盧龍塞。李弘趕忙迎上去,喜笑顏開,遠遠的就叫喊道:“鮮于大人,你怎麼有時間到盧龍塞?”

鮮于輔比年前消瘦了許多,大概是最近一段時間太累了。他現在是幽州刺史府裡主要負責兵事的官員,如今幽州戰事頻起,處處告急,怎能叫他不憂心如焚。

鮮于輔飛身下馬,以下屬的身份給李弘行禮。

李弘現在是軍司馬,秩俸是一千石,(東漢時秩俸都摺合成穀物計算。一千石大約80斛谷。漢代一斛爲120斤,一斤約合現在的250克。)級別,秩俸和一個大縣的縣令是一樣的。漢代以“若干石”的俸祿額度來標誌官僚等級,是所謂“祿秩”,大約有十八個等級。

軍司馬在軍隊中至少可領兩曲八百人馬,是軍隊中的基層官員。雖然官不是很大,但就他的年紀來說,二十歲不到,在軍隊中有如此位置,已經是罕見了。如果不是盧龍塞保衛戰的光輝戰績,如果不是盧龍塞大戰後唯一倖存下來的軍官,這個軍司馬的位子無論如何也是輪不到他的。就以他的庶民身份來說,終其一生,做到軍候這個位置,每月拿六百石秩俸,已經是到頂了。

在漢代,開國君主劉邦是依靠因軍功而升遷的階層打下了天下,所以大漢國的軍功階層一直都是很有權勢地位的,直到東漢末年,士大夫階層逐漸崛起,門閥,宗族勢力開始膨脹,加上皇親國戚,官僚貴族的輪番掌權,造成了軍功階層的迅速沒落。

但現在李弘就不一樣了,軍司馬的官職已經使他脫離了庶民的身份,一躍而成爲一個小官僚了。在軍隊中,軍司馬可以獨自領兵出戰,積累戰功的機會多,接觸的上司都是軍政大官,只要努力,升遷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幽州刺史在東漢末年是個奇怪的職位。孝武帝時初置刺史十三人,秩俸是六百石。到了成帝時更爲牧,秩俸二千石。建武十八年,又再次更名爲刺史,秩俸復爲六百石。但它的權力一直未變。每年州刺史大人都要在七八月間巡視所在州的各個郡國,考覈當地官員的政績,處理一些重大的訴訟案件,考察一些當地的名士人才,然後在下一年年初到京都上奏天子。刺史大人的奏摺,對當地大小官員的升遷任免,人才的選拔推薦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權力很大,但秩俸卻非常少。

因此跟在刺史後面的下屬自然秩俸就更少了。象鮮于輔,功曹從事,是刺史府的主要下屬官吏,到了縣裡,縣令都要親自出迎的,但秩俸卻只有可憐的三百石,僅僅相當於一個縣尉或者一個屯長的秩俸。

李弘雖然貴爲盧龍塞守軍長官,但也不敢怠慢刺史府的官員。他看到鮮于輔給他行下屬之禮,嚇了一跳,趕忙跑過去伸手扶起:

“不敢當,不敢當。鮮于大人這是爲難我了。”

鮮于輔根本不理睬他的客套,第一句話就把李弘聽呆了。

“大人必須跟我到漁陽去。”

“爲什麼?”李弘不由自主地問道。

“去年刺史大人離開盧龍塞時,大人曾經對今年幽州的形勢做過預測。現在正如大人所言,鮮卑人和烏丸人再度聯手,兩路同時攻擊我幽州北疆,居庸和漁陽如今均岌岌可危,急待大軍救援。”

“劉大人大約能夠從各郡國抽調多少兵力?”

“代郡的部隊已經支援居庸城去了。現在能夠抽調兵力的只有廣陽郡,右北平郡,加上漁陽郡的潞城,雍奴城,最多能夠湊出三四千人馬。”

李弘聽完幾乎暈倒。堂堂一個大漢國,五千多萬人口,在幽州這個北疆邊郡,竟然連上萬的駐軍都沒有,簡直夷非所思。

“去年你曾經親口對劉大人說過,盧龍塞今年將不會有什麼戰事。一旦北疆其他各處戰事危急,可以從盧龍塞抽調兵力前去支援。劉大人至今沒有收到你的告急文書,他確信盧龍塞方面沒有重大軍情發生,因此派我日夜兼程趕來,一是向太守大人求援,二來如果盧龍塞不能派兵支援,也要把你借走。”

李弘用奇怪的眼神望着鮮于輔。

“劉大人相信你的才能,他認爲你能戰勝鮮卑大軍。”鮮于輔苦笑了一下,同情地望着李弘說道:“在如今這種情況下,誰還有信心戰勝鮮卑人的鐵騎,除了瘋子和白癡。”

他從懷裡掏出一封火漆封印的小號竹簡遞給李弘,“這是刺史大人的授權,你可以指揮廣陽郡,漁陽郡的支援部隊。”

李弘糊里糊塗地接到手上,傻乎乎地說道:“我不能私自離開盧龍塞的。”

鮮于輔點點頭:“我知道。快帶我去見太守大人。”

劉政低頭望着自己白淨的雙手,沉默不語。

鮮于輔疲憊的坐在席上,旁邊的李弘小聲問他爲什麼幽州邊軍這麼少?鮮于輔警覺地望了一眼劉政,然後壓低聲音說道:

“現在大漢國的朝政完全被皇親國戚和*宦官把持着,各地的大小官員和門閥宗族都是依附他們而生存。在他們的支持下,這些地方官吏豪強都大肆吞併土地,盤剝百姓,大漢國無數的財富都被集中在這些人手裡,從而出現了極度富有的大臣和豪族,極度貧窮的國家和百姓的奇怪現象。成千上萬的百姓忙碌了整整一年,往往還不夠交租上稅的。去年的黃巾暴亂,波及的範圍之大,和這個原因不無關係。”

“國家太窮,邊境戰事又少,於是就削減軍隊。而各級軍官爲了剋扣更多的軍餉,都虛報人數。結果造成部隊人數劇減。“

“去年因爲黃巾暴亂,部隊人數少,清剿不利,於是陛下授權各地州郡,可以適當募兵擴軍。如果不是去年擴軍,今年幽州的兵馬就更少了。”

李弘還想問什麼,劉政開口說話了。

“子民,你確信烏延和彌加不會在盧龍塞兵力空虛的時候,突然出擊攻打盧龍塞?”

“大人,我已經詳細解釋多遍。他們的確沒有實力再來一次進攻。去年的慘敗對於他們來說起,不是一年或者兩年就可以恢復元氣的。即使他們想進攻,沒有上萬人,如何能攻破盧龍塞?東部鮮卑和烏延去年都吃了大虧,再想集結大軍,鼓動更多的部落出兵出錢,根本就是竭澤而漁的行爲,不會得到大多數部落首領的響應。慕容風的中部鮮卑主力在圍攻漁陽,他自然不會愚蠢到在兩條線上同時作戰,分兵前來攻打盧龍塞。”

“但如果我們延誤時機,不去支援漁陽,而導致漁陽失陷,任由鮮卑鐵騎一瀉而下的話,守住一個盧龍塞就沒有什麼意義了?大漢的國土被胡人肆意踐踏,幽州的百姓被敵人蹂躪屠殺,戰火在北疆四處燃燒,此時守住一個小小的盧龍塞能解決什麼問題?能夠趕走胡人收復家園嗎?能夠挽救在戰火中呻吟的生靈嗎?能夠大展我大漢國不可侵犯的威嚴嗎?”

李弘激動的漲紅着臉,大聲說道:“大人,一旦鮮卑人攻破居庸,奪取漁陽,他們的勢力就會在幽州北部連成一片,而此時盧龍塞將處於腹背受敵的境地,根本就是一塊無險可守的絕地。如果他們圍上我們幾個月,餓都能把我們餓死啊。”

劉政那張保養得非常光滑的臉,隨着李弘揮動的雙手神經質地抽搐了幾下。李弘的話終於打動了他,迫使他下定決心出兵支援漁陽城。

“子民,留多少人守盧龍塞比較妥當?”

“一千人足夠了。”李弘看到劉政已經同意出兵支援,驚喜的和鮮于輔交換了一個興奮的眼神。

“援軍剛剛趕到,非常疲憊,不適宜再次長途跋涉。你就帶上盧龍塞的兩千人馬立即出發吧。”劉政一旦下了決心,倒也雷厲風行。他馬上就下了出發的命令。救兵如救火,時間就是一切,這個道理誰都明白。

鮮于輔跪倒在劉政面前,爲表示對他的感激之情,一連磕了三個頭。

劉政揮揮手,示意他起來,笑着說道:“告訴你家大人,右北平郡能力有限,也只有李子民這兩千人馬可以抽調了。這兩千人有一大半都是李子民從鮮卑人手裡救出來的馬賊,沒有李子民,也就沒有盧龍塞的援軍。如果能夠擊敗胡人的入侵,希望你家大人不要忘了多多提攜李子民。”

李弘心裡一陣感動,連忙跪下給劉政行了一禮,大聲說道:

“大人請寬心。此次出戰,子民必不負大人的期望,誓死奮戰,擊退胡虜,保我大漢國土。一旦戰事完畢,當即刻返回盧龍塞,重歸大人麾下效力。”

劉政伸手把他扶起來,深深地看了他一眼,突然伸手將李弘散落在胸前的幾縷長髮順到他的肩後。動作雖然細微,不經意,卻是那樣的溫暖,充滿了慈祥的長者對小輩的愛護之情。李弘心內一陣激動,眼眶不由自主的有些溼潤。

此去戰事險惡,將來可有相見之期,誰能知道?

劉政沒有說話,只是用力地拍拍李弘的肩膀。

李弘再施一禮,大步走出。

天上明月當空,繁星點點,正是殺敵報國的大好時機。

李弘大吼一聲:“擊鼓,整隊出發。”

霎時間,如雷一般的戰鼓聲震撼了整個盧龍塞。

李弘站在山坡上,望着兩千四百名騎兵戰士飛馳在徐無平原上,心裡沉甸甸的。鮮于輔站在他旁邊,輕輕問道:

“大人……”

李弘擡手製止了他繼續說下去。

“我們曾經一起出生入死,並肩作戰,彼此之間無需這麼客套。我不喜歡你喊我什麼大人,真的。我想喊你羽行兄,可你每次都恭恭敬敬的叫我大人,讓我無法出口。我們真的不熟悉嗎?”

鮮于輔不曾想到李弘會說出這種話,一時間愣住了,神情非常尷尬。

李弘笑了起來:“羽行兄叫我子民,難道不是很好嗎?”

“可下官……”

“人與人之間交往,朋友與朋友之間交往,講究的是投緣。換成是你在盧龍塞,你也就是軍司馬了。官職的大小可以讓你我之間連朋友也做不成嗎?”

鮮于輔非常感動。其實在內心裡他還是非常想結交李弘這個人的。只是因爲官職,因爲年紀,或者是因爲在一起的時間非常短,總之鮮于輔有些難以開口象喊朋友一樣的喊一個自己很敬重的人。可李弘不這麼想,他聽了覺得彆扭,他想和鮮于輔交交朋友,他覺得鮮于輔看上去就是一個非常穩重可靠,很有才華的人。

“漁陽之戰,勝負未卜,也許你我都會死在那裡。”李弘苦笑着說道。

鮮于輔不好說什麼。

“天亮後我們就到徐無城,是不是歇一下?”

李弘突然想起了小雨。

穀雨輕輕拉開門。

她的心劇烈地跳動起來。她看到了披頭散髮,一身甲冑的李弘。

李弘站在門外,滿面笑容,默默的望着她。

“你還好嗎?”李弘輕輕問道。

穀雨點點頭,清秀美麗的一雙大眼睛裡,全部都是驚訝和歡喜。

李弘一直看着她,默然無語。想到自己一旦戰死,這個女人將怎樣生活下去呢?誰來保護她呢?姬明臨死前的叫喊似乎再次在他耳邊響起。

李弘心裡一陣劇痛,臉上的笑容突然之間消失了,眼睛裡都是無盡的悲悽和無奈。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傷心欲絕的風雪。她現在已經到了扶餘國,她好嗎?

穀雨似乎讀懂了李弘眼內的悲傷,她無力地靠在門框上,小嘴囁嚅着,再也說不出一句話。

雷子把許多東西搬進了屋裡。隨即飛身上馬,等待李弘地離去。

“小雨,我來看看你。”李弘平靜了一下心情,緩緩說道:“部隊要出征。”

兩人互相望着,誰都不再說話。

穀雨臉上的哀怨和無助越來越濃烈,幾乎讓李弘透不過氣來。

“保重。”

李弘再也不望穀雨,轉身上馬,絕塵而出。

穀雨的淚水滾落下來。

;

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三節地理環境因素與漢末三國曆史進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六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下)漢朝沒有馬鞍馬鐙嗎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下)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八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四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八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十三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五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六節讖緯與白虎通義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五節羅蘭死亡騎士書友的一些書評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三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六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