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九節

李弘忽然笑了起來,“本初兄文武兼備,海內知名,假以時日,的確能力挽狂瀾。”

話說到這裡,李弘已經明白審配的意思了。說來說去,審配希望李弘正視現實,支持袁紹,聯手攻擊董卓,迅速平定當前的危機。將來,士人輔佐新天子主掌朝堂,而自己則率軍戍守邊疆,大家齊心協力,努力重振社稷。

“我如果公開支持袁紹,董卓勢必要毀掉洛陽,所以眼前解決危局的唯一途徑還是三方制衡。”李弘指着案几上的地圖說道,“假如天下形勢如你所料,三年後制衡已經無法維持,那麼三年後的事又將如何解決?”

審配眼裡露出一絲遺憾之色,他無奈地說道:“大人還是不願南下?此時大人若急速南下,盡起河內十萬屯田兵威脅洛陽,一定可以阻止董卓遷都,逼走董卓。”

李弘搖搖頭,非常堅決地說道:“沒有把握的事,我絕對不做。洛陽的安危直接關係到社稷的存亡,這件事既沒有‘假如’,也沒有‘一定’。如果董卓憤怒之下一把火把洛陽燒了,我們就是大漢的罪人了。”

審配非常理解地點頭說道:“只有瘋子纔會做出遷都的事,而董卓偏偏就是這個瘋子。大人如此慎重也是對的。”

至於三年後的事,大人其實已經知道怎麼做了,只是心中尚存幾個疑慮而已,我就一把說了吧。一是天子的問題。大人既然不願意支持袁紹,那就只有信守對先帝的承諾,繼續扶持當今天子,但大人爲了維持制衡,在未來的日子裡要極度壓制皇權,你說天子對大人會是個什麼態度?在天子的眼裡,大人和董卓是一樣的人,大人擁兵自重,恣行驕縱,爲所欲爲,他從此不會再信任你

。其二就是洛陽的問題。制衡一旦被破壞,洛陽就成了一塊肥肉。誰能率先佔據洛陽誰就能取得控制天下的先機。而大人你,我剛纔已經說了,大人如果沒有得到士人的擁戴,千萬不要進洛陽,以免陷入征戰的深淵,自取滅亡。第三就是北疆何去何從?是繼續行割據之事偏安一隅還是主動出擊,圖謀振興大業?

“大人如果忠誠於大漢,有雄心挽狂瀾於即倒,重振大漢天威,那大人就做自己應該做的事。”審配笑道,“大人已經創造了許多奇蹟,爲什麼不能繼續延續自己的奇蹟?大人許多地方和董卓非常相似,但大人和董卓有個區別最大的地方。而這也是你最大的優點,那就是你的年輕。年輕就是希望,只要有希望,大人就應該付出辛勤的努力,有努力就會有回報。”

李弘躬身受教。

“正南兄剛纔說北疆的屯田之策尚有很大缺陷,能教教我嗎?”

“敢不從命。”審配笑道,“只是這事一旦說起來,牽扯的東西太多,要耽誤大人休息。”

“今晚不睡了。”李弘笑道,“我專心聆聽正南兄的教誨。”

第二天,審配和陳琳告辭離去,李弘一直送出十里之外。

也就在這一天,皇甫酈和樑衍冒着風雪日夜兼程趕到了行轅。

皇甫嵩的書信很長,但言辭之中,無不處處露出其對大漢的忠誠和一顆拳拳報國之心。皇甫嵩嚴厲譴責了州郡起兵一事,但他無奈地說道,我大漢百多年來皇統屢絕,外戚和姦閹輪流把持權柄,致使皇權日漸衰微,終於釀成了今日之禍。今日之禍是必然,遲早都要發生。大漢沒有強勢皇權,無法威臨天下,必然會有人生出竊國之心,前有張角,後有張純,居心叵測者越來越多。只是他萬萬沒想到,大漢的士人竟然會在國家最爲危難之際突然背叛社稷,這到底是士人的悲哀還是大漢的悲哀?

皇甫嵩說,我實力微弱,無論兵權是否在手,對解決今日的危局都沒有任何助益。洪水發生了,解決的辦法是疏通渠道,讓肆虐的洪水分而流之,而不是加固堤壩,一堵再堵。給董卓一條退路,他就不會和大漢社稷玉石俱焚,同時也能迅速緩解局勢,讓大家有足夠的時間冷靜下來,共同尋找解決危局的最好途徑。

皇甫嵩認爲,解決危局的最佳途徑就是扶持天子,最大限度的增加皇權。天子高高在上,君威凌駕於天下,即使如董卓、袁紹之流,亦不敢禍亂天下。

士人叛亂不同於蟻賊叛亂。今天的士人手握重兵,據有州郡,一旦皇權徹底衰落,勢必要演變成爭霸大戰,那時天下就不是危局了,而是分崩離析了。所以皇甫嵩懇請李弘,立即放棄北疆,盡一切力量揮軍南下,進駐洛陽,扶持天子,平息叛亂。北疆數郡和大漢社稷比起來,孰重孰輕?

皇甫嵩說,過去奸閹、外戚輪流把持權柄,但因爲朝堂上有士人的力量,三方權勢可以互相制衡,所以社稷無恙。今天董卓也是把持權柄,士人也在朝堂上,但就是因爲缺少鼎足一角,無法形成制衡,結果迅速釀成了大禍。皇甫嵩說,只要驃騎大將軍南下洛陽,朝堂上三足鼎立,則社稷可保無憂

李弘看完這封信後,急忙召集朱穆、田疇、餘鵬、尹思、玉石、楊鳳、趙雲、顏良等人商議。

“皇甫大人這是何意?士人舉兵討董雖然叛亂在先,但董卓隨後倒行逆施,犯下種種罪行也是事實。這個時候,我們怎麼能公開說士人是叛亂?難道皇甫大人的意恩是要我遵從聖旨,聯合董卓出兵平叛?”餘鵬詫異地問道,“北疆不要了?”

“你們注意到沒有,皇甫大人這句話最關鍵。”田疇說道。“皇權衰落,士人叛亂,最後必將演變成爭霸之戰。現在起兵討伐董卓的有十九個州郡大員,如果我們的制衡之策成功,這十九個州郡大員考慮到自己將來的命運,他們會怎麼做?會持續抱成一團嗎?這顯然不可能。皇甫大人看得遠,我們的制衡之策雖然可以暫保大漢穩定,但同時也埋下了摧毀大漢的禍根。各地州郡一旦陷入混戰,大漢也就名存實亡了,而始作俑者就是大人。”

“還有一句話。”尹思指着書簡說道,“平息叛亂,皇甫大人的意思是平息叛亂,而不是出兵剿滅叛亂。也就是說,大人進駐洛陽後,先振皇權,然後安撫各州郡,將這場戰禍消洱於無形。皇甫大人的這個辦法目前看起來雖然比較穩妥,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放棄北疆。所謂放棄北疆其實也就是暫時放棄對大漠的控制,放棄北疆屯田和數百萬災民,這個代價對我們來說的確太大了一點,幾年來的奮鬥和征戰幾乎盡數化爲烏有。不過北疆和大漢社稷比起來,的確不算什麼。成大事者,必須要做到廢私立公,舍小利顧大利,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

“北疆不能放棄。”楊鳳一拳砸到案几上,大聲吼道,“北疆絕不能放棄。”

“如果不放棄,將來天下大亂,北疆也未必能保住。”田疇小聲說道。

“大人先是抗旨不遵拒絕南下,然後又無法掌控制衡,最後導致社稷崩裂。”尹思心有餘悸地看着李弘,小心翼翼地說道,“大人,這亡國之罪,最後可都是你一個人的。”

李弘揹着雙手,圍着火盆慢慢踱步。

審配說的制衡是外製,皇甫嵩說的制衡是內製。從洛陽之外製衡天下,雖然控制權勢平衡的難度非常大,但對北疆的危險性卻最小,而在朝堂上制衡,雖然控制權勢平衡的難度小,但對北疆的危害卻無法估量。至於兩種制衡的後果,顯然皇甫嵩說的更加準確些,而審配就避重就輕了,他根本沒有談到董卓勢弱和士人分裂的後果。審配說,制衡被打破的時候,北疆已經度過了危機,可以扶持天子重歸洛陽,重振大漢社稷了。審配沒有說實話。如果按照皇甫嵩的說法,士人討董演變成士人爭霸,那麼最有可能奪取天下的就是袁紹。袁紹勢大,董卓勢弱,那時自己要麼乖乖地待在北疆,要麼和袁紹爭霸。總之,天子是可有可無了,皇權是徹底沒有了,生靈是塗炭了,而造成這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自己。

皇甫嵩也隱瞞了一件事。自己率軍南下,洛陽是保住了,當前的危局也解決了,董卓的權柄被削弱了,各地起兵討董的士人也解散了,但北疆卻亂了。北疆大亂的後果是什麼?首先自己要承擔責任,其次自己要率軍北上平叛。總之自己無論怎麼做,最後倒黴的都是北疆,都是北疆的百姓和將士。

李弘冷笑,“他們先是算計董卓,現在竟然連我也算計上了……”李弘恨恨地罵了兩句

要想壓制董卓,至少需要十五萬到二十萬兵力,也就說,只有放棄北疆邊郡,把長城以北的大軍全部徵調回來。舍小利顧大利?我做不到,我絕對做不到。正如審配說的,我只是一個武人,我不懂治國,我無法捨棄北疆。

皇甫大人說了,大漢有今日之禍,不是因爲董卓,也不是因爲士人,而是因爲皇權衰落。皇權衰落的原因不是董卓造成的,也不是士人造成的,更不是黃巾軍造成的,而是大漢皇帝自己造成的。我有多大的本事能讓天子威臨天下?我連北疆百姓的吃喝都解決不了,還能拯救大漢社稷,扶持天子?我有多大本事就做多大的事,我沒能力做的事我堅決不做。

“力保北疆不失。”李弘斷然說道。

力保北疆不失那就要維持三方權勢的平衡。

司馬朱穆隨即提出了具體的制衡之策。對董卓一方先扶後抑,先幫助董卓以威脅士人,分化士人,然後以壓制董卓爲條件要挾冀州立即調撥錢糧。對士人一方先棄後保。先威脅打擊士人,得了冀州的錢糧後,轉而幫助士人逼迫董卓退出洛陽。待危機緩解後,三方再商議洛陽的出路。這時就是拖,無限制的拖,一直拖到制衡被打破爲止。

“制衡一旦被打破,我們的首要目標就是奪取洛陽。”朱穆興奮地說道,“洛陽居天下之中,合天下之全勢。只要洛陽在手,則社稷恢復在望。”

爲了先穩住董卓,李弘命令揚武將軍楊鳳急速趕到河東,起一萬屯田兵南渡黃河進入洛陽。李弘的意思是要楊鳳儘可能向董卓要求駐防於北邙山和黃河一帶,以阻止袁紹和王匡的大軍攻擊洛陽。同時,李弘命令鎮軍將軍麴義率兩萬大軍離開晉陽開赴上黨的壺關,威脅冀州。

折衝將軍玉石、虎烈將軍顏良也同期南下,各自領五千屯田兵佔據蒲阪津、風陵渡和茅津三個渡口。李弘說,不要看人少,要看看帶兵的是多大的官。兩個將軍在河東,我倒要看看董卓還想胡鬧些什麼。同時,李弘急書揚烈中郎將楊明,命令他率三千鐵騎南下趕到長城要塞,遊戈於馮翊郡境內,威脅長安。

李弘命令監御史陳好立即羈押西河太守崔均、河東太守王瀚、上黨太守楊奇。陳好問,什麼罪名?李弘說,什麼罪名都沒有,你把他們請到晉陽大學堂授學去,暫時讓他們不要露頭了。三個府衙的事務暫時由他們的長史負責。

李弘命令計曹掾鄭演立即到冀州拜會袁紹和韓馥,向他們催要錢糧。既然打仗有錢,那爲什麼賑濟北疆的錢就沒有?李弘說,隱川,你到冀州後見機而行。你不但要把錢糧給我要回來,還要把回遷民夫和災民的事解決了。這兩件事如果遲遲不解決,我就主動打他們。鄭演躬身領命。鄭演是揚州會稽人,是李瑋在洛陽徵募的儒士,二十多歲,文質彬彬的很俊雅,一口洛陽話非常地道,幾乎聽不出揚州人的口音。

李弘急書董卓,勸告他不要再在京畿一帶大肆搜刮了,適可而止吧。遷都的事,更要緩一緩,這事極其耗費錢財,對大人有百害而無一利。另外,大人把百姓變成流民,把流民趕到河東,這對北疆又什麼好處?河東流民成災,我需要抽調兵力駐防各地,這會影響到兵力的調派。春耕的時間也快到了,大人把百姓都趕走了,誰去種地?不種地,大人的錢糧從哪來?

李弘安排好了諸事之後,笑着問朱穆道:“公定,你看我應該什麼時候南下?”

шшш тTk дn ¢ O

“大人不要急着南下

。”朱穆笑道,“大人留在雲中,說明大人對此事的態度還沒有最後明確。這對他們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震懾。我先到晉陽去,如果事情的發展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大人再南下也不遲。”

大漢國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二月。

二月上,洛陽。

太尉黃琬和司徒楊彪主持遷都,兩人敷衍了事,半個多月了,連用於搬遷的馬車和民夫都沒有徵集齊備。而太僕王允倒是雷厲風行,他拉着太常馬日?、光祿大夫蔡邕兩人,指揮門生弟子把雲臺的各種典籍全部打包裝箱,唯恐書籍遭災。

乙亥日(二月初五),相國董卓以北疆有雪災,天顯災異爲藉口,上奏天子免除太尉黃琬、司徒楊彪的職務。天子詔準,隨即拜光祿勳趙謙爲太尉、太僕王允爲司徒。

漢安都護皇甫鴻聽說父親下獄,匆忙趕回京城。他和董卓在西疆戍邊多年,交情非常好。董卓看他回來了,非常高興,立即拜他爲虎賁中郎將,統領南軍衛戍皇宮。皇甫鴻拜謝了董卓,接着爲自己的父親求情。董卓說,堅壽啊,你我多年的朋友,於情於理,我都不會爲難你父親的。董卓立即上書天子,舉薦皇甫嵩爲御史中丞。天子詔準,命令皇甫嵩帶着御史臺所有官員文卷先行遷到長安去。

王允替黃琬和楊彪求情,說搬遷一事還需兩位老臣出力。兩位老臣在京師的影響力很大,如果他們主動搬遷,會極大地促進搬遷速度。董卓同意,奏請天子拜兩人爲光祿大夫。

這時,河東屯田兵開始集結,玉石、楊鳳、顏良三位將軍一同南下的消息也傳到了京師。北疆大軍終於要南下洛陽拱衛京畿了,這讓洛陽城的緊張氣氛頓時緩和下來,搬遷的事隨即流於形式。

董卓看了驃騎大將軍李弘的急書後,大爲高興,立即回書一封,催促他儘快到河東主持平叛。

二月上,河內郡郡治懷城。

袁紹聞北疆大軍紛紛出動,匆忙召集掾屬商議對策。

弘農王的“承製詔書”雖然給了袁紹指揮聯軍的藉口,但這是袁隗犧牲自己的性命換來的。袁隗的目的是要逼迫聯軍高舉正義大旗儘早結盟,以便向洛陽快速推進,從而讓驃騎大將軍儘早南下,然而事情的發展卻大大出乎士人們的預料。驃騎大將軍的大軍是南下了,但矛頭對準的卻是他們自己。

袁紹還沒有開口,許攸先說了。許攸說,荊州刺史王睿和南陽太守張諮變心了,這兩人不但不出兵,連糧草都不給袁術了。袁術非常生氣,已經派人向長沙太守孫堅求援,估計南面要出事。

這時有人來報,盧植來了。

“快,快,我們去迎接盧先生。”袁紹喜出望外,匆忙向府外跑去。

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九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四節第2章 班超固我願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七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班超固我願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五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四十八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七節(中)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三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十八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八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三十節第24章 猛將的傳承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五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六節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一作者錢穆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七節中國古代軍隊的指揮與調遣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三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二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四節漢朝沒有馬鞍馬鐙嗎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七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