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

李弘站在黃河大堤上,望着陰沉沉的天空,滔滔不絕的黃河水,心裡十分彷徨。

朱儁大人最後那句話是什麼意思?是說何進不諳朝政的真諦沒有狠下心來殺了小陳留王以至留下了禍亂的種子?是說何進的屠戶出身造成了他和士人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以致最後爲了爭奪皇權非要兵戎相見?是說何進缺乏遠見卓識不能正確理解和處理洛陽局勢以至讓洛陽局勢愈發惡化危機四伏?

朱儁的言辭之間顯然不同意自己遠征大漠,這和朝廷的大臣們,和北疆諸將,和自己的想法有着天壤地別的差展,難道洛陽的局勢發展到今天還有逆轉的可能?即使天子託孤於袁隗,但天子引以爲倚仗的西園軍隨着蹇碩和董重的先後死去已經盡數被大將軍所控制,袁隗拿什麼來抗衡大將軍的強大實力?退一步說,即使西園軍裡有很多將領聽命於士人,但這能動搖大將軍的根本嗎?大將軍徵召的七路援軍無一不是大將軍這幾年培植的親信,士人難道還能控制張遼張揚毋丘毅這些武人?

朱儁說士人從二十一年前北宮事變中得出的最大教訓就是要掌控軍隊,掌控他們自己的軍隊。現在這支軍隊在那?朱儁沒有說,李弘在京畿地面上也找不到,那到底誰的軍隊是士人自己的軍隊?皇甫嵩?又或者是董卓?袁紹和王允的實力太過弱小根本不堪一擊,顯然不足以成爲士人抗衡大將軍的倚仗。到底是誰呢?

李弘低着頭在大堤上走來走去,極力想從洛陽紛亂的局勢中理出個清晰的頭緒來。

外戚之禍的危害人所皆知。士人不相信大將軍,想把未來禍害大漢國的根源扼殺在尚未羽翼豐滿的初期,這無可厚非。自己率軍南下雖然幫助他們誅除了奸閹,但同時也幫助大將軍主掌了國家權柄,打破了洛陽三方權勢之間的平衡,這肯定是士人不願意看到的結果。大臣們絞盡腦汁依據大漢律法想出了許多折中之策,最後總算勉強答應了自己的條件,但他們的最終目的不是爲了北疆的安危和洛陽的穩定,而是迫切希望自己立即開始遠征大漠。他們是不是急不可耐地想對大將軍何進動手?

朱儁不願意自己遠征大漠,是因爲擔心洛陽局勢失控,遠征將以失敗告終,最後危及到北疆和大漢社稷的安危。但他和所有的士人一樣,又不願意讓大將軍主掌朝政。所以他很矛盾,話也說得含混不清。

洛陽不穩,自己就不能遠征大漠,而大將軍如果不能掌握絕對的優勢,洛陽遲早都要亂,即使自己放棄遠征,結果也是一樣。如何才能讓洛陽穩下來?

大漢國只要有天子,有太后、皇后,就有外戚。相對於陌生的士族大臣來說,天子、太后、皇后更信任自己的親人。英明如本朝的武皇帝,他也一樣重用衛青和霍去病,重用自己的舅舅田玢,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難道士人主掌朝政大漢國就安穩無憂了?士人之間的相互傾軋李弘在洛陽的時候已經領教了,他們的權勢會讓朝堂上的權力爭鬥更加激烈殘酷,而朝堂上的血腥帶給大漢國的就是動亂。相比起來,讓外戚掌權,一家獨大,朝堂上就要安靜許多,這對大漢國來說,未必不是最好的也是最無奈的一個選擇。

只要大將軍站穩了,洛陽就不會亂。

李弘回到大營,立即急書大將軍何進。

他對何進說,大將軍要趁此良機迅速誅殺奸閹,一來換取天下人之心,二來以血腥手段震懾士人,牢牢掌控權柄。如果大將軍再這樣行動遲緩,猶豫不定,洛陽的事情可能會更加複雜。洛陽不穩,北疆的安危就沒有保障,我如何敢放心遠征?同樣,洛陽不穩,大將軍又如何確保皇統,確保手中的權柄?

這封書信剛剛送走,李弘又想到什麼,再次急書。如今西園軍的兵權已經被大將軍所控,但西園軍的八營將卒是不是也爲大將軍所控?請大將軍務必在最短的時間內整頓西園軍,確保西園軍完全控制在大將軍手上。李弘說,我不會南渡黃河,請大將軍無須擔憂,放心整頓西園軍。李弘建議把原西園軍軍司馬以上級別的軍官全部調換,以求迅速徹底控制西園軍。

第二封書信送走之後,小雨淅淅瀝瀝地下了起來。今年的天氣很奇怪,從六月中到現在,從邊塞到中原,雨水就沒有停歇過。

李弘望着大帳外的細雨,想着洛陽的局勢,心神不定。他提筆給何進寫了第三封急書。奸閹除盡後,洛陽的局勢已經一目瞭然,大將軍應該非常清楚自己的處境,保持強大的實力纔是控制和穩定洛陽的唯一辦法。如今皇甫嵩就在長安,對洛陽的威脅顯而易見,大將軍是否考慮在我遠征大漠期間把前將軍董卓留在京畿以防不測?

李弘接着給長安的左將軍皇甫嵩寫了一封信,就遠征大漠的事徵詢皇甫嵩的意見。

大將軍何進接到李弘的三封書信後,也沒有回書,立即召見袁紹,讓他帶着王匡部、張遼部急速回京,再次包圍中常侍的府邸。

何進同時急奏太后,答應保證被罷職中官的性命。他說,只要太后把中常侍和中常侍以下的宦官全部趕出皇宮,我絕對保證不再追究他們的罪責,但這些中官必須離京回到各自的老家。

當天下午,天子下旨,罷免了趙忠、張讓等九名中常侍,同時以水患不絕,賑災不力爲由,罷免了司徒丁宮、冀州牧楊奇和青州刺史崔均的官職。

大將軍何進和太傅袁隗等人都知道司徒丁宮被免一定是趙忠等人出的主意,其目的是警告大臣們不要再威逼天子了。天子可以罷免中官,同樣可以罷免士族大臣。袁隗和大臣們非常氣憤,書告大將軍何進,奸閹首惡雖然已經盡除,但中官之勢並沒有連根拔起,還需再次逼宮。

大將軍何進隨即與太傅袁隗、司空劉弘、車騎大將軍李弘聯名上書,再次奏請太后罷免黃門令袁赦等七十四名中官。

也就在這一天,河南尹王允、東郡太守橋瑁、都尉毋丘毅率軍進入虎牢關向京都急行而來。

董卓大軍急行三百里到達澠池。董卓上書,再次重申剷除奸閹關係到大漢社稷,邊疆將士懇求太子和太后除惡務盡。

京畿形勢空前緊張。

七月底,李弘眼見洛陽大局將定,隨即密令揚烈將軍張燕、飛狐要塞的校尉彭烈各自率部北上趕赴代郡的馬城,會合揚武中郎將閻柔、上谷烏丸大王樓麓後,以張燕爲統帥,閻柔爲副,準備出塞作戰。

密令建威將軍徐榮、校尉華雄率部趕到北地郡的靈武谷集結。

密令振威將軍麴義、厲鋒中郎將趙雲、虎威中郎將顏良率部於五原郡的烏拉爾山集結。

密令奮威將軍鮮于輔、威烈中郎將玉石、折衝中郎將楊鳳立即率部北上於雲中的沙陵湖集結。

同一天,李弘急書車騎大將軍府,在河東設車騎大將軍府臨汾行轅,由長史李瑋坐鎮。在太原設車騎大將軍府晉陽行轅,由護田中郎將趙岐代領車騎大將軍事坐鎮。在五原設車騎大將軍府九原行轅,由司馬朱穆坐鎮。長城以南各州郡的駐防由典農中郎將張白騎率五萬屯田兵全權負責。長城以北各州郡的駐防由衛政率五萬屯田兵全權負責,衛政由刺奸改任爲九原校尉。

李弘任命掾史宋文爲北地郡太守,掾史唐放爲河套屯田區的屯田校尉併兼領朔方郡太守,九原校尉衛政兼領五原郡太守。原長史左彥爲雲中郡太守,原揚烈將軍張燕的長史黃庭爲定襄郡太守,趙岐之子趙戩到常山國任職典農都尉。李弘命令六人接到任命後立即上任一刻不要耽擱。尤其是典農都尉趙戩,李弘命令他立即組建典農都尉府,組織滯留在太原一帶的災民急赴常山中山兩國屯田。

原定襄郡太守,校尉孫親率部往馬城會合張燕。原五原、雲中太守,校尉張郃高覽率部往烏拉爾山集結。

李弘上書朝廷,舉薦名士蔡邕爲幷州刺史,名士許劭爲太原太守,原冀州牧楊奇爲上黨太守,原青州刺史崔均爲西河太守,原太原太守田完調任常山國相,原上黨太守孔宣調任中山國相。其餘如河東、上谷、代郡等地的太守還是原任。

原太原太守田完、上黨太守孔宣都是張燕指派的,屬黃巾軍一系,但李弘考慮到中山和常山兩郡的特殊情況,尤其是當地百姓對黃巾軍的深厚感情,所以李弘數次和張燕商量,徵求張燕的意見。張燕從大局考慮,斷然決定放棄對太原和上黨的控制,同意由李弘統一任命。現在黃巾軍也罷,流民也罷,大家的命運都已和李弘,和北疆緊緊地捆在一起,再保持黃巾軍的獨立性已經沒有必要了。

這些任命都是車騎大將軍李弘獨自一人坐在黃河岸邊思考很久後決定的。

他知道自己的這份名單上奏朝廷後,朝中的大臣們會拍額稱慶,他們會不作任何更改就同意。雖然自己威逼天子爲北疆攫取了很多利益,但最後這些利益還是歸於士人,歸於朝廷,歸於大漢國。這本來也是李弘的初衷,他本無意於權勢更無意於割據一方,只要北疆能夠穩定,災民能夠生存,他也就心滿意足了。

此次他決意遠征大漠,即使敗了,他也要拉着鮮卑國一起死去,爲北疆爭取一片更大的生存領域,爲搖搖欲墜的大漢爭取更多的恢復時間。他無法報答先帝的恩寵,無法報答將士們的忠誠,他只能爲先帝和自己的弟兄們做到這些。

遠征後,車騎大將軍的權力一分爲三,以老大人趙岐總督北疆軍政,以才華卓絕的李瑋和朱穆坐鎮長城南北。自己就是兵敗大漠全軍覆沒了,這北疆也會在朝廷的眷顧下得到支持和發展。

在李弘的籌劃下,北疆的屯田以老大人、趙戩、唐放,張白騎督領,北疆諸郡的政事以蔡邕、許劭、王瀚、楊奇、郭蘊、崔均等一幫名士主掌,再加上二十萬屯田兵,北疆可以說固若金湯。大漠戰事如果失敗,也不會對北疆造成致命打擊。

李弘相信,自己即使戰死大漠,這些大漢國的中流砥柱一樣會讓北疆在十年內繁榮昌盛。

李弘的上奏讓太傅袁隗和朝中的大臣們非常意外。

李弘此次遠征大漠,徵調了北疆所有軍隊,包括十三萬邊軍,兩萬匈奴鐵騎,一萬烏丸鐵騎,共計十六萬大軍,其征服鮮卑的決心之大令人瞠目結舌。爲了確保大戰的勝利,他把北疆軍政全部交給了士人。這些士人裡有蔡邕、許劭、王瀚、趙岐父子、朱儁的兒子、女婿和數名弟子、楊氏門閥的楊奇、前太尉崔烈的兒子崔均和其弟子唐放。這長長一串名單讓大臣們心花怒放。爭來爭去,都是士人的勢力佔據了整個北疆。尚書韓馥甚至笑着調侃道,早知道李弘把整個北疆都交給我們,我們還和他討價還價幹什麼?把十年冀州賦稅給他得了。

太傅袁隗卻連連搖頭,他苦笑道:“車騎大將軍這一招狠啦。”

“趙岐代領車騎大將軍事主掌北疆軍政,蔡邕爲幷州刺史,屯田有成的太原上黨河東三郡由許劭、楊奇、王瀚爲太守,這意味着什麼?”盧植嘆道,“這意味着北疆若失,責任盡在幾位大人。若想北疆無憂,朝廷就要竭盡全力支持北疆,否則,遠征大漠的戰敗,北疆的戰亂,大漢社稷的危困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諸位大人知道嗎?”

“十六萬人出征大漠,你認爲可能嗎?十六萬出征大漠,遠擊兩千裡,需要多少軍資?需要多少糧草輜重?需要多少民夫?”尚書何顒苦笑道,“這何止十年冀州賦稅,他根本就想把先帝的萬金堂徹底掏空。”

“十六萬人出征大漠,如果耗時五個月,至少需要軍資一百億錢以上。”光祿勳劉博說道,“武皇帝的時候,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率十萬大軍出征,雖然奪得燕然山,狼居胥山,斬首數萬級,逼迫匈奴渾邪王率四萬餘人歸降,但耗盡了國家財力,我大漢十餘年後方纔緩過勁來。現在的問題是,十幾年後,車騎大將軍羽翼豐滿,天下誰人可敵?”

“現在的大漢國力和武皇帝時候的大漢國力能比嗎?如果不是先帝的萬金堂,這仗能打嗎?”劉博略顯氣憤地說道,“車騎大將軍先是利用南下剷除奸佞的機會,藉口屯田戍邊把董太后的永樂宮搬了個一乾二淨,現在又藉口遠征大漠要把先帝的萬金堂搬個空,這兩百多億錢轉眼就這樣沒了。如果加上北疆大戰所耗費的軍資,他在這幾個月內把先帝和董太后辛辛苦苦積斂了十幾年的財產盡數耗盡,我大漢國的國庫再次空竭無物。”

劉博看看諸位大臣,痛心疾首地問道:“這一仗,是不是還有必要打?”他指着李弘的奏章大聲說道,“現在,李弘的目的已經全部達到,我們也沒有什麼損失,而北疆也能逐步穩定,這仗還是不是一定要打?”

“此戰當然要打。”司空劉弘說道,“車騎大將軍若遠征戰敗,他就無法再控北疆,而留給他和北疆將士們的必是一條死路。”

“他即使敗了,也不會慘敗,更不會走上死路。”劉博說道,“從去年下開始,朝廷和徵北大將軍府就在爲北疆大戰做準備,從目前來看,李弘當時所徵調的物資和民夫不僅僅是爲收復邊郡用的,他可能早就在爲遠征大漠打算了。邊郡收復,隨即就出徵大漠,這是李弘今年三月回京時對先帝說的,可見他一直都在籌劃遠征。”

“十六萬大軍遠征大漠是不現實的,萬金堂有錢也沒用。這幾年我大漢國災患不斷,根本就沒有那麼多的糧草物資可以供應遠征大軍。所以李弘以十六萬大軍進入大漠後,必定有相當一部分步卒滯留於北部鮮卑一帶的大草原上。另外,從李弘遠征的目的來說,他主要也是爲了佔據北部鮮卑的疆域,把鮮卑人趕到極北之地,以保護大漢邊郡不受侵擾。所以,李弘只會以數萬鐵騎遠擊兩千裡,而絕不會愚蠢到統帥十六萬人馬殺進大漠深處。”

“也就是說,李弘的鐵騎即使在燕然山、狼居胥山或者落日原上戰敗了,他也可以從容撤回,絕不會像你們想象的那樣全軍覆沒。”

尚書房內寂然無聲。

“劉大人所說雖然很有道理,但是否遠征,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天子和太后說了算。”袁隗嘆道,“你雖然久居邊塞,但也未必知道大漠深處的事。我們誰能知道車騎大將軍是否能戰勝鮮卑人?是否能戰勝慕容風?能否全身而退?”

七月的最後一天,天子和何太后下旨,依大漢國四位上卿所奏,罷免了宮內的七十四名中官。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八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上)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五十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七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九第20章 胡笳十八拍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五節第5章 漫漫西行路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九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九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九節第21章 求索復國路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七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九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四節(上)漢簡中所見物價考釋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二節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七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一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七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25章 血染于闐河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一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七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五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一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