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二

彭林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二)

五、學術與治術兼包

《周禮》一書,體大思精,學術與治術無所不包,因而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後儒嘆爲‘非聖賢不能作‘,誠非無稽之談。

30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所謂‘學術‘,是說該書從來就是今古文之爭的焦點。漢代經籍,用當時通行的隸書書寫的稱爲‘今文經‘,用六國古文書寫的稱爲‘古文經‘。漢初在孔子府宅的夾壁中發現的文獻,以及在民間徵得的文獻大多是古文經,而立於學官的都是今文經。今文經與古文經的記載不盡一致,因而雙方時有爭論。漢代古文學以《周禮》爲大宗,今文學以《禮記·王制》爲大宗。爲此,《周禮》每每成爲論戰中的焦點,加之它傳授端緒不明,屢屢受到今文學家的詰難,如著名經師何休就貶之爲‘六國陰謀之書‘;康有爲《新學僞經考》則指斥它出於王莽篡漢時劉歆的僞造。相反,褒之者如劉歆、鄭玄等則譽之爲‘周公之典‘。

儘管如此,《周禮》依然受到歷代學者的重視。唐人爲‘九經‘作疏,其中最好的一部就是賈公彥的《周禮疏》,受到朱熹的讚賞。清儒爲‘十三經‘作新疏,孫詒讓的《周禮正義》冠絕一世,至今無有出其右者。歷代學者圍繞《周禮》真僞等問題所作的種種考索,更是浩繁之至。

所謂治術,是說《周禮》作爲一部治國綱領,成爲歷代政治家取法的楷模。古人言必稱三代,三代之英在周。古人篤信《周禮》出自周公,書中完善的官制體系和豐富的治國思想,成爲帝王、文人取之不盡的人文。

《周禮》的許多禮制,影響百代。如從隋代開始實行的‘三省六部制‘,其中的‘六部‘,就是仿照《周禮》的‘六官‘設置的。唐代將六部之名定爲吏、戶、禮、兵、刑、工,作爲中央官制的主體,爲後世所遵循,一直沿用到清朝滅亡。歷朝修訂典制,如唐《開元六典》、宋《開寶通禮》、明《大明集禮》等,也都是以《周禮》爲藍本,斟酌損益而成。

又如‘左祖右社、面朝後市‘的都城格局,成爲歷代帝王嚮往的楷模。但歷朝都城,大都沿用前朝舊址,故其格局難以刷新。元始祖忽必烈建在北京建立元大都時,得以在金的上京附近重新規劃,乃以《周禮》爲範本,建立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以後,明、清兩朝不僅沿用不廢,還仿照《周禮》,建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農壇等,形成今日的佈局。朝鮮的漢城,同樣有面朝後市、左祖右社的格局,乃是海外依仿《周禮》建都的典範。

《周禮》一書含有豐富的治國思想,《天官》概括爲‘六典‘、‘八法‘、‘八則‘、‘八柄‘、‘八統‘、‘九職‘、‘九賦‘、‘九式‘、‘九貢‘、‘九兩‘等十大fǎ則,並在地官、春官、夏官、秋官的敘官中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詳密嚴謹,宏纖畢貫,對於提升後世的行政管理思想,有着深遠的影響。

《周禮》對官員、百姓,採用儒法兼融、德主刑輔的方針,不僅顯示了相當成熟的政治思想,而且有着駕馭百官的管理技巧。管理府庫財物的措施,嚴密細緻,相互制約,體現了高超的運籌智慧。書中有許多至今猶有生命力的,可以借鑑的制度。

歷史上每逢重大變革之際,多有把《周禮》作爲重要的思想資源,從中尋找變法或改革的思想武器者,如西漢的王莽改制、六朝的宇文周革典、北宋的王安石等,變法無不以《周禮》爲圭臬。清末,外患內憂交逼,爲挽救頹勢,孫詒讓作《周官政要》,證明《周禮》所蘊涵的治國之道不亞於西方。朝鮮時代後期的著名學者丁若鏞(號茶山),曾撰作三十萬言的《經世遺表》,主張用《周禮》改革朝鮮的政治制度。

任何一位空想家都不可能脫離現實來勾畫理想國的藍圖,《周禮》也是如此,在理想化的框架之下,作者利用了大量歷史材料加以填充。不過,作者在使用時往往根據需要作了加工和改造,這是讀《周禮》時必須注意的,這也正是此書的複雜之處。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1:56回覆此發言

31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貫串生死的人生禮儀--《儀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七

貫串生死的人生禮儀--《儀禮》

《儀禮》是現存最早的關於禮儀的典籍。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初置五經博士,《儀禮》即居其一。入唐,有‘九經‘;至宋,有《十三經》;《儀禮》均在其中,是爲儒家經邦治國的煌煌大典之一,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

一、《儀禮》的名稱、傳本和今古文問題

《儀禮》在‘三禮‘中,成書最早,而且首先取得經的地位,是禮的本經。《儀禮》本名《禮》。《漢書·景十三王傳》:‘獻王所得書皆先秦古文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中的《禮》,就是指《儀禮》。《漢書·藝文志》也只稱‘《禮》‘,不稱‘《儀禮》‘。漢人還每每有把《儀禮》稱爲《禮記》的,如《史記·孔子世家》說‘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出‘,此處的《禮記》,指的就是《儀禮》。《後漢書·盧植傳》也稱《儀禮》爲《禮記》。此外,郭璞注《爾雅》稱引《儀禮》文學,屢屢稱之爲《禮記》,這可能是《儀禮》的經文之後大多附有‘記‘的緣故。何休《公羊》注在引用《儀禮》經文或記時,則每每混稱,而不加區別。據清儒段玉裁考證,漢代《禮》十七篇的標題前,並沒有‘儀‘字。東晉元帝時,荀崧奏請置《儀禮》博士,纔開始有《儀禮》之名,但尚未成爲通稱。如唐人張參《五經文學》引《儀禮》文字很多,但都只說‘見《禮經》‘。唐文宗開成年間石刻九經,《禮經》用《儀禮》之名,於是成爲通稱,沿用至今。但《禮經》之名也依然使用。

學者還每每稱《儀禮》爲《士禮》,原因是先秦好以篇首的幾個字作爲篇名或書名,《儀禮》十七篇的首篇是《士冠禮》,所以以其篇首之字而名之爲《士禮》。也有學者認爲,《士禮》的得名當由內容而起,因爲《儀禮》所記,以士的禮儀爲主。

漢代《儀禮》的傳本有四種,即大戴本、小戴本、慶普本和劉向《別錄》本,四種傳本都將《儀禮》十七篇分爲冠婚、朝聘、喪祭、射鄉等四類,但是十七篇的順序只有《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三篇是相同的,其餘各篇則不盡相同。四種傳本的篇序,戴德本以冠、昏、喪、祭、鄉、射、朝、聘等八條大綱爲序排列各篇,《喪服》一篇相傳爲子夏所作、故列在最後。劉向《別錄》本則將有關冠、昏、鄉、射、朝、聘的十篇居先,而將有關喪、祭的七篇列後,這可能是前十篇爲吉禮,後七篇屬凶禮的緣故,全書依吉、兇、人神爲序。戴聖本的次序最爲混亂,幾乎沒有條理可尋。1957年,甘肅武威磨嘴子6號漢墓出土一批西漢晚期抄寫的《儀禮》竹、木簡,共496支。據簡的形制及內容,可以分爲甲、乙、丙三種文本。甲本木簡包括《士相見》、《服傳》、《特牲》、《少牢》、《有可》、《燕禮》、《泰射》等七篇;乙本木簡只有《服傳》一篇;丙本爲竹簡,只有《喪服》一篇。其篇次不僅與今本《儀禮》不同,而且與二戴本不同,有學者認爲,這可能就是東漢時即已失傳的後(蒼)氏之慶普傳本。從文字上看,丙本的《喪服》爲單經本,經文之下沒有傳文;而甲本和乙本的《服傳》都只有傳文而沒有經文,即所謂‘單傳本‘,與今天所見經、傳合一的文本不同,證明西漢時經文和傳文是各自獨立成書的。鄭玄注《儀禮》時,認爲二戴本‘尊卑吉凶雜亂‘,不可取從;而劉向《別錄》本‘尊卑吉凶次第倫序‘,所以採用的是劉向《別錄》本。

《儀禮》十七篇的內容,及於上古貴族生活的各個方面。宋人王應麟依照《周禮·春官·大宗伯》對禮的劃分方法,將十七篇分爲四類:《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司》等三篇記祭祀鬼神、祈求福佑之禮,屬於吉禮;《喪服》、《士喪禮》、《既夕禮》、《士虞禮》、等四篇記喪葬之禮,屬於凶禮;《士相見禮》、《聘禮》、《覲禮》等三篇記賓主相見之禮,屬於賓禮;《士冠禮》、《士昏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公食大夫禮》等七篇記冠昏、賓射、燕饗之禮,屬於嘉禮。其實,《儀禮》的篇數至今是一個懸而未決的疑案。鄭玄引劉向《別錄》,說《儀禮》爲十七篇,但又說《別錄》稱《既夕禮》爲《士喪禮下篇》,稱《有司徹》爲《少牢下篇》,如此,則《別錄》所見《儀禮》應該只有十五篇,可能另有兩篇已經失傳。王充在《論衡·謝短》篇中說‘今《禮經》十六‘,這是他所見《儀禮》的篇數。而荀悅《漢紀》則說:‘高堂生傳《士禮》十八篇。‘可謂莫衷一是。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1:58回覆此發言

32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據《漢書·藝文志》,漢代的《儀禮》有古文經和今文經兩種。古文經是用先秦古文字書寫的。《漢書·藝文志》目錄:‘《禮古經》五十六卷,《經》七十篇。‘前者爲古文,後者爲今文。所謂《禮古經》,出於魯淹中(或說出於孔子壁中),有五十六篇。‘《經》七十篇‘,即高堂生所傳的十七篇《士禮》,‘七十‘乃‘十七‘之誤倒。今文經只有十七篇。比古文經少三十九篇。今、古文《儀禮》都有的十七篇,內容基本相同,只是文字上有差異,因此,《儀禮》實際上無所謂今古文的問題。古文經多出的三十九篇,因不在當時通行的禮經之中,人們多不傳習,後來漸漸失傳了,人們稱其爲‘逸禮‘,其面貌今已不可知,甚至連篇名也很難考索。

《周禮》、《禮記》的鄭玄注,以及其它一些古書的註疏中,曾經提到《天子巡狩禮》、《朝貢禮》、《烝嘗禮》、《王居明堂禮》、《古大明堂禮》等篇名,王應麟認爲就是三十九篇‘逸禮‘之屬。元儒吳澄又將這些文字分類彙輯,附在《儀禮》各篇之後。但也有學者認爲,三十九篇‘逸禮‘傳授不明,又無師說,可能是子虛烏有之物。清人邵懿辰認爲,後人所引及吳氏所輯,內容與十七篇所記不相類,文字也不古樸,很可能是後人的僞作,而不是當時通行的禮。

二、《儀禮》的作者與撰作年代

關於《儀禮》一書的作者及其年代,自古以來就存在分歧。古文經學家認爲是周公所作,今文經學家認爲是孔子所作。古代的學者大都踵此二說。如崔靈恩、陸德明、賈公彥、鄭樵、朱熹、胡培翬等都持周公手作說,他們根據《禮記·明堂位》‘周公踐天子之位,以治天下。六年,朝諸侯於明堂,制禮作樂‘的記載,認定周公所制的‘禮‘,就是《儀禮》及《周官》等書,是周公損益三代制度而寫成的;他們還認爲,《儀禮》詞意簡嚴,儀節詳備,非周公不能作。而司馬遷、班固等則認爲《儀禮》是孔子所作,說孔子慨嘆周室衰微,禮崩樂壞,因而追跡三代之禮而作此書。

以上兩說,以孔子作《儀禮》說比較合理。據《禮記·雜記》記載,恤由死後,魯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學習士喪禮,‘《士喪禮》於是乎書‘。也就是說,《儀禮》的《士喪禮》在這時經過孔子的傳授被正式記錄下來了。皮錫瑞《三禮通論》、梁啓超《古書真僞及其年代》據此認爲,這是孔子作《儀禮》的明證,並進而推論其餘十六篇也是孔子所作。他們還認爲,《儀禮》文字風格與《論語》非常相似,其內容與孔子的禮學思想也完全一致,例如孔子很重視冠、昏、喪、祭、朝、聘、鄉、射等八禮,而《儀禮》十七篇正是記述這八種禮儀的,這不能說是巧合。邵懿辰等斷言,《儀禮》十七篇並不是經歷了秦火而殘存的篇數,而是孔子教授弟子的原典,十七篇的內容已經足以總攬禮的大綱。但是,也有學者懷疑《雜記》所記的真實性,清人崔述《豐鎬考信錄》就說:‘今《士喪禮》未必即孔子之所書。‘從周代金文以及《尚書》、《逸周書》、《國語》、《左傳》、《毛詩》等文獻看,周代已經出現了一些比較程式化的儀禮,貴族們經常舉行各種典禮,如冠禮、覲禮、聘禮、饗禮、喪禮等,其儀節與《儀禮》所見有相同或相似之處。近人沈文倬先生認爲,《禮記·雜記》所說的《士喪禮》,實際上包括《喪服》、《士喪禮》、《士虞禮》、《既夕禮》等四篇,後三篇記述的是喪禮的連續過程,《喪服》記述的是喪禮中的服飾,內容貫通,缺一不可,著成的年代應該比較相近,大約在魯哀公末年至曾悼公初年,即周元王、定王之際。而《儀禮》一書,則是公元前5世紀中期到4世紀中期的一百多年中,由孔門弟子及後學陸續撰作的。沈說較爲公允。

《儀禮》十七篇,除《士相見禮》、《大射禮》、《少牢饋食禮》、《有司徹》等四篇之外,其餘各篇之末都有‘記‘。一般認爲,記是孔門七十子之徒所作。《喪服》一篇體例較爲特殊,經與記均分章分節,其下又有‘傳‘。傳統的說法認爲,‘傳‘是孔子門人子夏所作。但是,也有人認爲,此子夏爲漢代人,與孔子的門人子夏同名,而非一人。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1:58回覆此發言

33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三、《儀禮》的傳授與研習

據《史記》記載,西漢初最早傳授《儀禮》的是高堂生。《漢書·儒林傳》:‘漢興,然後諸儒得修其經藝,講習大射,鄉飲之禮。……諸學多言禮,而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是,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一般認爲,高堂生把《儀禮》傳給蕭奮,蕭奮傳給孟卿,孟卿傳給後蒼,後蒼傳給大戴(戴德)、小戴(戴聖)、慶普,這就是漢代的《禮》學的所謂五傳弟子。但是,《史記·儒林傳》所記,在蕭奮只前還有徐氏,蕭奮之《禮》當得自徐氏,徐氏與高堂生的關係不詳。《禮》爲五經之一,最初的《禮》博士是誰,今已不可考。宣帝時,博士後蒼以《詩》、《禮》名世。據《漢書·藝文志》,後蒼以《禮》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樑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普之學‘。西漢政府設立的《易》、《詩》、《春秋》‘五經博士‘,都是今文經學。《禮》也不例外,大、小戴及慶氏三家也都是今文經學,其中,大、小戴列於學官,慶氏不立於學官。

最早爲《儀禮》全書作注是的鄭玄,此前只有少數人爲《儀禮》的某些篇作過注,如馬融作的《喪服注》即其例。鄭玄的情況已在介紹《周禮》時談到,此處不再重複。鄭玄的《儀禮注》和《周禮注》一樣,文字精審,要言不煩,博綜衆家,兼採今古文,受到廣泛的歡迎,成爲《儀禮》研究的不祧之祖。魏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士族嚴辨宗法血統,《儀禮·喪服》根據服喪者的嫡庶親疏身份,對喪服的樣式作了嚴格的規定,因而《喪服》研究成爲當時的時尚,著述極多。唐代學者在總結兩漢、魏晉南北朝經學的基礎上作《九經疏》,其中的《儀禮》疏是由賈公彥做的。遺憾的是,儘管賈氏的《周禮疏》贏得了很高的學術聲譽,但《儀禮疏》得到的評價並不高,原因是魏晉時《喪服》獨盛,其它各篇研究較差,所以賈氏作《儀禮疏》時,《喪服》一篇所引章疏有袁準、孔倫等十幾家,材料比較豐富,而其餘各篇所引,只有南齊的黃慶、隋的李孟哲兩家,詳略十分懸殊,而且黃、李二家的注水平也不高,連賈氏自己都不滿意。

唐以《易》、《詩》、《書》、《三禮》、《三傳》等‘九經‘,考課取士。按經文自數的多少,將‘九經‘分爲三等,《禮記》、《左傳》爲大經,《毛詩》、《周禮》、《公羊》爲中經,《周易》、《尚書》、《儀禮》,《穀梁》爲小經。由於《禮記》的字數比《左傳》少,所以,攻大經者竟相讀《禮記》;中經與小經之中,《周禮》、《儀禮》、《公羊》、《穀梁》四經或文字艱深,或經義晦澀,難收速效,故鮮有攻讀者,這是‘三禮‘之學中衰的重要原因。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王安石改革科舉制度,宣佈廢罷詩賦及明經諸科,《儀禮》也在廢罷之列。古代科舉分房閱卷,從此之後,再無《儀禮》之房,因此,誦習《儀禮》的學者寥若晨星,《儀禮》屢經翻刻,訛脫衍倒之處在在多有,但由於誦習者少,很少有人問津。朱熹曾慨嘆:《儀禮》人所罕讀,難得善本。元、明兩朝,學者高談心性理氣,多不願研究以名物制度爲主的《儀禮》,所以《儀禮》之學益微,不絕如縷。

有清一代,是《儀禮》之學的極盛期,名家迭出,著述宏富,學術水平也遠超前賢。清代的《儀禮》研究,始於顧炎武。康熙初,顧炎武以唐開成石經校明北監本‘十三經‘,發現《儀禮》一脫誤最多,他在《九經誤字》中曾詳加臚列。稍後,張爾岐作《儀禮鄭注句讀》,附《監本正誤》、《石經正誤》二卷,詳校《儀禮》經注之誤。其後有許多學者致力於《儀禮》的校勘和研究,由於他們不懈的努力,《儀禮》的原貌基本恢復,爲《儀禮》研究的深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清代《儀禮》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是胡培翬的《儀禮正義》。胡培翬,安徽績溪人,自祖父胡匡衷起,一門四世皆致力於《儀禮》研究,積澱深厚。胡培翬本人又以四十年之功,作《儀禮正義》四十卷,成爲《儀禮》研究集大成的著作。胡氏把自己的工作概括爲四點:一、‘補註‘,即補充鄭注之不足;二、‘申注‘,即申述鄭注之義蘊;三、‘附註‘,與鄭注相異而義又可通的說法,附而存之,以資研究;四、‘訂注‘,即訂正鄭注的錯誤。此書不僅對以往《儀禮》研究的成果作了全面總結,解決了許多難點,而且新見迭出,使《儀禮》研究躍上了全新的臺階。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1:58回覆此發言

34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四、《儀禮》的價值

《儀禮》一書,記載的是先秦的禮儀制度,時過境遷,它是否已經沒有任何價值可言了呢?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儀禮》作爲一部上古的經典,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此書材料,來源甚古,內容也比較可靠,而且涉及面廣,從冠婚饗射到朝聘喪葬,無所不備,猶如一幅古代社會生活的長卷,是研究古代社會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書中記載的古代宮室、車旗、服飾、飲食、喪葬之制,以及各種禮樂器的形制、組合方式等等尤其詳盡,考古學家在研究上古遺址及出土器物時,每每要質正於《儀禮》。《儀禮》還保存了相當豐富的上古語彙,爲語言、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價值很高的資料。《儀禮》對於上古史的研究幾乎是不可或缺的,古代中國是宗法制社,大到政治制度,小到一家一族,無不浸潤於其中。《儀禮》對宗法制度的的闡述,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論形態,要深刻把握古代中國的特質,就不能不求於此。此外,《儀禮》所記各種禮典,對於研究古人的倫理思想、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都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其次,儘管宋代以後,《儀禮》一書在學術界受到冷落,但在皇室的禮儀制度中,《儀禮》始終是作爲聖人之典而受到尊重的。從唐代的開元禮到宋代的《政和五禮新儀》、《大明集禮》,乃至《大清會典》,皇室主要成員的冠禮、婚禮、喪禮、祭禮,以及聘禮、覲禮等,都是以《儀禮》作爲藍本,加以損益而成的。

再次,由於佛教的傳入,使民間的傳統生活習慣發生很大變化,如果聽之任之,則中國的傳統文化將有全面佛教化的可能。宋代的有識之士如司馬光、朱熹等,意識到《儀禮》中的禮制是中國儒家文化的典型,如果它從中國社會徹底消失,那將是儒家文化的徹底消失。他們順應時勢、對《儀禮》進行刪繁就簡,取精用弘的改革,摘取其中最能體現儒家人文精神的冠、婚、喪、祭諸禮,率先實行,並在士大夫階層中加以提倡,收到了比較積極的成效。可見,《儀禮》在宋代時還起過捍衛民族文化的作用。

最後,《儀禮》在在今天還有沒有價值可言呢?回答是肯定的。但這並不是說要恢復《儀禮》的制度,而是說應該利用《儀禮》禮義中的合理內核。《儀禮》中的許多禮儀,是儒家精心研究的結晶,有許多思想至今沒有過時。對於這一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應該保持應有的尊重,並以科學的態度加以總結,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用。今禮之中有古義,人們不自知罷了;古禮也可以今用,這正是我們應該象王安石、朱熹那樣,認真研究的課題。有關《儀禮》中的禮儀,我們將在後面作比較詳細的介紹,此處從略。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1:58回覆此發言

35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闡發禮義的妙語集萃--《禮記》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八

闡發禮義的妙語集萃--《禮記》

在《三禮》中,《禮記》最晚取得經的地位,但卻是後來居上,成爲禮學大宗,大有取代《儀禮》、《周禮》之勢。《禮記》多格言妙語,文字生動,富有哲理,所以受到廣泛歡迎。不管自己是否意識到,中國士民很少有不受它的影響的。

一、《禮記》的成書

古人把解釋經典的文字稱爲‘記‘,《禮記》原本是《儀禮》的‘記‘。《儀禮》的記有兩種,一種是附於《儀禮》各篇正文之後的‘記‘,旨在對儀節的語焉不詳之處作補充,而不涉及禮所蘊涵的深意。文字多爲零句散語,不相連綴。另一種是單行的記,各自獨立成篇,既有對孔子言論的追記,也有禮學思想的闡發,還有對古代制度的描述等,內容要豐富得多,數量也明顯超過前者,《禮記》各篇就屬於這一類。單行的‘記‘戰國時期很流行,但秦火之後,一度銷聲匿跡。

西漢景帝、武帝之際,河間獻王劉德從民間得到一批‘古文先秦舊書‘,其中有‘禮記‘,但未提及篇數。《漢書·藝文志》禮類有‘《記》百三十一篇‘,當是獻王所得《禮記》的篇數。西漢時,《記》是依附於《禮經》而流傳的,性質類似於今人所說的參考資料,不可能列入學官。西漢末年,劉歆校理秘府文獻,見到的‘記‘只有一百三十篇,但另有《明堂陰陽記》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記》七篇、《王氏史氏記》二十一篇、《樂記》二十三篇,總共有二百十四篇。劉歆作《別錄》,對《禮記》各篇所屬的門類逐篇作了說明,如‘屬通論‘、‘屬吉事‘、‘屬喪服‘等。漢代流傳的《記》可能不止於此數,所以,近人洪業先生有‘兩漢學者所傳之《禮》,經有三而記無算‘之說。

《記》儘管沒有經的地位,但依然受到漢儒重視。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的石渠閣會議上,聞人通漢、戴聖在發言中就引用了《記》。當時許多學者都有自己的《記》的選輯本。經過比較和淘汰,到東漢中期形成了《大戴禮》和《小戴禮》兩種比較權威的輯本。鄭玄《六藝論》說,戴德、戴聖叔侄二人傳授禮學,‘戴德傳《記》八十五篇,則《大戴禮》是也。戴聖傳《禮》四十九篇,則此《禮記》是也‘。(孔穎達《禮記正義》引)大小戴《禮記》與古文《記》是怎樣的關係,鄭玄沒有提到。晉人陳邵在《周禮論序》提出《小戴禮》是刪《大戴禮》而成的說法:‘戴德刪古禮二百四篇爲八十五篇,謂之《大戴禮》;聖刪《大戴禮》爲四十九篇,是爲《小戴禮》。後漢馬融、盧植諸家考諸家同異,附戴聖篇章,去其繁重,及所敘略而行於世,即今之《禮記》是也。‘(《經典釋文·敘錄》引)《隋書·經籍志》大體沿襲此說,但又說馬融在《小戴禮記》中增入《月令》、《明堂位》、《樂記》等三篇,所以纔有四十九篇之數。這一說法流傳很廣,但漏洞很多。清代學者戴震、錢大昕、沈欽韓、陳壽祺、毛奇齡,以及洪業等都曾加以駁斥,其要點可歸納如下。

首先,若如其說,則二書篇目應該完全不同。但是,今天見存的大、小戴《禮記》中都有《哀公問》和《投壺》。此外,《曲禮》、《禮器》、《祭法》、《祭義》、《文王世子》、《曾子問》、《間傳》、《檀弓》、《王制》是《小戴記》篇名,而《漢書》、《五經異義》、《白虎通》、《毛詩》等引及時,稱引自《大戴記》。說明它們也爲大、小戴《禮記》所共有。

其次,《漢書·曹褒傳》說曹褒的父親曹充‘持慶氏禮‘,‘傳《禮記》四十九篇‘。‘慶氏禮‘是後倉弟子慶普所傳之禮。慶普與二戴是同時代人,而慶氏禮已有四十九篇之數。《後漢書·橋玄傳》說戴聖的弟子橋仁‘著《禮記章句》四十九篇‘,說明四十九篇之數在馬融之前已有。而劉歆《別錄》的《禮記》篇目中有《樂記》,可見《樂記》也非馬融所增。

再次,大、小戴是武帝、宣帝時人,劉歆是哀帝、平帝時人。二戴怎麼可能去刪劉歆編次的《禮記》?此外,《大戴記》文字多有見於《小戴記》的,如《曾子大孝》見於《小戴記》的《祭義》;《諸侯釁廟》見於《小戴禮》的《雜記》。《朝事》與《聘義》,《本事》與《喪服四制》也頗有相同之處。如果說小戴爲‘去其繁重‘而刪大戴,就無法解釋這種現象。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2:02回覆此發言

36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許慎《五經異義》多次引及《記》,但不稱‘大戴‘、‘小戴‘,而稱‘禮戴‘或‘大戴‘。洪業先生認爲,可能最初有《禮戴記》,而後有《大戴記》。因爲收錄的篇數多,故稱《大戴記》。‘大戴禮‘,猶言‘增廣戴禮‘。東漢末,鄭玄作《三禮注》,《禮記》取的是《小戴禮》,也就是今天的《禮記》。鄭玄是著名的經學大師,《禮記》由此擺脫了經的附庸地位,一躍而與《周禮》、《儀禮》並列。《大戴禮》由此一落千丈,雖然有北周的盧辯爲之作注,但很少有人傳習,到唐代就亡佚大半,僅剩三十九篇。

二、《禮記》的分類與作者

《禮記》四十九篇,內容龐雜,孔穎達《禮記正義》引《鄭目錄》分之爲九類:

1、通論十六篇:《檀弓上》、《檀弓下》、《禮運》、《玉藻》、《大傳》、《學記》、《經解》、《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坊記》、《中庸》、《表記》、《緇衣》、《儒行》、《大學》

2、喪服十一篇:《曾子問》、《喪服小記》、《雜記上》、《雜記下》、《喪大記》、《問喪》、《服問》、《奔喪》、《間傳》、《三年問》、《喪服四制》

3、吉禮七篇《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投壺》

4、制度六篇:《曲禮上》、《曲禮下》、《王制》、《禮器》、《少儀》、《深衣》

5、祭禮四篇:《郊特牲》、《祭法》、《祭義》、《祭統》

6、明堂陰陽二篇:《月令》、《名堂位》

7、世子法一篇:《文王世子》

8、子法一篇:《內則》

9、樂記一篇:《樂記》

四十九篇不出於一人之手,各篇的作者,學者間頗有異說。《漢書·藝文志》禮類‘《記》百三十一篇‘下班固自注:‘七十子後學所記者也。‘認爲是孔門弟子各記所聞而成,但沒有談到各篇的具體作者。《史記·孔子世家》說‘子思作《中庸》‘。《隋書·音樂志》引樑朝學者沈約之說:‘《月令》取《呂氏春秋》,《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樂記》取《公孫尼子》。‘孔穎達《禮記正義》則說:‘《中庸》是子思伋所作,《緇衣》是公孫尼子所撰。鄭康成雲:《月令》,呂不韋所修。盧植雲:《王制》,謂漢文時博士所錄。其餘衆篇,皆如此例,但未能盡知所記之人也。‘

但也有學者認爲《禮記》是西漢的作品。如三國魏張揖《上廣雅表》說是‘魯人叔孫通撰置《禮記》‘,徐堅《初學記》說是西漢禮學家後蒼所撰。還有學者認爲,《禮記》的基本材料出於七十子之徒,但經過了漢儒的加工或竄亂,如陸德明《經典釋文敘錄》雲:‘《禮記》者,本孔子門徒共撰所聞,以爲此記,後人通儒各有損益。‘趙匡《春秋集傳纂例》說:‘《禮記》諸篇,或孔門之後末流弟子所撰,或是漢初諸儒私議之,以求購金,皆約《春秋》爲之。‘何異孫《十一經問對》說,《禮記》‘孔子說,七十二子共撰所聞以爲之記,及秦漢諸儒錄所記以成編,多非孔子之言,凡‘子曰‘者,多假託。‘

近人沈從文先生曾長期從事文物工作,他從周秦兩漢墓葬所反映的制度來判斷《禮記》的年代。他說:‘所發墓葬,其中制度,凡漢代者,以《禮記》證之皆不合;凡春秋、戰國者,以《禮記》證之皆合;足證《禮記》一書必成於戰國,不當屬之漢人也。‘(《顧頡剛學術文化隨筆》176頁引)有關《禮記》作者和年代的爭論,曠代持久,長期不能定於一說。筆者認爲,《禮記》中屬於‘吉禮‘的《冠義》、《昏義》、《鄉飲酒義》、《射義》、《燕義》、《聘義》的各篇,內容依附於《儀禮》;屬於‘喪服‘和‘祭禮‘的各篇,內容也與《儀禮》的喪祭之禮一貫;因此他們的年代當與《儀禮》不離左右。《曲禮》、《禮器》、《少儀》、《深衣》、《樂記》、《內則》等篇,學者多信爲孔門弟子之作。‘通論‘的各篇的年代一直有爭議。

近年,湖北荊門郭店1號楚墓出土一批儒家文獻,其中《緇衣》一篇與今本《禮記·緇衣》基本相同。此外又有《性自命出》一篇,文中‘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等語,與子思《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意思一致,證明沈約‘《中庸》、《表記》、《坊記》、《緇衣》,皆取《子思子》‘的說法大致可信。有趣的是,上海博物館從香港購回一批走私出境的戰國楚竹書,其中不僅有《緇衣》、《性自命出》篇,而且有《禮記》中的《孔子閒居》和《大戴禮記》中的《武王踐阼》篇。兩批楚竹書與大小戴《禮記》的文字相同、類似,或者可以互相印證的地方很多。據此可以推斷,‘通論‘各篇當如班固所說,是‘七十子後學所記者‘,也是先秦的文獻(說詳拙作《郭店簡與〈禮記〉的年代》,載《中國哲學》21輯)。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2:02回覆此發言

37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三、《禮記》的人本主義思想

禮的靈魂,是西周以來的人本主義思想。由於體例的限制,《儀禮》對於禮所要表達的思想幾乎沒有涉及。而《禮記》則對此作了相當充分的論述。作者每每通過對某些歷史事件的敘述,來凸現以人爲本的立場。行文生動,娓娓道來,有很強的感染力。下面介紹《檀弓》所及的幾個例子。

殷代盛行‘人殉‘(用活人殉葬)、‘人祭‘(以人爲祭品)的風俗。到了周代,由於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這種風俗從總體上得到了抑止,但依然存在。因此,禮家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繼續向這種野蠻的風俗作鬥爭。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在衛國後,他的妻子和家宰準備用活人殉葬。陳子車的弟弟陳子亢到衛國奔喪,聞訊後,堅決反對,認爲‘以殉葬,非禮也!‘爲了制止這一行爲,他對陳子車的妻子和家宰說,如果一定要用活人殉葬,你們就是最合適的人選!陳妻等不得不罷休。無獨有偶,有一位名叫陳乾昔的,臨終之前要求兒子做一口大棺材,讓兩個婢女在他的左右兩邊殉葬。陳乾昔死後,他的兒子沒有照他的要求辦,說:‘以殉葬,非禮也!‘禮家對殉葬的態度如此。

禮緣人情而作,禮家十分看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認爲是判斷爲政得失的重要標誌之一。宋國有一位守城的士兵死了,司城子罕‘哭之哀‘。晉國的探子回去報告了這一情況,認爲這表明宋國統治者一定深得民心,所以千萬不能去進攻。孔子很讚賞晉國的探子,因爲他懂得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與此相反,晉大夫荀盈去世而尚未安葬,晉平公就飲酒作樂,並讓樂師師曠和近臣李調陪飲。杜蕢憤然上前責罰師曠、李調不能規勸國君的過錯,晉平公慚愧無似,表示要永遠記住杜簣的勸戒。這種鮮明的以人爲本的立場,在《禮記》中可謂觸目皆是,而且關懷的目光及於下層的普通民衆。魯國發生旱災,穆公按照傳統的風俗,要暴曬尪(wang)者,尪者是脊柱彎曲、面部向天的殘疾人,古人認爲上天哀憐尪者,怕雨水會灌進其鼻孔,所以不下雨。後來又要暴曬負責祈雨的巫婆。縣子批評穆公‘虐‘、‘疏(迂闊)‘,並制止了這種殘忍不人道的行爲。

禮家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尤其反對在戰爭中殺戮無辜。吳國軍隊侵略陳國,砍伐陳國神社的樹木,殺死患有傳染病的百姓。陳國的太宰噽指責說,‘自古以來,攻伐他國的軍隊都,不砍伐神社的樹木,不殺害病人,不俘虜頭髮花白的老人,爲的是體現人道。如今你們連病人都殺,可謂是‘殺害病人之師‘。‘禮家主張對爲保衛正義而獻身的人予以特殊禮遇。魯國少年汪踦爲保衛祖國而戰死。古代未成年而死稱爲‘殤‘,殤者不得行成人喪禮。但魯人決定破格爲之舉喪。孔子十分贊成,說他既然‘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就應該用成人之禮。

《禮記》中處處投射出禮家人文關懷的光輝。最著名的無過於《檀弓》中‘孔子過泰山側‘一節,一位婦女的公公、丈夫和兒子都被老虎咬死,依然不肯離開荒野,原因是惟有此處纔沒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對學生說‘苛政猛於虎也‘。孔子此語成爲後世反對暴政和苛捐雜稅的思想武器。

四、哲理與格言

《禮記》一書,還廣泛討論了禮的本質、理論、運用等問題,富有哲理,爲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

《禮運》通論禮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將五帝三王之政區分爲‘大同‘與‘小康‘兩個階段。孔子關於大同世界的論述,展示了儒家理想的藍圖,洪秀全、康有爲、孫中山等都受到過‘天下爲公‘思想的影響,他們的理想國中都有大同世界的影子。

《樂記》是我國最早的音樂理論著作,提出了‘樂本於心‘、‘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者天地之和‘、‘聲音之道與政通‘、‘樂以象德‘等重要觀點。

《學記》是我國最早的系統記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教育理論著作,提出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學相長、因時施教、啓發式教學、循序前進等一系列教學原則。

《經解》解說六經在教育中的不同目標,《詩》教使人溫柔敦厚,《書》教使人通達、知史,《樂》教使人廣博、馴良,《易》教使人潔淨、精微,《禮》教使人恭儉、莊敬;《春秋》之教使人知曉著史體例。六經失修,人民就會愚、誣、奢、賊、煩、亂。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2:02回覆此發言

38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王制》是漢文帝命博士諸生雜採六經古注而作,意在損益虞夏商周之制,以定一王之法。篇中歷述王者頒爵制祿、封邦建國、設官分職、朝聘巡狩、井田、教化刑禁、述職考績、徵稅貢物、喪祭國用、選士養老等制度,頗似一篇完整的施政大綱。

《月令》採輯《呂氏春秋》十二紀首章而成,不僅完整地記述一年十二月的天文、氣象、物候,而且按照陰陽消長和五行相生的理論,安排四時十二月的政令、農事。

《禮記》中充滿傳誦千古的格言,琅琅上口,便於記誦和引用,這是《禮記》得以流傳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曲禮》)

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曲禮》)

在朝言朝,朝言不及犬馬。(《曲禮》)

大學之道,在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

君子慎其獨。(《大學》)

富潤屋,德潤身。(《大學》)

君子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表記》)

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表記》)

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大人溺於名,皆在其所褻也。(《緇衣》)

民以君爲心,君以民爲體。(《緇衣》)

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爲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爲土地,不祈多積,多文以爲富。(《儒行》)

不臨深而爲高,不加少而爲多。(《儒行》)

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中庸》)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中庸》)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中庸》)

君子貴人而賤己,先人而後己。(《坊記》)

善則稱人,過則稱己。(《坊記》)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經解》)

內亂不與焉,外患弗闢也。(《雜記下》)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爲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雜記下》)

君子樂得其道,小人樂得其欲。(《樂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學記》)

教學相長。(《學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禮運》)

在古代中國,《禮記》的思想和格言可謂家喻戶曉,代代流傳,成爲人們立身、處事的準則。甚至不識字的民衆,也能熟知《禮記》中的許多格言,這正是《禮記》的魅力之所在。

五、《禮記》的流傳與影響

《儀禮》、《周禮》文字古奧,內容繁複,枯燥難讀。而《禮記》的文字每每可與《周禮》、《儀禮》聯繫,被認爲是打通《周禮》、《儀禮》的橋樑;其內容,上可探索陰陽,窮析物理,推本性命,下而及於修身齊家,民生日用。既能嚴禮樂之辨,又可究度數之詳。所以,兩漢以來,每每爲學者所樂道。

宋代大儒都很推崇《禮記》。程顥認爲《禮記》多傳聖門緒餘,‘如《樂記》、《學記》、《大學》之類,無可議者;《檀弓》、《表記》、《坊記》之類,亦甚有至理,惟知言者擇之。如《王制》、《禮運》、《禮器》,其書亦多傳古意。‘朱熹說:‘《大戴禮》冗雜,其好處已被小戴採摘來做《禮記》了。‘實際上是說《禮記》集中了古文《記》的精華。朱熹採擷《曲禮》等文,撰《學禮》十五篇,收入《儀禮經傳通解》中。

明儒柯尚遷說‘《曲禮》、《內則》、《少儀》實《古禮經》篇名‘,又說:‘《曲禮》‘毋不敬‘四言,實古帝王相傳格言。‘‘《內則》之教,先王所以立父子、夫婦之大倫矣。教子之道,必有《少儀》之禮,外傅之教始詳,亦古經也,而孝弟教本推及於長幼、朋友二倫,皆立於《少儀》之中矣。‘(《曲禮全經類釋·自序》)

朱升說:‘《儀禮》,經也,所記者名物制度;《禮記》則傳其意焉。遠古無傳,則求其數也難,不若姑因其義之可知者,使學者盡心焉,以求古聖製作之意,而通乎其餘,此設科者不得不捨經而求傳也。‘(《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九)

虞集說,《禮記》一書,‘曾子、子思道學之傳在焉。不學乎此,則《易》、《詩》、《書》、《春秋》未易可學也‘,而且堯、舜、三代之遺說,‘舍此幾無可求者。‘(《經義考》卷一百三十九)。

唐太宗命國子祭酒孔穎達等爲《易》、《詩》、《書》、《禮》、《春秋》等五經作新疏,以資講習。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是用《禮記》代替了《儀禮》。孔穎達疏集南學與北學之長,廣採舊文,詞富禮博,猶如依山鑄銅,煮海爲鹽,爲學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唐以‘九經‘取士,按字數多少將九經分爲三等:《禮記》、《左傳》爲大經;《毛詩》、《周禮》、《公羊》爲中經;《周易》、《尚書》、《儀禮》、《糓樑》爲小經。由於《禮記》的文字比《左傳》少,文字也相對淺近,故儒生多舍《左傳》而讀《禮記》,使得《禮記》之學大盛。王安石在科舉考試中廢《儀禮》而存《禮記》之科,使《禮記》之學進一步壓倒《儀禮》。

使得《禮記》的地位日益上升的另一個原因,是學術界對《大學》、《中庸》的彰顯。韓愈爲了建立儒家的聖學道統,從《禮記》中發掘出《大學》、《中庸》,認爲是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遂爲千萬世道學之淵源‘(陳澔《禮記集說·自序》語)。宋儒唱和韓說,張載說:‘《中庸》、《大學》出於聖門,無可疑者。‘朱熹認爲《大學》是‘初學入德之門‘,《中庸》是‘孔門傳授心法之書‘,並將它們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合稱《四書》,與《六經》並行,以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前聖繼絕業,爲萬世開太平。從元皇慶二年起,考試科目必須在《四書》中出題,《四書》便成爲士子必讀之書。

宋代《禮記》研究的重頭之作是衛湜的《禮記集說》。此書兼取鄭注、孔疏、陸德明《經典釋文》,博採一百四十四家之說,翦除蕪蔓,撮舉樞要,詳而且明,使讀者能‘因衆說之淺深,採一經之旨趣,詳而度數,精而性理,庶能貫通而盡得之矣‘(《禮記集說·自序》)。

元儒陳澔作《禮記集說》三十卷,因陳氏號雲莊,故又名《雲莊禮記集說》。此書較衛湜書簡便,但多失古義,好以空言推義理,舛誤也比較多。明永樂十二年,胡廣奉詔修《五經大全》,其中《禮記大全》採諸儒之說共四十二家,爲學者一時所重。

清代《禮記》之學的重要著作有《欽定禮記義疏》、納蘭性德《禮記集說補正》、李光坡《禮記述注》、方苞《禮記析疑》、朱軾的《禮記纂言》、朱彬《禮記訓纂》、孫希旦《禮記集解》等。其中以孫希旦《禮記集解》爲成就最高,此書博參宋元以來諸家之說,以發明古義,新見疊出,讀者可以參閱。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022:02回覆此發言

42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冠者禮之始也:冠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九

冠者禮之始也:冠禮

遠古氏族社會時代,曾流行過一種‘成丁禮‘。氏族中的未成年者,可以不參加生產、狩獵活動,也不必參加戰爭,氏族對他們有哺育和保護的責任。但在他們到達成人的年齡後,氏族則要用各種方式測驗其體質與生產、戰爭技能,以確定其能否取得氏族正式成員的資格。隨着社會的發展,成丁禮在絕大多數地區都消失了,而中國的儒家看到了它的合理內核,將它加工改造爲‘冠禮‘,作爲人生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儀禮》有《士冠禮》一篇,詳細記載士之子舉行冠禮的詳細儀節。《禮記》有《冠義》一篇,說解冠禮的含義。

一、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

行冠禮之年,也就是進入成年的年齡,有一定講究。儒家認爲,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學習內容。《禮記·內則》說,六歲,教以數目與四方之名;八歲,教以禮讓,示以廉恥;九歲,教以朔望和六十甲子;十歲,離開家庭,住宿在外,向老師學習‘書計‘(文字)、‘幼儀‘(奉侍長者的禮儀),以及有關的禮的篇章和日常應對的辭令;十三歲,學習音樂、誦讀《詩經》,練習稱爲《勺》的舞蹈(文舞);十五歲之後稱爲‘成童‘,練習稱爲《象》的舞蹈(以干戈爲道具的武舞),以及射箭和御車。經過七年的學習,也就是到了二十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的基礎,而且血氣強盛,身體發育成熟,能夠獨立面對社會,《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此時可以爲之舉行成年禮。成年以後,還要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學習的內容,《禮記·內則》有具體的記載。

人既成年,爲什麼要舉行儀式?它究竟暗含了怎樣的意義?《禮記·冠義》說:‘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爲人子、爲人弟、爲人臣、爲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歟?‘可知,舉行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爲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爲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爲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惟其如此,纔可以稱得上是人,也纔有資格去治理別人。因此,冠禮就是‘以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

二、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也

冠禮既是如此重要,在儀式中就會有特別的體現。首先,舉行冠禮的日子要通過占筮的形式來選擇,不得隨意決定。選擇吉日的儀節稱爲‘筮日‘。冠禮之所以要選吉日,《冠義》說是爲了‘求其永吉‘,希望冠者從此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冠禮是家庭繼承人的成年禮儀,是關係到家族的傳承和發展的大事。古時如此鄭重的儀式,必須在家廟進行。《冠義》解釋說:‘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有着以祖先的名義行禮的含義,也就是《禮記·文王世子》所說的‘冠、取妻必告(告廟)‘的意思。

日期確定後,作爲冠禮的主人(將冠者的父親),要提前三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請他們屆時前來觀禮。這一儀節稱爲‘戒賓‘,戒是告知、通報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過占筮的方法,從所通報的僚友中選擇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加冠的正賓,這一儀節稱爲‘筮賓‘。冠禮之日,正賓必須到場,否則不能成禮,所以,人選一經確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賓家中作特別邀請。除此之外,還要特邀一位‘贊者‘,即協助正賓加冠的助手。通過占筮來確定冠日以及正賓的人選,都是鄭重其事的表現,所以《冠義》說:‘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爲國本也。‘

三、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冠禮的主體部分,是由正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爵弁等三種冠加於將冠者之首。緇布冠實際上是一塊黑布,相傳太古時代以白布爲冠,若逢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爲緇布冠,這是最初的冠。冠禮先加緇布冠,是爲了教育青年人不忘先輩創業的艱辛。周代貴族生活中已經不戴緇布冠,所以冠禮之後就擱置不用。其次是加皮弁,皮弁的形制類似於後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縫製而成,與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緇布冠尊。最後加爵弁,‘爵‘通‘雀‘,爵弁所用質料與雀頭的顏色(赤而微紅)相似,故名。爵弁是協組國君祭祀等莊重的場合戴的,地位最尊。三次加冠,將地位最卑的緇布冠放在最前,地位稍尊的皮弁在其次,而將爵弁放在最後,每加愈尊,是隱喻冠者的德行能與日俱增,所以《冠義》說:‘三加彌尊,加有成也。‘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4回覆此發言

43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加冠之前,三種冠分放在三個竹器中,由三位有司捧着,從西階的第二個臺階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專門的席位,其位置因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長子的席位設在阼階之上,庶子(嫡長子的同母弟和異母兄弟)的席位在堂北偏東的地方。堂的面向都朝南,堂前有東、西二階,東階供主人上下堂專用,所以稱爲主階,也叫阼階;西階供來賓上下堂,所以稱爲賓階。《儀禮·士冠禮》說:‘嫡子冠於阼,以著代也。‘‘著‘是彰顯的意思,‘代‘是替代,阼階之上是主人之位,讓嫡長子在此加冠,意在突出他將來有資格取代父親在家中的地位。

加冠之前,先由贊者爲冠者梳頭,再用帛將頭髮包好,做好一切準備。爲了表示潔淨,正賓都要先到西階下洗手,然後上堂到將冠者的席前坐下,親手將冠者頭上包發的帛扶正,然後起身,從西階走下一級臺階,從有司手中接過緇布冠,走到將冠者席前,先端正其容儀,然後致祝辭說:‘月份和時日都很吉祥,現在開始爲你加冠。拋棄你的童稚之心,慎養你的成人之德。願你長壽吉祥,廣增洪福。‘祝畢,親手爲他戴上緇布冠。接着由助手爲冠者繫好冠纓。冠者進房,脫去采衣,換上與緇布冠配套的玄端服出房,面朝南,向來賓展示。

二加、三加之禮的儀節與此基本相同,只是第二次加冠時,正賓要從西階走下兩級臺階;第三次加冠時要走下三級臺階,因爲捧持皮弁和爵弁的有司站在不同的位置。此外,每次加冠的祝辭略有變化,但意思相同,無非是勉勵加冠者拋棄幼小嬉戲惰慢之心,而樹立進德修業之志。這是前輩對冠者的衷心祝願,是成年教育的重要內容。祝辭之後,冠者都要應答。每次加冠之後,冠者都要進房換上相應的服裝,然後出房,向來賓展示。

不難發現,冠禮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進行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內中有很深的含義。《冠義》說:‘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人之所以區別於禽獸,是因爲人懂得禮儀,而禮儀是以容貌端正、神色莊敬、辭令恭順爲基礎的。要責以成人之禮,首先要從容體、顏色、辭令的教育開始,惟其如此,贊者、正賓纔不厭其煩地爲之梳理頭髮、扶正帛巾,並且讓他展示體貌。《冠義》說‘冠者,禮之始也‘,正是這個意思。劉向在《說苑》中說,冠禮的意義在於‘內心修德,外被禮文‘,是‘既以修德,又以正容‘,又引孔子的話說:‘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可謂深得其旨。

三加之禮完成後,舉行醴冠者的儀式。冠者的席位在堂上的室門之西,正賓向冠者敬醴酒,並致祝辭:‘甘美的醴酒醇厚,上好的脯醢芳香。請下拜受觶,祭獻脯醢和醴酒,以奠定你的福祥。承受那上天的美福,長壽之年猶不忘懷。‘冠者按照規定的禮節飲酒,然後起身離席,爲冠禮圓滿完成而拜謝正賓,正賓答拜還禮。

四、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古人有姓、有名,還有字,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據《禮記·內則》記載,上古時代,子孩生下來三個月,由母親抱着去見父親,父親‘咳(hai)而名之‘,意思是拉着孩子的右手,用食指輕撓他的下巴,爲之取名。二十年之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則要在冠禮上由正賓再爲他取一個表字。

在姓名之外取表字,爲了表示對父親所起之名的敬重。在古代的社會交往中,只有長輩對晚輩或者尊者對卑者可以直呼其名。平輩之間、晚輩對長輩則要以字相稱,以示尊敬,否則就是失禮。也就是說,‘字‘是成人交際時使用的,所以《冠義》說:‘巳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正賓爲冠者取字有嚴格的儀式。正賓從西階下堂,站在正對西序之處,面朝東。主人從東階下堂,站在正對東序之處,面朝東。冠者站在西階下的東側,面朝南。正賓爲冠者取表字,並致祝辭:‘禮儀已經齊備,在此良月吉日,宣佈你的表字。你的表字無比美好,宜爲英俊的男士所有。適宜就有福佑,願你永遠保有。你的表字就叫‘伯某甫‘。‘周代的表字,首字表示排行,用伯、仲、叔、季表示,視情況而定;末字‘甫‘,或作‘父‘,是對男子的尊稱;中間的‘字‘,一般與名的字義有聯繫,如孔丘,字仲尼父,仲是排行,尼與丘對應,丘是山丘,尼是尼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末一字可以省略,所以孔子的字通常可以稱仲尼。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4回覆此發言

44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目前我國大陸地區的民衆已經很少有人再取字,但在海外華人區,以及韓國、日本等漢文化圈的文化人中,依然流行取字的風氣。

五、以成人之禮見尊者、長者

冠禮完畢,冠者要拜見有關的尊長。先從西階下堂,折而東行,出廷院的東牆,面朝北,拜見在這裡等候的母親,並獻上乾肉,以表敬意。母親拜受後準備離去,冠者拜送,母親又拜。這一過程中,作爲兒子的冠者只對母親拜一次,而母親卻拜了兩次,這是上古時代婦人對成年男子的拜法,稱爲‘俠拜‘,這一禮節如今在我國已經失傳,但在韓國依然保留着。

冠者又去見站在堂下的親戚。親戚向冠者行再拜之禮,冠者答拜還禮。然後出廟門、進寢門,去見姑姑和姐姐,儀節與見母親一樣。冠者拜見母親、兄弟等,是表示在家中從此以成人之禮相見,所以《冠義》說:‘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成人而與爲禮也。‘

冠者回家脫去爵弁服,換上玄冠、玄端和雀色的蔽膝,手執一隻雉,前往拜見國君。見面時,要將雉放在地上,不能親手交給國君,因爲親手授受是尊者與尊者之間的禮節。禮畢,再執雉分別去拜見卿大夫和鄉先生。所謂‘鄉先生‘,是指退休還鄉的卿大夫。這是冠者首次以成人的身份拜見國君、鄉大夫、鄉先生,所以《冠義》說:‘玄冠、玄端,奠摯於君,遂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成人見也。‘

冠者拜會尊長完畢,主人用醴酒酬謝正賓,用的是一獻之禮。所謂‘一獻之禮‘,包括獻、酢、酬,即主人先向賓敬酒(獻),賓用酒回敬主人(酢),主人先自飲、然後斟酒再敬主人(酬)。爲了表示對正賓的感謝,主人以五匹帛和兩張鹿皮相贈。冠禮至此結束,正賓告辭,主人送到門外,再拜,並派人將盛有牲肉的禮俎送到正賓的家中。

鄉大夫、鄉先生接見冠者時,要對冠者有所教誨。如何教誨,《士冠禮》未曾提及。所幸者,《國語·晉語》對趙文子行冠禮後往見諸卿的情況有詳細的記載,可以彌補《士冠禮》的闕失。趙文子先去見欒武子(欒書),武子說:‘我曾與你的父親趙朔共過事,他這人有些華而不實,希望你今後注重務實。‘又去見範文子(範燮),文子說:‘從今以後你要懂得戒懼。有賢德的人,在恩寵加身時總是更加謹慎,只有德行不足的人才會因恩寵而驕奢。‘又去見韓獻子(韓厥),獻子說:‘記住!你成年之初就應該向善,要不斷地由善進入更善的境界,這樣,不善就無法靠近你了。如果你一開始就不能向善,不斷由不善進入到更加不善的地步,那麼,善就與你無緣了。猶如草木的生長,事物總是依類相從的。人之有冠,好比宮室之有牆屋,要勤加修整。除此之外,我還有什麼可說的呢?‘又去見智武子(荀罃),武子說:‘孩子要記住:你曾祖趙成子的文采,祖父趙宣子的忠誠,難道可以忘懷嗎!孩子要記住:有趙宣子的忠誠,再加上趙成子的文采,侍奉國君就沒有不成功的。‘最後去見張孟,先把前面幾位的教導敘說了一遍,張孟說:‘他們說得太好了!如果你聽從欒書的話,就可以達到範燮所教導的境界,就可以弘揚韓厥的告誡,將來就可以成就圓滿。如果你牢記智罃說的道理就好了。這都是先王的陰德在滋潤你啊!‘冠禮與教育的密切關係,於此可見。

六、古代社會中的冠禮

周代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爲核心的宗法制度,在位的帝王去世,嫡長子無論年紀長幼,都可以即位。但是,只要即位的新王沒有成年,就不能執掌朝綱。例如,周武王去世時,成王尚在襁褓之中,雖然入承大統,但不具備親政的能力,只能由周公攝政。直到成王成年之後,周公才返政於成王。原因很簡單,未成年者不具備南面之資。又如贏政十三歲就即秦王之位,據《史記·始皇本紀》,直到九年後的四月巳酉,也就是二十二歲時,才‘冠,帶劍‘,開始親政。可見,對於帝王而言,冠禮具有特殊的意義。不僅如此,一般的士人如果沒有行冠禮,也不得擔任重要官職。據《後漢書·周防傳》,周防十六歲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椽史試經,見周防‘尤能誦讀‘,欲拜爲守丞。周防因尚未行冠禮,不能從命。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4回覆此發言

45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西漢王朝對於帝王的冠禮非常重視。據《漢書·惠帝本紀》,漢惠帝行冠禮時,曾經宣佈‘赦天下‘,這是歷史上因帝王行冠禮而大赦天下的開始。其後,又有因太子行冠禮而賜民以爵位的,據《漢書·景帝本紀》,景帝后三年正月,‘皇太子冠,賜民爲父後者爵一級‘。又據《

漢書·昭帝本紀》,元鳳四年,昭帝加冠,‘賜諸侯王、丞相、大將軍、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各有差。賜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毋收四年、五年口賦。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令天下酺五日‘。頗似普天同慶的節日。

爲了與臣下的冠禮相區別,漢昭帝的冠禮還專門撰作了冠辭。據《博物記》(《續漢書·禮儀志》注引)所記,其冠辭爲:‘陛下摛顯先帝之光耀,以承皇天之嘉祿,欽奉仲春之吉辰,普尊大道之邦域,秉率百福之休靈,始加昭明之元服,推遠衝孺之幼志,蘊積文武之就德,肅勤高祖之清廟,六合之內,靡不蒙德,永永與天無極。‘這是後世帝王另撰冠辭之始。

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的次子馬防,在肅宗時擔任過衛尉,其子馬鉅常跟從左右。據《後漢書·馬防傳》,肅宗六年正月,馬鉅年及冠齡,特拜爲黃門侍郎。肅宗親至章臺下殿,‘陳鼎俎,自臨冠之‘。可惜,史書中皇帝親臨臣子冠禮的記載僅此一見。

從南北朝到隋唐,冠禮一度廢而不行。柳宗元在答韋中立的書信中談到,‘冠禮,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說當時有一位名叫孫昌引的人,‘獨發憤行之‘,冠禮畢,仿當年趙文子見欒書等的故事,次日上朝,希望衆卿士能對他有所教導。到外廷後,孫氏薦笏對卿士說:‘某子冠畢。‘不料衆卿士莫名其妙,京兆尹鄭叔則怫然曳笏卻立說:‘這與我有何相干?‘文武大臣鬨然大笑。可見,朝廷的大臣已不知冠禮爲何物。

從唐到宋,‘品官冠禮悉仿士禮而增益,至於冠制,則一品至五品,三加一律用冕。六品而下,三加用爵弁‘。(《明集禮》)可知唐宋時代曾在品官中實行過冠禮,按照品階高下,加不同的冠。

宋代的一些士大夫痛感佛教文化是對大衆層面的強烈衝擊,造成固有文化的迅速流失,主張要在全社會推行冠、婚、喪、祭等禮儀,以此弘揚儒家文化傳統。司馬光痛心疾首地說:‘冠禮之廢久矣。近世以來,人情尤爲輕薄,生子猶飲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爲之制公服而弄之。過十歲猶總角者蓋鮮矣。彼責以四者之行,豈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長,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朱子家禮》引)認爲廢除冠禮,使得人情輕薄,自幼至長不知成人之道,從而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所以,司馬光在他的《書儀》中,制訂了冠禮的儀式,規定:男子年十二至二十歲,只要父母沒有期以上之喪,就可以行冠禮。爲了順應時變,司馬光將《儀禮》的《士冠禮》加以簡化,使之易於爲大衆掌握。此外,還根據當時的生活習俗,將三加之冠作了變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襆頭。《朱子家禮》沿用了司馬光《書儀》的主要儀節,但將冠年規定爲男子年十五至二十,並從學識方面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經》、《論語》,粗知禮義之方,然後冠之,斯其美矣‘。

程頤也極力倡導冠禮,認爲‘冠禮廢,則天下無成人‘。《左傳·襄公九年》載,晉悼公宴請魯襄公時,問及魯襄公的年齡,季武子說只有十二歲。有人援引此例,主張將冠齡提前到十二歲,遭到程頤的堅決反對,說:‘此不可。冠所以責成人,十二年非可責之時。‘認爲,既行冠矣,就必須責以成人之事,否則就成了虛禮;如果冠禮之後不能責以成人之事,則終其一身都不能期望他成人,因此,‘雖天子諸侯,亦必二十而冠。‘(《二程遺書·伊川先生語一》)

據《明史》,明洪武元年詔定冠禮,從皇帝、皇太子、皇子、品官,下及庶人,都制訂了冠禮的儀文,《明史》中有關皇帝、皇太子、皇子行冠禮的記載很多,說明在皇室成員中依然保持着行冠禮的傳統,‘然自品官而降,鮮有能行之者,載之禮官,備故事而已‘。(《明史·禮志八》)可見在官員和民間已經很少有人行冠禮了。清人入主中原後,政府頒定的禮儀制度發生很大變化,雖然還有五禮的名目,但長期作爲‘嘉禮之重者‘的冠禮不再出現在‘嘉禮‘的細目之中。

七、女子的笄禮

古代男子有冠禮,女子則有笄禮。《禮記·曲禮》說:‘女子許嫁,笄而字。‘可見女子是在許嫁之後舉行笄禮、取表字。笄禮的年齡小於冠禮,《禮記·雜記》說:‘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如此,則許嫁的年齡是十五歲。如果女子遲遲沒有許嫁,則可以變通處理,《禮記·內則》鄭玄注說:‘其未許嫁,二十則笄。‘笄禮的儀節,文獻沒有記載,學者大多認爲應當與冠禮相似。

到了宋代,一些學者爲了推行儒家文化,構擬了士庶女子的笄禮,司馬光的《書儀》以及《朱子家禮》都有專門的儀式。《書儀》,女子許嫁,笄。主婦女賓執其禮。笄禮行之於中堂,執事者用家內的婦女婢妾充任。席以背設椸櫛總首飾置卓子上,冠笄盛於盤中,上面蒙以帕,由執事者執之。主人於中門內迎賓。賓致祝詞後爲之加冠、笄,贊者爲之施首飾,賓揖笄者,適房,改服背子。既笄,所拜見者僅限於父及諸母、諸姑、兄姊。其餘儀節都與男子冠禮相同。《朱子家禮》的笄禮與《書儀》大體相同。女子許嫁,即可行行笄禮。如果年已十五,即使沒有許嫁,也可以行笄禮。笄禮由母親擔任主人。笄禮前三日戒賓,前一日宿賓,賓選擇親姻婦女中賢而有禮者擔任。陳設,在中堂布席。厥明,陳服,如冠禮。序立,主婦如主人之位。賓至,主婦迎入,升堂。賓爲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爲笄者取字。笄者見尊長,最後禮賓,儀節與冠禮相同。

公主的笄禮,文獻語焉不詳,《政和五禮新儀》的《冠禮》沒有提及,而《宋史》有之,皇帝親臨於內殿,估計是仿照庶子冠禮制作的。明代笄禮不見於記載。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4回覆此發言

46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合二姓之好:婚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十

合二姓之好:婚禮

古代男子行冠禮之後,就有了婚配的資格。《儀禮》有《士昏禮》一篇,記載先秦士的婚禮的儀式;《禮記》則有《昏義》一篇,論述婚禮的人文內涵。兩篇文獻是我們瞭解和研究先秦婚禮的主要材料。婚禮涉及到兩姓聯姻的質量和穩定性,涉及到宗族是否昌盛,所以《昏義》說:‘昏禮者,將以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

一、婚姻之義

兩性結合的開始是種族得以繁衍的基礎,因而是動物界的普遍現象。但是,爲什麼唯獨人類的兩性結合需要經由‘禮‘的種種形式呢?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問題。

人類在邁入文明時代之前,曾經經歷過雜交亂婚、‘知母而不知父‘的階段,異性的結合相當隨便,甚至不需要區別輩份、血緣。隨着民智的開化,人們發現,不僅亂婚的結果,不僅使族羣中的弱智或病態兒童的大爲增多,還造成了倫常關係的混亂。《禮記·曲禮》說:‘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爲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爲了杜絕‘父子聚麀‘(父子用同一個性配偶)之類的落後現象,‘聖人‘對異性的結合作種種的限定,使人類遠離於禽獸。

禮緣人情而作,性情以男女爲大,人類的性本能難以自發地控制,爲了引導人們正確地把握男女之情,使性情之道萬世不廢,儒家制訂了婚姻之禮。只有經過婚姻之禮的女子,才能成爲自己的配偶;對於其他的女子,則必須恪守男女之大防,所以《禮記·經解》說:‘昏姻之禮,所以明男女之別也。故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闢之罪多矣。‘

儒家特別看重婚姻之禮,並作了種種理論闡述。首先是倫理哲學方面的意義。儒家以人法天,自然界的萬物,乃是天陽、地陰所化生。男女則是社會的陰陽兩極,是衍生億萬人類的淵源。《周易·序卦傳》:‘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人類社會的君臣、父子等等的一切人倫關係,都是由夫婦的結合而派生出來的。這與自然界的陰陽二氣相和合,化生了四時和萬物,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夫婦是人倫之基,‘萬世之始‘(《禮記·郊特牲》),婚禮是‘禮之本‘(《昏義》)。

其次是穩定家國方面的意義。《史記·外戚世家》說,自古帝王的爲政得失,往往與配偶的賢否相關,如‘夏之興也以塗山,而桀之放也以妹喜。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也之殺也嬖妲已。周之興也以姜嫄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於褒姒‘,聖人的經典,都以夫婦之道爲首,‘《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釐降,《春秋》譏不親迎。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因此,在古代中國,天子與後的婚姻具有垂範天下的意義。《昏義》說:‘天子之與後,猶日之與月,陰之與陽,相須而後成者也。‘在儒家的經典中,治理天下,說到底是治理男女民衆,因此天子與後有一種自然分工,《昏義》說:‘天子理陽道,後治陰德;天子聽外治,後聽內職;教順成俗,外內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所以在官職的設置上,兩者有對等的關係: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只是前者聽外治,後者聽內治而已。儒家把由男女而起的陽道與陰德、外治與內職的和順,看作是盛德至治的標誌。明清故宮以皇帝所居之處名之爲乾清宮,以後之所居爲坤寧宮,顯然是以天子與後爲人間陰陽的象徵。

二、議婚和定親

從《儀禮·士昏禮》可知,士娶妻,要經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等六個主要儀節,稱爲‘六禮‘。前五個儀節都比較簡單,核心內容是議定婚姻。

‘納采‘,後世稱爲‘提親‘,採是採擇、選擇的意思,是女方謙虛的說法,意思是自家女兒不過是聊備男家選擇的對象之一。男家先請媒人到女家提親,得到允諾後,就派使者到女家致辭,並送上禮物--雁。女家若同意議婚,就收納其禮物。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8回覆此發言

47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這裡有幾點要主意。首先,古代議婚,男女雙方一定要通過媒人、使者來交接,而不能彼此直接接觸,之所以要作這樣的規定,是爲了避免男女草率苟合,因此鄭玄《士昏禮》注說是‘皆所以養廉恥‘。《詩經·齊風·南山》說‘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可見這已成爲一種普遍的風氣,也是東方女子講羞澀的表現。反之,如果男女私定終身,就會受到家庭和社會的恥笑,《孟子·滕文公下》說:‘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逾牆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踐之。‘

其次,婚禮是繼宗傳代大事,所以要經過種種的程序,以示鄭重。而且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等五個儀節,都在女方的禰廟(父廟)舉行,並且要象侍奉生者一樣,在禰廟爲父親的神靈設坐席以及供憑依的幾,含有聽命於宗廟的意思,也都是尊重其事的表現。

第三,除納徴之外,在六禮的其它五個儀節中,男家使者帶往女家的見面禮物都是雁,這原本來可能是一種相沿而來的習俗,但儒家對此也注入了新的禮義。《白虎通》說:‘取其隨時而南北,不失其節,明不奪女子之時也。又是隨陽之鳥,妻從夫之義也。又取飛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禮,長幼有序,不相逾越也。‘使古老的習俗有了新的象徵意義。

納采禮畢,使者出廟門,但並不回家,稍後再次進入女家之門‘問名‘,即詢問女子母親的姓氏,以瞭解對方的血緣關係,避免出現同姓婚配的情況。同姓相婚,子孫不能蕃息昌盛。《左傳》僖公二十三年,鄭叔詹說:‘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昭公元年,子產說:‘內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盡矣,則相生疾,是以君子惡之。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避免同姓婚配、近親繁殖,是爲了保持族羣的優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從先秦文獻來看,同姓不婚已經成爲周代社會的婚姻法則,娶同姓爲妻是違反禮制的行爲,要受到輿論抨擊,這裡有一個十分著名的例子。魯哀公十二年夏五月甲辰,昭公的夫人孟子卒。孟子姓吳,照理應該稱‘吳孟子卒‘,可是,《春秋》卻寫作‘孟子卒‘,原因何在?《左傳》說,‘昭公娶於吳,故不書姓‘。《公羊傳》、《穀梁傳》也都說是‘諱娶同姓‘。意思是說,吳國是周太伯的後裔,與魯國是同姓之國。昭公違反了‘娶妻不娶同姓‘的規定,娶吳孟子爲夫人,是失禮的行爲。出於爲尊者諱的考慮,所以隱去‘吳‘姓,只稱‘孟子‘。孔子提到這件事也非常生氣,說‘君娶於吳,爲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論語·述而》)

男家得知女子姓氏後要占卜,如果得到吉兆,就派使者到女家通報,稱爲‘納吉‘。主人聞訊後謙虛地回答說:‘小女不堪教育,恐不能與尊府匹配。但既已佔得吉兆,我家也同有這吉利,所以不敢推辭。‘

‘納徴‘,相當於後世的訂婚,徵是成的意思,雙方的婚姻關係由此確定。納徵時致送的聘禮是玄色和纁色的帛共五匹,鹿皮兩張。

男家通過占卜選定了婚期,爲了表示對女家的尊重,派使者到女家,請求指定婚期,這一儀節稱爲‘請期‘。女家主人謙辭說:‘還是請夫家決定吧。‘於是,使者將已卜定的吉日告訴女家。

三、親迎

親迎,今稱迎親,是婚禮的核心。以上‘納采‘等五個儀節都是由男方派使者到女家進行,而且都是在早晨行事;唯獨親迎是由新郎親自前往女家,而且時間是在‘昏‘時。娶妻爲什麼要在昏時呢?這是有緣由的。古代‘昏‘是與‘旦‘相對的時間概念,指日沒後二刻半(古人將一天的時間長度分爲100刻,今天則分爲96刻,一刻的長度很接近)。據梁啓超、郭沫若等學者考證,昏時成婚,是上古時代搶婚習俗的孓遺,因爲搶婚需要藉助夜色的掩護。《易·睽卦》上九有這樣一段文字:‘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大意是說,有人夜行,見一豕伏在路中,又見一輛車,上面載着許多鬼,於是張弓欲射。仔細一看,不是鬼而是人,於是弛弓不射。再細看,不是寇盜,而是爲婚媾之事而來的人。梁啓超等認爲,《睽卦》所記,實際上就是氏族時代的搶婚。隨着時代的進步,搶婚的風俗消失了,昏時成親的習慣卻被保留下來了,而儒家則賦予了新的哲學詮釋:新郎到女家迎親,新娘則隨之到夫家,含有陽往陰來之意,昏時是陰陽交接之時,所以說,‘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鄭玄《三禮目錄》)新婿於昏時而來,所以叫‘昏‘(

先秦文獻寫作‘昏‘,後世寫作‘婚‘);新娘則因之而去,所以叫‘姻‘。這就是後世‘婚姻‘一詞的來歷。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8回覆此發言

48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婚禮的重要任務之一,是要爲家庭選擇一位內主,這一角色,既要相夫教子,又要奉養老人,終日與娣姒妯娌相處,還有絲麻布帛之事,她是否具備‘婦順‘的德行,和順上下,關係到家庭的穩定和興盛。《昏義》說:‘是故婦順備,而後內和理,而後家可長久也。‘爲此,女子在出嫁前三個月必須向女師接受有關‘婦順‘的教育,地點是在公宮或者宗室,施教的科目有婦德(貞順)、婦言(辭令)、婦容(容色)、婦功(絲麻)等科目,爲婚後的生活做好各方面的準備。教成之後,要在宗廟舉行告祭,祭品要用代表陰類的魚、蘋藻等水中之物。

新郎出發迎親之前,父親教導說:‘去迎接你的內助,以繼承我們的宗室之事。勉勵和引導她恭敬從事,以嗣續我們先妣的美德。你的言行要有常法。‘兒子回答說:‘是,只怕我不能勝任,但決不敢忘記父親的訓誡。‘新郎乘坐漆車前往女家,隨行者分乘兩輛副車,從役們手持燭炬,在馬前開道照明。

女家在禰廟爲祖先的神靈設席,右面放着供神靈憑依的幾。新娘戴着髮飾,在房中面朝南而立,等待丈夫的到來。姆站在新娘右邊。陪嫁者站在新娘後面。新郎到達門外時,新娘的父親出門迎接,並導引他進門。上堂後,新娘的父親在阼階上面朝西而立,母親在房外面朝南而立。新郎東房之前、面朝北向岳父行再拜叩首之禮,然後走下西階,出門。女兒出房,跟從新郎從西階下堂,這時,站在阼階上的父親告誡女兒:‘切記要恭敬從事,從早到夜,都不要違背公公、婆婆的意志!‘並贈以衣服、髮簪等託戒之物,讓她日後見物思今,永誌不忘。母親給女兒繫好小帶、結好佩巾,告誡說:‘要努力,要謹慎,白天黑夜,都要恪守婦道!‘庶母送到門內,給她繫上盛佩巾用的絲囊,告誡說:‘恭恭敬敬地聽從你父母的話。白天黑夜都不要有過錯,經常看看這個絲囊,就不會忘記父母的告誡了!‘新娘登上迎親的車,姆爲她披上避風塵用的罩衣。新郎驅車前進,車輪轉動三圈後,由車伕代替新郎駕車。新郎乘自己的漆車先回家,再在家門外等候新娘。

婚禮的‘六禮‘,一直延續到唐代。到了宋代,‘六禮‘被簡化爲納采、納幣(相當於古禮中的納吉)、親迎等三種儀節,又相沿到清代。儒家認爲,陽動陰靜,而且女子羞澀,因此必須由男子主動上門娶妻。這一思想成爲中國人普遍的心理定式和文化特徵之一。不管時代如何變化,親迎始終作爲婚禮中最重要的儀節而被廣泛遵守。從《左傳》等文獻可知,春秋時期,兩國交好往往互通婚姻。由於親迎不能深入到對方國土之中,所以女方送婚的隊伍只能送到國境上,男方即使貴爲諸侯,也必須到國境上迎娶,這是更高一級的親迎方式。當今我國的婚禮,變化很大,古禮的面貌幾乎蕩然無存,但親迎的形式依然頑強地保存着。無論是大陸、港臺,還是旅居世界各地的華人,無論作爲新郎的當事人自己是否意識到,都會在大喜之日親自到新娘的府上迎親。闊氣的新郎用高級轎車組成的車隊迎親,貧寒的新郎則用自行車或者毛驢,工具不同,但內涵卻是相同的。這是古禮可以今用,或者說今禮中保存有古禮的典型例證之一。

四、成婚

新房設在新郎的寢室。侍者交替爲新郎、新娘澆水洗手,贊禮者爲新人安排好了新婚第一餐的饌席。新人的坐席和飯菜的放置略如下圖

古人食俗,有些類似今天的份餐制,各種食物每人一份。所以,新郎、新娘的席前,主食黍和稷,以及調味用的醬、菹(醃製的冬葵菜)、醢(螺醬)、湆(肉湯)都是各有一份。但是婚禮的情況有些特殊,魚俎、豚俎、臘(風乾的全兔)俎僅有單獨的一份,放在兩人的飯菜之間,供新郎、新娘一起食用,這一安排稱爲‘共牢而食‘,‘牢‘指俎或者俎裡的食物。

由上圖可知,新婚第一餐的飯菜很簡單。進食帶有禮儀的性質,吃得也不多,贊禮者將黍移到新郎、新娘的席前,又把豚俎上的肺和脊夾給他們。夫婦先吃黍,再喝肉湯,然後用手指咂醬吃,這一過程稱爲‘一飯‘。一共要三次,稱爲‘三飯‘。古禮,三飯告飽,食禮完畢。古人飯後要‘酳‘,就是用酒漱口,這既是爲了清潔口腔,同時也有安食的作用。‘酳‘有三次,稱爲‘三酳‘。婚禮中三酳的酒器,前兩次用爵,最後一次用巹。所謂巹,就是將葫蘆對剖而成的瓢,夫婦各執一片而飲。這一安排稱爲‘合巹而飲‘。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8回覆此發言

49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新人從素昧平生到成爲結髮至親,在儀節上不能沒有一個過度。共牢而食、合巹而飲,正是要體現夫婦一體、彼此親愛的意思。《昏義》說:‘共牢而食、合巹而飲,所以合體同尊卑,以親之也。‘在當今的婚禮中,客人鬧新房時有一個幾乎是必不可少的節目,就是讓新郎、新娘一起咬同一顆糖,或者同一個蘋果,也是爲了表示夫婦從此結爲一體。這正是‘共牢而食、合巹而飲‘的遺風liu亞,只是當事人不自知罷了。

五、拜見舅姑

婚禮最後一個重要儀節是拜見舅姑,這是涉及到家庭管理權交接的大事。舅姑是古代對公公、婆婆的稱呼。婚禮次日的清晨,新娘早早起身沐浴,穿戴整齊後,以新婦的身份拜見公公、婆婆。公公以主人的身份在阼階上即席,婆婆以內主的身份在房門外的西側即席。新娘捧着盛着棗、慄的竹籃,提樑上覆蓋着巾,從西階上堂,到公公席前行拜見禮,禮畢,將竹籃放在席上。公公撫mo竹籃,表示收下禮物。新娘又到婆婆席前行拜見禮,然後將另一隻盛着乾肉的竹籃放在席上。婆婆舉起竹籃,表示收下禮物。接着,贊禮者代表公婆用醴酒向新娘致禮,表示接納新娘爲家庭正式成員。之後,新娘向公婆‘饋特豚‘,就是進獻一隻煮熟的小豬。小豬經左右對剖之後,先一起放入鼎中,食前取出,分別盛放在公公、婆婆的俎上。饋特豚,是表示新娘開始以媳婦的禮節孝敬公婆。最後,公婆設食款待新娘,以及女家的有司等人,並贈給禮物。禮畢,公婆從西階下堂,新娘從東階下堂,這裡含有‘著代‘的意思,表明新娘從此代替婆婆成爲家庭的主婦。

如果成婚時公婆已經去世,就只能在宗廟祭祀時,另外用‘奠菜‘的禮儀拜祭公婆。周人實行四時之祭,春夏秋冬,每季一祭,所以是每三月祭祀一次。新娘過門後,不出三個月就會遇到一次祭祀。因此,奠菜之祭一定是在婚後的三個月之內,這就是《士昏禮》說的:‘若舅姑既沒,則婦入三月乃奠菜。‘到了宋代,人們認爲三月而廟見,相隔的時間太長,於是,《朱子家禮》改爲三日,遂成定格,流傳後世。

六、古代婚禮的幾個特色

古代婚禮與今日婚禮迥異其趣或相因不絕之處甚多,下面略舉其要。

由《士昏禮》可知,先秦婚禮相當簡樸,不僅夫婦成婚的菜餚僅有數品,而且沒有慶賀和舉樂的儀節,與今日競奢鬥富的婚禮相比,反差非常鮮明。《禮記·郊特牲》說:‘昏禮不用樂,幽陰之義也。樂,陽氣也。‘用陰陽之義作解釋;又說:‘昏禮不賀,人之序也。‘認爲婚禮是異姓之間的聯姻,目的是繁衍宗族,家家都有,人人必經,因此無喜可賀,無樂可舉。《禮記·曾子問》則引孔子的話說:‘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燭,思相離也。取(娶)婦之家,三日不舉樂,思嗣親也。‘意思是說,婦家因女兒出嫁而離別,父母思念,無心舉樂;夫家則將因娶新婦而取代年老的母親在家中的地位,不免哀慼,也無心舉樂。但是,從漢代起,婚禮就不斷朝着奢靡的方向發展。據《漢書·宣帝本紀》,五鳳二年秋,宣帝下詔說‘昏姻之禮,人倫之大者也。酒食之會,所以行禮樂也‘,指責某些官員‘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賀召‘是‘苛禁‘。以後,帝王以及皇室成員婚禮的規格不斷攀升。到唐代,連民間有借婚禮大肆鋪陳揮霍的,政府曾用《士昏禮》爲軌則加以干涉,但成效不大。

新婚夫婦沒有特別的服飾。新郎穿的是爵弁服,下裳爲纁色,鑲有黑色的邊。新娘頭戴髮飾,身穿鑲有黑邊的純玄色衣裳。都是以黑色爲主調的衣服。連新郎、新娘乘坐的車,也是黑色的。這與後世婚禮喜歡大紅大彩的風氣完全不同。

此外,新娘沒有‘蓋頭‘。杜佑《通典》‘拜時婦三日婦輕重議‘條說,在社會動盪或有重大變故,但是恰逢婚嫁的好日子,雙方急於嫁娶,則儀式可以變通,‘以紗縠幪女氏之首,而夫氏發之,因拜舅姑,便成婦道。‘矇住新娘之首的‘紗縠‘與後世的蓋頭有些類似,但這是特殊情況下的權宜之法,並非常禮。

《世說新語·假譎》說晉人溫嶠的堂姑母委託溫嶠爲其女兒物色夫婿。幾天後,溫嶠說已經物色好,門第與身世不低於自己。婚禮時,新娘用手撥開紗扇,發現新郎就是溫嶠。這就是‘卻扇‘一詞的出典。清代平步青的《霞外攟屑》說:‘古時婚禮,侍兒以紗扇蔽新婦,徹扇曰卻扇。‘南北朝庾信的《爲上黃侯世子贈婦》詩說:‘分杯帳裡,卻扇牀前。‘也是用溫嶠娶婦的典故。

到唐代,卻扇已經成爲普遍的禮俗。《資治通鑑》記載,唐中宗景龍二年,賜婚御史大夫竇從:‘內侍引燭籠、步障,金縷羅扇,自西廊而上,扇後有人。‘兩人相對而坐之後,中宗命竇從‘誦卻扇詩數首,扇卻,去花易服而出。‘胡三省的注說:‘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妝詩、卻扇詩。‘新娘要等新郎做了卻扇詩之後,才肯除去擋臉的扇子,確實很有文人婚禮的情趣,於此也可見唐代詩風之盛。唐封寅的《封氏聞見記》說:‘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婿、卻扇及觀花燭之事。‘‘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

直到宋代,纔出現瞭如同今日的蓋頭。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十二,記當時婚禮,要請男家一位福壽雙全的女親,用稱杆或紡梭挑起新娘的蓋頭。後來,變爲由新郎親手掀起蓋頭。

從先秦時代起,婚禮使用的器物就有超越身份的現象,例如,士親迎用的墨車,是大夫的車;用作見面禮的雁,也是大夫的規格。鄭玄將這種現象解釋爲‘攝盛‘,意思是在婚禮這種特殊的場合,可以允許稍有越位的行爲。後來,‘攝盛‘成爲一種習俗而流傳千年,新郎即使是平頭百姓,在結婚之日也可以戴紗帽、穿官服,大家還可以稱他爲‘新郎官‘。至於車、轎之類就更不用說了。如今的婚禮,接新娘不僅用卡迪拉克等政府首腦或鉅富乘坐的豪華轎車,甚至可以住進‘總統套房‘的,‘攝盛‘的規格,大概是無以復加了。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19:58回覆此發言

50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禮尚往來:士相見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之十一

禮尚往來:士相見禮

人與人交接、相見,是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古代中國有知識的人相見,不是拍拍肩膀、套套近乎就可以完事,而是要經過相當程式化的禮儀,以表達內心的誠敬。《儀禮》有《士相見禮》一篇,記敘入仕的士初次去見職位相近的士的禮節,以及貴族之間相交的雜儀。《禮記·曲禮》說:‘禮者,自卑而尊人。‘意思是說,所謂禮,就是通過自謙的方式來表示對他人的敬意。這一觀念在《士相見禮》中表現得非常突出,儀節似乎有些瑣碎,但卻散發着典雅的氣息。

一、不以摯,不敢見尊者

初始入仕的士,要去見另一位職位相近的士,是一件很鄭重的事。彼此素昧平生,對方是否願意接見不得而知,如果貿然闖到對方家中求見,則有強加於人之嫌,是不禮貌的表現。或者雖然對方不會拒絕接見,但時間上不方便,不速之客會使主人無所措手足,同樣是失禮的表現。因此,事先一定要通過‘將命者‘去轉達求見之意,‘將命‘是‘傳命‘的意思,指居中溝通雙方意願的人。

古禮,彼此身份相當者,可以‘分庭抗禮‘;只有當彼此身份有尊卑之別時,才需要通過對方的下人來遞話,例如,大臣稱天子爲‘陛下‘,意謂不敢與天子對話,而只能通過階下的執事傳話。士去見另一位士,身份相當,按理可以平起平坐,而求見者依然以自卑的姿態說話和行事,並通過‘將命者‘傳遞信息,以表達自卑、謙遠的心情。這種方式在書信中普遍使用,例如給朋友寫信,彼此身份、年齡相當,但爲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信封上寫‘某某先生書童收‘,意謂不敢直接交給對方,而只能請其書童轉呈。或寫作‘某某先生俯收‘,以表示彼高己卑之意。類似的表達方式,今日依然在某些文人雅士中使用。

求見一方得到主人一方的同意之後,要帶着‘摯‘(見面的禮物)前往拜訪,這是一種表示鄭重的方式,所以《士相見禮》所說‘不以摯,不敢見‘。士與士相見用雉(野雞)作爲禮物,由於雉無法生養,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是死雉。如果適逢炎熱的夏天,則要用風乾的雉,以防腐臭。

古人之所以用雉作爲士相見的禮物,富其寓意,《白虎通》解釋說:‘士以雉爲摯者,取其不可誘之以食,懾之以威,必死不可生畜,士行威介,守節私義,不當轉移也。‘可見,當時的士人以雉爲禮物,是取雉不受引誘、不懼威懾、寧死不屈的特點,來隱喻自己的節操。

爲了行文的方便,我們把求見者稱爲‘賓‘,將求見的對方稱爲‘主人‘。賓到達主人家大門外時,先不能與主人直接見面,而要通過‘擯者‘(協助主人行禮的人)與主人對話。彼此的遣詞極爲謙敬,而且有固定的辭令格式。賓說:‘某人一直想來拜見,但無緣自達。今天將命者終於以您的命令讓我前來。‘雙方的地位相當,而對方親自上門求見,是屈尊的表現,如果直接讓客人進來見面,是自大的表現,所以主人要‘請返‘,請客人返回,以便自己能登門拜見,主人說:‘某人請將命者向您轉達希望相見之意。不料您今天屈尊先來,真是不敢當,請先回尊府,某人隨即前往拜見。‘來賓表示還是在此相見,說:‘您的命令某人實在不敢當,還是請就此賜見。‘此時,主人要謙虛地‘再請返‘,說:‘某人絕非虛情假意,務請先回尊府,某人隨即前往拜見。‘賓說:‘某人也絕非虛情假意,所以再次請求。‘在來賓再次表達在此見面的願望之後,主人表示同意接見來賓。

但賓是執摯而來,而執摯是向主人表示敬意的禮節,主人若不經推辭就‘受摯‘,也是自大的表現,所以主人要‘辭摯‘,以示謙虛,主人說:‘既然某人一再推辭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許,理應隨即出門相迎。但聽說您執摯而來,實在是不敢當,謹辭謝您的禮物。‘賓說:‘某人若不帶着禮物而來,就不敢見所尊敬的人。‘此時,主人要‘再辭摯‘,說:‘某人實在不敢當此大禮,謹再次辭謝。‘賓說:‘某人如果不憑藉禮物來表達敬意,就不敢前來拜見,所以再次請求收下。‘在再辭摯之後,主人方可以正式同意接見來賓。主人說:‘某人一再推辭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許,豈敢不恭恭敬敬地從命!‘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1回覆此發言

51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於是,主人出大門迎接賓客,行再拜之禮。賓以再拜之禮作答。主人揖請賓入內,自己先從門的右側進入。賓捧着雉,從門左側進入。賓、主雙方首先行受摯之禮。來賓授摯,主人在中再拜之後受摯,賓也行再拜之禮。

禮畢,賓出門。主人讓擯者向來賓轉達希望敘談之意。賓乃返回,與主人相見,敘畢退出。主人送賓到大門外,行再拜之禮。

二、來而不往,非禮也

主人經過請返、再請返、辭摯、再辭摯,然後受摯、會客、送客,以今人的眼光來看,見面的禮儀已經結束。古禮不然。《禮記·曲禮》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古代禮儀講究對等,只有單方面的行爲,就不成其爲禮。既然對方屈尊而來,則自己應當登門回訪,否則依然是自大的表現。在主、賓雙方相互拜見之後,相見的禮儀纔算完成。之所以稱爲‘士相見禮‘,而不稱爲‘士見面禮‘正是這個意思。

回訪的時間,一般是在對方來訪的次日。回訪之日,主、賓身份發生了轉換,昨天的主人變成了賓,而賓則變成了主人。回訪者手持昨日客人來訪時帶來的雉來到主人家的大門外,通過儐者與主人對話,說:‘昨日,承蒙屈尊光臨敝舍,使某人得以拜見。請允許某人將雉奉還給將命者。‘來賓不說‘將摯奉還給您‘,而說‘奉還給您的將命者‘,是自卑謙遠的說法。主人說:‘彼此已經見面,不敢煩勞尊駕前來,謹辭謝。‘賓說:‘某人卑微,不敢求見尊敬的主人,只是希望將雉奉還給將命者。‘主人說:‘某人昨日已經拜見,不敢再勞尊駕,故再次辭謝。‘賓說:‘某人不敢以還雉之事驚動您,所以再次求見將命者。‘主人回答說:‘某人一再地推辭而不能得到您的允許,敢不恭敬從命?‘得到主人同意後,賓執摯入門,主人向賓再拜後收下摯。賓出門。主人送賓到大門外,行再拜之禮。

至此我們可以發現,古人執摯相見,不過是藉此表達內心的敬意和忠信的一種方式,其中絲毫沒有猥瑣的動機。士以德行相交,而不以錢財衡量友誼。惟其如此,受摯的一方在次日就將禮物奉還對方,否則就有貪財之嫌,真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人際關係日益商業化的今天,動輒以禮物相贈,送禮者表面上客客氣氣,內心卻是希望對方給予某種方便,全無誠敬之心;受禮者則認爲,以權受禮,天經地義;禮物的授受,已經完全變了味道。

禮尚往來的傳統,在近現代社會依然殘留着,這裡有一個廣爲人知的例子。1925年,清華大學爲決定延聘王國維先生爲國學研究院導師。最初,以校長曹雲祥的名義,給王國維先生寄送了聘書。吳宓先生認爲,對於像王國維這樣的大師,以一紙聘書相邀,是不鄭重、不誠敬的表現。所以,吳宓先生親自到王國維先生家中,行三鞠躬之禮,然後轉達校長的聘請之意。王先生見其執禮甚恭,決定應聘,並在不久之後,到吳宓先生家回訪。王國維先生熟知傳統禮儀,故處事非常得體。

士與士平等相待的原則,可以引申到大夫與大夫、諸侯與諸侯、國與國等各種關係。從《左傳》可知,春秋時期,國與國的交往,同樣遵循着平等的原則。在當今的國際外交事務中,國與國的對等,是世界各國交往的準則之一,例如A國總統出訪B國,B國總統必須在適當的時候回訪A國,彼此所受到的禮遇也是對等的,而這一原則,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確立。

三、士、大夫、國君交往的雜儀

《士相見禮》除了記載士與士相見的禮節之外,還記載了由此推及的士見大夫、大夫相見、士大夫見於國君等儀節,有助於我們進一步瞭解貴族階層的交際禮儀,下面略作介紹。

士與大夫的身份有尊卑之別,因此,彼此見面的禮儀也有所不同。士初次拜見大夫,大夫不需要到門外迎接。士到來後,只要在他進門後行以一拜之禮即可。士告辭時,大夫以再拜之禮送別,但不必象士相見那樣送到大門口。

不同身份的人見面,地位高的一方如何處理對方的‘獻摯‘,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士向大夫獻摯,大夫三次‘辭摯‘之後,依然不能接受禮物。其原因是,地位平等的雙方(如士與士),主人可以接受賓的摯,但回訪時要還摯;地位相差懸殊的,如國君與臣相見,國君是一國的至尊,可以接受臣下的獻摯,而不必回訪和還摯。大夫與士的關係不然,如果受摯後不回訪、還摯,則有僭君之嫌;如果受摯後回訪、還摯,則有將自己降同於士之嫌,所以只能‘終辭其摯‘。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1回覆此發言

52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如果來賓曾經在大夫家當過家臣,即所謂的‘舊臣‘,則來賓在入門之後,要先把禮物放在地上,再向主人行再拜之禮。主人以一拜之禮作答。來賓獻摯,因爲彼此的關係非同一般,所以大夫謙辭一次就可以收下,說:‘某人辭謝你的禮物而不能得到允許,不敢再次辭謝。‘但來賓出門後,主人要派擯者到門口將禮物還給賓,說:‘主人讓某人將禮物奉還於您。‘來賓回答說:‘某人已經獻摯而且拜見主人,因此不能接受您的要求。‘擯者說:‘主人吩咐我:‘送還禮物的事決不能虛情假意。‘所以務請收下。‘賓回答說:‘某人不過是主人卑賤的私臣,豈敢讓主人行賓客還摯之禮,所以再次辭謝!‘擯者說:‘某人奉主人之命來辦此事,不敢對您虛情假意,再次請您收下!‘賓回答說:‘某人屢次辭謝而不能得到同意,敢不從命?‘於是再拜之後收下禮物。

如果是外邦之臣來見國君,由於不是自己的臣下,禮節也就不同。雙方行禮完畢,擯者奉命將摯退還客人,不能說受摯的話,只說還摯:‘寡君派某人還摯。‘賓不能說推辭的話,只能說:‘君不願以外臣爲臣,豈敢再推辭。‘於是再拜叩首後收下禮物。

大夫之間相見所執的摯,不能用雉,那是士相見用的禮物。具體用什麼爲摯,而要視大夫的等級身份而定。如果是下大夫之間初次相見,則用鵝爲摯。鵝身裹着繪有紋飾的布,雙足用繩子繫着。捧持鵝的方式和士相見時一樣,鵝頭朝左。如果是上大夫之間初次相見,則以羔羊爲摯。羊身上用繪有紋飾的布裹着,四足兩兩相系,繩子要在羊背上交叉後回到胸前打結。捧持時,羊頭朝左,執持的方式與秋天行獻麛禮時執麛的方式相同。大夫相見的儀節與士相見禮相同,只是所用的摯不同罷了。

君在朝或者燕息時,臣下求見都不必執摯,惟獨新臣首次拜見國君,一定要執摯。新臣走到國君的堂下時,容貌要愈加恭敬。

士大夫首次見君,要先將摯放在地上,然後行再拜叩首之禮。國君通常不對臣下行答拜禮,因爲是首次見面,所以要答以一拜之禮。

古代國君因巡行、田獵而到達鄉間,與庶人見面時,庶人以鶩爲摯,往見國君時,不必象貴族那樣作奔走翔行的儀容,只是進退時要疾走,以表示敬意。

四、燕見國君的雜儀

士大夫與國君在朝上見面,有正式的禮儀。退朝之後私見國君(文獻稱爲‘燕見‘),禮儀不如朝中那樣繁瑣,但也有必須遵守的規範。燕見時的君臣之位,也是以國君面朝南的位置爲正位。如果國君站立的不是面朝南,則要取國君正東面或正西面的方位行禮,不能因爲國君的方位不正就草草地在斜方向行禮。國君在堂上時,臣走哪個臺階沒有嚴格的規定,君靠近哪個臺階,就從哪個臺階上堂。

貴族彼此相見時,議論的話題、說話時的神態,也都屬於禮的範圍,於此可以窺知談話者的禮的休養。凡是向國君進言,而不是回答國君的發問,一定要等國君安坐之後再開口。閒處時談論的話題,因對象的不同而不同,但都要有利於提升德行道藝:與國君,應該談如何使用臣下;與卿大夫,應該談如何奉事君上;與年老的長輩,應該談如何教育弟子;與年輕人,應該談如何孝悌於父兄;與一般人,應該談如何以忠信慈祥處世;與士以下的官吏,應該談如何忠信奉公。

向尊長進言時,視線的方向很重要。視線高於對方的面部,就顯得傲慢;視線過低,在對方的腰帶以下,則顯得憂愁;目光遊移不定,則顯得漫不經心。與卿大夫說話時,開始時視線要落在對方臉部,觀察其氣色,看是否可以開口說話;話說完後,視線要移到對方的胸部,以示尊敬,並給對方以思考的時間;停頓一段時間之後,再將視線移到對方臉部,觀察對方是否已採納自己的意見;整個過程,體態容顏不要隨便變動。對在坐的其他卿大夫,也是如此。如果是與父親說話,因爲關係特別親密,則不必過於拘謹,目光可以略有遊移。如果父親不再說話,那末視線要落在他行走時最先動作的部位:站立則視其足部,坐則視其膝部。

如果是在卿大夫或國中的賢者左右陪坐,則要隨時觀察他們的體態反應,以便作出相應的舉措。如果卿大夫或賢者不時打呵欠、伸懶腰,詢問時間的早晚,這時要告訴他晚餐準備的情況,以便適時就餐。如果卿大夫或賢者在座位上不斷變動姿勢,表明已有倦意,這時可以請求告退。如果是在夜間陪坐,而卿大夫或賢者詢問鐘鼓漏刻的時數,或者用蔥韭等辛菜作夜宵解困,表明他已經勞累,這時可以請求告退。

如果國君賜士一起用餐,國君要先作食前的祭祀。依禮,祭祀前應先由膳宰代國君嘗食,如果膳宰不在,則要由士代爲嘗食,再遍嘗各種菜餚、喝飲料,然後等候國君的命令。國君命令開始吃,再正式吃。如果有膳宰代嘗飲食,則要等國君開始吃之後再吃。如果國君以酒爵賜給臣下,臣要離席,對國君再拜叩首,接過酒爵,然後登席獻祭,將爵中的酒飲完,等國君也將爵中的酒飲完之後,再把酒爵交給贊禮者。退席後下堂,要跪着取鞋,然後到隱蔽之處把鞋穿好。國君要起身相送,要說:‘請別爲我起身,否則,臣不敢告辭。‘如果國君下堂相送,則不敢回頭告辭,徑直出門。如果客人是大夫,則可以向國君告辭,大夫起身退席時國君起身;下階時,國君也下階;到門口時,國君送行。在這三處儀節,大夫都可以辭謝國君。

如果有退休的官員或者在職的卿大夫,因爲仰慕某士的德行而往見,由於彼此的地位及年齒相差懸殊,士要推辭,表示不敢當。如果他們執意要見,就說:‘某人沒有德行可以讓您辱臨敝舍,但真誠的辭謝又得不到你們允許,某人只有隨即前往拜見。‘於是出門,率先拜而見之。

如果大夫不是奉國君之命出使,而是因私事出訪,則稱呼上要有所不同,擯者不得向對方稱他爲寡君的某人,而只能直稱其名。如果是大夫卿士奉國君之命出使,則擯者可以向對方稱他爲‘寡君之老‘。凡是在國君面前的自稱都要謙恭,士大夫都統稱爲‘下臣‘;退休的官員,如果居宅在國中就自稱‘市井之臣‘,在野外的就自稱‘草茅之臣‘;庶人則自稱‘刺草之臣‘。如果是其他國家的士大夫,則自稱‘外臣‘。

面見國君時,一舉手、一投足,都要體現出內心的敬意和鄭重。例如,手執幣帛去見國君,要謹慎,不要飛快地行走,越是走近國君,容貌要越恭敬。執玉器去見國君時,步伐要緩而小,前腳拖着後腳走,腳跟不離地,以免不小心將玉器摔碎。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1回覆此發言

53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鄉飲酒禮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第十二

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鄉飲酒禮

鄉飲酒禮始於周代,最初不過是鄉人的一種聚會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賢養老的思想,使一鄉之人在宴飲歡聚之時受到教化。秦漢以後,鄉飲酒禮長期爲歷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道光23年,清政府決定將各地鄉飲酒禮的費用撥充軍餉,才被下令廢止,前後沿襲約三千年之久,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一、賓興賢能:在鄉學舉行的鄉飲酒禮

據《周禮》記載,天子所居爲都城,距離都城一百里之內稱爲郊。百里之郊分爲六鄉,鄉之下依次劃分爲州、黨、族、閭、比等五級行政單位。民戶的具體數目是,五家爲比;五比爲閭,一閭二十五家;四閭爲族,一族百家;五族爲黨,一黨五百家;五黨爲州,一州二千五百家;五州爲鄉,每鄉一萬二千五百家。各級行政區的長官分別爲鄉大夫、州長、黨正、族師、閭胥、比長。諸侯國的行政區劃與此相同,但只有三鄉。

禮書所見的周代教育體系,鄉有鄉學,州有州學。鄉學稱爲‘庠‘,州學稱爲‘序‘。鄉學的教師稱爲‘鄉先生‘,由‘致仕‘(相當於今天的退休)回鄉的官員擔任。致仕前爲中大夫的稱爲‘父師‘,爲士的稱爲‘少師‘。

鄉學招收鄉中弟子入學,三年學成,稱爲‘學士‘。每隔三年的正月,各鄉都要‘大比‘,就是選舉學士中的賢能者薦獻給天子或諸侯,以備國家任用,所以《周禮·鄉大夫》說‘三年則大比,考其德行道藝而興賢者、能者‘。爲了表示尊隆,鄉大夫先要以主人的身份在鄉學庠(或序)中與賢能之士飲酒,意在倡導尊重人才的風氣,此即鄉飲酒禮。這種制度,《周禮·大司徒》稱爲‘賓興‘,‘興‘是‘興舉‘;‘賓興‘是興舉賢能而賓禮之的意思。《儀禮·鄉飲酒禮》記載的是由侯國的鄉大夫主持的鄉飲酒禮。《禮記》有《鄉飲酒義》一篇,說解在鄉學、州學舉行的鄉飲酒禮的禮義。

鄉飲酒禮的主要儀節有:謀賓、迎賓、獻賓、樂賓、旅酬、無算爵樂、賓返拜等。孔子說:‘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孔子所說的‘鄉‘,是指鄉飲酒禮;‘易易‘,是‘易‘字的重複,是爲了語句的順暢而有意作的疊加,猶言‘平平‘;意思是說,看了鄉飲酒禮,才知道實行王道是多麼容易。一場飲酒的禮儀,何以會得到孔子如此高度的讚譽?儒家究竟賦予它一些怎樣的禮義呢?

1、謀賓和迎賓

鄉飲酒禮的主角是賓,因此,行禮之前最首要的儀節就是確定賓的人選。鄉大夫與鄉先生根據學成者德行才能的高下來確定賓的人選,稱爲‘謀賓‘:以德行才能最優的一位爲賓(正賓),其次者一位爲介(陪客),再次者三人爲衆賓之長。此外,主人還要從屬吏中選定一位德行較優者擔任‘僎‘(音zun),輔助自己行禮。

賓、介的人選一旦確定,主人要親自到其家中通報,並致邀請之意。先邀請賓,賓謙辭後接受,主人行再拜之禮,以示爲國求賢的鄭重。接着邀請介,儀節也是如此。行禮之日,主人先後到賓、介的家中召請。於是,介和衆賓先到賓的家門口,然後一起前往鄉學。主人在鄉學的門前迎接賓客。主人向賓行再拜之禮,賓答拜;又向介行一拜之禮,介答拜;又向衆賓拱手行禮。然後,客人跟隨主人入門。衆賓入門後在門內等候,賓、介與主人前行。

上古時代庠的建築格局與貴族的家居類似,門與堂都不是正對着的,所以,入門後要三次拐彎才能到達堂前的臺階。每次拐彎,賓主都要互相作揖謙讓。主賓到達各自的臺階前,彼此要三次謙讓,然後才登堂。

賓登堂後,主人要‘拜至‘,即拜謝賓的到來。主賓彼此行禮後入席。賓主在堂上的席位有嚴格的規定:賓在西北方,面朝南;主人在東南方,面朝西;介在西南方,面朝東;僎在東北方,面朝西。賓是鄉飲酒禮中最主要的人物,必須面朝南而坐之外,其餘三人都是相向而坐,《鄉飲酒義》說:‘四面之坐,象四時也。‘

在今人看來再簡單不過的主賓名分和座位的方位,儒家卻賦予了很深的象徵意義。《鄉飲酒義》說,賓主象天地,介僎象陰陽,三賓象三光。至於賓主四人席位的安排,《鄉飲酒義》解釋說,天地之間的嚴凝之氣,起始於西南方而極盛於西北方,是天地的尊嚴之氣,即‘義‘氣,主人爲了表示對賓的尊敬,又鑑於賓以義與人交往,所以將賓的席位安排在此,以與天地的義氣相對應。介是賓的陪客,所以安排他坐在西南方來輔助正賓。天地之間的溫厚之氣,發生於東北而極盛於東南,是天地的盛德之氣,也是天地的‘仁‘氣。主人以仁德寬厚接人待物,所以坐在東南方,以與天地的仁氣相對應。僎是主人的副手,所以安排他坐在東北方來輔助主人。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5回覆此發言

54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2、獻賓

獻賓是整個鄉飲酒禮的重心,分爲獻、酢、酬三大節。主人向賓獻酒稱爲‘獻‘;賓回敬主人稱爲‘酢‘;主人先自飲,再勸賓一起飲,稱爲‘酬‘;三者合稱爲‘一獻之禮‘。古代獻酒,禮數最高爲‘九獻之禮‘,如《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提到:‘楚子入饗於鄭,九獻。‘《國語·晉語四》晉公子重耳到楚,楚成王以國君之禮待之,‘以周禮享之,九獻‘。鄉飲酒禮是鄉大夫向處士獻酒,雖說是尊賢,但畢竟地位相差懸殊,所以只能用一獻之禮。

獻賓的每一個儀節都相當講究、相當程式化。主人獻酒之前,先要下堂洗爵。賓不敢獨自在堂上安坐,那樣有役使主人之嫌,所以隨之下堂,此時主人要辭謝賓的下堂,稱爲‘辭降‘;賓謙辭作答。洗畢,主人上堂,然後再次下堂洗手,準備斟酒,此時,賓要辭謝主人,稱爲‘辭洗‘;主人作答後洗手。洗畢,主人拱手行禮,請賓先上堂,雙方謙讓一次後登階。上堂後,賓要拜謝主人爲自己洗爵,稱爲‘拜洗‘。主人斟滿酒,高高舉起,稱爲‘揚觶‘,然後獻給賓,賓要先拜而後受爵,稱爲‘拜受‘。賓接爵後,主人要‘拜送‘,即拜送爵。彼此拜謝時,受拜者都要稍稍後退,以示謙避。賓按照當時的禮節,要先作食前的祭祀,再將爵中的酒飲盡,此時主人要‘拜既爵‘。

賓酢主人的儀節大致相同,只是主賓的行動發生了轉換,因爲是賓向主人回敬,所以下堂洗爵、洗手的人變成了賓,而不敢在堂上安坐的變成了主人。經過辭降、辭洗、拜洗、揚觶、拜受、拜送、拜既爵等儀節洗畢上堂,賓完成了回敬主人的禮節

主人酬賓的儀節與上面大略相似,但有省簡。主人下堂洗觶,賓隨之下堂,主人辭降,但賓不必辭洗。洗畢,賓主拱手謙讓後登堂。主人斟酒,拜請賓飲酒。賓拜謝主人。於是,主人作食前祭,然後將觶中之酒飲畢,拜賓。賓答拜。主人再次下堂洗觶,然後斟酒,捧觶於賓,賓拜受,主人拜送。主賓的一拜之禮至此完成。

接着是主人與介爲禮,分爲兩節:先由主人獻介,然後介酢主人。主人與賓先下堂,以便讓主人與介上堂行飲酒禮。主人拱手請介上堂,彼此揖讓、登堂、相拜的儀節與迎賓時一樣。主人下堂洗爵,介隨之下堂,彼此辭謝的儀節與獻賓時一樣,只是雙方升堂後,介不必拜洗。主人斟酒獻給介,介謝受,主人拜送。介作食前祭祀的方式比賓簡略,祭畢,將爵中的酒飲完,拜謝主人。主人答拜。主人獻介的儀節至此完成。介酢主人的儀節,與賓酢主人時一樣,此不贅述。

最後是主人與衆賓行飲酒禮。主人向介拱手行禮後下堂,介隨之下堂。主人走到大門內側,向等候在此的衆賓行三拜之禮,衆賓都以一拜之禮作答。走到庭中後,主人向衆賓拱手行禮後登堂,接着下堂洗爵、上堂斟酒,在西階上獻給衆賓。三位衆賓之長登堂拜受,主人拜送。食前祭祀之後,他們將酒飲畢,然後回到堂下。其它的衆賓,接受主人的獻酒不必拜謝就可以接爵,然後祭祀、飲酒。在所有來賓都行過飲酒禮之後,主人持空爵下堂,放入篚內,不再使用。

3、樂賓

樂賓是爲賓客演奏樂曲,以示尊敬和慰勞,意在使賓歡yu。樂賓包括升歌、笙奏、間歌、合樂等四段。

升歌

四位樂工(鼓瑟者2人,歌者2人)升堂,在堂上歌唱《小雅》的《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用瑟伴奏,稱爲‘升歌‘。

《鹿鳴》篇有‘我有嘉賓,德音孔昭‘,‘我有旨酒,以燕樂嘉賓之心‘的詩句,故用作迎賓之辭。《四牡》篇有‘王事靡盬,不遑啓處‘,‘不遑將父‘,‘不遑將母‘的詩句,故藉以借用讚揚賓客的辛勞。《皇皇者華》篇有‘周爰諮諏‘,‘周爰諮謀‘,‘周爰諮詢‘的詩句,用以表達希望請教賓客的心情。以上歌曲都是鄉飲酒禮中的正式節目,故稱‘正歌‘。歌畢,主人向樂工獻酒。

笙奏

吹笙者入場,站在堂下的磬架之前,吹奏的樂曲是《詩經·小雅》中的《南陔》、《白華》和《華黍》。奏畢,主人在西階上向奏樂者獻酒。吹笙者中的一位年長者走到最高的一級臺階拜謝主人,接過酒爵;主人拜送。長者下階,在階前坐下祭酒,站着飲酒,飲畢不必拜謝主人。其餘的吹笙者則不必拜謝主人就可以受爵,在階前坐下祭酒,站着飲酒,但不必祭脯醢。《南陔》、《白華》和《華黍》三篇早已亡佚,內容已無從考索。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5回覆此發言

55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間歌

堂上升歌與與堂下笙奏交替演奏樂歌:堂上鼓瑟唱《魚麗》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庚》之曲;堂上鼓瑟唱《南有嘉魚》之歌,堂下則笙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唱《南山有臺》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儀》之曲。《魚麗》願詩讚美太平之年物產豐饒,此處暗含酒旨菜美、優禮於賓的意思。《南有嘉魚》原詩說太平之年君子有美酒,樂與賢者分享,此處含有禮賢下士、與之燕樂的意思。《南山有臺》原詩說太平之治以賢者爲本,此處含有禮遇賢者爲邦國之本的意思。《由庚》、《崇丘》、《由儀》三首詩,也早已已亡佚,內容已經不可得知。

合樂

升歌與笙奏同起,奏唱《詩經·周南》的《關雎》、《葛覃》、《卷耳》,《召南》的《雀巢》、《采蘩》、《採蘋》。歌罷,樂工報告樂正:正歌備!樂正再報告賓。正式的禮樂到此結束。

主人與賓拱手禮讓後先登堂。賓向介長揖後接着登堂,介向衆賓長揖後也隨之登堂,最後,衆賓依次登堂就席。贊禮者在庭中洗觶後上堂,代表主人向賓舉觶;接着斟酒,拜賓,賓在席末答拜還禮。贊禮者祭祀,然後將觶中的酒飲完,拜賓,賓答拜。贊禮者下堂洗濯自己剛用過的觶,再上堂斟酒,賓拜謝準備受觶。贊禮者在賓席西坐下,把觶放在脯醢西邊,表示不敢親授於尊者。賓謙辭後接觶。舉觶的贊禮者拜送賓,然後下堂。

主人向樂工獻酒。樂工左瑟而避,樂工之長拜謝主人,不起身而受爵。主人在阼階上拜送受爵者。有司爲樂工進上乾肉和肉醬。主人命人贊助樂工祭祀。樂工飲酒,飲畢不必拜謝,只要將酒爵授給主人。衆工則不必拜謝主人就可受爵,祭酒之後方可飲。每人都備有乾肉和肉醬,但不必祭祀。如果是向太師獻酒,則主人先要爲他洗爵。賓和介下堂時,主人要辭謝。工不必下堂辭謝。

4、旅酬

賓將告辭。主人命司正‘安賓‘,請賓安座。賓謙辭後同意。主人在阼階上行再拜之禮,感謝賓的留坐,賓答拜還禮。於是,開始旅酬,旅酬是尊者酬於卑者,是自上而下的勸酒。旅酬的順序是:賓酬主人、主人酬介、介酬衆賓,衆賓再依年齒長幼依次相酬。

司正盥手洗觶,賓取觶,到阼階上酬主人。主人離席,賓向主人行拜禮,主人答拜。賓不必祭酒,可以站着飲酒,也不必拜主人,飲畢不必洗觶;然後斟酒授給主人。主人拜受觶,賓拜送。主人在西階之上酬介,儀節與賓酬主人相同。酬畢,主人拱手行禮,回到自己的席位。

由於場內飲酒的人多而雜,爲了防止有人在旅酬過程中放肆失禮,所以命令司正負責監禮。司正上堂,按年齒的長幼順序招呼:‘某子前來接受酬酒。‘

被點名者立即離席上堂。司正退立於西序的端頭,面朝東方而立,以便爲上下的衆賓讓道。受到介酬酒的衆賓從介的右側走過,其餘的接受酬酒者從介的左側走過,他們的拜、起身、飲酒等儀節,都和賓酬主人時一樣。酬酒遍及於堂下的每位衆賓。最後一位接受酬酒的人,要拿着觶下堂,坐下將觶放入庭中的篚內。然後司正下堂,回到自己原來的位置。

5、無算爵、無算樂

樂賓之後,主賓飲酒不必再象獻酒時那樣有嚴格的爵數。主人與來客頻頻舉爵,不計其數,盡興而止,故稱‘無算爵‘。同時樂工不斷歌奏,盡歡而止,是爲‘無算樂‘。

‘無算爵‘是從司正命二位小吏舉觶向賓、介進酬酒開始的。二位先下堂洗手、洗觶,然後上堂斟酒,向賓、介行拜禮,賓、介答拜。二位小吏將觶中之酒飲完,向賓、介行拜禮,賓、介再次答拜。二位小吏下堂洗觶,再升堂斟酒;賓、介拜謝之。二位小吏分別將觶放在賓、介的席前,表示不敢親授,賓、介辭謝後取觶。

主人請賓安坐。賓推辭說,有俎在堂,不敢坐下。因爲俎是諸多餚饌中最爲尊貴的禮器,有它在,就不敢進行後面的比較隨便的儀節。於是,經主人同意後賓捧起俎,交給司正,司正捧俎下堂,賓、主人、衆賓等也隨之下堂。

接着,主人、賓、介、衆賓按先前登堂的順序,再次揖讓、登堂,就席。有司進上菜餚。由賓、介起,用兩觶交錯進酬酒,不限次數,一醉方休。堂上堂下的音樂或間或合,歌奏不已,盡歡。

作者:溪山琴況2005-8-1120:05回覆此發言

56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賓告辭,出門時奏《陔》的樂曲,‘陔‘是‘戒‘的意思,以《陔》作爲出門時的樂節,說明整個儀式沒有失禮之處。主人送到門外,行再拜之禮。

次日,賓前往主人家,拜謝昨天的款待。主人迎見,拜謝賓屈尊光臨。會見結束後,主人慰勞昨日儀式中擔任司正等職務的屬隸,儀式比較隨便,賓和介都不再參加,以司正爲賓,不設陪客,也不設俎,食品用家中現有的進就行。昨天無法邀請的親友,今天都可以邀請,對於鄉中已退休或在職的卿、大夫,只向他們通報一下,來不來隨意。宴飲時,《周南》、《召南》中的六首樂章可以隨意點奏。

二、在鄉序齒:養老的鄉飲酒禮

唐代學者孔穎達《禮記正義》認爲,周代的鄉飲酒禮並非只有三年大比、賓興賢能的一類,還有另一種類型的飲酒禮,如州長在每年春、秋舉行的射禮之前而舉行的飲酒禮;又如黨正在每年十二月大蜡祭時在黨中舉行的飲酒禮;它們雖然是州、黨行政長官主持的飲酒禮,但州黨同爲鄉的屬地,所以也稱爲鄉飲酒禮。

兩類鄉飲酒禮的儀節基本相同,不同之處是,上面提到的鄉飲酒禮的宗旨是賓興賢能,所以賓、介、衆賓之長都是根據德行道藝選定的青年後學;後一類鄉飲酒禮不然,其主旨是序正齒位,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所以賓、介、衆賓之長都由老邁年高者擔任,其餘的老人爲衆賓。六十歲以上的老人都在堂上就座。正賓以下的老者,依次排在正賓的右側(西側)面朝南而坐,如果人數比較多,可以折而往南坐,面朝東。五十歲者只能在。六十歲以上的老者可以坐着飲酒,五十歲的只能堂下面朝北而立,聽憑差遣,《禮記·鄉飲酒義》說‘所以明尊長也‘,是爲了昌明尊敬長者的風氣。

中國自古有尊老、養老的傳統。所謂‘養老‘,是用酒食招待老人的禮儀。年齡越大,身體越差,《王制》說:‘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人到五十歲就開始衰老;到六十歲,不吃肉食就覺得沒吃飽;到七十歲,不穿絲帛就覺得不暖和;到八十歲,沒有人伴睡就覺得不暖和;到九十歲,即使有人伴睡也不覺得暖和了。因此,《王制》說,必須在飲食上對老人有所優禮,五十歲的人可以吃細糧,六十歲的人嚴格有預備的肉食,七十歲的人每餐應該有兩個好菜,八十歲的人應該常吃美食,九十歲的人飲食都在寢室,偶爾外出,侍從應該攜帶酒漿以應不時之需。

老人可以享受各種優待,《王制》說,七十歲的官員朝見國君後就可以告退,不必等到朝儀結束;八十歲的致仕官員,天子每月派人去存問;九十歲的致仕官員,天子要每天派人饋贈食品。人到了五十歲就可以不服力役,六十歲就可以不服兵役,七十歲就可以不參加應酬賓客的活動,八十歲連齋戒、喪禮都可以不參加。

除了家庭的照顧之外,老人必須得到國家的關心。《禮記·王制》記載了虞夏商周四代的養老制度,四代養老禮的名稱:‘有虞氏以燕禮,夏后氏以饗禮,殷人以食禮,周人修而兼用之。‘一代比一代複雜和完善。四代的養老機構是:‘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夏后氏養國老於東序,養庶老於西序;殷人養國老於右學,養庶老於左學;周人養國老於東膠,養庶老於虞庠,虞庠在國之西郊。‘上庠、東序、右學、東膠,是國學,也是國家款待退休的卿大夫的地方;下庠、西序、左學、虞庠是小學,是款待退休的士和年老的平民的場所。

通過對《王制》的瞭解,我們就不難明白鄉飲酒禮序正齒位的禮儀了。鄉飲酒禮中除了六十者坐、五十者立的規定之外,還按照年齡的高低配設不等的豆數:六十歲者三豆,七十歲者四豆,八十歲者五豆,九十歲者六豆。豆內所盛,是奉養老人的食物。豆數不同,則所受到的奉養也不同,《鄉飲酒義》說‘所以明養老也‘中國人有一句老話,叫做‘在朝序爵,在鄉序齒‘。朝廷中以官爵大小爲序,而民間不然,是以年齒爲序,少不越長。鄉飲酒禮正是要提倡對尊老的風氣。

《鄉飲酒義》說:‘民知尊長養老,而後乃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長養老,而後成教。成教而後國可安也。‘意思是說,參加了鄉飲酒禮,人們就會懂得尊長養老的道理,回去之後就會有孝悌的行動。人民在家裡懂得孝悌,出外懂得尊長養老,就能形成良好的風教。有了良好的社會風教,國家就安定了。儒家倡導倫理思想,而倫理思想的基礎是孝悌。儒家提倡孝悌,不是用空洞的說教,而是‘教之鄉飲酒之禮,而孝弟之行立矣‘。

三、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

兩類鄉飲酒禮的儀節,我們已經有了大致的瞭解,那麼它究竟蘊涵了怎樣的禮義呢?下面我們來回顧和分析主要儀節的內涵。

舉行鄉飲酒禮之日,主人只到賓和介家中迎接,而衆賓則自行跟從賓來鄉學;賓、介等到達庠門之外時,主人與他們行拜禮,對衆賓只是拱手致意,這是因爲他們的德行道藝有高下之別,需要體現出其中‘貴賤之義‘。

主人與賓入門後,每逢拐彎處都要作揖,經過三次作揖來到各自的臺階前;又經過三次作揖謙讓才上堂;上堂之後,彼此又有拜至、獻酬等複雜的禮節。而主人與介飲酒的禮節就有所省略,主人與衆賓飲酒的過程就更爲簡單。可見,對於德行道藝高者禮數要隆,對於德行道藝低者禮數要殺減,這是制禮者所要表明的‘隆殺之義‘。

樂賓時,堂上的樂工用瑟伴奏,演唱三首詩歌,唱畢,主人向他們獻酒。接着,堂下的樂工吹奏三首詩歌,奏畢,主人向他們獻酒;接着,堂上、堂下的樂工輪流交替,各演奏三首詩歌;最後,堂上、堂下合奏三套詩歌。正歌演奏結束,場上歡樂的氣氛達到高超。在旅酬開始前,先立司正監酒,以防止有人醉後失態,流於放肆,這就叫‘和樂而不流‘。

旅酬時,先是賓酬主人,然後是主人酬介,接着是介酬衆賓,再往下則按照年齡的大小,依次而酬,一直到‘沃洗者‘,也就是協助賓主洗手洗爵的人,可見,鄉飲酒禮能做到‘弟長而無遺‘,惠及於在場的每一個人。

旅酬之後,雖說是‘無算爵‘,但君子懂得‘飲酒之節,朝不廢朝,莫不廢夕‘的道理,早晨不會影響上朝,晚上不會影響夜間要處理的事務。所以,賓告辭出門,主人拜送,依然禮節秩然。可見,鄉飲酒禮能做到‘安燕而不亂‘。

所以,《鄉飲酒義》說:‘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彼國安而天下安,故曰:‘吾觀於鄉,而知王道之易易也‘。‘整個鄉飲酒禮,賓客的尊卑分明;禮數的高低有別;一鄉之人快樂而不放肆;無論長幼都得到惠澤,沒有人被遺忘;安樂而有秩序。做到這五條,就足以正身安國。能做到正身安國,天下也就安定了。

此外,鄉飲酒禮還處處體現出君子之交的原則。例如,賓主入門後,彼此三揖、三讓才登堂,這是君子交往時‘尊讓‘的原則。主人獻酒用的爵,儘管事先已經洗過,但在獻酒前還要再次下堂洗滌;斟酒之前又要專門下堂洗手,這是君子相交時‘潔淨‘的原則。獻酒時,賓主之間又有拜至,拜洗,拜受,拜送,拜既等等的儀節,這是君子相交時‘恭敬‘的原則。《鄉飲酒義》說:‘君子尊讓則不爭,潔、敬則不慢;不慢不爭,則遠於鬥辨矣;不鬥辨,則無暴亂之禍矣。‘彼此懂得尊讓,就不會爭鬥;懂得用潔和敬的態度與人相交,就不會怠慢他人。不與人爭鬥,不怠慢他人,就能遠離鬥辨,與暴亂無緣。

鄉飲酒禮名爲飲酒,其實旨在教化,這往往在一些看似不經意的地方表現出來。例如,賓在食前祭祀之後嘗酒,一定要移到坐席的末端,而不敢在坐席的正中進行,因爲坐席的正中之位是爲行禮而設的,而不是爲飲食而設的。因此,在席末啐酒,含有‘貴禮而賤財‘的意思。賓的移席有示範的意義,意在使‘民作敬讓而不爭‘。

《鄉飲酒義》還說,賓主以仁義相接,堂上的俎豆有一定之數,就是‘聖‘。以聖爲基礎,持之以敬,就是‘禮‘。用禮來體現長幼之道,就是‘德‘。所謂德,就是得於自身。研究德行道藝,就是要使自己在身心上有所得,所以,聖人努力踐行這種隱含仁義道德的賓主之禮。

儒家的教化之道,主要在於尊賢和養老。尊賢是治國之本,養老是安邦之本,而鄉飲酒禮兼有尊賢和養老兩義,孔子如此重視它,不正是在情理之中嗎?

58回覆: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彭林著《中國古代禮儀文明》連載

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四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四節穆斯塔法正說董卓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三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下)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二節-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四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一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六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七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九節轉貼東漢和帝后鹽鐵不再官府專賣第1章 危機四伏 第十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一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三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四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九節第10章 強敵顯蹤跡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上)第9章 琵琶疏勒鹽第3章 風起雲涌第三十九節(上)第18章 何如霍去病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三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二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八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一節(上)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四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三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六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六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六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八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二十七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四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六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六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九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一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一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三十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湖湘蠻夷書友提供的營法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三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四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九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一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四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六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中)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六節第1章 烏孫公主歌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