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九節

五月上。雁門關。

鮮卑大王魁頭和北部鮮卑大人拓跋鋒召集各部首領議事。

從四月初攻打雁門關開始,大軍損失將近六千人,尤其是主攻方向的勾注關,已經損失了三千人左右。許多首領眼見雁門關久攻不下,頗有怨言,提議撤軍了事。魁頭安慰了大家幾句,把幽州的事簡單說了一下,然後叫拓跋晦詳細解說一下當前北疆的形勢。

“慕容風大人已經佔據了漁陽和盧龍塞,大漢國燕山以南的大片領土現在是我鮮卑國的牧場了。如今我們和慕容風大人的軍隊一東一西,護爲犄角,已經對大漢國的北疆邊郡形成了東西夾擊之勢。換一句話說,無論是我們,還是慕容風大人,都已經在北疆邊郡站穩了腳跟。”

“豹子和大燕國的軍隊,還有烏丸人在薊城血戰之後,受損較大,目前他被慕容風大人鉗制在幽州動彈不得,回援幷州已經不可能了。”拓跋晦指着懸掛在大帳一側的地圖說道,“豹子的主力騎兵正在長城要塞一帶和須卜骨都侯、白馬銅的匈奴大軍纏戰不休,麴義現在焦頭爛額,根本無力顧及太原。”

“大家想一想,在這種形勢下,如果我們攻破雁門關,帶給我們的是什麼?”拓跋晦看看衆人,笑道,“幷州大亂,漢軍全面潰敗,整個北疆都是我們的了。”

大帳內響起一片歡呼之聲。

拓跋帷突然說道:“雁門關太難打了,守關的漢軍非常頑強,這樣打下去,我們的損失非常大。要想打下雁門關,我們至少還要五萬人,那些匈奴人什麼時候能到?”

拓跋鋒冷笑道:“不要指望匈奴人了。這幫傢伙如今爲了大單于之位,正吵得不可開交,另外,漢軍也知道如果讓匈奴人支援我們,雁門關就很危險,所以他們不停地北上攻擊,威脅美稷,以此來牽制匈奴人的兵力。不過,沒有匈奴人的幫忙,我們一樣可以打下雁門關,我們還有援兵。”

“有援兵?”帳內的大小首領大呼小叫,七嘴八舌地追問道,“是不是西部鮮卑的落置鞬落羅大人?”

魁頭揮揮手,示意衆人安靜一下,他微微笑道:“落置鞬落羅大人帶着兩萬大軍已經到了定襄郡,再有兩天就可以趕到雁門關了。”

拓跋鋒看了一眼魁頭,笑道:“大王,乾脆把好消息都告訴大家吧,讓大家明天攻城的時候也有氣力。”

魁頭指指拓跋晦,神情愉悅地說道:“都說了吧,西疆慘敗之仇,這次我們要連本帶利地奪回來。”

帳內衆人精神一振,齊齊望向拓跋晦。拓跋晦的手緩緩指向了飛狐要塞。

“慕容風大人已經說服了上谷烏丸大人皋蟬和代郡烏丸大人冉冉,兩人集結了三萬人馬即將發動對飛狐要塞的攻擊。如果烏丸人打下了飛狐要塞,他們就可以越過太行山,由代郡南部直插向中山國攻擊冀州,切斷冀州通往幽州的馳道。如此一來,豹子就失去了糧草供應,他的大軍隨即將陷入南北夾擊之中。豹子一敗,幽州必失。”

“慕容風大人本來是想利用大燕國的軍隊和烏丸人把豹子誘進遼西,然後趁機出兵南下切斷豹子的退路,把他圍殲在遼西一帶,但豹子攻擊速度太快,逼得大燕國的軍隊和烏丸人不得不在薊城和他大戰了一場,結果讓慕容風大人的圍殲之計落了空,但慕容風大人早就預留了一着,這就是攻擊飛狐要塞,出兵冀州,南北夾擊豹子。這次豹子死定了。”

大帳內再度發出了一陣歡呼,能夠殺死豹子,報西疆慘敗之仇,的確令人欣喜若狂。各部首領對慕容風崇拜之極,讚頌之聲不絕於耳。

拓跋鋒聽到衆人盛讚慕容風,臉上的笑容有點僵硬,心裡鬱鬱不樂。

“黑翎王難樓不是臣服大漢的嗎?怎麼這個老傢伙心動了?”拓跋寒問道。

魁頭不動聲色地說道:“聽說上個月難樓被扶餘國的刺客刺殺身亡了,現在上谷烏丸是皋蟬大人說了算。”

衆人頓時瞭然。難樓不死,上谷烏丸人不可能背叛大漢國。慕容風爲了擊殺豹子,已經無所不用其極了。

拓跋晦等大家的情緒稍稍平靜之後,繼續說道:“豹子利用鮮卑人打鮮卑人,這個辦法好,今天我們也學學,我們用漢人打漢人。”

衆人先是一愣,接着鬨堂大笑,“豪帥,你是不是太激動,開始說胡話了,哈哈……”

拓跋晦笑笑,說道:“這些年,我們擄獲了大量的漢奴,尤其是去年,我們佔據北方四郡和雁門關的北部之後,大約擄獲了十幾萬漢人。大人有遠見,從西疆返回之後,立即從這些漢奴中挑選了三萬精壯男丁開始訓練,這次,正好派上用場。”

“大人,此事要慎重,這些人要是臨陣倒戈……”拓跋帷是部落豪帥,他知道這回事,但他一直以爲拓跋鋒要把這些人用在部落之間的大戰中,他萬萬沒想到拓跋鋒爲了儘早攻拿下雁門關,竟然把這支軍隊也調了過來。

“這些漢奴的父母妻兒都在我們手上,他們要是敢反,後果是什麼他們自己知道。”拓跋鋒立即打斷了拓跋帷的話,口氣森嚴地說道,“攻城的時候,留一半人下來,只要有一個漢奴反了,就把其他人統統砍掉,我就不信有人敢倒戈。”

衆人不再說話,覺得拓跋鋒這個主意不錯。漢奴在他們的眼裡,還不如一頭牲畜,死多少都無所謂。

“過幾天后,我們就有九萬四千人的大軍了。”拓跋晦點點地圖上的雁門關,接着說道,“雁門關本來有七千人,後來河內的漢軍又來了三千人,經過這一個多月的廝殺,他們至少折損了兩千人左右。現在,雙方兵力懸殊,我們已經完全具備了拿下雁門關的實力。前期我們攻打雁門關,主要是牽制漢軍,以策應匈奴人和幽州戰場,但從明天開始,我們的目的就是全力打下雁門關,佔據整個幷州了。”

拓跋鋒站起來看看衆人,問道:“你們還有什麼要問的,如果沒有,各回本部,明早開始猛攻雁門關。”

拓跋帷猶豫了一下,問道:“大人,太原和上黨有張燕的五萬黃巾軍,河東還有楊鳳的兩萬黃巾軍,如果這七萬人及時趕到雁門關支援,我們是不是要放棄?”

拓跋鋒不滿地說道:“你擔心許多幹什麼?我們打得越猛,黃巾軍就來得越快,黃巾軍來得越快,雁門關就丟得越快,現在你明白了沒有?”

“大人的意思……”

“你給我督軍猛攻,不要問許多。”拓跋鋒用力一揮手,“散了吧。”

===

www▪ Tтkд n▪ ¢ Ο

雁門關在接下的幾天內遭到了猛烈地攻擊,漢軍損失慘重,雁門太守郭蘊和武猛都尉丁原一天三封急書向徐榮求援。

鮮卑人越來越多,軍帳連綿十幾裡,氣勢驚人。郭蘊在給徐榮的書信中寫道,鮮卑人在雁門關外至少聚集了十萬大軍,他看到了西部鮮卑大人落置鞬落羅大人的戰旗,還看到了鮮卑人驅趕大量的漢人攻城,他懇求徐榮立即徵調黃巾軍趕到雁門關支援,否則,雁門關可能守不住了。

此時,太原和上黨兩地的百姓並沒有感到雁門關的危急,他們正在滿懷欣喜準備下地收割冬小麥,而無數的流民徜徉在田頭地間,看着綠色的苗秧,心裡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晉陽大市更是日夜喧囂,彷彿又回到了往日的繁華。

徐榮心情沉重,一籌莫展。他回書郭蘊和丁原,說自己將盡快徵調黃巾軍趕到雁門關支援。現在兩郡的小麥正要收割,而黑山黃巾軍卻趁機下山搶糧,兩郡的形勢並不好。爲了穩定民心,確保糧食入庫,還是請兩位大人克服一切困難,再堅守一段時間。

郭蘊和丁原非常氣憤,兩人聯名上書天子彈劾徐榮,懇請天子立即下旨,直接命令平難中郎將張燕率部北上雁門關支援。

徐榮聞訊之後,並沒有生氣,他急令正在兩郡秘密調查黃巾軍各部將領的鄭信加快進度,盡一切可能儘早查出心懷不軌者,同時,他給雁門關源源不斷地送去了大量的軍械和糧餉。

老大人趙岐接到郭蘊的書信,心懸雁門關的危急形勢,親自上門拜訪張燕和張白騎,勸說兩人主動請纓,爲保衛邊疆出力。雁門關一失,黃巾軍可能被趕回太行山,但損失不會太大,頂多餓肚子而已,而百萬流民和幾十萬幷州百姓就要遭殃了。張燕和張白騎尚不知道雁門關外的鮮卑人已經增兵到十萬之巨,他們看到郭蘊的書信後,雖然憂心如焚,但對出兵一事卻非常謹慎,半天都沒有言語。

徐榮派人封鎖了原平城,切斷了雁門關到兩郡之間的一切聯繫和消息,他的用意是什麼,大家心裡都有數,但徐榮既不把雁門關的消息通告張燕和張白騎,也沒有任何要徵調黃巾軍的意思,他的這個舉動就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了。他是不相信黃巾軍還是另有取勝之道?趙岐認爲徐榮是不相信黃巾軍。在胡人入侵,雁門關危急,幷州岌岌可危之際,同爲大漢子民,當然要齊心合力,同仇敵愾,並肩殺敵。他認爲徐榮想得太多,根本就是看不起黃巾軍。

張燕搖搖頭,說,老大人,我對你說實話吧,黃巾軍各部之間的關係太複雜了,我雖然是黃巾軍大帥,但黃巾軍各部將領對我並不是言聽計從。黃巾軍經過這麼多年的廝殺,屢遭漢軍的屠殺,各部將領的心思早就變了,他們既不象剛剛起事時候的那麼單純,一心一意要推翻大漢國,重建社稷,也不是象現在這樣的馴服聽從,他們更多的時候想的是自己,是自己的勢力,是保證自己生存的軍隊。

黑山的黃巾軍爲什麼不願意受撫?白波的黃巾軍爲什麼至死不降?都是因爲不相信大漢國的天子,不相信大漢國的朝廷會給自己一個幸福的未來。我和楊鳳爲什麼受撫?因爲我們實在撐不下去了,我們在太行山吃醃人肉,大人你知道嗎?我們靠吃醃人肉度過漫長的冬天,就是這樣,依然有成批成批的流民死去,我們撐不下去了,只有受撫這一條出路了,否則,上百萬的人,要不了幾年,都將死絕在太行山上。但有些人不這麼想,他們願意靠燒殺搶掠過日子,只要有軍隊,他們寧願當個流寇。做個流寇可以發財,發橫財,做個受撫的小官什麼都沒有,一個月就那麼點俸祿,貪污受賄還要被砍頭,兩下比較,那種日子更好?

大人你看,我的五萬大軍分十部,自從胡人入侵雁門關之後,各部將領帶着自己的軍隊分居各處,我不知道大人注意到沒有,他們都駐紮在靠近太行山的地方,你知道爲什麼嗎?張燕苦笑,搖搖頭。我們和大漢國的天子有仇,和漢軍有仇,和李將軍有仇,受撫是爲了吃飽肚子,是爲了不打仗可以活着,這麼短的時間還沒有多少人會想到我要感謝天子,我要去爲天子打仗。在我們看來,大漢國就是天子,天子就是大漢國,這是沒有區別的。軍隊打完了,黃巾軍沒有了,各部將領的前途我們就不說了,我們就說說這些流民。這些流民除了李將軍,除了大人,還有誰會把他們當人看?還有誰會給他們一塊土地?只有我們這些黃巾軍,我們黃巾軍本來就是流民,只有我們纔不會ling辱他們,不會剿殺他們,不會拋棄他們。

趙岐吃驚地看着他,說道,胡人都殺到家門口了,這個時候,你們還不爲自己的大漢國浴血奮戰,還在想着如何保存實力,想着逃回太行山,你們還是大漢的子民嗎?

張燕苦笑道,老大人,大漢國給了我們什麼?它除了給我們無窮無盡的苦難,給我們流不盡的血淚,還給了我們什麼?當兩家人把自己的小孩交換着吃掉的時候,誰會想到自己是大漢國的子民?當一家人全部餓死連埋到土裡的機會都沒有的時候,誰會想到自己是大漢國的子民?當我們赤身luó體坐在風雪裡吃着醃人肉的時候,誰會想到自己是大漢國的子民?老大人,我們不是不想殺敵報國,而是我們不想殺敵後,再飽受大漢國的摧殘和殺害,你知道嗎?

趙岐憤怒了,他指着張燕和張白騎大罵不止,罵他們忘記了祖宗,忘記了自己的根。兩人很慚愧,但他們有什麼辦法?黃巾軍畢竟不是他們的私有財產,不是他們想帶着黃巾軍殺向雁門關就可以帶的,那是求死之路,那些心裡充滿了仇恨的人未必願意跟隨。等趙岐罵不動了,兩人說道,李將軍也好,徐大人也好,不願意徵調我們黃巾軍是有原因的,他們擔心黃巾軍的某些人會臨陣倒戈,打開雁門關,那事情就不可收拾了。趙岐罵歸罵,頭腦還是很冷靜的,他說,如果黃巾軍不支援雁門關,結果是一樣的,如其這樣,還不如賭一把。張燕問,老大人有何高招嗎?

趙岐說,現在流民有土地了,苗秧也栽下去了,心裡都充滿了希望。說願意這個希望轉眼就被擊碎?沒有人願意。遍告兩郡百姓,就說十萬鮮卑人要打進來了,雁門關要丟了,能拿刀槍的都到雁門關去,你看看,會有多少人願意到雁門關去殺敵?沒有一百萬也有十萬。這個時候,我倒要看你們這些黃巾軍如何自處?是上雁門關殺敵還是保存實力準備逃回太行山。如果你們不去殺敵,不去保護他們,將來你們就是逃回了太行山,流民也算是看透了你們,不會再跟着你們了。

張燕想了半天,問道,老大人,假如民心大亂,流民一鬨而散了,怎麼辦?

趙岐說,我在這個世上活了八十年,我看到過無數的人爲了大漢國而不惜粉身碎骨,我不相信我大漢國的子民都是懦夫,都是孬種,我相信我大漢國的子民個個都是捨身報國的英豪,沒有人會退卻,絕對沒有人。

張燕和張白騎跪拜授教。

三人隨即聯袂趕到鎮北將軍府,和徐榮商討出兵雁門關的事。徐榮很猶豫。他既擔心黃巾軍內部懷有二心的叛逆者會趁機叛亂,更擔心兩郡百姓得知雁門關的危機後會因爲恐慌而大量逃亡。徐榮召集鎮北將軍府的高級幕僚商量了很長時間。左彥和李瑋等人都覺得趙岐的這個辦法太冒險了,弄得不好,雁門關還沒有失守,黃巾軍就先亂了,而兩郡的百姓更是聞風而逃,想攔都攔不住。

徐榮坐在大帳內,望着搖曳的燭火,茫然無策。

===

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三節(上)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四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一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七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五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九節轉一些關於弩與元戎弩的資料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三十三節第19章 飛騎入赤谷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六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六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九節(上)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六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七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八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七十一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五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上)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十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五節-第六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六十八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二節第1章 烏孫公主歌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三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二十二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五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一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八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二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五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七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六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二十九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十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三十二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節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九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十八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十節第6章 三路平西策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六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六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十三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八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四節(下)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七節(上)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七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五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九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二十四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十五節兩漢的印璽節制度第3章 黃沙滿弓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一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三節第14章 壯士斷腕計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四十二節(上)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五十節(下)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六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二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五十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二十八節千古之謎傳國玉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