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旌旗未卷 第十三節

十二月初,晉陽。

淡淡的草藥味和木炭的焦香味混雜在一起,瀰漫在寬大而溫暖的內堂裡。

李弘躺在病榻上,閉着眼睛,神態安詳。張機坐在他的身邊,一手捻鬚,一手握着李弘的手腕正在號脈,清瘦的臉上露出幾絲淺淺的笑意。李秀跪坐在病榻另一側,一雙眼睛好奇地盯着樊阿手土的銀針。樊阿正在給李弘鍼灸,神情專注,長短不一的銀針在他靈巧的手上上下翻飛,讓人眼花繚亂。

樊阿是華陀大師的弟子,擅長針灸,自創了深刺之法,突破了當時“凡醫鹹言背及胸髒之間不可妄針,針之不過四分”的規定,針背部夾背穴入一二寸,針腹部穴甚至深入五六寸,極大地提高了療效,因此聞名於天下。華陀大師自言鍼灸之術不及弟子,遊醫之時常常邀請樊阿與之同行。

長公主、小雨、風雪和李雯坐在旁邊的軟榻上,齊齊望着張機,等待張機說話。這段日子,張機每天上午都要進府一次,給李弘號脈下藥,襄楷和華陀大師一般三兩天才來會診一次,其它時間都和張燕、許劭、王剪、王真、魯女士等人聚在懸甕山,日夜談經論道。長公主起初頗有意見,但襄楷大師解釋說,治病只能以一個醫師爲主,其他人只能從旁協助,並不是醫師越多大將軍的病就好得越快。目前這些人中,以張機的醫術爲最,理所當然應該由張機負責診治。

“這個……我也能學嗎?”李秀指着樊阿手上的銀針突然問道。

樊阿擡頭望着李秀笑了起來。“可以啊,不過,學鍼灸,首先要不怕痛,不怕流血……”樊阿一邊悠閒地說着話,一邊熟練而從容地下着針,“你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我就讓老師收你爲關門弟子。”

李秀膽怯地縮縮頭,不好意思地眨眨眼睛,“我怕痛。”看到樊阿臉上露出戲謔的笑意,她馬上奉承了一句,“你肯定是大師最得意的弟子。”

“不是,不是……”樊阿連連搖頭,“我資質愚魯,不及大師十分之一二。大師門下,學藝最高的,當首推吳普和李當兩位師兄。”

“你太過謙了。”張機說話了,“你獨創鍼灸深刺之法,也算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過兩天,我向你求教深刺之法,你可不要藏私啊。”

“不敢,不敢……”樊阿恭敬地說道,“如果大師能把十六卷《傷寒雜病論》給弟子看一看,弟子感激不盡。”

“你怎麼知道我寫完了?”張機驚訝地看了樊阿一眼,“吳普的《本草》和李當的《藥錄》是不是也寫完了?”

“兩位師兄尚未寫完,如果寫完了,一定首先呈請大師指正。”樊阿說道。

張機沉吟半晌,緩緩點頭,“也好,去年我雖然把《傷寒雜病論》寫完了,但尚有很多值得商榷之處。今日正好和諸位同仁共同商討,今日的機會難得啊。如果不是大將軍病倒,襄楷大師怎會仙駕再臨?還有你師父、東郭延年、費長房等各地名醫怎會齊聚晉陽?”

“大師要在晉陽待上一段時間?”樊阿驚喜地問道。

“不是待上一段時間,而是要待上很長一段時間。”張機望向長公主,捻鬚苦笑,“我和你不一樣,你想走就能走,我是長沙太守,是大漢叛逆,我想走就難了。”

長公主抿嘴輕笑,緩緩站了起來。

“你師父的《中藏經》可曾帶在身邊?”張機問道。

“沒有,不過我可以馬上抄寫一份給大師。”樊阿笑道,“我記得師父曾經派人送給大師一份。”

“遺失了……”張機嘆了一口氣,遺憾地說道,“當年曹操攻打袁術,江淮爆發傷寒,死者無數,我和弟子們隨同百姓一起渡江避難,中途遭遇風暴船隻傾覆,所有東西都沉入了大江。”

“我們家府上就有華陀大師的《中藏經》,我可以送給大師一份,不過……”長公主走了過來,笑盈盈地說道,“大師可不可以把《傷寒雜病論》留一份給我們,再留一份給長安?”

張機愣了片刻,隨即意識到長公主話中有話。樊阿非常機靈,馬上說道:“大師,只要大將軍痊癒,殿下就會放你回長沙。”

張機急忙站起來,躬身謝恩。

“我不是不放你回去,而是擔心你和你家人弟子的性命。”長公主說道,“雷重將軍把你和華陀大師從江淮接到晉陽,劉表、曹操、孫權等人肯定知道你們醫好了大將軍,一旦我大軍飲馬長江,你能確保自己和家人弟子的性命嗎?”

張機想了很久,最後沮喪地坐到病榻上,低聲說道:“殿下,劉表大人對大漢,應該是功大於過啊。”

長公主笑容漸斂,沒有說話。李弘慢慢睜開眼睛,轉頭望着張機,“大師願意說說嗎?”

荊州現在的狀況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沃野千里,士民殷富。

劉表自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到荊州,至今已經整整十七年,荊州在他的治理下,從最初的“寇賊相扇,處處縻沸”變成了“萬里肅清”的樂土,劉表可謂居功至偉。

初平元年的荊州,形勢非常複雜。當時袁術霸佔了南陽,江南宗賊乘亂屢叛,其中以華容宗帥貝羽爲甚,而蘇代則自領長沙太守起兵作亂。這時劉表單騎入宜城,在蔡瑁、蒯越等荊襄門閥世家的支持下,從容冷靜,果斷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迅速穩定了局勢。

爲了不讓百姓流離失所,護佑生靈,劉表採取了擁兵自重的政策,盡一切可能避免和各地豪強爆發衝突,爲此他屢屢忍讓袁術,甚至不惜以土地換取江東的和平。

爲了讓荊襄百姓吃飽穿暖,劉表在荊州各郡推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基本上保證了百姓的生存,荊州百姓對他感激涕零。

由於荊州政局穩定,各地士人紛紛遷往荊州,其中既有水鏡先生司馬徽、邯鄲淳這樣的名流,也有王桀、徐庶、石韜這樣的青年才俊。劉表廣招人才,在荊州建學堂、興私學、博求儒術,創造了一個堪比當初洛陽的文化學術環境,爲大漢儒學的發展和推進做出了很大貢獻。

當今天下,對於李弘、袁紹、曹操、劉備、孫權這些野心勃勃,爲達到自己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英雄”讚譽有加,卻對劉表這種毫無野心,只想守土安邦的能臣嗤之以鼻,極盡誣陷玷辱之能事。難道爲了一己之私,致使生靈塗炭,屍骨盈野的人才能稱之爲英雄,才能表現其胸懷天下,志在重振社稷?對於那些只能保一方平安而無稱霸野心的人則可以視作毫無作爲,是阻礙社稷統一的叛逆?

今日天下,評價劉表的時候,往往指責其善善不能用,惡惡不能去,無非就是兩點。一個說荊州集中了天下能人名士,劉表卻棄之不用。一個說劉備乃當世英傑,劉表卻嫉賢妒能,把他排擠到了西北,致使其虎落平陽,無法一展抱負。

這真是天大的笑話。劉表如果不是在荊州廣納人才,他能把荊州治理得如此出色嗎?難道憑他當初單人獨騎闖荊州的一己之力就能治理好荊州?

劉表是什麼人?他是黨人。在黨錮之禍的時候,他曾遭到朝廷的通緝,是聞名天下的“八及”之一,人人景仰的人物,這種人當今天下還有幾個?天下儒生紛紛南下荊襄,除了避禍之外,其中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景仰劉表。荊襄和江東相比,江東更安全,試問天下有多少士人渡江到江東去依附孫權?

劉表自己的威望太大了,儒生們能以拜其爲師做爲自己的榮耀,各地的大儒名士們也能以結交劉表做爲擡高身價的資本。到了荊襄的儒生如果能得到劉表的點評,馬上就能飛黃騰達,名揚天下。劉表爲人謙恭,對外地遷來荊州的士人非常禮遇,對於一些能人名士,劉表也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比如司馬徽,他就曾多次派人請其出仕,甚至親自出面相邀,給足了司馬徽面子。劉表見到司馬徽後,與其在田間交談,全然沒有擺出一副權臣的架子,其心不可謂不誠。司馬徽爲什麼不願出任?他肯定有本事,這點必須承認,正因爲他有本事,他知道荊襄這塊地方遲早都是長安的,所以纔不願意出仕,不想背上大漢叛逆的罪名玷污自己一世英名。

世上的人只看到劉表沒有徵闢司馬徽,卻沒有看到司馬徽爲了一己之私,沽名釣謄,拒絕爲襄陽效力,這真是悲哀。

再說劉備。劉備是什麼人?他雖然也是皇室後裔,但他能和劉表相提並論嗎?難道讓劉表像陶謙一樣,把荊州讓給劉備,才能成就劉表的一世威名?簡直是謬論。劉備如今幹了什麼?他被長安的軍隊趕出西疆後,先是霸佔了漢中,後來又逼走了劉璋霸佔了巴蜀,像他這種人對荊州難道還不是垂涎三尺?如果劉表把他留在身邊,荊州恐怕早就成了一片廢墟了。

這世上人人都爲自己的言行做出各種各樣的辯解,甚至爲了讓自己的辯解具有說服力,不惜違背良心,肆意誣衊他人,顛倒黑白。

醫者可以治人之病,卻不能治國之病,可謂是最大的悲哀。

長公主勃然變色,張口就要反駁,李弘急忙搖頭制止。

“我知道殿下想說什麼,但我和劉表大人多次交談,對他知之甚深。我之所以答應他的邀請,出任長沙太守,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嗎?我每月初一和十五不理政事,打開府衙大門,診治病弱,還不是想表達穩定一方的意願?劉表大人很支持我的做法,多次派出醫匠穿行於荊州郡縣治病救人,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我們的做法很幼稚,無濟於解決天下紛亂。但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救人,沒有殺人。”

張機有些激動,聲音越來越大,“我和司馬徽相比,誰的做法對?誰更應該受到天下人的稱讚?大將軍和劉表大人相比,誰的做法對,誰更愛護天下生靈?如今北疆幾十萬大軍南下征伐,荊襄、江淮和江東馬上就要陷入長達數年的戰亂,生靈塗炭,生靈塗炭啊……”

“難道南北對峙,社稷分裂,就能讓天下生靈免遭塗炭?”長公主實在忍不住了,毫不客氣地厲聲問道,“十幾年來,荊襄的大軍何曾停止過對河北、對中原、對大漢生靈的屠殺?難道荊襄的百姓就是人,河北、中原的百姓就是牲畜,可以任意誅殺?”

張機頹然長嘆,痛苦不堪,“他也是沒辦法。如果他不主動出擊,他又如何守得住荊襄?如果總是被動挨打,荊襄又豈能有今日的穩定和富足?他一度想拿下益州,想從根本上解決荊襄的安全問題,但劉備的背信棄義讓他的心血瞬間化作烏有。”

“劉表大錯特錯,如果他想從根本上解決荊襄的安全問題,他應該廢黜渠陽的天子,解散襄陽的朝廷和軍隊,讓天下恢復穩定。”

“同樣的話我也可以問你。”張機急怒攻心,指着面若寒霜的長公主說道,“如果大將軍真心實意爲了拯救社稷,他爲什麼不能廢黜長安的天子,解散長安的朝廷和軍隊?”

“這世上,沒有如果。”長公主逼近張機,一字一句地說道,“成者爲王,敗者爲寇,劉表和南方叛逆只有一條路,投降,否則他要生死族滅,荊襄百姓也要爲他的愚蠢付出血的代價。”

張機閉上眼睛,連連搖頭,兩行苦淚悄然流出。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長安。悟彼下泉人,渭然傷心肝。”

嘶啞和悲愴的吟唱聲迴盪在內堂裡,讓人不禁想起了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的長安兵變。

戰亂中,人們背井離鄉,在累累白骨的平原上,人竟相食,棄子草間,慘絕人寰。

張機掩面而唱,如哽如咽,句句血淚。

李弘等人在淒厲的歌聲中沉痛感喟,憫時傷世,心靈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一時間情不能堪,長公主、小雨等人更是淚流滿面。

張機仰天悲嘯,踉蹌而出,蒼涼悲慨之聲不絕於耳。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邱。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紛濁而遷逝兮,漫逾紀以迄今。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憑軒檻以遙望兮,向北風而開襟。平原遠而極目兮,蔽荊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濟深。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陳兮,有歸歟之嘆音。鍾儀幽而楚奏兮,莊舄顯而越吟。人情同於懷土兮,豈窮達而異心!”

“惟日月之逾邁兮,俟河清其未極。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風蕭瑟而並興兮,天慘慘而無色。獸狂顧以求羣兮,鳥相鳴而舉翼。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慘惻。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張機所唱,乃其好友王桀的《七哀詩》第一首,此詩作於王桀初離長安避亂荊州途中。

《七哀詩》是樂府舊題,大致比較偏重於寫哀傷的題材,音樂上或爲七段,因此得名。

張機所吟之賦乃王桀所作《登樓賦》。

登上這座樓向四面瞻望,暫借假日銷去我的心憂。看看這裡所處的環境,寬闊敞亮再也很少有同樣的樓。漳水和沮水在這裡會合,彎曲的沮水環繞着水中的長洲。樓的北面是地勢高平的廣袤原野,面臨的窪地有可供灌溉的水流。北接陶朱公范蠡長眠的江陵,西接楚昭王當陽的墳丘。花和果實覆蓋着原野,黍稷累累佈滿了田疇。這地方確實美,但不是我的故鄉,竟不能讓我短暫地居留。

生逢亂世到處遷徙流亡啊,長長地超過了一紀直到如今。念念不忘想着回家啊,這種憂思,誰能承受它的蝕侵。靠着欄杆遙望啊,面對北風敞開胸襟。地勢平坦可極目遠望啊,擋住視線的是那荊山的高岑。道路曲折而漫長啊,河水盪漾長而深。故鄉阻隔令人心悲啊,涕淚縱橫而難禁。從前孔丘在陳遭受厄運,發出“歸歟,歸歟”的哀吟。鍾儀被囚彈出楚曲,莊罵顯貴越免不了露出鄉音。懷念故鄉的感情人人相同啊,哪會因爲窮困或顯達而變心。

日月一天天過去啊,黃河水清不知要到何日。希望國家能統一平定,憑藉大道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力。擔心有才能而不被任用,井淘乾淨了,卻無人來取食。在樓上徘徊漫步,大陽將在西匿。蕭瑟的風聲從四處吹來,天黯淡而無色。獸驚恐四顧尋找夥伴,鳥驚叫着張開雙翼。原野上靜寂無人,遠行的人匆匆趕路未停息。內心淒涼悲愴啊,哀痛傷感而悽側。循着階梯下樓,悶氣鬱結,填塞胸臆。到半夜難以入睡,惆悵難耐,輾轉反側。

樂府始於秦,絕於漢。

樂府建置始於秦代,與“太樂”並立,分屬內廷掌管。據《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把這一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爲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

公元前7年,漢哀帝裁撤樂府官,下詔:“罷樂府官。郊祭樂及古兵法武樂,在經非鄭衛之樂者,條奏,別屬他官。”對這一史實,有“罷(停辦)”、“省(精簡機構)”兩種解釋。《漢書禮樂志》明確記述:當時的樂府員工,經過裁減,餘下約一半,併入了太樂機構。

音樂文學的史料中以樂府借稱樂府詩詞,已成通例。最早出現這種用法的是樑勰的《文心雕龍樂府第七》。至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用樂府二字來概括入樂的詩歌。再晚,某些文人將套用歌詞體式的不入樂的詩、詞、曲亦皆名之爲“樂府”,則是名詞的混用了。

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一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八節-第二十一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七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二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十四節-第十七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十七節第1章 危機四伏 第二十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五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一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四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二十七節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十九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二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一節(上)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五十五節第7章 山雨欲來 第二十五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二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四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四十八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五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六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六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2章 如臨深淵 第二十五節第8章 劍拔弩張 第三十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一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四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三十三節第7章 風雷激盪 第三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湘軍統領攻守之道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九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六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二十八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二十四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一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三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二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三十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四十八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六十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三十五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八第6章 成事在天 第二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三十六節第5章 風雲突變 第三十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九節(下)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七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三十八節東漢末年軍職制度演變轉載第9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十七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十九節第4章 破釜沉舟 第十九節第10章 風雨如晦 第一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八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七節第9章 風捲殘雲 第二十四節第9章 逐鹿中原 第二十節之人物傳記諸生傳四ttyang書友對長安兵變的分析第7章 風雷激盪 第十二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二十二節第5章 漫漫西行路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十九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六節(下)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四節第3章 風起雲涌 第二十四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八十一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十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節第6章 風雲再起 第二十節第2章 燕趙風雲 第十九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十節第1章 朝陽初升 第九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十三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五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五十五節第5章 勢如破竹 第二節第11章 長河落日 第三十二節第12章 日蝕蒼黃 第一節第8章 箭在弦上 第六節第3章 狂風暴雨 第二十八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節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七十六節書友閒聊文人和武人第10章 問鼎中原 第三十一節第4章 立馬橫槍 第二十二節第11章 鹿死誰手 第二十一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