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宋老立下軍令狀

空軍的一位領導問道:“宋總,你們真有把握?可敢立下軍令狀?”

很顯然,空軍領導是很喜歡六一一所的蛟龍戰鬥機的,只是對於研製進度,技術風險,還有很大的疑慮,所以纔有此一問。

這下可是把宋老給逼上梁山了。

當然宋總是非常有信心的,因爲六一一所現在可是多了李軼這麼一個天才設計師!以前在十號工程方案論證會上,那時候宋老都敢立下軍令狀,現在他就更加不會怕了。

宋老甚至沒有猶豫,就大聲道:“請領導放心,我保證,我們六一一所,在三年內,一定把新重殲送上藍天,五年內完成定型!”

五年就要研製出一款重新殲擊機,而且性能指標還這麼高!這絕對是航空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軍令狀!

這在世界航空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三代機可不比五六十年代的噴氣式戰鬥機,它的複雜程度是殲五殲六這些一代機的成百上千倍,可以說全世界能夠獨立研製三代機的國家,屈指可數。

而三代機的研製週期,通常都是在十年以上。

比如說著名的蘇27戰鬥機,從一九六九年開始設計研製,到一九八五年才完成定型,裝備部隊,用了十六年時間。

而著名的F15戰鬥機,從一九六二年開始研製,一九七四年纔開始交付首架量產機,算下來也用了十二年。

即便是中型單發三代機,也需要很長的研製週期,F16戰鬥機,不算前期YF16技術驗證機的研製,也用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研製,要是算上YF16技術驗證機,那麼也在十年以上。

現在六一一所,要在沒有前期技術驗證機的情況下,五年時間就要完成一款先進的三代半重型殲擊機的研製任務,確實是讓領導和專家們都感到震驚。

要說改進型倒還是有可能的,後來的殲十雙座型機,就正好是用了五年時間,三年實現首飛,兩年完成試飛鑑定,但是新重殲可不是殲十的改進型,而相當於是一款全新的型號。

當然如果非常要說蛟龍重型殲擊機,是殲十戰鬥機的雙發改進型,那就沒辦法了。

這也是中國和美國軍用飛機,在研製流程上的區別,在中國一款新機的競標,不是先進行實機研製,沒有技術驗證機,而是直接用設計方案來進行PK,這樣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因爲中國可不是美國那樣的有錢。

而美國就牛了,直接讓競標的公司,先搞出技術驗證機來,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測試,然後進行對比,再選出中標的機型,最後發展出量產型。

也就是說,美國的戰鬥機研製流程,是驗證機,到工程機,再到原型機,最後是量產機,而中國則是直接從原型機到量產機。

空軍領導又笑了笑道:“那我們六一一所的孫總師呢,你敢在這裡立下軍令狀,保證在三年內完成首飛,五年完成研製任務麼?”

孫總師還真沒想到,空軍領導會有這麼一問,頓時他就有點猶豫起來,沉吟着不敢回答。

確實這可不是開玩笑的,不可能隨便立下軍令狀!

要是到時候無法完成任務,那麼今天立下的軍令狀就要生效了,到時候不但他這個立下軍令狀的所領導,總師,要接受處分,甚至整個六零一所都要承擔責任。

其實十號工程的方案競標時,宋老也是在當時和六一一所,誠飛的另外兩位領導,共同立下軍令狀,拿到了十號工程項目。

而當時的六零一所總師卻由於沒有太大的把握,不敢當場表態,痛失新殲項目。

現在孫總師,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是同樣的孫總師,可不敢立下軍令狀,因爲矛隼重型戰鬥機,本來就是利用隱身四代機預研的成果,結合蘇二七戰鬥機,修改後拿出來的方案,本身也是比較倉促的,就算借一百個膽給孫總師,他也不敢當着這麼多領導和專家們面,立下軍令狀啊。

不要說五年,就是十年,孫總師也不敢肯定能夠完成這個任務,因爲三代重型機的技術太複雜了,這不光是設計所這個總師單位的事情,它還涉及到成百上千個協作單位,是整個航空工業系統共同協作,才能完成的任務。

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嚴重的拖延研製進度,有時候總師也沒有辦法的,畢竟總師不可能解決所有的技術問題。

現在孫總師又猶豫了,最終孫總師不敢拍胸膛,只得回答道:“我們爭取五年完成研製任務,但是說實話,我們並沒有絕對的把握,畢竟三代重型機,技術複雜程度太高了,還涉及到方方面面,整個航空工業系統的協作,這不是我們設計單位可以保證的。”

空軍領導聽了,微微一笑道:“好吧,看來還是宋老更有魄力啊,我們會綜合各位專家的意見,最終決定新重殲是否立項,以及由哪家單位來負責研製任務。各位專家,有意見可以繼續發表!”

其實這時候專家們也看出來了,空軍方面,顯然是更傾向於讓六一一所中標了,立項是幾乎肯定的!

孫總師此時也有點懊悔,如果剛纔一口答應立下軍令狀,那就好了,可是他真是沒有一點把握,五年時間太短了!

不要說全新研製這麼一款比蘇二七戰鬥機還要先進的三代半重型機,就是五年時間能不能把蘇二七戰鬥機整利索都還不好說呢,現在蘇二七戰鬥機組裝的工作,遇到的問題還一大堆呢,非常讓人頭痛。

而殲十戰鬥機在研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就要少得多了,更不要說現在六一一說還出了一個妖孽般的天才設計師李軼。

殲七MF戰鬥機很快就要首飛了,可見BUMP進氣道設計技術是沒有問題的。

第二百五十六章 空天一體化趨勢第二百七十六章 設計方案遭到反對第二百九十六章 爲國家做貢獻再苦再累也值得第一百八十三章 小推力渦扇發動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方反應第一百八十四章 航改燃1500馬力坦克發動機第二百七十一章 不一樣的殲十S第三百五十六章 遠程巡航導彈動力第二百六十八章 渦扇十A發動機首飛第八十九章 BUMP進氣道製造工藝第四百四十八章 傾轉旋翼機,兔子也會有的第二百五十八章 震撼表演第三百四十六章 原型機快下線了第六十八章 收穫頗豐第三百九十三章 殲七MF還表演一場第一百八十七章 1500千瓦級渦軸發動機第八十八章 孝心第三百九十八章 噴氣式公務機產業鏈第四百零一章 順帶幫忙第一百六十七章 殲14正式立項第三百九十七章 三萬小時壽命第二百二十二章 加裝保形油箱的戰鬥機第十一章? ??楊瑋副所長談話第三百七十二章 運九是個大飛機第三百五十四章 當選理事長單位第三百八十八章 合作共贏第四十章 確定殲七MF總體設計第三百一十九章 運九中型戰術運輸機設計評審第一百六十九章 評審通過第三百八十章 國寶級專家第七十二章 小展弦比高升力體鴨式佈局第三百九十四章 RT30艦用燃氣輪機正式立項第二百一十四章 巴方盛讚梟龍戰鬥機設計第二百七十章 殲十B和殲十S立項第四百二十九章 漲志氣的艦警500第四百五十三章 渦軸20發動機第四百零九章 百年航母夢要實現了第二百三十一章 客戶都得了選擇困難症第八十六章 最大航程二千六百公里第二百九十四章 技校同學聚會第一百五十七章 進化的翼龍無人機第三百一十七章 親自把關審查詳細設計第四百五十八章 精彩的首飛表演第七章?? 毛頭小子大放厥詞?第一百八十一章 國產大飛機的動力第二百六十二章 簽約與戰略合作第二百零七章 是時候搞國產噴氣式公務機和客機了第三百九十一章 航發集團與航空工業集團成立第二百九十九章 公開體驗梟龍戰鬥機先進座艙第七十一章 渦扇十A發動機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方反應第二百八十三章 梟龍拳打鷹獅腳踢LCA第一百五十章 接近三代機的製造工藝第二百一十章 遭遇危險第二百零九章 試車圓滿成功第十五章? ??問題可能出在刀具上第三百零六章 全面超過F119發動機第四百零三章 完成任務第四十二章 載譽歸來第一百七十一章 殲七MF精彩表演第一百七十二章 渦扇十A發動機樣機下線第一百零二章 FC-1戰鬥機項目多方會議第二百四十七章 渦槳渦軸系列全面佈局第一百零四章 米格公司算個屁第九十三章 超七要用國產中推發動機第二百零一章 渦扇19可以成爲飛豹的動力第三百五十四章 當選理事長單位第二百七十章 殲十B和殲十S立項第二百一十章 遭遇危險第一百七十六章 翼龍無人機正式立項第三百一十七章 親自把關審查詳細設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十四章? ?工藝問題還是設計問題第一百二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二百一十五章 無孔不入的間諜第三百二十五章 殲十六戰鬥機被海軍看上了第三百二十九章 RT15艦用燃氣輪機世界領先第二百八十九章 C909噴氣式支線客機立項第四百五十二章 C909脈動式生產線第二百零七章 是時候搞國產噴氣式公務機和客機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殲七MF原型機完成總裝(求訂閱)第二百一十八章 渦扇十A裝上蘇二七第二百零四章 創造航發研製最快速度第三百三十八章 渦扇20僅需20億研製經費第一百八十二章 渦扇十五不能拖四代機的後腿第六十二章 殲七MF取得開門紅第五十九章 殲七MF戰鬥機潛在客戶第一百八十六章 渦扇17總師、中航科技委主任助理第二百七十五章 殲十六立項研討第三百三十一章 航母設計建造技術第三百六十八章 除了隱身都趕上B2轟炸機了第二百零一章 渦扇19可以成爲飛豹的動力第四百五十七章 武直十原型機下線第四百二十八章 全球最先進艦載預警機第三百一十章 殲七MF戰鬥機的功臣第二十四章 高效精密加工第三百四十三章 正面競爭合資飛機制造商第四百零七章 海盤子和艦載直升機第三百八十九章 最牛噴氣式公務機第二百一十一章 梟龍戰鬥機詳細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