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反對的聲音很大

蘇二七戰鬥機,曾經靠着九噸的內油,實現了三千六百公里的內油航程,可以說相當的優秀了,這也是它最讓中國空軍着迷的地方之一。

相較之下,F15E戰鬥機只有六噸內油,F16這種單發戰鬥機只有三噸內油,航程都不夠理想,需要外掛副油箱才能達到三千公里以上的航程。

包括六一一所的殲十戰鬥機,內油也只有三點六噸,最大內油航程也不到三千公里。

現在這款雙發鴨式佈局戰鬥機,就嚇人了,內油竟然達到了十噸!而且內油航程就有四千公里之多,外掛副油箱的情況下,竟然能夠達到五千多公里,這簡直就要直逼轟六這樣轟炸機了。

這還不算什麼,最大載彈量竟然達到了八噸,這已經可以和蘇三零戰鬥機和蘇三四戰鬥轟炸機相比了,而轟六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只有九噸的最大載彈量。

可見這款雙發重型戰鬥機,很明顯是多用途的,最嚇人的是它的RCS值竟然只有0.5平方米,比歐洲雙風這樣的中型雙發戰鬥機還要小。

要知道同級別的蘇三零戰鬥機,F15E戰鬥機可是有七平方米以上的RCS值。

但是專家們一看,這架戰鬥機很明顯的採用了一些隱身的設計,鴨翼平行於主翼,採用BUMP進氣道,大S彎進氣道,外傾式的小面積後掠雙垂尾,很明顯就是爲了減小雷達反射面積。

所以就在李軼彙報完成之後,馬上就有專家發表意見了,這位專家不是別人,正是隱身戰鬥機技術課題組組長李添。

李添站起來道:“我先來說兩句吧,這個方案的各項指標,都太過超前了,即便是米立堅也不可能做得出來,首先就是RCS值,這麼大的一個戰鬥機,做到0.5平方米以下,僅僅是靠外形的設計,恐怕是不夠的吧?如果不採用很好的隱身塗料,我認爲不可能實現。”

頓了頓,李添又道:“第二個問題,我認爲它的航程絕對不可能實現,十噸油而且是無尾鴨翼佈局,要飛四千公里,完全不可能,即便是蘇二七這樣優秀的中央升力體佈局,也做不到。”

“第三個問題,綜合航電系統,這是米立堅新一代的F22戰鬥機的東西,目前還不知道F22戰鬥機是否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在三代機上面做這樣超前的設計,風險太大了,所以我認爲,基於這些超前的設計,不可能完成的指標,這款重型戰鬥機的風險,比研製四代機也並不會小到哪裡去,以我們航空工業目前的水平來說,根本不可能完成。我建議,還是繼續研究蘇二七戰鬥機的國產化,在蘇二七戰鬥機基礎上,改進出一款更先進的型號,遠遠要比這個方案來得實際。謝謝!”說完,李添就坐下了。

專家們也是紛紛的交頭接耳,小聲議論起來。

資料,專家們也看過了,確實設計理念很前衛,看起來也非常的強大,如果真的成功的研製出來,那必定可以傲視四代機以下。

但李添作爲重量級的專家,他所說的也很有道理,要研製這樣一款高性能的重型戰鬥機,對中國來說太難了。

當年的殲九戰鬥機,強六強擊機,東風一一三,東風一零七戰鬥機等型號,可不就是由於設計指標太高而最終下馬的麼?

歷史可不能重演,所以馬上就有另一位專家站起來了。

這位專家也是六零一所出身的,殲八戰鬥機總師古院士。

古院士可是非常厲害的,他出身名門,1951年畢業於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一九六四年就擔任了殲八戰鬥機總設計師。

而在剛剛開始分配到航空工業系統的時候,古院士負責的工作,就是負責翻譯和複製當時毛子提供的飛機,發動機和配件的圖紙,當時古院士完成了雅克-11飛機,米格十五戰鬥機,圖二轟炸機等飛機零部件的發圖任務,親身經歷了師從老毛子,到自行研製的過程。

在那個時期,中國航空工業還沒有一個設計飛機的專業機構,於是在一九五六年,航空工業局發佈《關於成立飛機、發動機設計室的命令》,於是古院士就成爲了飛機設計室的第一批設計師,當時這批設計師僅有四人,主任設計師是著名的航空工業前輩徐老。

飛機設計室成立後,第一個任務,就是設計研製一款噴氣式教練機,它被命名爲殲教一飛機。

這是一款亞音速的中級教練機,採用噴氣式發動機,古院士擔任了這架飛機的氣動設計,計算和確定殲教一飛機的總體參數。

通過蒐集航空強國的技術資料和論文等有用的資料,古院士通過深入的分析和計算,完成了殲教一飛機的總體設計。

殲教一飛機在當時來說,指標還是非常不錯的,最大平飛速度達到了八百五十公里每小時,升限超過一萬米,航程也達到了一千公里,起飛重量爲四噸。

就這樣中國人設計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就在古院士手中誕生了。

接下來古院士,又擔任了殲八戰鬥機的總設計師,當時殲八戰鬥機就是稱爲米格21戰鬥機改型,由於憶經獲得了米格21戰鬥機的技術資料,並且也引進了這款兩倍音速戰鬥機,於是便立項研製雙發的米格21戰鬥機,這就是殲八。

當時要研製殲八戰鬥機也是非常困難的,古院士可以說是臨危受命,中國的設計師們,沒有真正的研製戰鬥機的經驗,更不要說研製這麼高指標的殲八,兩萬米升限,二點二馬赫的最大平飛速度。

正因爲當時沒有經驗,所以只是簡單的放大,將單發米格21變成了雙發殲八,而由於雙發戰鬥機的後機身重量增加,在設計的時候應該要讓發動機前移,靠近飛機重心,這樣才能控制飛機重量,但是當時就沒有經驗,最終就導致殲八戰鬥機的機體非常的長,操控性很差,機翼也是簡單放大,導致機動性比米格21下降很多,機頭進氣由於進氣道過長造成進氣損失過大,嚴重影響發動機推力發揮,在研製過程中就遇到了非常多的技術問題。

第四百七十六章 發展小直徑精確制導炸彈第二十三章 大國工匠第三百零九章 獲得準生證第十八章 殲十之父宋老來了第四百零八章 飛機設計大師第一百零六章 新FC-1設計方案獲得巴方青睞第三百六十章 天行者系列噴氣式公務機第三百四十四章 商會的活動第一百五十六章 察打一體無人機第二百四十六章 功重比接近五第四百一十六章 專家們的意見第一百六十六章 飛行品質接近三代機第二百七十六章 設計方案遭到反對第三百四十八章 RL1500燃氣輪機樣機第四百六十章 C919客機複合材料供應商第五十七章 引進蘇30戰鬥機第二百六十九章 新太行發動機很行第九十二章 創造紀錄的試飛第十七章? ?先進航空製造技術帶給李軼的震動第四百五十章 航母研製工作如火如荼第二百五十一章 峽飛公司考察第三百八十八章 合作共贏第二百四十七章 渦槳渦軸系列全面佈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型無人機關鍵技術第三百六十三章 燃氣輪機加電機混合動力第二百三十四章 營收幾個億的大公司第一百零六章 新FC-1設計方案獲得巴方青睞第二百四十章 預警機最好的平臺還是客機第一百五十四章 側杆駕駛誘導震盪第四十章 確定殲七MF總體設計第二百六十七章 商飛公司副總師李軼第三百二十八章 給054A護衛艦用很不錯第一百零九章 先進中推有希望了第二百一十九章 帶鋸齒的尾噴管第三百五十章 先進的綜合液壓機械傳動系統要跟上第一百一十章 盛飛的大國工匠第六章?? 殲十進氣道設計不好?第三百一十八章 翼龍無人機首飛第十七章? ?先進航空製造技術帶給李軼的震動第三百八十章 國寶級專家第二百九十二章 FC-1梟龍準備首飛第六十五章 殲10雙發=殲14第一百二十七章 三面翼重型殲擊機第一百一十五章 國產寶石柱航電系統第四百四十章 C909支線客機詳細設計評審第一百七十六章 翼龍無人機正式立項第四百三十四章 帶矢量推力的渦扇十B發動機第四百四十三章 蘇二七近距格鬥也輸了第四百三十四章 帶矢量推力的渦扇十B發動機第二百零七章 是時候搞國產噴氣式公務機和客機了第三百九十五章 海軍走向遠海的步伐加快第三十章 數控技能大賽第三十七章 李軼要去總體氣動室第一百五十章 接近三代機的製造工藝第四百一十三章 獨特的海鷹艦載戰鬥機第四百七十四章 獵鷹教練機完成設計第三百六十八章 除了隱身都趕上B2轟炸機了第四百七十三章 慶祝一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傾轉旋翼機,兔子也會有的第三百五十六章 遠程巡航導彈動力第七十五章 渦扇十A還不夠先進第三百六十六章 引起轟動的大消息第六十七章 正式簽訂協議第三百七十二章 運九是個大飛機第三百九十八章 噴氣式公務機產業鏈第四百五十二章 C909脈動式生產線第二百一十二章 巴空軍要求其實不算高第一百三十二章 殲七MF戰鬥機迎來南美客戶第二百八十四章 巴空軍相當滿意第二百九十二章 FC-1梟龍準備首飛第一百三十四章 殲七MF戰鬥機PK二手F16第一百三十章 專家意見第二百七十八章 堅持蘇二七,到時候自己打臉第一百八十五章 齒輪傳動風扇技術第二百九十六章 爲國家做貢獻再苦再累也值得第二百六十五章 大獲豐收的世紀航展第一百六十一章 發動機脈動式生產線第十四章? ?工藝問題還是設計問題第四十三章 BUMP進氣道設計全面展開第四百零八章 飛機設計大師第二百一十九章 帶鋸齒的尾噴管第一百六十一章 發動機脈動式生產線第一百八十九章 渦扇17發動機項目啓動第三十章 數控技能大賽第一百五十三章 全機靜力試驗第二百九十四章 技校同學聚會第一百九十二章 成爲中國的雷神第四十五章 航空報國夢第一百三十七章 各方反應第三百九十四章 RT30艦用燃氣輪機正式立項第一百六十四章 漂亮的首飛第一百九十七章 不一樣的空警2000預警機第三百八十五章 超越F119和F135發動機第二百二十八章 颱風大黃蜂精彩飛行表演第四百零八章 飛機設計大師第二百三十四章 營收幾個億的大公司第二百四十章 預警機最好的平臺還是客機第一百二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一百零四章 米格公司算個屁第一百三十八章 先進中推渦扇19正式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