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大事件(1)

現代主義與現代性

古代

50萬年前棚屋建築開始普及,人們用火加工食物和取暖。

公元前35000年德國南部地區的洞穴,人們使用禿鷲骨頭製作的笛子。

公元前10000年巴勒斯坦,人們使用燧石做刃的刀子。

公元前7500年巴勒斯坦傑里科,人們採用編織、築城、種植穀物等技術。

公元前6000年馬其頓地區,農業普及。

公元前3300年蘇美爾地區,人們使用書寫、船隻、輪式工具和畜力耕種。

公元前2400年蘇美爾國王宣佈在王國境內取消債務,第一次在政治生活中提及“自由”的概念。

公元前1760年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制定了關於私人財產的法律。

約公元前1500年埃及發展出玻璃技術和產業,埃及玻璃珠成爲廣受歡迎的商品。

約公元前450年蘇格拉底建立西方哲學基礎,他的學生柏拉圖引入對話作爲探討哲學、政治學和管理學問題的方式。

公元前385年柏拉圖建立雅典學院,西方首座高等研究機構。

約公元前350年亞里士多德建立完善的哲學體系,包括倫理學、美學、邏輯學、科學、政治學和形而上學。

公元前105年古代中國製造出紙。

中世紀早期,約500~800年

約500年希臘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使用暗箱。

約800年中國煉金術士發現火藥,但沒有後續創新。

中世紀高峰期,約800~1300年

約1088年中國的《夢溪筆談》記載了活字印刷的使用。

1215年英格蘭的約翰王簽署《大憲章》,規定製約國王的權利。

1282年阿拉貢王國的哈提巴,機械化造紙。

中世紀後期,約1300~1500年

15世紀貿易活動延漢莎同盟的商路和絲綢之路展開。

約1444年古騰堡的印刷機首次組裝。

1455年古騰堡的印刷機用於大量印刷《聖經》,使千百萬人能首次直接讀到。

15世紀80年代葡萄牙人使用星盤完成環非洲航海。

1486年喬瓦尼·皮科·德拉·米蘭多拉發表《論人的尊嚴》(OrationontheDignityofMan),提出人類具有創造性,成爲文藝復興的宣言。

1492年哥倫布開闢通往新大陸的航線。

現代早期,約1500~1815年

15世紀後期~16世紀在米蘭多拉提出人類的創造性後,伊拉斯謨提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路德提出基督徒有自己閱讀和解釋《聖經》的自由,現代時代(1500~2000年)來臨。

1500年海外貿易通過漢莎同盟的商路、絲綢之路和越洋航線擴大。

1509年伊拉斯謨的著作《愚人頌》(ThePraiseofFolly)在巴黎首次出版。

1517年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要求擴大個人在宗教活動中的作用。

16世紀40年代加爾文主義者提出從事世俗職業具有宗教價值,並擴大了上帝的眷顧範圍。

1553年首位描述血液循環現象的歐洲人邁克爾·塞爾維特(MichaelServetus)被約翰·加爾文和日內瓦市作爲異教徒燒死,這是對思想自由的沉重打擊。

1580年蒙田的《隨筆集》首次在巴黎出版,描述了他稱爲“成爲”的內心歷程和個人經歷。

1600年現代宇宙學的先驅喬爾丹諾·布魯諾(GiordanoBruno)被宗教裁判所用火刑處死。

1600~1760年巴洛克風格的作曲家發展出基本的音調元素。

1603年莎士比亞出版《哈姆雷特》的早期版本。

1614年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出版。

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出版《新工具》,提出現代科學方法的新邏輯。

1628年威廉·哈維利用邏輯推導出血液循環理論並將其引入西方醫學。

1688年英國發生光榮革命,議會聯合奧蘭治親王威廉驅逐了詹姆斯二世。

1689年英國通過《權利法案》,讓由《大憲章》提出的權利開始發揮實際效力。

1698年在倫敦交易衚衕外營業的約翰·卡斯塔因(JohnCastaing)開始張貼股票和商品的價格通報,倫敦股票交易所就此起步。

1719年丹尼爾·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在倫敦出版。

1740年大衛·休謨發表《人性論》。

1748年大衛·休謨發表《人類理解研究》(AnEnquir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分析知識如何積累。

1750年代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LouisDavid)、托馬斯·庚斯博羅和喬舒亞·雷諾茲等人進行新古典藝術創作。

1750~1810年英國的工資水平下降。

1759年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在倫敦首次出版。

1759年伏爾泰的《老實人》首次在法國出版,鼓勵個人進取精神。

18世紀60年代亞當·斯密在講座中開始發表《法律講義》(LecturesonJurisprudence)的內容。

1776年詹姆斯·瓦特在一家英國工廠組建第一臺蒸汽機。

1776年托馬斯·潘恩的《常識》指責英國的統治構成了美洲殖民地繁榮的障礙。

1776年美國《獨立宣言》宣佈人民擁有自治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1776年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在倫敦首次出版。

1781年伊曼努爾·康德出版《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ofPureReason),強調理性與經驗的密切關聯。

1785年伊曼努爾·康德出版《道德形而上學基礎》(FoundationsoftheMetaphysicsofMorals),反對人們把彼此當作手段而非目的的霍布斯和斯密的舊自由觀。

18世紀80年代科特–傑里科工廠(Cort&Jellicoe)開發出生鐵鑄牀。

1787年美國憲法中加入契約條款。

1788年美國憲法創立衆議院和參議院,賦予有財產資格的所有男性公民聯邦投票權。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

1791年波蘭–立陶宛聯邦憲法要求市民與貴族的政治平等。

1792年華爾街首次危機爆發。

1792年瑪莉·渥斯頓克雷福特(MaryWollstonecraft)撰寫《女權的辯護》(AVindicationoftheRightsofWoman)。

1796~1797年英國和美國爆發金融危機。

1803年貝多芬的《第二交響曲》表達了成功嘗試的體驗。

1803年讓–巴普蒂斯特·薩伊在巴黎發表《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文比較了企業家與尋租者的差異。

1804年威廉·布萊克創作“黑暗的撒旦磨坊”。

1812年美國的投票權擴大給沒有財產的白人男性。

1814年在拿破崙帝國之後,波旁王朝復辟。

現代中期,約1815~1940年

1815年拿破崙戰爭和1812年戰爭結束,現代經濟在英國誕生。

1815年英國工人的人均產值開始起飛,成爲第一個現代經濟體。

1818年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出版於倫敦。

1819年美國最高法院在達特茅斯學院訴伍德沃德案中做出裁決,所有公司都享有權利,各州的新立法不能強制改寫公司章程。

1819年美國爆發金融恐慌。

1820年美國工人的人均產值開始起飛,成爲第二個現代經濟體。

1820年珀西·雪萊的《解放的普羅米修斯》首次發表。

19世紀20~40年代德國的工資水平下降。

1821年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在柏林出版,他認爲必須有規則保證人們爲自我實現而開展創造性的活動。

19世紀20年代隨着創新的普及,英國的工資水平起飛,而德國的工資水平持續下降,直至1848年。

19世紀20年代法國的浪漫主義繪畫運動起步。

1823年薩繆爾·布朗爲工業用內燃機首次申請專利。

1824年帶有狂亂甚至近乎混亂樂段的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在維也納首演。

19世紀30年代法國和比利時追隨英國的步伐,開始人均產值的持續增長。

19世紀30~60年代英國的人均產值大幅提高。

1830年馬薩諸塞州議會把特許經營範圍擴大到運河和學校等公共項目之外。

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查爾斯十世,路易–菲利普上臺。

1830年比利時革命確立議會民主制度。

1830年法國和比利時的人均產值開始起飛。

1832年英國《改革法案》把下議院的投票權擴大到沒有財產資格證明的男性,並把更多席位調整給城市。

1833年英國的《廢奴法案》解放了英屬西印度羣島的奴隸。

1833年美國廢除對債務人的聯邦監禁制度。

1835年托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首次在法國出版。

1836年一幅版畫描繪了紐約自由大街上的9家公司,其中4家將在5年之內破產。

1836年塞莫爾·柯爾特(SamuelColt)發明左輪手槍。

1836年塞繆爾·摩爾斯(SamuelMorse)發明電報和摩爾斯電碼。

1837年康涅狄格州允許在沒有專門法案支持下組建公司。

1837年美國爆發金融恐慌。

1839年狄更斯的《霧都孤兒》在倫敦出版。

1841年美國的1841年破產法減輕了對違約的處罰,該法案在1843年被推翻。

1842年維也納金色大廳建成,爲維也納愛樂樂團服務。

1842年紐約愛樂協會成立,以組建頂級交響樂團。

1843年索倫·克爾凱郭爾在哥本哈根匿名出版《非此即彼》(Either/Or),探討信仰躍遷的必要性。

1844年英國的股份公司法允許組建公司,但不允許有限責任。

1844年透納創作油畫《雨、蒸汽和速度》。

1846年歐洲爆發金融恐慌。

1847年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出版。

1848年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在倫敦出版。

1848年法國的路易–菲利普王朝被推翻,歐洲各地爆發起義。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宣言》出版。

1851年赫爾曼·梅爾維爾的《白鯨》在紐約出版。

1852年羅伯特·舒曼的《曼弗雷德》序曲在雷齊格首演。

1854年弗蘭茨·李斯特的《前奏曲》在魏瑪首演。

1854年查爾斯·狄更斯的《艱難時世》在倫敦出版。

1856年英國的1856年股份公司法允許公司實行有限責任制。

1857年赫爾曼·梅爾維爾的《騙子》在紐約出版。

1857年歐洲和美國爆發金融恐慌。

第10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2)第33章 各國的滿意度(2)第17章 經濟社會是如何形成的(3)第45章 美好生活:亞里士多德和現代的定義(3)第35章 衰敗的里程碑(1)第29章 新社會主義與新社團主義經濟(1)第22章 社會主義的誘惑(3)第56章 參考文獻(3)第36章 衰敗的里程碑(2)第4章 概論(1)第45章 美好生活:亞里士多德和現代的定義(3)第31章 新社會主義與新社團主義經濟(3)第39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2)第10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2)第31章 新社會主義與新社團主義經濟(3)第13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3)第13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3)第41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4)第10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2)第45章 美好生活:亞里士多德和現代的定義(3)第5章 概論(2)第53章 大事件(2)第50章 結語 (2)第13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3)第39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2)第14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4)第2章 中文版序第47章 美好與正義(2)第25章 第三條道路(3)第51章 結語 (3)第21章 社會主義的誘惑(2)第9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1)第17章 經濟社會是如何形成的(3)第31章 新社會主義與新社團主義經濟(3)第44章 美好生活:亞里士多德和現代的定義(2)第55章 參考文獻(2)第53章 大事件(2)第10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2)第3章 前言第34章 各國的滿意度(3)第3章 前言第1章 序第1章 序第32章 各國的滿意度(1)第15章 經濟社會是如何形成的(1)第22章 社會主義的誘惑(3)第50章 結語 (2)第40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3)第37章 衰敗的里程碑(3)第33章 各國的滿意度(2)第50章 結語 (2)第11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1)第39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2)第15章 經濟社會是如何形成的(1)第36章 衰敗的里程碑(2)第32章 各國的滿意度(1)第38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1)第45章 美好生活:亞里士多德和現代的定義(3)第5章 概論(2)第10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2)第56章 參考文獻(3)第28章 第三條道路(6)第12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2)第34章 各國的滿意度(3)第6章 現代經濟體的活力之源(1)第20章 社會主義的誘惑(1)第38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1)第25章 第三條道路(3)第9章 沒有止境的經濟增長(1)第32章 各國的滿意度(1)第30章 新社會主義與新社團主義經濟(2)第26章 第三條道路(4)第58章 參考文獻(5)第11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1)第55章 參考文獻(2)第51章 結語 (3)第39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2)第53章 大事件(2)第48章 美好與正義(3)第19章 經濟社會是如何形成的(5)第5章 概論(2)第21章 社會主義的誘惑(2)第32章 各國的滿意度(1)第46章 美好與正義(1)第28章 第三條道路(6)第39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2)第8章 現代經濟體的活力之源(3)第26章 第三條道路(4)第11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1)第49章 結語 (1)第32章 各國的滿意度(1)第29章 新社會主義與新社團主義經濟(1)第28章 第三條道路(6)第16章 經濟社會是如何形成的(2)第39章 經濟爲什麼會衰落(2)第32章 各國的滿意度(1)第13章 精神之火:現代經濟如何影響世界(3)第57章 參考文獻(4)第34章 各國的滿意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