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一章 立功心切

“不是齊國?”

“當然不是齊國。”公孫禹理所當然的道:“如今齊國正是聯軍盟主,此時請齊國出面,只會適得其反,引起韓王的逆反心思,更加不願強攻陳城,甚至還可能會退兵。”

太子遫點了點頭,魏國不願做惡人,齊國這個盟主更加不能做,畢竟現在秦韓兩國出兵攻打陳地,都是應齊魏兩國的要請。

想着,太子遫更加遲疑的問道:“敢問先生,若不是齊國,那我們應該從何處着手。”

“東周國。”

“東周國?”

“不錯,自從韓趙兩國將周國一分爲二後,西周國便是韓國的屬國,其後趙國動亂,東周國也歸屬於韓國。東周國歸屬韓國不久,且韓國對東周國的控制也不深,如今韓國缺糧,三年而兩次向周國徵糧,以至於東周君也不能頓頓吃上美味的麪粉,現在東周國上下對韓國已經很不滿了。

只是因爲韓國正在與其他四國一同伐楚,所以纔不敢輕舉妄動。若是此時此刻,有人能給東周國足夠的底氣,那麼東周君必然會起來反抗韓國。”

“不妥!”太子遫聽到這,立即搖頭道:“若是周室動亂,韓國一定會以此爲藉口退兵的。”

“不,太子多慮了。”公孫禹趕緊解釋道:“若是東周君反抗韓國,韓國不僅不會退兵,而且還會急着向我們齊魏兩國示好,並還會全力攻打陳城。”

太子遫一怔,連忙向公孫禹行禮道:“請先生賜教!”

“太子,臣之前說要降借給韓國的糧食直接送到韓國軍營裡去,目的就在於此,爲了防止東周國反抗韓國後,韓國會從陳地退兵。

而且,爲了以防萬一,還需太子親自給韓軍送糧,一則顯示我魏國對此事的重視,二則可表達太子對韓國的親善之意,三則就是爲了防止韓國會因爲東周國的事情退兵。”

說到這,公孫禹臉上露出一絲兇戾,惡狠狠地道:“若是在太子您親自給韓國送糧的情況下,韓國都要退兵,那就說不過去。只要韓國敢退兵,那我們就聯合齊魏宋三國伐韓,並讓齊國慫恿西周國也背叛韓國。

要知道,西周君的兒子周最,在齊國可是頗得齊王重用啊。”

接着,公孫禹笑了笑:“太子,到時只要太子向韓王許諾,只要韓國願意全力攻打陳城,那麼太子就願意出面擺平東周國。並且,與齊宋兩國聯合向韓國施壓,請周最出面遊說東周君。

如此,韓國爲了保住兩週,爲了避免退兵後遭到齊魏宋三國的圍攻,必然積極向我齊魏兩國靠攏,然後全力攻打陳城,以向我齊魏兩國示好。

而且,攻破陳城之後,韓國爲了兩週,必然會在瓜分楚國領土上做出讓步。”

說到這,公孫禹拱手道:“太子,如此一來,事成之後,太子既可以獲得韓國的友誼,還可以成爲團結五國,攻破陳城的大功臣,並且還可以爲魏國獲取更多的利益,向國中羣臣展示太子的賢能。

如此一舉多得之事,太子何樂而不爲。”

太子遫一怔,而後默默思索許久,沒有發現這事對魏國或者說對他有什麼不利的地方。

相反,這事要是成功了,就真的如公孫禹所說,他以及魏國將會獲得巨大的收益。

尤其是,自從他哥哥太子政病死後,魏王悲痛不已,憂傷成疾,多日不曾出面理事,直到不久前,韓國派人前來借糧之時,纔剛剛有所好轉。

此時此刻,他這個剛剛上任的太子,繼續一個大功,以穩定朝中,震懾羣臣。

是以,公孫禹的話音一落,他瞬間就心動了。

只是心動歸心動,但他心中依然還有所疑惑。

那就是公孫禹一向親近楚國,怎麼會突然提出一個這麼不利於楚國的計策呢。

要知道,楚王待公孫衍甚厚,而且公孫禹的兒子公孫澤現在還是楚國的臨海君,食邑數千戶。

故而,他心中有所疑惑,這公孫禹此時獻出的這個計劃,會不會暗藏什麼不利於魏國的玄機呢?

還有,公孫禹以往在魏國,宛如一個透明的邊緣人,輕易不發表意見,到了不問不答,甚至問了也不答的地步。

但今日,他卻與往常截然不同,竟然主動向他提出建議,這很反常。

若是這次他被公孫禹坑了,或許他的太子之位也會不穩。

想着,太子遫看着公孫禹良久,默然無語。

公孫禹見狀,心中一慌,內心瞬間七上八下,不過他到底還是經歷過自己父親獨自逃亡,並且還投奔魏國的敵國的險境,是以他心中雖慌亂,但面上一點也沒有顯露。

定了定神,他面帶疑問的道:“太子,此事還有何疑問?難道在下的計劃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嗎?”

“先生之策並無不妥。”太子遫聞言搖了搖頭,接着好奇的看着公孫禹道:“只是遫有些好奇,往日先生在朝中從不開口,怎麼今日卻主動向孤進言獻策了呢?”

公孫禹聞言,頓時放下心來,笑了笑道:“太子明鑑,昔日先父在楚國頗得楚王信用,全心全意爲楚王出謀劃策,而楚魏兩國之間矛盾重重,在下身爲人子,不願與先父的意願背馳。同時,在下身在魏國,許多人都以爲在下是傾向楚國的,一旦在下開口,難免會給自己難堪。

於是,不得已之下,這纔在朝中閉口不言。”

說着,公孫禹搖頭一嘆:“如今先父去世,在下已經沒有顧慮,而且,在下是魏國的臣子,公孫氏的根始終都在魏國,終究不是楚國的臨海君···”

太子遫一聽公孫禹提到楚國的臨海君,瞬間反應過來。

臨海君在楚國的地位,已經是封君中的中上層,雖然不比那些有封地的封君,但是,數千戶的食邑,也遠遠超過了那些小封君以及封號封君。

而臨海君卻是公孫禹的兒子,終究不是他,他只是魏國的一個尋常大臣。

太子遫甚至可以想象的到,公孫禹在楚國之時的尷尬,他們父子倆走在一起,許多楚國的貴族都需要給臨海君公孫澤行禮,而對公孫禹,或許也會行禮,也可能只是點頭。但是,當公孫禹單獨遇到楚國那些地位比臨海君的爵位低的封君時,或許他還需主動向那些封君行禮,誰叫他的地位低呢。

想着,太子遫看着公孫禹笑了笑,他知道公孫禹現在爲什麼這麼主動建言獻策了。

原來是立功心切啊!

搞清楚後,太子遫立即用較爲親近的語氣道:“先生請放心,只要先生一心爲魏國辦事,只要能建立足夠的功勳,封號並不是什麼問題,甚至,裂土封君也不是不可能。”

公孫禹聞言,頓時露出期待的目光。

第一千兩百八十八章 廣信君田文第四百一十三章 貪婪與憂慮第九百一十二章 苗頭初現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只欠東風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戰第一百四十章 兩個秘方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火爆第九百七十一章 定音第九百二十三章 改弦易轍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五百九十三章 人選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竹鳥之飛第五百零六章 維穩之策第一百一十七章 定策秦晉第八百三十八章 人定勝天第一千兩百二十四章 氣鬱於內第七十九章 兵貴神速第四十二章 初議軍功第二十一章 國人逃亡(求推薦)第四百九十六章 甘茂來楚 下第十章 絕交齊國第四百六十三章 廣招胡人第一千零七十四章 十年樹人第九百四十四章 韓魏之間第五百零三章 時機第六百九十三章 渾水摸魚第四十四章 病來山倒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六百四十二章 惡戰第一千三百三十七章 大事能成否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 稷下王蠋第一百二十七 試點襄陽第三百八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一百九十五章 公信第一百零六章 欲建募兵第二百六十六章 義渠求和第七百零三章 朝後第一千兩百五十章 冷言破心第二百七十六章 聲東擊西第一百二十五章 熙熙攘攘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欲除甘茂第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國第五百三十六章 決戰 一第五百七十六章 紛至沓來第三百五十一章 投機第五百一十一章 真的假病第一千兩百四十九章 魚上鉤了第九百七十二章 後招第四百零八章 開始第一千兩百二十一章 拂袖而去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一千章 出兵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三百零二章 虛實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拒絕第一千兩百八十五章 贈之金印第七十二章 驚聞莊子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漸進第四百零九章 邀戰第一千兩百四十三章 寡人十六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陰陵族滅第五百九十七章 請辭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處罰第四百五十五章 兵進滕城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家亂有忠臣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戰第九百九十一章 治罪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第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緊鑼密鼓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三百八十三章 告知第六百九十九章 不捨第九百二十八章 退位第四百七十六章 景鯉使秦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漸進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四百四十二章 議論第四百八十章 戰前準備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七百三十三章 農家墨家第八百三十二章 掘墓挖墳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一百四十五章 抵足而眠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九百章 人心難得第六百八十一章 騎虎難下宋王偃第五百六十四章 最後的障礙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爭辯第二百五十二章 暗流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波及第九百二十八章 退位第七百零一章 毫無退讓第七百九十一章 歸意第八百一十二章 欲往江東第八百八十章 相位空懸第四百零二章 建言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四百七十二章 內外之事 (爲盟主暮雲_遮加更)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謀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