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二章 深居後宮

當屈原來到園中,見楚王正與公子彘說笑,微微一怔後,遲疑了一下,才慢慢走到楚王身側:“大王!”

熊槐點了點頭:“賢卿所謂何來?”

“大王剛剛回到國中,臣本不願在此時打擾大王,但如今國事繁多,故臣特來問問,不知大王何時召見羣臣主持大局。”

熊槐一怔,然後反應過來,現在楚國不僅是死了王后,還有令尹也死了。

所以,現在國人最關注的問題是,接下來誰將接任景翠做令尹。

想到這,熊槐搖了搖頭:“賢卿,現在寡人心緒煩亂,無心國事,是故,寡人回朝後的第一次大朝議,就放在半月之後吧!”

“是,大王。”

隨着屈原的離開,隨着半月後舉行大朝議的消息傳開,很快,整個郢都熱鬧了起來。

接下來郢都之中,默默關注局勢者有之,走家串門活動頻繁者有之,閉門謝客者亦有之。

而熊槐自己卻是深居後宮之中,每日都在與幼子嬉戲,盡享天倫之樂。

無論是呼聲最高的昭雎,還是被視爲他最親近的屈原,亦或者是那個人人戒備的陳軫,全都沒有得到召見。

彷彿楚王對接下來的朝議,以及接下來誰做楚國的令尹,全都漠不關心一般。

不過與大家想象的不同,熊槐不是不管心接下來的令尹人選,而是令尹的人選,熊槐早已確定,那就是現在的柱國昭雎。

雖然熊槐也曾在屈原與昭雎之間猶豫過,但是思慮再三,熊槐還是決定選擇昭雎。

之所以捨棄屈原,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現在的楚國,變法的先行試點已經展開,但是無論是最早的漢北三郡,還是最全面的江東兩郡,變法都還沒有出現成果。

在這種情況下,熊槐需要等,等變法出現成果之後,才能在變法全面展開之前,將國事全部託付給變法的主要推動人。

而現在,以各地勳貴極爲痛恨屈原爲令尹,極有可能會引起各地的牴觸,一旦國中動盪,對楚國不利。

相反,此時以從未推動變法的昭雎爲令尹,也能稍稍安撫那些騷動不安的心靈,實現穩定國中各地的目的。

這一個原因,纔是最主要的原因。

熊槐每每想到這,都有種深深的遺憾,內政能力一般,隱隱被屈原架空,而且德高望重能壓得住其他人的景翠,纔是他心目中變法之前,過渡期間最好的令尹。

而軍政雙優的昭雎,能力超過了他的預期,不是他心目中的人選。

只可惜···

之前還能率兵打戰,身體十分健康的景翠,就這麼突然的病死了。

對景翠之死,熊槐十分遺憾。

而第二個原因,則是年紀。

如今熊槐自己是奔六十而去的人了,而昭雎的年紀他小點,但也已經年滿五十,而屈原呢,纔剛剛年滿四十。

就從年紀來說,屈原可以等,就算等上十年八載都沒有問題,但是昭雎等不了。

想要讓昭雎熬死屈原,那根本不可能。

更何況這些年昭雎屢屢立功,若是捨棄年紀大的昭雎,而選擇屈原,熊槐擔心昭雎心中不平衡。

至於第三個原因,那就是熊槐自己心中隱隱有些擔心,希望屈原能在這個風暴前夕,能避免站在風口浪尖。

正是因爲種種顧慮,熊槐這才選擇了昭雎。

而之所以沒有在回到郢都後立即公佈令尹的人選,那時因爲熊槐想要觀察一下羣臣的態度,更想觀察一下昭雎的動向,以決定昭雎這個令尹接下來具體應該怎麼用。

雖然熊槐與昭雎君臣相處許久,熊槐自認對昭雎已經很瞭解了。

但是,人終究是善變的,一個人貧窮之時與一個人富貴之時,心性是截然不同的,同樣,一個人地位低下之時,與一個人地位高貴之時,心性也是不同的。

熟話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心性態度慾望始終如一的人太少。

就好比那個王莽,地位低下時的謙卑王莽與稱帝前權勢達到頂峰的跋扈王莽,完全就是兩個人。

雖然有人說後面的王莽是穿越者,把前面的王莽奪舍了,不是同一個人。

但是,熊槐卻以爲,更大的可能,不是奪舍,而是王莽得到權勢之後,心境變化,慾望膨脹,完全變了一個人,這纔給人兩個人的感覺。

同樣,熊槐也想看看昭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

熊槐瞭解昭雎,之前昭雎的最大抱負,就是成爲令尹,成爲楚國羣臣之首,爲了這個目的,他纔到處投機。

十幾年屈原變法遭遇挫折的時候,他暗中推波助瀾,站在了大勢那邊。

其後屈原倒臺,在衆人的圍攻中,昭雎又拉了屈原一把。

當然,這並不是昭雎突然態度轉變,決定加入變法黨,而是想要通過拉屈原,以獲得變法黨的好感與支持,比如說唐昧以及與屈原交好的那些人,甚至是屈原本人。

在成爲令尹以前,昭雎的理想與抱負從未發生改變,但是,現在他最重要的目標實現了,成爲令尹之後,他會怎麼樣。

究竟是從此志得意滿,私慾膨脹,損公肥私呢?

還是會再接再厲,樹立一個更加遠大的目標,爲楚國進一步的富強而努力呢?

亦或者···他會不會權欲膨脹,爲了進一步的權勢,而打算勾結太子或者公子,換個楚王,獨享楚國大權呢?

這都有待觀察。

這就是熊槐推遲半月的原因所在,他想看看昭雎是否能克己守心,始終如一。

半月時間一晃而過,這半月來,熊槐失蹤穩居後宮,沒有接見任何一個朝臣。

而郢都之中,卻也因爲楚王的態度不明,而風起雲涌。

就在大朝議開始的不久前,就在羣臣進宮參加朝議之時,後宮中的熊槐,在自己的寢宮中,收到了一份半個月來郢都之內的情報。

“許多大臣串聯,打算今日朝議上力推昭雎爲令尹。”

“一些封君密會,打算今日朝議上力推昭常爲令尹。”

“部分封君密會,打算今日朝議上力推屈原爲令尹。”

“道墨儒三家準備力推屈原,漢北三郡以及江東兩郡全都準備力挺屈原。”

熊槐大略的將這些情報看了一下,然後將這些情報放在一邊,接着找出昭雎的情報。

“柱國昭雎拜祭令尹景翠之後,以軍旅疲憊爲由,閉門謝客半月,直到今日上朝纔出門。”

熊槐看到這個消息微微一愣,然後哈哈一笑。

接着,就在熊槐放下情報,準備出門上朝的時候,突然又拿出那些情報,然後找到了太子橫的情報。

“太子半月來每日爲王后守喪,沒見接觸任何大臣。”

熊槐看罷,長長一嘆。

第九百六十六章 謠言第二百三十八章 心生退意第三百四十九章 封鎖第一千兩百零七章 謁者黃歇第一千兩百一十一章 事半功倍第一千兩百四十六章 枝疏葉枯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一百九十一章 互通第三百一十章 馬政第四百一十八章 順勢而爲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二百二十三章 麥君第一千零八十六章 兵進大梁第一千兩百零五章 父子情深第三百一十九章 妥協第四百六十九章 北境風雲第八百六十四章 大雪紛飛第四百九十九章 壽縣之外第一千零三十八章 趙國爭韓第六十二章 秦楚之難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許行之死第二百二十八章 北方有佳人第二百零九章 決戰之前第一千兩百七十二章 太子來楚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亂第八百八十八章 兵發即墨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一百零一章 死不旋踵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最後的朝議第七百零七章 圖窮匕見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獄第一千兩百四十一章 君擇臣第一百八十章 調回唐昧第二百二十六章 連楚伐齊第七十一章 秦國服軟第一百三十五章 初置司空第一百零二章 大戰結束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陰君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三百五十八章 雷候第六百六十六章 大戰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宋國內亂第四百九十三章 魏章背秦第七百四十章 遊說第八百五十四章 商人百工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昭常歸來第一百八十二章 驚聞第六十六章 令尹可使第五百五十七章 聲傳各國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廷爭 上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庸之戰 六第三百三十一章 質疑第二百五十三章 涌動第三百一十四章 初胡服第一千三百二十五章 百年韭菜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未竟全功第九百六十二章 內訌第五百六十章 威逼三事第四百四十七章 遊說第一千兩百三十三章 緊鑼密鼓第三百一十七章 圖趙第三百二十七章 應變第九百三十四章 在陳第九百五十八章 城破第四百九十四章 消息第一千兩百三十八章 王孫乂歸第九百八十五章 賜死第一千三百一十六章 秦使來楚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五百七十七章 楚宋第八百零八章 行賞第一千兩百八十七章 財盡人散第四百六十八章 拒絕低頭第五百三十章 驚聞第一百七十四章 公子子青第一千兩百三十七章 送子出國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對策第六百八十章 爲人軟弱公子稷第六百零四章 襄陽第三百章 會盟第四百八十九章 借兵之約 上第二百二十章 越使來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二十八章 難以決斷第九百一十五章 返韓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三十七章 齊國對策第二百九十一章 死的不是時候第六百七十五章 石磨第八百三十五章 暗自警惕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心冷第一百零五章 威逼利誘第二百零七章 求援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在齊 上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夜色襲人第三百二十五章 庸縣第九百零七章 兄弟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