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君臣

宋王聞言臉一黑,割讓薛地一事,宋王深以爲恥,不想,戴員竟在大庭廣衆之下往他傷口上撒鹽。

只是,戴員在宋國的分量也很重,有了惠盎與戴員二人帶頭反對宋王大舉伐楚,羣臣便猶如有了主心骨一般,不在畏懼宋王的威嚴。

於是,戴員的話音落下,宋王還未來得及訓斥戴員,又有大臣開口道:

“大王,楚強宋弱,如今楚國名將景翠率領三十萬大軍駐守淮南,雄視淮水兩岸。如今齊魏趙攻陳,秦韓攻漢,只有我宋國在淮北牽制楚國。若是我宋國大舉伐楚,不僅使楚國感到威脅,而且景翠見我宋軍孤軍深入,意圖先破宋軍,而後以宋國爲跳板,威脅齊魏腹地,逼迫齊魏兩國回援,這該如何是好?”

宋王聞言一僵,他剛剛出兵的兩條理由,全都被人駁斥了。

但是,這還沒完,接着,又有人開口道:“大王,···”

···

黃昏。

宋國朝議結束,出兵一事再次無疾而終。

宋王怒氣衝衝的回到內殿,一進殿中,見旁下無人,心中的怒氣再也忍不住,猛地將佩劍抽出,一邊對着身側的柱子一陣狂砍,一邊大怒道:“混賬···”

十餘劍後,一個侍者出現在殿外,恐懼的瞄了瞄瘋狂的宋王,嚥了咽口水後,顫顫兢兢的進入殿中,道:“大王,大臣惠盎求見!”

宋王一聽,雙手猛地一用力,而後“啪”的一聲大響,在侍者心驚膽戰間,佩劍深入大柱一寸有餘。

接着,宋王用力一抽,結果,沒有抽出來。

見狀,宋王大怒,而後猛地吸了兩口氣,強壓着怒火,應道:“讓他進來見寡人!”

侍者一聽,立即大喜地應道:“唯!”

很快,惠盎便帶着一臉笑意,快步走入殿中。接着,眼睛餘光瞥見卡在柱上的宋王佩劍,頓時微微一僵。而後,很快回過神來,對着已經坐好的宋王笑着行禮道:“大王,大喜啊!”

宋王一怔,詫異的問道:“惠卿,喜從何來?”

惠盎拜道:“大王,楚國左尹來訪,願以淮北之地三百里爲大王壽,只求大王與楚王爲友!”

宋王一愣,沉吟許久,然後看着惠盎道:“賢卿是說,寡人應該趁機接受楚王的美意,然後與楚國講和嗎?”

惠盎理所當然的點頭道:“大王,如今楚國急難,願意割地三百里以和,這正是我宋國沒有一兵之廢,不僅不得罪楚國,還能獲取三百里土地,這不正是上天眷顧大王嗎?”

宋王聞言看着惠盎,然後許久沒有說話。

惠盎見宋王盯着他,不由詫異的問道:“大王,難道臣所說的有什麼不對嗎?”

宋王嘆了一口道:“賢卿說的對,楚王讓出三百里土地,這的確是上天對寡人的眷顧!”

說到這,宋王突然散發一股強大的氣勢,充滿着自信的看着惠盎,肅然道:“但是,寡人是那種需要上天眷顧的人嗎?”

“這···”惠盎無言以對。

宋王接着自顧自道:“昔日子剔廢闢公而自立,有國四十餘年,地位穩固,人心歸附。當時寡人不過是一個尋常的公族公子,根本就沒有繼承國君之位的資格。但是寡人沒有相信天命,沒有認命,而是一舉起兵驅逐了剔成,自立爲君。

寡人剛剛即位之時,國中貴族在剔成的帶領下貪圖享樂,對內橫徵暴斂,對外侍奉強國,國土接連淪喪,國家日益衰弱。寡人接收的是一個國中百姓貧苦,貴族毫無鬥志,國外列強林立,虎視狼顧,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

但是寡人依然沒有認命,而是對內改革風俗,廣施仁義,大行王道,對外連齊和楚交魏,強軍以自保。

而後,苦心經營十餘年,方纔扭轉宋國衰敗的局面,實現國富民強,令周圍的齊楚魏三國不敢輕易欺凌宋國。”

說到這,宋王提高了聲音:“羣臣全都以爲寡人做到今天這一步,已經是很高的成就了,已經超過了之前的歷代先君,應該滿足了。畢竟宋國的周圍不是富齊便是大楚又或者是強魏。這三個國家,俱是能夠爭霸天下的國家,宋國與三國爲敵,必定會招致禍患。

但是,寡人的目的就只是讓宋國能夠自保嗎?”

宋王聞言,立即自問自答道:“不,寡人的目標從來都不是自保,寡人的志向是恢復宋國的霸業,重新稱霸天下。

爲了這個目標,寡人一直都在等待機會。終於,機會來了,齊國滅燕,招致天下各國反對。然,當寡人決定對齊國動手之時,上至羣臣下至百姓,甚至軍中將士,全都恐懼不已,認爲此舉會讓宋國招致禍患。”

說到這,宋王感激的看着惠盎道:“在羣臣的反對中,是惠卿你,依然堅定的站在寡人身邊,爲寡人出謀劃策,最終懾服羣臣,得以聚兵伐齊。

最後,事實證明,連楚伐齊的策略無比正確,爲此,寡人從齊國身上獲取了超過兩百里的土地,國力大增。”

惠盎聽着宋王的話,想起宋王即位之初,他跟隨族叔惠子從楚國前來宋國,與宋王一道,歷經辛酸,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的改變宋國,將各國眼中的富有而衰弱的宋國,變成了強盛而富有的勁宋。

更是排除萬難,破除了國人對齊魏楚三國的畏懼,並從齊魏身上割肉自肥。

想到其中困難之處,不由眼睛爲之溼潤,情緒難以自制。

此時,宋王同樣溼潤着眼睛,情緒激動道:“惠卿,現在楚國滅越,招致各國羣起圍攻。當此之時,楚國的局勢比之齊國還要危險,正是我宋國趁機攻打楚國,以壯大自身的良機。惠卿你爲何不向以前一樣,站在寡人這邊,支持寡人,而是與羣臣一道,反對寡人呢?”

惠盎聞言,腦袋頓時一清,迅速收攏思緒,哀聲勸道:“大王,今時不同往日,昔日伐齊伐魏,我宋國有楚國作爲盟友,自然可以藉助楚國的實力,與齊魏兩國對抗。但是,現在,齊魏兩國與我宋國關係惡劣,齊魏逼迫大王割讓薛地,這便是明證。

若是大王再次得罪楚國,這便是同時與周圍的三個強國爲敵。一旦其中一個國家窺視宋國,其他兩國惱怒大王曾經攻打他們,不僅不出兵救援,反而聯合伐宋,那時宋國如何自保?”

第四百七十四章 相約伐魏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 尊淮陰君第九百五十五章 承諾第二百八十章 抵達第九百一十六章 逼迫第一百三十章 麪粉計劃第二百一十四章 濟陽城下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登上神壇第七百四十九章 範環使秦第一千兩百一十九章 何以解憂第八百五十二章 頒佈爵位 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說越第七百七十六章第一千兩百七十章 不居其華第一百一十六章 楚謀越國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六百六十九章 請降第五百五十四章 建言第一百六十章 魏國霸氣第八百七十五章 燕國慘敗第六百一十七章 聲音第九百九十章 封君上書第五百八十七章 矛盾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定策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第八百六十九章 北地烽火第九十三章 田氏之鑑第一千兩百七十三章 一字百金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昭常去秦第六百七十二章 秦軍來援第八百九十章 播下種子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欲除甘茂第一百五十一章 太子之師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權宜之計第三百六十四章 公子彘第九百九十八章 中山亡第二百一十四章 濟陽城下第四百三十六章 內應第一百八十六章 廣陵第八百五十三章 頒佈爵位 下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君子之澤三世而斬第一百九十二章 環淵第六百一十七章 聲音第九百七十八章 捨得第八十六章 渡河之議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亡者之音第十五章 靜夜《柏舟》第八百七十一章 齊詭趙異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心中慌慌第一千兩百四十五章 反省宗廟第九百九十六章 驅逐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混亂第一百九十四章 庸縣許行第三百五十九章 陰雨第六百四十七章 消息第三百七十五章 分兵第三百六十七章 使者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只欠東風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庸之戰 二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四百二十五章 衝鋒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在齊 下第八十章 一將功成第三百八十三章 告知第七百章 風波再起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爲國分憂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件禮物第九百五十八章 城破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水洗地第九百零六章 招禍避禍第七百八十八章 二政第一千三百四十九章 今夜起事第八百八十六章 樓緩使燕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國宗室第三百七十七章 圍城打援第四百三十三章 宴請第七百九十章 趙國之亂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許行之死第三百九十二章 借兵第七百二十六章 以德治國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交易第一千兩百六十六章 如同二君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三百一十二章 聯姻第十七章 咫尺天涯第七百九十二章 增兵第二十四章 昭氏內爭第一千零六十一章 在齊 上第一百一十八章 捨棄霸業第七百四十二章 十一月十五第七百七十八章 上庸之戰 六第一千兩百六十九章 親子待遇第一千兩百六十五章 淳淳教導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反應 下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圖窮匕見第五十七章 逼迫秦國第九百九十九章 以宋制齊第七百八十一章 上庸之戰 終第一千三百三十二章 進退之間第六百二十二章 再次會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