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八章 順勢而爲

接着,田甲的聲音突然提高了五分,擲地有聲地道:“傳令,立即派出使者前去聯絡薛城的孟嘗君,讓其查探楚宋聯軍的一舉一動,一有楚宋兩國有撤退的跡象,立即來報。”

“傳令,命人在薛城前往鍾吾城的道路上打探,觀看楚軍的補給是否在減少。還有,派人前往薛城北部打探,楚宋兩國要想回師救援,無論是前往救援滕地,還是前往求援陶地,最近的路,就是從薛地北上。”

軍令一下,帳中的衆齊將立即異口同聲的大聲應道:“諾。”

這一次,田甲滿意的點了點頭。

接着看向薛城的方向。

心中暗道:數十萬大軍的調動,再加上衆多的輜重,肯定行動遲緩,每天基本上只能走三十里,走四十里就算極限了。

你們跑不了。

楚營中。

鍾離君得到唐昧的消息,本已經做好準備,隨時應對齊軍的圍攻。

結果,卻見唐昧率領三萬大軍完好無損的返回大營,似乎沒有遭到齊軍的攻擊。

並且,等唐昧進入軍營後,也不見田甲的大軍趕來,不由感到詫異。

進入大帳後,這才問出來:“司敗,爲何不見齊軍,莫非田甲未曾出營追擊?”

“不曾。”唐昧搖了搖頭。

鍾離君一愣,喃喃道:“這是爲何,既然已經查探出虛實,爲何不趁機出兵一戰,難道田甲還是心有疑慮,這也太小心了吧。”

說着,鍾離君看了看唐昧,開口道:“莫非司敗在後撤中還保持着嚴整的陣型,田甲見此,心中起疑,這纔沒有追擊?”

唐昧搖了搖頭:“楚軍後撤匆忙,許多士卒連甲冑都捨棄了,哪裡還顧得上陣型。”

“那這是爲何?”

“本將亦不知,或許,田甲心中還有遲疑···”說着,唐昧又開口道:“雖然這次田甲沒有上當,但是,既然我軍虛實已經暴露,那就順勢而爲,藉此機會,進一步誤導齊軍。”

說罷,唐昧拿出一塊白色的帛布鋪在案上,然後用筆寫下今天的事情,並附上建議,最後將帛布收起,遞給鍾離君道:“立即命人用快馬傳給大王。”

“諾。”鍾離君接過帛布應着。

···

薛城外。

太陽將要落山的時候,熊槐接到唐昧傳過來的訊息。

看罷。

熊槐將帛書遞給公孫衍。

公孫衍向前一步,拱手彎腰,雙手從熊槐手中接過帛書,然後仔細的看了起來。

熊槐等公孫衍看完,開口問道:“犀首,不知卿以爲司敗的計劃如何?”

“可行。”公孫衍點了點頭:“目前的情況的來看,田甲得到魏國的消息後,肯定是心中已經有了疑慮,並且對我們楚國的情況拿捏不定,所以纔會派人前去打探虛實。

現在魏國出兵在即,情況逐漸對齊軍有利,而且打探的結果又顯示我軍虛張聲勢。所以,如果之前田甲還不能肯定我們什麼時候走,那麼現在,田甲應該已經肯定,我們楚宋聯軍應該已經在部署離去的事宜。”

熊槐肯定的點了點頭:“不錯,既然田甲派人打探,懷疑寡人要走,那麼寡人就順他的意好了。”

說着熊槐對公孫衍開口道:“犀首,之前準備撤退的部署,全都開始行動,製造我們將要離去的假象。”

公孫衍拱手應道:“是,大王,臣這就去傳令。”

熊槐點了點頭:“好,傳寡人之令,命留守鍾吾城的兩萬大軍立即向西部轉移,在宋國彭城外安營。這是寡人之前就與宋王商量好的,告訴他們,在彭城外,不得擾民,違令者殺無赦。”

“另外,將消息傳給宋王,請宋王讓宋軍明日急攻薛城一日,後日開始,我們聯軍圍而不攻,開始撤退計劃。”

另一邊,薛城中。

田文得到魏國即將出兵的消息後,一掃前幾月的焦慮之色,重新恢復成往日那個春風滿面光彩照人的孟嘗君。

此時,田文手裡拿着田甲送來信,滿懷不岔之氣,笑着對身前的門客道:“諸位先生,田甲來信說,他今日發現楚軍隱隱有撤離的跡象,所以想請本君查探城外楚軍的動靜。一旦有所發現,立即告知於他。

並且,田甲還讓本君注意保存實力,一旦楚軍有離去的跡象,希望本君能找到機會襲擊楚軍。不知此事諸位先生怎麼看?”

說實話,田文對田甲心中還是很不滿的。

幾天前,楚宋聯軍猛攻薛城時,田文以千金爲禮,請田甲儘快出兵,但是田甲拒絕了。

現在,魏國出兵來源在即,眼看薛城之圍自解,結果這時候田甲說要對付楚軍。

田文心中暗道,你田甲早幹嘛去了,這個時候纔想起薛城來。

唐裡面色沉重的搖了搖頭,開口道:“君上,對於田將軍的前一個請求,我們還能答應,畢竟只是查探,用不了多少人。至於後一個請求,我們薛城中十餘萬大軍,如今完好無損的士卒,已經剩餘兩萬不到,戰死者已經超過三分之一,自保尚且不足,出城襲擊楚軍,實在是有心無力。

故,臣以爲可以答應田甲,但是出兵一事,還需見機行事,量力而行。”

田文點了點頭,對唐裡的話深爲贊同,所謂的見機行事,就是看他孟嘗君是否高興。

更何況,如今薛城的實力,的確極爲勉強。

田文還未說話,另一個門客魏顯開口道:“君上,臣以爲我們不僅應該答應田甲,而且還需要做好準備,只要有合適的機會,我們還需全力出手襲擊楚軍。”

聽到與他心中並不相同的答案,田文並露出不滿之色,而是開口詢問道:“這是爲何?”

魏顯答道:“君上,我們這次苦守薛城,在楚宋兩國的圍攻下死守數月,這不僅是爲了守住君上的封地,更重要的是爲了完成大王的疲楚計劃,以薛城爲餌,將楚宋聯軍吸引到薛城之下,爲齊國提供一個一舉打敗楚宋兩國的機會。

臣聽說行百里者半九十,薛城在楚宋兩國的圍攻下,已經堅守數月之久,眼見決戰在即,君上豈能在最後的關頭缺席,白白放棄這個爲大王效忠的機會呢?”

第六百八十九章 倒戈第一百九十九章 難題第五百二十二章 吳城內外第八百九十五章 舉賢薦能第四百八十一章 要求第四十二章 初議軍功第一百二十八章 增長人口第四百七十七章 東進西出第四百三十五章 離心第八百八十一章 多喜臨門第六百九十五章 分化瓦解第五百四十二章 合圍第二百八十六章 求和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定計江淮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六百七十章 聞戰則喜第六百一十八章 宮中第一千兩百零四章 深情款款第五百二十五章 說越第二百零三章 舉兵伐齊第九百三十九章 韓相韓辰第六百三十一章 福禍相依第四百一十五章 答應第五百二十七章 父子第四百零五章 調離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衆叛親離第八百五十四章 商人百工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重罰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嘗君第七百一十七章 楚宋講和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燕使來楚第二十八章 難以決斷第一千一百七十章 步步緊逼第四百零八章 開始第三百四十三章 借糧第九百零四章 非分之請第八百八十九章 血色肥料第三百四十五章 求援第八百四十七章 利出一孔第一千零一百章 緘默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流血第七百三十章 舉薦何人?第三百九十二章 借兵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順天應人第九百七十九章 刺殺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汝墳第三百八十章 對策第四百零九章 邀戰第八百七十五章 燕國慘敗第一千兩百一十七章 出面調停第六百二十六章 八月之期第一千兩百八十三章 破鏡難圓第五百二十五章 說越第八十九章 速成浮橋第三百二十八章 殺機第八百六十九章 北地烽火第八百零九章 轉封第八百二十八章 吳水盡赤第一百六十章 魏國霸氣第一百八十八章 吳城第九百四十四章 韓魏之間第五百九十七章 請辭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大義第一千兩百三十九章 拒絕參與第五百五十一章 仇恨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未竟全功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來襲第一千兩百二十二章 殺人誅心第二十三章 美人變法第一千一百七十九章 你怎麼看第三百四十四章 煽風點火第八十五章 會師丹漢第八百四十章 錢塘江畔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戰端再起第八百九十一章 回到郢都第八百九十二章 深居後宮第三百二十四 賞賜第一千零六章 下落不明第二百七十五章 再圍一城第三百九十九章 使魏第七百三十章 舉薦何人?第九百七十二章 後招第三百四十一章 石碾第二百五十九章 義渠第四百零三章 送馬第一千一百九十七章 獨行之始第二百三十章 齊國援軍第七百五十二章 兵戰貴速第一千零七十二章 蓼莪第七百九十六章 忠臣第八百零四章 議楚第一千兩百三十六章 父子對持第六百二十六章 八月之期第二百六十五章 軍成第一千零八章 卒飄如風 中第九百零七章 兄弟分家第四百八十二章 叮囑第一百三十二章 農家許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齊使蘇代第五百六十二章 攻城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