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兩百七十七章 一人抵萬軍

禮畢。

熊槐將魏國事以及自己的擔憂告訴了鶡冠子,然後問道:“不知先生何以教我?”

鶡冠子沉吟了許久,然後睜開眼睛,笑着拱手道:“大王,我楚國或許可以利用魏國,爲大王的伐齊大計增添三十萬大軍!”

熊槐一怔,大驚的看着鶡冠子。

原本,他找鶡冠子來,只是想多聽一份意見。

畢竟,兼聽則明。

但鶡冠子一開口,就說可以令楚國在這件事中獲得三十萬大軍。

這話一進熊槐的耳朵,頓時讓熊槐全身一震,震得他腦袋暈暈的。

頓了頓,熊槐回過神來,好奇的看着鶡冠子,拱手行禮道:“寡人昏,還請先生賜教。”

鶡冠子笑道:“大王,臣聽說,雖然孟嘗君田文遭到齊王地的驅逐,但是田文依然還是十分關切齊國,並非常希望能重新得到齊王地的重用,甚至是返回齊國任相。

敢問大王,不知以楚國的渠道,能否確認此事真假。”

熊槐一聽鶡冠子轉而說起田文,心中沒有半分不耐,直接點頭道:“此事的確爲真,據寡人所知,田文這段時間以來,曾多次通過他人遊說,希望齊王能讓他重返臨淄。

但因爲田文曾發誓要報復齊國羣臣的消息走露,是以齊王地以及齊國羣臣對田文的成見極深,故而遲遲沒有再次啓用田文。”

“如此,那咱們的機會就來了。”

“哦!”熊槐大感興趣的問道:“敢問先生,計將安出?”

“大王。”鶡冠子拱手道:“以魏國之力,遭到秦齊兩國圍攻,必然會失敗,而且還會因爲沒有援軍而損失慘重。

其中,根據秦齊兩國的出兵方向,我們可以大至推斷出,秦國伐魏的目的,其一是教訓魏國,其二是奪取魏國河東地爲己有,其三是逼迫魏國臣服秦國。

而齊國的目的也類似,一是報復魏國夥同趙國伐齊,二是奪取魏國東部領土,三是逼迫魏國臣服齊國。

雖然秦齊兩國的目的相同,但秦國想要達成前兩個目的容易,但達成後一個目的難。”

鶡冠子說到這,停頓了一下,見楚王點頭後,接着道:“這其中原因有二,其一,河東不是魏國心腹之地,其二,三晉中實力最強大的趙國,正與齊國結盟,趙國不會眼睜睜的看着魏國倒向秦國。

所以,臣可以預測,以秦軍之兇悍,有極大的可能會先與齊軍破局。

而那時,趙國必將在齊魏兩國中進行調停。

而臣的計劃,就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一邊派人遊說魏王重禮請田文出山任相,以田文爲中間人,請求齊魏講和。

一邊派人遊說田文,告訴他,只要他能成功說服魏王割魏地與齊,並向齊王臣服。如此,他就能以魏國作爲資本,然後成功返回齊國任相。

而在魏王與田文答應後,我們就可以派人去遊說齊國君臣,就說田文爲了獲取齊相之位,不僅勾結魏國,借魏國的力量來上位,而且還無恥之極的截取了齊王以及齊國將士的勝利果實,並且還踩着齊王與齊國的臉,來爲自己的齊相之位鋪路。

只要齊王地與齊相周最還有齊將觸子聽到這個消息,那麼,我們只需稍稍鼓動,便可以促使齊國出兵攻打田文的薛地,斷田文的根,也斷田文的回國之路,更是斷了田文的向齊之心。”

說到這,鶡冠子笑着拱手道:“大王,田文這個人,其心胸狹隘、有仇必報以及行事不計後果,在天下各國都是出了名的。只要發生齊王地出兵倔田文他根基的事情,那他一定會跟齊王地勢不兩立的。

而以田文對齊國的瞭解,以及田文對齊國的莫大影響力,只要田文踏上我楚國的戰車,那我楚國豈不是頃刻間獲得二十萬大軍嗎!

而齊國徹底失去田文,這就是損失了十萬大軍。

這一增一減間,便是大王獲得了三十萬大軍。”

熊槐聽完鶡冠子的解說,頓時張口長笑:“哈哈哈···”

接着,熊槐收起笑容,看着鶡冠子道:“區區一個田文,不過是個匹夫而已,如何算得上三十萬大軍呢。

寡人得先生之助,這纔是真正的獲得了三十萬大軍啊!”

鶡冠子一聽楚王將自己與三十萬大軍相當,心中有些感動,不禁拱手謝道:“謝大王謬讚,臣擔不起大王如此贊。”

頓了頓,熊槐又看着

······

不提楚國羣臣再次根據實際情況開始調整戰略佈局。

另一邊,被圍攻的魏國,也在急急忙忙的向各國求救。

其中,趙國面對魏國的求救,以趙國內亂不穩,婉拒了出兵的請求,只願意答應在齊魏間居中調停。

而韓國面對函谷關司馬錯麾下的十萬秦軍,絲毫不敢動彈,也拒絕了魏國的求援。

但同時,趙韓兩國也加強了上黨的戒備,準備在魏國事有不協的情況,協助魏國守住上黨。

至於宋國···

楚國,壽郢,魏國使者成陽君來。

對於成陽君的來訪,熊槐依舊整日深居後宮與宋夫人帶孩子,完全無視了魏使到來訊息。

而成陽君則一邊上書求見楚王,一邊大肆向楚國重臣送禮。當然,最重最厚的禮物,是送給楚太子的。

一連五天,成陽君見自己上書進入楚宮後,便如沉入大海一般,沒有半個反應。

而楚國羣臣雖然接受了他的禮物,但卻同樣連楚宮大門都進不去,完全跟楚王說不上話。

這時候,似乎楚王真的對天下的事,全都不在意了。

見此,成陽君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只能多方奔走。

三月初一,楚國大朝。

羣臣爲是否出兵救援魏國而爭論不休,最終,羣臣相持不下,大朝無果。

四月初一,楚國大朝,羣臣爭,無果。

四月十八。

陳軫進宮。

“大王,魏國河東戰報,秦軍強攻安邑近三月,終於攻破安邑城。

防守安邑的五萬魏軍,傷亡過半,已經在魏將魏齊的率領下,往北方逃亡了。”

“再探。”

第五十章 苦獲已齒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撤退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合縱救韓第七百零二章 信函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逼宮第六百三十五章 急轉直下第六百章 心傷第三百八十九章 廣而告之第五百三十六章 決戰 一第七百四十六章 獲罪於天第三十六章 趙國齊國第七百七十五章 上庸之戰 三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賞賜第二百四十一章 秦王崩 (下)第一千兩百三十二章 不寒而慄第一千兩百四十章 勝敗根源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 敵我難分第九百九十七章 目標第八百三十四章 楚王入越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宋國內亂第三百九十章 齊越第三百一十章 馬政第五百三十五章 激怒第四百一十五章 答應第一千兩百六十章 君臣試探 上第八百二十一章 國之寶也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蟬脫殼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猶如此案第四百六十四章 劍指濮陽第五百五十六章 主動來降第三十七章 齊國對策第一千兩百九十一章 太子夜宴第七百四十七章 行動第五百二十八章 獻地第一千三百五十一章 拼死一搏第一千兩百九十七章 廣佈仁德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戰起第一千兩百零九章 惜哉!年幼!第八百五十九章 劍指宋國第三百三十三章 霸業根基第九百八十九章 請罪第九百一十九章 火中取栗第七百一十一章 推舉與考覈第五百九十八章 再辭第四百一十七章 蓄力第七百一十九章 量產神器第二百四十九章 增強趙國第三百四十二章 焚糧第三十四章 犀首背鍋第十四章 私門之請第五百六十四章 宛城第一百零九章 張儀進諫第七百四十三章 考覈第一百三十二章 農家許行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猶如此案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初第十一章 齊國之辯第一千兩百二十八章 垂死病中驚坐起 下第一千一百三十章 查證第七百五十八章 巴人在墊江第三十七章 齊國對策第一千兩百六十二章 心有所感第四百二十八章 合圍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士第七百九十五章 怨氣第五百四十七章 決策第四百五十四章 以進爲退第六百三十七章 國家亂有忠臣第六百一十七章 聲音第一千兩百七十六章 兩國互市第五十九章 犀首說楚第一千一百三十九章 處罰第一千兩百四十章 勝敗根源第二十九章 魏國犀首第七百五十五章 激戰第四百三十九章 示弱博情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定策第三百九十六章 怨念第五百六十五章 越王臼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人口之議第七百三十六章 趙王回都第九百七十一章 定音第三百九十七章 換將?第八百六十二章 驅逐出境第五百四十五章 衝突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齊相周最第三百七十六章 分化第八百八十七章 齊國退兵第一千兩百三十章 主將人選第五百零三章 時機第一千三百五十六章 最後的朝議第一百三十章 麪粉計劃第八百五十一章 頒佈爵位 上第一千兩百一十五章 四國齊至第二百四十八章 劍指張儀第五十三章 景鯉請諡第八百五十四章 商人百工第六章 燕國滅亡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萬事俱備第五百三十二章 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