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今年中國盛產皇帝(三)

崇禎七年三月,北直隸,灤州(現代的唐山附近),石佛口

雖然在大明朝廷的官方編制上,石佛口這地方連縣城都不是,只不過是一個自發形成的鄉鎮,或者大地主的私家莊園罷了。但事實上,石佛口的輝煌與精緻,已經遠遠勝過了華北平原上的絕大多數尋常縣城。

作爲聞香教的聖城,石佛口這座城池本身的面積並不大,周長只有四里,但建築規劃卻特別講究。三百多年前的石佛口建築面積並不大,周長只有四華里。但建築規模卻特別講究。首先是在四郊設置“前亭(張亭子)、後店(後店子)、東谷(雷谷莊,後改稱雷莊)、西樓(徐家樓)”,以負責接待四方“朝貢”的信徒。此外還建有龐大的廟宇羣:城東北山腳下爲“神主廟”,後人慣稱其爲“雹神廟”,廟內供奉兩米高的紅色花崗石彌勒佛像,石佛口就由此而得名。每年端午節,這裡便有持續一個月的盛大廟會。光是廟內和尚接受進香施主施捨的香油,就有好幾鼎缸。西關爲老爺廟、娘娘廟、土地祠、三官廟;南關爲菩提寺、八仙觀、城隍廟。其中“神主廟”和菩提寺最爲壯觀,佔地面積都有百十畝。這些廟宇全都是雕樑畫棟,黃琉璃瓦蓋頂,呈現出一派金碧輝煌、富貴逼人的奢華氣象。

而“聖城”石佛口本身,自然也是結構嚴謹,氣派十足。四圍城牆牢固,城門雄偉,與任何朝廷修築的城池並無區別。城內只有一條東西大街,街兩頭修築兩大牌樓,分別刻寫有“青山主人”、“彌勒轉世”。中央是教主的住宅,前後佔地過百畝。內院有客廳、花園,側院有衛廳、武場。除此之外,還有一片佔地百畝,豎立有二十四座“龜趺蟠龍透雕碑”,規格近似於皇陵的歷代教主陵墓,更顯示石佛口的非凡氣派。

自從初代教主王森,於萬曆年間創立聞香教以來,爲了那個虛無縹緲的帝王之夢,王氏家族已經在石佛口這個大本營裡,苦心經營斂聚了數十年之久,其影響力堪稱是根深蒂固。即使經歷了天啓年間的徐鴻儒起義失敗,和近兩年聞香教大軍在兩淮的起兵受挫,但當王可教主帶着聖物順利逃回石佛口之後,依靠城內積蓄的鉅額錢糧和數以十萬計的狂熱教衆,還是在短短几個月之內就又一次恢復了相當的實力。

此時此刻,在石佛口的聞香教總壇大堂內,正是一派香菸繚繞,數十名身穿各色華服,在聞香教內擔任仙師、香主、護法等職的男子,都在大堂中對着香案上高懸的“聖物”,一條長長的狐狸尾巴跪拜叩首。

而聞香教教主王可,則挺着最近略顯傴僂的腰板,穿着一襲明黃龍袍,端坐在上首處,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盯着這數十名從北直隸各府縣趕來的仙師、香主、護法,待到他們禮畢之後,方纔朗聲喝道:“……本教自先祖創教以來,篳路藍縷數十年矣!中興福烈帝(徐鴻儒)雖舉義山東失敗,本教主去年亦於兩淮失利轉進,但這都不過是一時蟄伏!本教信衆仍有千萬之衆,石佛口基業猶在,此乃帝王之基也!

今明庭分崩離析,清虜盛極而衰,天下戰亂四起,黎民苦不堪言,正是我聖教事業發揚光大之時!故而本教主召集諸位前來總壇,共商再次起兵復國之大事!”

數十名仙師、香主、護法一聽教主的雄心壯志,都道:“……教主鴻福齊天,光大聖教!明王再世。”

“……甚好!那麼本教主就順天應人,起兵再造華夏乾坤,真空家鄉……”看着衆人都表示贊成,王可教主朗聲一笑,隨即站了起來,“……從即日起,本教主再登帝位,至於爾等也各有公侯之賞……”

“……謝陛下重賞!陛下乃明王降世,順天應人,必當再造華夏乾坤,一統天下!”

於是,崇禎七年三月上旬,從南方擺脫清廷的軟禁,一路潛逃回灤州石佛口總壇的聞香教主王可,在蟄伏等待了幾個月之後,再次於石佛口起兵稱帝,宣佈建立“大乘國”,並且火速頒發了宰相、三省六部、都察院等官職,還有一大堆公爵、侯爵和伯爵的爵位,用以“恩賞”諸多亂七八糟的追隨者。

緊接着,得知教主王可起事,數十萬遍佈北地的聞香教衆旋即起兵響應。坐鎮北京的祖大壽聞訊大驚失色,趕緊發兵彈壓了京畿地區的聞香教叛亂,然後集結了一萬關寧軍,朝着灤州石佛口撲來。

不得不承認的是,灤州石佛口雖然是聞香教歷代經營的根基之地,但灤州的北面是長城,南面是大海,東面是山海關,西邊就是北京城,迴旋餘地甚小。在起兵後如果不能一口氣拿下北京的話,就會陷入困境。

但經過了先前這麼多的戰火磨礪,作爲聞香教主和“大乘皇帝”的王可陛下同樣明白這個道理。因此在稱帝之後,王可就席捲石佛口囤積的財貨糧秣,又裹挾了數十萬鐵桿信徒,趕在祖大壽發兵來剿之前,便放棄了石佛口,浩浩蕩蕩地西遷冀南,跳出了關寧軍的包圍圈,一下子就把這盤死局給做活了!

清廷崩潰之後,關寧軍因爲內部的分裂和牽制,長期侷促於京畿一帶,未能迅速擴張。而登州鎮陳新大帥最西邊也只打到了濟南,連山東全境也未能佔穩。所以,在清廷退出北方之後,冀南豫北一帶的上百個縣城就陷入了無政府狀態,聞香教勢力隨即趁虛而入,早已在不少府縣建立了“秘密政府”。教主御駕一到,這些“地下黨”立刻由暗轉明,眨眼間就建立起了一個北到保定,南到開封的“八百里大乘國”!

發現這些聞香教妖人居然跑到冀南死灰復燃,在灤州撲了個空的晉王祖大壽自然要南下征討。然而此時的關寧軍剛剛分裂,不但被吳襄帶走了相當一部分部衆,就連祖大壽的嫡系精銳,也有不少在山西南部跟洛陽的吳家兵馬對峙,再扣掉北京和山海關一線的留守部隊之後,祖大壽手頭可以使用的機動部隊非常有限,被迫臨時湊了些雜牌新兵南征,結果纔打到真定、保定一線,就再也推不過去了,只得就此收兵。

在擊退了祖大壽的進攻之後,眼看着大乘國暫時已經站穩了腳跟,王可便宣佈定都於河北大名府,改名爲“神京”,並且派遣使者與洛陽吳襄的“大周國”聯絡,企圖仿照三國時蜀吳結盟抗魏之事,結盟共抗祖大壽的晉國。而剛剛從北京敗逃出來的周王吳襄,自然也是欣喜應允,跟王可歃血結盟。

於是,就在南直隸陷入五帝並立的時候,中原也出現了周晉乘三帝爭霸的“北地三國志”。

但問題是,在這三家之中,勢力最弱的聞香教主王可已經稱帝,而祖大壽和吳襄卻還只是晉王和周王,似乎有點地位不平衡的問題。所以,在跟王可締結盟約之前,根據手下一幫文武官員的意見,周王吳襄便火速設壇祭天,定都洛陽,自稱大周皇帝。而盤踞北京的晉王祖大壽,突然聽說兩個對頭都當皇帝了,自己卻還只是晉王,感覺實在有些掉價。於是在派遣使者跟鎮守遼東的黃石元帥溝通了一番,發現“澳宋”方面並不介意中原多幾個皇帝之後,也很高興地把自己的頭銜升級成了大晉皇帝,定都北京。

接下來,似乎是老天爺還嫌眼下這部“北地三國志”不夠熱鬧似的,硬是又塞進來了一個新選手。

被所有人遺忘了很久的蒙古黃金家族嫡系後裔,盤踞河套的察哈爾部林丹汗,在崇禎七年夏天的時候,也跟着宣佈自己繼承了大元皇帝之位,有資格參加這場中原逐鹿的遊戲!

作爲正史上的末代蒙古可汗,林丹汗也是一個類似於崇禎皇帝的悲劇人物,並且同樣有着驚人的作死天賦。原本父輩交到他手裡的蒙古汗國,有點類似於早期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諸侯割據,各成體系,汗庭權威有限,但依靠藏傳佛教的信仰和傳承自成吉思汗時代的祖宗法統,依然勉強保持着統一的外表。然而,在林丹汗的“宗教改革”之下,之前還能勉強湊合的蒙古汗國,很快就被他玩得徹底分裂崩潰了!

藏傳佛教之中,有黃、紅、白、花等多種流派。在林丹汗剛剛即位的時候,蒙古草原上盛行的是黃♂教,而林丹汗最初也是黃♂教信徒。但在他二十六歲的那一年,從青藏高原上來了一個紅教活佛,在面見林丹汗後施展了法術,使得年輕的林丹汗深爲折服,封他爲國師,並接受灌頂,從此改信了紅教。接下來,林丹汗更是揮霍巨資,大修紅教寺院,企圖將紅教變成整個蒙古草原的國教!

衆所周知,宗教改革都是要流血的。結果就跟同一時期的歐洲三十年戰爭一樣,蒙古草原上同樣爆發了激烈的宗教戰爭,信奉紅教的汗庭和信奉黃♂教的各部徹底撕裂,興起於遼東的努爾哈赤趁機插手,很快就使得科爾沁和喀爾喀部落相繼倒戈,連直屬於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都爆發了叛亂,一時間彷彿敗亡在即。

一敗再敗之下,心驚膽戰的林丹汗再也不敢跟女真人爭鋒,下令丟棄祖宗故地,率部西遷到河套地區,躲避女真鐵騎的進犯。蒙古各部對此甚爲失望,紛紛叛離,不願意繼續追隨這個窩囊廢大汗。

按照原本的歷史,一代天驕皇太極將會在大淩河之戰得勝之後,率領女真八旗西征河套,對苟延殘喘的林丹汗發動最後一擊,徹底覆滅成吉思汗後裔的江山霸業。但是在這個時空,由於清軍在打贏了大淩河之戰後,就找到機會大舉入關、征伐中原,再也顧不上貧瘠的塞北,於是無形中就讓林丹汗逃過了一劫。

所以,在退到河套苟延殘喘了幾年之後,因爲一直沒有遭到軍事打擊,林丹汗居然在這邊漸漸站穩了腳跟。但他的處境依然很艱難,因爲明末小冰河期的連綿災害,同樣影響到了蒙古草原,使得曾經號稱“塞外江南”的河套之地連年大雪成災,莊稼顆粒無收,牲畜大批凍死,甚至還爆發了一場瘟疫,在最低谷的時候,林丹汗帳下男女老幼一度減少到了四萬衆,而且窮餓困窘至極,眼看着就要熬不下去了。

爲此,林丹汗只得硬着頭皮南下劫掠漢地,企圖解決察哈爾部落的吃飯問題。不料此時中原分崩離析,邊塞豪強彼此攻殺,面對蒙古人的南下進犯,能夠組織起來的抵抗力量極爲薄弱。林丹汗的察哈爾部蒙古騎兵,很輕易就攻入了寧夏和陝北,佔領了長城以南的大片地盤,不由得甚爲欣喜。

之後,林丹汗又聽說大明已經亡了,讓他畏懼至極的女真八旗也差不多完蛋了,中原沒有了主人,頓時更是大喜過望,以爲自己是天命所歸。於是,林丹汗便綁了幾個哆哆嗦嗦的漢地儒生,讓他們給自己上勸進表,然後在寧夏府祭天登基,自稱大元皇帝,定都於河套的歸化城,宣佈要恢復忽必烈的江山云云。

雖然林丹汗的真實軍力非常虛弱,但正在中原糾纏的周晉兩國都顧不上西北一隅,而在河套的四周,暫時也沒有能夠威脅到察哈爾部的強敵,所以這個不倫不類的大元帝國,居然也暫時生存了下來。

至此,隨着大清、大金(多爾袞的分裂勢力)、大周、大晉、大乘、大元這一系列新的國家,在大明帝國的舊疆土上相繼建立,屬於大明王朝的統一時代正式終結,從此進入了羣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與此同時,似乎是嫌大明剩餘的版圖還太大一般,在這一年的南中國各省,同樣突然涌現了一堆打着各種旗號的新興國度,在肆無忌憚地啃食着大明王朝的殘山剩水……

第110章 三戰時期的聖誕故事(六)第76章 新單位是麻風病院?!(下)第29章 熱鬧喧囂的東方海洋(上)第33章 騎士、女王與教皇(下)番外二離開王秋的日子中第190章 澳洲的中華城第150章 美利堅永不屈服(中)第57章 自作孽不可活(下)第28章 聖城阿維尼翁第93章 時代的融合第66章 開戰序幕第33章 五大勢力入場到齊(上)第6章 貞子也來了!第81章 山東激變(上)二石器時代的瘸腿文明第40章 聯合艦隊歸來(下)第41章 會寧的毀滅第55章 火燒倫敦第22章 貓車上的嗚喵王第50章 得道飛昇,穿越結束第84章 女神真難爲(中)第58章 這是一進場就要領便當嗎?第69章 迴歸與終結(中)第136章 四方亂雲起(上)第29章 穿越尋親之旅第164章 虎丘大會第16章 山寨也是一門技術活(上)第29章 無法避免的戰爭(中)第24章 王秋同學的憂鬱第56章 白頭鷹不想當冤大頭(下)七隨地大小便的中世紀歐洲人第1章 失蹤的穿越者第82章 赤道洋之夏(中)第98章 穿越版崇禎帝的決斷(上)第122章 堅韌的生物圈和脆弱的文明(上)第5章 貧窮姐妹物語(上)第154章 對美最終解決方案(下)第57章 到來與離去(上)第46章 百萬裝逼王(上)第167章 二帝殯天(上)第45章 噩夢新時代?第51章 八方風雨會瓊崖(五)第120章 餘杭鎮掃蕩戰(中)第119章 餘杭鎮掃蕩戰(上)第53章 大英帝國的迴光返照(下)第41章 無可抵禦的征服者(中)第88章 蘑菇雲下的地球(下)小結民國很黑的大家不要萌它第92章 萬里大移民(下)第82章 山東激變(下)第117章 穿越見鬼去——當穿越者無事可做之時(上)第17章 御用激光烤雞第100章 郭政委的鋼鐵雄心(中)第32章 點餐好辛苦第49章 逃不掉的死亡第176章 怪獸催你去穿越第20章 節操過多的煩惱(中)前言那些前赴後繼的穿越者們第85章 崇禎皇帝的絕望(上)第168章 二帝殯天(下)第144章 只有開了外掛才能無敵第73章 噩耗!老媽駕到!第26章 哆啦a夢?阿蒙神?(下)第32章 亡靈天災(下)番外四那些曾經被穿越者造訪過的世界一第17章 認真你就輸了第35章 羅馬末日第110章 三戰時期的聖誕故事(六)第6章 貞子也來了!第18章 山寨也是一門技術活(下)第15章 貓玩人(中)第4章 思維混亂的骨傲天(上)第82章 赤道洋之夏(中)第21章 天使戴着貓耳來(中)第29章 穿越尋親之旅第70章 充滿慘劇的時代第59章 此日本已非彼日本(上)第135章 這個只管殺不管埋的世界(上)第47章 城管犬牙國際縱隊第75章 國際考察團的異聞錄(上)一兩極分化的民國印象第57章 高城沙耶的鬱悶(上)第187章 南沙紀行(下)第10章 刷分好輕鬆!第10章 舌尖上的無限第28章 繼續掉節操第55章 遠方的戰火第43章 和平接管番外一離開王秋的日子上五初夜權的真相一沒羞沒臊的全裸風尚第8章 騷動的世界第153章 對美最終解決方案(中)第37章 一個個都得解決過來(中)第69章 本州治安戰小結民國很黑的大家不要萌它第36章 血色新年(上)番外六那些曾經被穿越者造訪過的世界三第94章 戰爭的真諦就是互相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