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上

鄭世安是個可憐蟲!

之前依附於鄭家的時候,沒有半點獨立的性格。宗族觀念,在華夏延續千年,自然有其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言慶不是穿越而來,只怕也會渾渾噩噩,依附鄭家吧。

後世講求個性獨立,在這個時代,個性獨立者,往往釀成悲劇。

言慶也不奢望鄭世安真的能有自主個性,但他還是希望,鄭世安能成爲宗族當中的獨立個體。一個宗族,是有族房和個體族羣組成。至少,鄭世安應該成爲那個個體,而不是一味的依附於鄭家。其實,鄭大士最早不也是宗族中的個體嗎?

只不過鄭大士有個好祖宗,又有一個好爸爸爲他打好了基礎,所以才成就今日在鄭家的地位罷了……

入仲夏後,平靜的關中,突然間攪起了風風雨雨。

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傳出來的消息,說是皇帝對太子生出了間隙,更有意重立隱太子。

一時間,關中大地變得紛亂起來。

朝中權貴,各大世家突然息聲,誰也沒有站出來澄清事實。

而太子更偃旗息鼓,似乎對這些謠言缺乏還擊的力量,更使得局勢變得撲朔迷離。

四月末,太子楊廣急急從長安趕赴仁壽宮,將朝政暫時託付於楊素,又命內史侍郎,聞喜縣公裴世矩輔佐。他似乎是想要用這樣一種方式,來表達他對皇帝的孝心。

“老師,聖人真的會罷免太子嗎?”

仲夏時節,剛下了一場大雨,雨後的天氣並不涼爽,在炎熱中透出了一絲絲的壓抑氣息。

一襲白衣的鄭言慶,跪坐在門廊上,看着李基好奇的詢問。

李基也是一身單衣,手裡端着一碗在井水裡冰了一整天的楊梅湯,滋滋有味的品嚐。

剛直面容上,流露着一抹慈祥笑意,隱含點點欣慰。

這楊梅湯是田莊上的獵戶,從龍門山中摘取的野生楊梅。鄭世安做成楊梅湯,以驅逐暑氣。鄭言慶則準備了一罈子,在井水裡冰了一天,然後帶來學舍敬奉老師。

雖說只是一碗楊梅湯,可是在李基看來,卻勝似山珍海味。

“呵呵,皇家裡的事情,誰又能說的準呢?

不過依我看,皇帝未必會廢掉太子。太子和隱太子不一樣,能隱忍,更有心計,決不可能輕易惹怒皇帝。至於這流傳出來的謠言,依我看不過是一些人想攪渾這一池子水罷了。你沒看朝中掌權者,不管是楊素還是裴世矩,都是太子一黨嗎?

太子把朝政交由這兩人,一方面是說明他對這兩人信任,另一方面不也說明了,皇帝並沒有廢掉太子的心思嗎?否則的話,皇帝早就派人,去朝中奪回權柄了。”

言慶點點頭,沒有再追問太多。

這種事,他也的確不好去問的太過於詳細,否則就會讓人感覺怪異了。

八歲的年紀,實際上不過六歲,長於書畫,能吟詩作賦或許還能說得過去,可要是參與朝政的事情,未免太驚世駭俗。所以,淺嘗即止,弄清楚情況也就行了。

聽得出,楊堅父子並沒有出現什麼矛盾。

沒有矛盾而謠言興起,說明裡面必然有古怪之處。

至於是何處古怪?言慶也說不出來。但他能肯定,如今這局勢,依舊牢牢掌控在太子楊廣手中。從此前漢王楊諒遊說山東士馬和河洛世族的事情上來看,不排除楊廣有意爲之的可能。李基或許也能看得出來,但不會和鄭言慶討論這些事情。

“小妖啊,我留給你的功課,你都做完了嗎?”

也不知道李基是從何處聽來言慶這個別號,不知不覺也改變了對他的稱呼。

言慶連忙回答道:“學生近來除了琢磨老師的講義之外,大多數時間都在讀詩。”

詩,乃詩經詩品,言慶覺得自己不能總是盜竊別人的東西,要有一些自己的作品才行。不懂詩詞韻律,自然無從談詩。古人言詩,必修詩經詩品兩部作品,言慶也要對此有所瞭解才行。

“詩書,只是小道,可以怡情,但不能太過於沉迷了。”

李基放下手中的陶碗,思忖片刻,輕聲道:“言慶你識字已逾萬,當可讀得四書。

經史之道,方爲根本,你不可因小道而失大,將來後悔莫及。

這段時間以來,三國志我已經講完,剩下的只需要你自己去琢磨,去理解。等過些時候,我們開始講讀《四書》,你要做些準備。雖說以你的年紀,讀四書可能有些早了,但也不是不可以。我這裡有一部鄭玄大家所解四書,你拿回去慢慢讀吧。

不認識的字,可以記下來告訴我;不懂的地方,也不要太執着於理解,先背下來,日後我與你講解,你的年紀慢慢大了,自然就能體會到裡面所蘊含的奧妙。”

“弟子記下了!”

李基站起身來,回到屋中,取來一個小包裹。

打開來一看,裡面放着一摞書籍,最上面的是四書,而四書之下,則是兩本小冊。

李基似乎有些猶豫,沉吟半晌,將那兩本小冊和四書還是放在了一起。

“這裡面,除四書之外,還有一部《六藝》和《馬槊譜》。我知道你習練武藝,這《馬槊譜》想必也適合於你。《六藝》也名六韜,蓋取天下及軍旅之事,也許你會喜歡。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四書不通,不可學六藝,你能不能向我保證?”

言慶聽聞一怔。

四書不通,不得問六藝。也就是說,沒有學明白四書之前,不可以接觸這本六藝。

《六藝》後世無名,可六韜卻極有名氣。

相傳這是姜太公姜尚所著,漢初張良得黃石公所授的,也正是《六韜》。

“老師,這是留侯《六韜》嗎?”

李基一怔,旋即明白了言慶的意思,於是笑道:“讓你莫要整日編造故事,你偏偏不肯聽。怎可以把野史做經史來用?這《六藝》出於儒家學說,在《國史》之中也有記載。只不過後來人因留侯之名,改稱爲六韜,你可別把真假混淆了。”

野史誤人啊!

言慶心中暗叫一聲,撓撓頭笑了。

“老師,那今日我們講什麼?”

李基靠着門廊欄杆,喝了一口楊梅湯,呵呵笑了起來。

“前些日子講《三國》,想來你也乏了……今天我們就說點別的。

恩,既然你和顏師古要打賭,那我們就從顏家的那部《家訓》說起,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

說穿了,也就是閒聊。

鄭言慶連連點頭,順便換了一個姿勢。

講解經史時,李基總要求他正襟危坐,不能有半點懈怠。不過既然不說嚴肅話題,那麼就可以隨便一些。靠在牆上,言慶聽李基談天說地。李基的見聞很廣博,似乎這世上沒有他沒去過的地方。從塞北到江南,從巴蜀到東海,說些人情世故,講些古怪風俗。這時間過的非常快,不知不覺,就已經過了酉時。

————————————————————————————————————

第四更奉上,再求一次推薦吧。言慶說:推薦就好像女人的乳溝,擠一擠總是有的。所以,請大家也擠一擠吧……

第71章 花郎隱者第卅二章 回滎陽四第52章 何爲盛世?第5章 父子情(下)第8章 殺人了(上)第卅五章 各懷心機第卌七章 我本一俗物下第廿八章 滎陽攻略第一彈下第67章 遠行第3章 門閥之鄭氏(下)第78章 有子第89章 未來的路第卌五章 若有緣時自相逢第13章 授藝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七第8章 僚亂(一)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四第卌七章 漁人上第19章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第63章 關中來客第15章 金堤關(一)第10章 法主風雨上瓦崗第7章 舉賢不避親第3章 門閥之鄭氏(下)第卅六章 瓦崗興李當王五第15章 彌勒弟子第54章 天下大勢第57章 俱傷第1章 且聽下回分解(上)第6章 刀筆之下斷生死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13章 詠鵝(上)第卅二章 風暴之端倪上第50章 屍山血海(六)第12章 麻煩來了(上)第卅章 坦白第廿二章 都棱鎮五第50章 真邪?假邪?第卅五章 風暴之安撫上第64章 李神通(一)第9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二)第9章 種子(下)第69章 末日(三)第19章 黃口孺子言太平第卌三章 薛伯褒第一謀第卌一章 一千貫上第3章 海門鎮(一)第62章 人善被人欺第14章 一封家書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中第卌七章 漁人下第13章 詠鵝(上)第卅章 唐猊玉帶第12章 李玄霸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二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二第8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第12章 豎子敢稱霸王?第63章 裴世矩第5章 安遠堂二爺(下)第64章 胡馬第卌章 機關算盡下第58章 天寶將軍第廿八章 滎陽攻略第一彈下第卌八章 李道玄第9章 種子(下)第65章 不如意事常八九第77章 何人死期?第1章 今夕是何年第卌章 火馬奔騰第64章 胡馬第廿一章 武德三年的餘韻第卌二章 竹園深深第1章 血案第1章 血案第88章 皇泰主第66章 蹊蹺第76章 危機第卌九章 三娘子第1章 雨霖鈴第卌二章 李王初會下第84章 洛陽城下第6章 七學士(三)第11章 我心似君心(續一)第14章 不簡單的柴孝和第50章 被姑姑痛恨的男人第82章 河南王(下)第86章 踏雪獅子驄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上第廿五章 拜師下第89章 鳳兮鳳兮第14章 不簡單的柴孝和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上第6章 七學士(三)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下第廿八章 孔融讓梨下第卅一章 竇文蔚第82章 罵死虞柔第5章 七學士(二)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