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二

兩湖戰事已接近尾聲!

正如李唐上下所談及的那樣,蕭銑是冢中枯骨,不值得過於看重。當初,李淵起事,蕭銑趕鴨子似地上表投誠;然則蕭太后纔在江東站穩腳跟,此人立刻和李唐反目。不但殺死了李唐派去的官員,更自立爲王,居於兩湖之地做起皇帝美夢。也許,在蕭銑看來,合蕭太后之力,抗擊李唐並不困難。只是李唐的兇悍卻出乎蕭銑的預料之外。(

李世民本就是個長於用兵之人,又有李靖專門爲他策劃,在堅決執行的同時,更多出了許多李世民特有的靈活詭詐。圍困宜都,使得蕭銑大爲緊張。他也不敢掉以輕心,連忙命董福珍自荊門出兵解救。然則,李世民圍困宜都是假,窺視荊門是真。量福珍援兵才一出動,李世民立刻調派李瑗在中途伏擊……武德四年二月二十八日,和房玄齡鏖戰於京山的李道玄,突然間跨江出擊,將荊門圍困。荊門,是江陵的門戶。

一旦荊門失守,江陵危在旦夕。

可此時蕭銑手中已無太多兵馬,同時還要死守江陵,哪有餘力去解救荊門之圍?

無奈之下,蕭銑只得再次派遣使者前往錢塘,懇請蕭太后念在同宗情分,出兵救援。只是錢塘如今……

武德四年二月二十六日,蕭太后下詔,命江都太守謝映登率部棄守江都。

麾下三萬精兵,在旬日間迅速渡江,死守江寧,以抵禦李唐攻擊。江寧,是江左門戶。背依鐘山,直面大江。若江寧失守,則李唐就可暢通無阻,直抵釕塘。毫不誇張的說,江寧就是蕭隋的生死線。

面對着勢如破竹般長驅直入的蘇定方和徐世績,蕭太后哪裡有半點餘力,解救蕭銑。事實上,若非知道蕭銑的狀況,蕭太后還想向蕭銑求援。

在這種態勢下,蕭銑此前說出的‘要大敗李唐於江水之左,的豪言壯語,似乎已變成了笑話。三月,斷雨零星。江面上漁火點點,透出無盡的靜謐。李世民在秦瓊和程知節的護衛下,悄然自宜都,來到荊門妊二下。

此時,荊門已經被唐軍團團包圍……李道玄傾襄、豫兩州兵馬近十五萬人,把個荊門圍困的風雨不透。原豫州總管鄭元壽,在兵馬交付於李道玄之後,便完成了任務。

而李道玄雖年僅十八,指揮十萬大軍,卻如使臂轉。自十二歲抵達鞏縣,在李言慶等人的調教下,李道玄已經不再是那

隨着李言慶一次又一次的大勝,李道玄對李世民的仰慕,已漸漸轉移到了李言慶的身上。人常言,榜樣的力量無窮。李道玄仰慕李世民的時候,羨慕他玄甲天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仰慕李世民每戰爭先,奮勇殺敵。然則在鞏縣,李道玄卻學會了謀後而動。早先所仰慕的臨陣殺敵,此時在他的眼中,已變成魯莽行爲。得知李世民抵達,李道玄立刻迎出大營。

只見他恭敬的上前與李世民見禮“末將李道玄,拜見尚書令,天策大將軍。”“十九弟,何故如此多禮?”李世民跳下馬,一把攙扶起李道玄。

李道玄正色道:“軍營之中,律令森嚴。大將軍乃江左統帥,末將焉能失禮。”

言語中,連着無比的尊敬。

可李世民卻能感覺到,李道玄在尊敬之中,流露出的莫名疏離。

不由得尷尬一笑,李世民道:“十九弟卻是長大了!”

自大業十二年,李道玄離開夏州,輾轉抵達鞏縣之後,兩人就再也沒有見過。

也許,在李世民的印象裡,李道玄還是那個不懂事,整日圍着他打轉的孩子。

只是這一次見面,卻讓李世民大失所望。

李道玄和他,似乎少了幾分親近,多了許多的陌生。

兩人一路返回中軍大帳,李世民讚道:“道玄年紀雖小,這用兵佈陣,卻老辣的緊啊。”從李道玄安營紮寨的佈置來看,李世民可不敢有半點小覷。

他本是抱着拉攏,吞併襄州兵馬的心思前來荊門,可是現在看來,卻有些困難。李道玄用兵,雖略顯稚嫩,卻又無甚破綻。這也讓李世民想要吞併襄州兵馬的藉口,頓時少了許多。李道玄說:“大將軍封荊門,不知有何指教?”“十九弟,咱們一家人不說兩家話。

如今,後梁覆沒在即,蕭銑已不足爲慮。荊門之戰,與其說是滅樑關鍵,倒不如說是平定江左之關鍵。據細作探知,蕭隋尚書令房彥謙在數日前病故,只剩下張仲堅獨撐危局。蕭隋集結兵馬,棄守江都,死守江寧,使得平江左之戰,變的有些複雜……,孤最爲擔心的,還是京山房玄齡麾下的隋軍兵馬。遠房玄齡麾下兵馬雖不算太多,卻個個都是軍中銳士。當初,房玄齡奇襲郢州,房彥謙幾乎將昔年丹陽舊部全數調撥於房玄齡帳下……房賊不滅,江左必有苦戰。”

李世民目光灼灼,凝視着李道玄。

他希望能從李道玄的臉上,看出他心中所想。

但李道玄早已不是那種初出茅廬的愣小子。在鞏縣磨練四載,已學會了喜怒不形於色。他沉聲道:“大將軍所言極是……

末將與房玄齡交戰數次,其麾下兵馬,的確悍勇。人常言丹陽令古出雄兵,果名不虛傳。房玄齡在京山,屯紮了六萬丹陽兵。此前杜伏威敗北,又帶來了兩萬人馬。

房玄齡手中現在共有八萬悍卒,想要格逕八萬銳士一口吃下,恐怕不太容易。”“所以,我需要十九弟的配合。話說到這個份上,已經很清楚了!

李世民就差沒有直白的告訴李道玄:“把你手中的兵馬交給我,你愛幹什麼幹什麼去。”李道玄眉頭一蹙,沉吟不語。

片刻後,他在李世民希翼的目光中擡起頭來“大將軍,希望末將怎樣配合?”李世民看着李道玄,心裡面好生苦澀。他知道,如果把話說開了,那麼自家的兄弟情分,也就淡了。

可是李靖在平南十策中曾有言:李世民若欲和李建成相爭,那麼手中必報要掌握兵權。

李道玄態度曖昧,始終禾表現出投靠之意。

而李世民主持此次平南之戰,說穿了就是爲謀取戰功,獲得更大的聲望,同時掌控江左兵馬。徐世績和蘇定方的進度太快了!快的讓李世民,感受到莫名的壓力。(

如果徐、蘇二人渡江成功,那麼此次平南之戰,李世民的光彩至少會減少五成。要麼,徐、蘇歸順天策府。亦或者,李世民抑制住徐、蘇二人的兵馬,使平江左首功,不至於歸順?李世民肯定是舉雙手雙腳贊成。如果徐世績和蘇定方願意投靠天策府的話,他勢必如虎添翼。

泰瓊也好,程咬金也罷,是戰將,而非帥才。就這一點而言,李世民心裡很清楚。李靖現在不在身邊,西王通則長於謀略,不捕兵事。他又怎麼不希望,徐世績和蘇定方的投奔呢?

在前來荊門前,李世民不是沒有派人探聽徐、蘇二人的口風。但反饋未的結果,令李世民大失所望。徐世績也好,蘇定方也罷,態度很曖昧。雖然沒有拒絕,卻也沒有答應。事實上,沒有答應,就是拒絕!徐、蘇對李言慶的忠誠,頗讓李世民嫉妒。其實,對於李言慶麾下那幫子人,李世民可謂眼紅無比。

杜如晦剛直善斷;羅士信勇猛無敵;劉黑闥詭詐靈活,辛文禮沉穩老辣……可偏偏這些人對李言慶可謂忠心耿耿。李世民之前派人去試探杜如晦等人,結果也不甚滿意。至於徐世績,那是李言慶的發小。而蘇定方,更是兩代人爲李言慶效力。此外,尚有裴行儼和薛萬徹,和李言慶交往密切。薛收呢,才華出衆,名聲顯赫,爲人清高桀驁,卻對李言慶贊不絕李言慶,李言慶,李言慶!不管到哪兒都會聽到李言慶的吝字。哪怕是駐紮曼州的時候,李世民也時常聽到李言慶這三個字。

夔州屬於巴蜀,山民俚協衆多。(8偏李言慶還是俚僚的駙馬,連僚人都願臣服於他。李言慶這三個字,給李世民帶來了太大的壓力。

如果沒有李言慶的話,徐世績和蘇定方就算不肯歸順,李世民也不介意他二人奪取功勳。可覡在的問題是,這兩人若奪了首功,勢必會記在李言慶的名下。哪怕李言慶現在被扔在嶺南蠻荒之所,還是可以給李世民帶來無窮無盡的困惑。而今,看李道玄的狀況……李世民猶豫片刻,沉聲道:“房玄齡沉稿老辣,詭計多端。

脣亡齒寒的道理他很清楚,只是你這邊若不露出破綻,他斷然不會上當……房彥謙之死,令蕭隋正處在動盪之中。一俟張倬堅緩過這口氣來,定然會把房玄齡這八萬悍卒,抽調回江左。如此一來,即便是平定後梁,那麼下一步攻取江左,勢必會收到巨大影響……十九弟,孤實不欲將士們白白喪命,所以決意將房玄齡消滅於江水之畔。我需要你讓出兵權,同時命徐、蘇二將陳兵歷陽和江阻兩地,暫不徐蘇休兵,蕭隋必然會鬆懈下來,也不會急於抽調京山兵馬。

這樣,孤可以爭取足夠的時間,來消滅房玄齡杜伏威所部……只是,你需受些委屈,同時還要前往廬州,爲孤勸說徐、蘇兩人,儘量拖延時間,以換取戰機。”李道玄不露聲色,可是在心裡面,卻不由得一聲嘆息。一種失落感受,油然而生。他說不清楚這是什麼緣故,只是覺得很失望。

朝堂上的爭鬥,如今已經波及到了軍中……怪不得養真哥哥說,想做個純粹的軍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將軍督戰江南,末將也是大將軍麾下。

既然大將軍有命,末將自然遵從……只是此事我待如實呈報朝廷,還請大將軍見諒。”語氣,越發的冷溢,令李世民心裡更覺苦澀。十九弟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我說什麼,他就信什麼的孩子……

,李世民倒是不擔心朝廷會有什麼責難。畢竟此事名正言順,消滅房玄齡所部,對平定江左之戰,的確是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只是這兄弟情,怕就此沒了?

“委屈十九弟了……對了,道宗不日將抵達襄州,你們也有很長時間沒見過了!”李道宗是李測的堂侄,其父李韶,死於李測定鼎關中之前。

武德元年,李測登基後,追封李韶爲東平王。時年十四歲的李道宗,被封爲略陽郡公,左千牛備身。此後,李道宗曾追隨李世民,參與了柏壁之戰,戰功不俗。而他比李道玄大一歲,兩人幾乎就是同齡人,故而當年關係極好。李世民想用這樣的方式,來挽回李道玄的心思。

只是李道玄一笑“道宗哥哥軍務繁忙,我就不打攪他了……再者說,徐世績和蘇定方二人行軍神速,我交接了兵符之後,即刻啓程,前去勸說他們,否則……呵呵,大將軍知道的,這兩個人也不太聽從我的調派,我若不親自前往,恐怕難以勸說。”言下之意,分明是告訴李世民,我不想摻和你的事情。

我只想做一個純粹的軍人,軍令不可違,你讓我交出兵權沒有問題,但不代表我沒有別的意見。“末將這就去準備交接,告退。李道玄拱手,退出了中軍大帳。李世民苦笑不迭,看眷李道玄的背影,無奈一聲長嘆。”殿下,咱們接下來怎麼做?”程咬金上前一步,輕聲詢問。

李世民收拾起落寞心情“待道玄交出兵權之後,明日立刻傳出消息,就說他身患重病,無法繼續打理軍務。一應兵馬,由道宗接手……三日後道宗抵達荊門。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李世民懂得這個道理,房玄齡同樣懂得。

這也是李世民秘密抵達荊門的主要原因。他要製造出一個假象,就是荊門唐軍出現混亂,引房玄齡渡江偷襲。只要幹掉了房玄齡,就等於斬斷蕭隋的一支臂膀。同樣,如果房玄齡戰敗,荊門樑軍必然混亂。到時候,他就可以一鼓作氣,奪取荊門,攻佔江陵……“那嶺南那邊……”“行恭如今想必已經抵達交州。

丘和早有歸順之意,老丘過去勸說,必無甚大礙。蕭銑滅亡,交州再歸順……嶺南的局勢,必然會變得更加複雜。嶺南局勢變得複雜,對李世民有什麼好處嗎?

也許沒有,但至少可以讓李言慶在那邊頭疼一下,暫時無法抽身,插手江南戰事。

只是,不曉得那房玄齡,會不會上當呢?

第55章 交易第卌八章 小郡主第16章 出征第5章 徐世績的選擇(下)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上第65章 不如意事常八九第卌六章 回洛陽第8章 李基來信第52章 何爲盛世?第廿四章 孝子第廿三章 汝非蒲山公第54章 天下大勢第卅八章 新羅三第3章 外交殺人事件(中)第73章 身世大白第廿四章 傀儡第卅四章 王室追殺令上第50章 被姑姑痛恨的男人第卌九章 二李王爭第70章 贏家第卅一章 驅虎吞狼乎第10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三)第3章 沉香槊第廿五章 招攬第卌章 火馬奔騰第83章 公子威武第14章 一封家書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77章 何人死期?第卅九章 石灰吟上第89章 鳳兮鳳兮第廿三章 俚人之王第3章 希譙道長第7章 哈士奇(下)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五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下第卅四章 瓦崗興李當王三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二第81章 鄴城之戰(四)第13章 詠鵝(上)第廿二章 都棱鎮四第58章 迴歸第卅章 平壤一夜三第54章 小風口第60章 禽獸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四)第16章 崔道林(下)第64章 李神通(三)第9章 悍匪解象第卌四章 王白牛上第卅六章 釜底抽薪下第75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廿二章 做個小說家下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九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上第3章 門閥之鄭氏(下)第58章 迴歸第82章 河南王(下)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一第85章 紅土坡鄭善願歸天第52章 屍山血海(八)第卌七章 漁人下第卌三章 女兒心思第15章 一畝甘蔗林第廿九章 大難臨頭上第卌三章 新羅八第廿五章 各取所需第10章 釜底抽薪第77章 何人死期?第卌四章 絕境第19章 金堤關(完)第62章 殤逝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完)第10章 僚亂(三)第86章 踏雪獅子驄第13章 一匹馬引發的……第卅一章 回滎陽三第廿八章 孔融讓梨上第59章 噩耗第12章 班底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二第廿九章 回滎陽一第卅六章 風暴之迴歸第16章 金堤關(二)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上第82章 罵死虞柔第卌六章 屍山血海二第54章 暗涌(二)第11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5章 父子情(中)第12章 李玄霸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一第7章 哈士奇(下)第59章 擒王第69章 末日(五)第卌章 隋末大拆遷上第卅四章 風暴之清明第7章 魏徵的決斷(三)第82章 河南王(上)第卅六章 新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