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四章 三國演義

村學的課業,並非佔用一整天的時間。

因爲族村的學子,還要幫助家裡做事情,除非家境特別好,亦或者學舍後院裡,那些準備進入州縣官學,求取功名的人,纔會一整天都在學舍中讀書或者寫字。

似昨日傍晚下學,主要是因爲祭拜先賢所致。

所以晌午課業一結束,李基再一次把鄭言慶單獨留下來。

“言慶,你早上說,你和顏籀賭約,是賭哪一個更能得到衆人的認可,對不對?”

看起來,李基似乎看出了什麼,臉上的凝重之色,也減少了許多。

言慶點點頭,“先生,正是如此。”

“看起來,你好像給顏籀設了個埋伏。”李基把書案上的雜物都收拾妥當,沉聲道:“那你說說看,你打算怎麼贏那顏籀呢?”

“先生可否聽學生解說一段?”

“自無不可!”

鄭言慶於是收拾了心情,把當初給徐世績講過的桃園結義,在李基面前說了一遍。

一開始,李基的臉色很難看。

可漸漸的,他的眉頭舒展開來。等言慶講完,他輕輕撫掌道:“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言慶,你這句話說的實在是妙。乍聽還沒什麼,但細琢磨,卻回味無窮。不過,你未免太膽大了,三國時,劉備何時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

鄭言慶說:“以前我聽奶媽說故事,總覺得很無趣。

可後來奶媽換了一種方式,加入了許多情節,把很枯燥的東西串聯在一起,我就覺得津津有味。奶媽說,這叫做小說,古時候人們爲說服別人,經常會設譬取寓,徵引史實,借用傳說等等手段,來增加說服力。只不過,這是小道,不足取。”

李基點頭,表示贊同。

而後他輕聲讚道:“你這位奶媽卻不簡單啊……春秋戰國時,大家倒是經常用這樣的方式。不過就如同莊子所說:這只是淺識小道,自娛尚可,卻難成大氣候。”

鄭言慶心說:你怕是不知道,後世時,你所說的小道,卻成了大道呢!

“你那位奶媽,叫什麼名字?”

“徐彌……不過她在年前,帶着她女兒離開了滎陽。”

李基倒不懷疑,鄭言慶會用這藉口來糊弄他。畢竟這種事情,他只要一打聽,就能知道真僞。只是心裡面覺着有些可惜,嘆息道:“卻是個奇女子,可惜未曾一見。”

幸好沒見,否則我又怎麼編故事?

“如此說來,你就是學你那奶媽,開始編造小說?”

“正是。”

李基說:“若說研讀經史,就算讓你十載,也不是那顏籀對手;但若以小說之法出現,到是可以一試。恩,這法子不錯,看起來你打賭時,就有了這個打算,對嗎?”

鄭言慶回答:“先生,若解正史,我怎敢與顏籀先生相提並論。”

李基看着言慶,表情有些嚴肅。

但從他的眼睛裡,還是可以看出一絲讚賞笑意,同時還有一點點的震驚和好奇。

“言慶,我真好奇,你是怎麼想出的這個主意?

呵呵,如果不是你坐在我面前,只怕我會認爲,想出這法子的人,會是個成年人……恩,這麼說來,你是想讓我給你講《三國》,好編造你的小說,是也不是?”

“先生睿智,學生佩服!”

言慶不動聲色的給了李基一記馬屁。

在官場上沉浮多年,鄭言慶深知,這馬屁並不容易拍,要言之有物,才顯得真誠。

李基果然露出笑意,用鎮尺輕輕敲了一下鄭言慶的頭。

“三國,非一日可講解清楚。

其中玄妙,甚至遠甚於《漢書》。只是當今之世,大家都研究漢書,卻忽視了三國。這樣吧,你要是想要聽,每天下學之後,我就給你講一個時辰。能聽懂多少,看你自己的悟性了……恩,這開篇倒是頗能吸引人,依我看,可以定稿了。”

鄭言慶說:“學生也這麼以爲,只是……這開篇,還需有一點睛之筆才行啊。”

“那依你之見呢?”

“學生曾偶得一令小曲,但不知,妥帖否。”

“唱來聽聽。”

鄭言慶穩了一下精神,輕聲吟誦出那首流傳後世的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李基和着言慶的吟誦,輕輕撫掌。

其實,臨江仙這首詞牌,在開皇年間已經出現,但主要是在教坊之間流行,並不爲士大夫所看重。不過,士大夫不看重,卻不代表市井中不接受。這也就是當初言慶在首陽山下做卜算子的時候,杜如晦等人見怪不怪,而朵朵卻能和之的緣故。

李基聽罷一曲,感慨萬千。

“好一闕臨江仙,確是點睛之筆。”

不過話鋒一轉,李基笑道:“聽此開篇,發人深省。只是流傳坊間的話,有些可惜了。這等小令,若是在教坊歌姬中傳唱開來,想必也能令許多士大夫贊同吧。

言慶,我倒是有個主意。

你可以想辦法,找一些歌姬傳唱,定有不俗效果。”

老大,我知道你名士風liu,可你也該看一看,我纔多大年紀啊。

我去找那些歌姬,誰又會理睬。而且,讓那些歌姬吟唱,就不要錢嗎?我哪有這錢呢?

李基似乎看出了言慶的心思,微微一笑。

“這樣吧,此事你無需操心,我自會爲你解決。”

果然是花叢老手……

李基拿起鎮尺,又敲了一下言慶的腦袋,“你莫要亂想,我從不去那等風月之地。

不過我倒是有一些朋友,可以代爲說項一番……只是言慶啊,你催稿太少,還需多努力纔是。因爲這坊間一旦流傳開來的話,就不能間斷,才能讓大家追捧啊。”

您果然厲害!

鄭言慶甚至覺得,這李基莫非也是穿越而來?

他當下點頭,“先生,您以爲這小說,該叫做什麼名字?”

“恩,既非正史,而且還是小說……就叫戲說,你認爲如何?”

“戲說三國?”

言慶心裡頓時感覺膩歪。

那後世的戲說,實在是太多了,清宮戲已經把他戲說的快嘔吐了。莫要戲說,戲說遭雷劈啊!

“先生,學生以爲戲說三國,怕不妥當。

畢竟咱們是依託三國而著,雖非三國,但用戲說二字,未免有些低俗了。學生曾在安遠堂看過一本書,裡面有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何不就叫三國演義?”

言慶這句話,出自後漢書,周黨傳。

“三國……演義?”

李基突然撫掌大笑,“沒錯沒錯,文不能演義,而今我們豈不是正在演義三國嗎?”

不知不覺,李基也被帶進溝裡了。

鄭言慶用‘咱們’這樣的稱呼,就等於是說,這本書如果面世,就是他和李基合著。到時候,若有人質疑他一個小子,怎可能寫出這樣的東西時,李基就是盾牌。

在言慶看來,李基先生如今不得志,正可以此文而揚名。

這也算是他對李基的報答吧……

————————————————————————————————

和李基說到了很晚,言慶這才起身告辭。

兩人約定,從明天開始,每天中午下學以後,鄭言慶要留下來,聽李基講解三國。

這對他盜版《三國演義》,無疑是極爲重要的基石。

臨走時,李基又叮囑言慶,不要忘記了回去看筆論,把‘字’滴基礎,要打好才行。

鄭言慶恭敬答應,離開了學舍。

走在回家的路上,言慶的心情愉悅了很多。

他一邊哼唱着時下的小曲,一邊往家中走去。在路過一片疏林的時候,鄭言慶突然停下腳步。

這裡遠離學舍,也沒有什麼人經過。

他皺了一下眉頭,看着眼前的這一片疏林,大聲道:“林子裡面的人,別躲着了,出來吧。”

說完,鄭言慶將披在身上的袍子解開,脫下來。

然後把書囊放在地上,將袍子疊好,放在書囊上,這才轉身,看着從林中走出的人。

第3章 所謂劃江而治第1章 且聽下回分解(下)第6章 七學士(三)第87章 多事之秋第7章 小看了古人第79章 關中再來客第6章 魏徵的決斷(二)第廿二章 楊慶鼠輩第14章 徐世績的缺點(上)第卌四章 王白牛下第卅三章 平壤一夜六第卅四章 王室追殺令下第18章 金堤關(四)第50章 屍山血海(六)第54章 天下大勢第88章 皇泰主第5章 七學士(二)第91章 父子相見第69章 末日(四)第8章 江山一盤棋第66章 李道彥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三第9章 種子(下)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下第57章 東都(三)第15章 翠雲回家第19章 安南都督第18章 金堤關(四)第8章 鞏縣第一豪門第卅八章 父與子上第卅二章 回滎陽四第2章 仙醫何處尋?第13章 新官上任之第一把火第廿四章 童環第2章 開皇十八年(下)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一第6章 刀筆之下斷生死第64章 父女第卅一章 驅虎吞狼乎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二)第67章 遠行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八第卅九章 石灰吟上第12章 麻煩來了(上)第17章 郢州之變第卅五章 風暴之安撫上第11章 我心似君心(續一)第60章 鄭言慶,回來了第51章 喜盈門(二)第3章 所謂劃江而治第69章 末日(五)第卅六章 釜底抽薪上第16章 崔道林(下)第14章 徐世績的缺點(上)第11章 我心似君心(續二)第74章 籌謀第84章 生當爲豪士第5章 父子情(下)第卅一章 回滎陽三第18章 仇人第19章 安南都督第17章 郢州之變第5章 魏徵的決斷(一)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四第8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第53章 屍山血海(完)第12章 沒有想象的好第卅章 天下棋局二第76章 危機第卅九章 新羅四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五第廿五章 拜師上第4章 所謂天朝上國(上)第15章 彌勒弟子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下第10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三)第卅六章 風暴之迴歸第18章 金堤關(四)第69章 末日(四)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六第14章 徐世績的缺點(上)第4章 所謂天朝上國(上)第57章 東都(八)第7章 魏徵的決斷(三)第71章 勿重滔覆轍第2章 開皇十八年(下)第9章 無間道第7章 遇故人第廿四章 童環第6章 魏徵的決斷(二)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下第卌七章 屍山血海三第52章 何爲盛世?第14章 決戰玄武門(一)第64章 李神通(二)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九第8章 李基來信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四第71章 花郎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