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籌謀

人道是,山中無甲子。

轉眼之間。就正月已過,仲春到來。

李言慶在山中悠閒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後,終於決定返回鞏縣。一方面是因爲時間太長了,再者卻是因爲無垢的肚子出現明顯的變化。柏谷塢雖說什麼都不缺,可終究還是偏僻了一點。

所以,在裴翠雲的建議下,言慶決定返回鞏縣。

同時他在言虎的幫助下,要來了十二棍僧,作爲軍中教頭。

言虎沒有去,因爲他是少林武僧的統領,還擔負着保衛少林的重任。司馬道信倒是希望能通過言虎,進一步拉進和李言慶的關係,爲日後發展。但言虎似乎有很多顧慮,猶豫來猶豫去,直到言慶出發時,還是沒有做出決定。他不願還俗,可是又無法捨棄馮菓,自己的親生女兒。要讓他真的去面對馮菓時,似乎又有些猶豫和顧慮,害怕影響了馮菓日後幸福。

總之,就是患得患失。

在這樣的情形下。李言慶沒有再去逼迫言虎。

只要他猶豫,那就還有希望。言慶之所以這麼迫切的想要把言虎要過來,也是爲日後打算。

和王世充一戰,已迫在眉睫。

只要關中戰事平定下來,李淵一定會謀取中原。

李淵兵出函谷關之日,就是李言慶歸唐之時。一俟歸唐,作爲宗室,李言慶覺得自家似乎有些單薄。

李閥宗室,大大小小近百人。

自李虎之後,共有七房。李淵這一房就不用說了,子孫滿堂,且有竇氏與之扶持,地位牢固。其他六房呢?李孝基準確的說,應該算是李閥七房之中,人丁最爲單薄的一支。除了李孝基,就是李言慶。爺倆組成一支,想要立足宗室,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畢竟,這裡面牽扯到種種利益。

哪怕言慶有長孫,有裴翠雲,但終究屬於二代子弟。

作爲李孝基,可以藉助的力量,實在是太少了……總不能一直讓李孝基靠着自己的兒子吧。

這好說不好聽,以李孝基的性子,恐怕也咽不下這口氣。

所以,言慶要好生爲老爹籌謀未來。

別的不說,至少在二代子弟崛起之前。老爹必須要能撐起來。除了言慶自己,老爹的盟友也不可或缺。

言虎是老爹的大舅子,從親疏而言,也是老爹如今,除卻李言慶之外,最親近的人。

沒錯,言虎不是世胄子弟,但也不可小覷了言虎背後的能量。早年身爲天下聞名的制槊大師,他交友廣闊。這其中,不泛如今獨霸一方的諸侯,比如嶺南的馮盎父子。而言虎的女兒馮菓,又是鄭宏毅的妻子。從這個角度來說,李言慶可以趁機,把滎陽著經堂攥死在手中。

李建成的老婆,是鄭元壽的女兒。

也就是說,鄭家昔日長房,借李淵之勢,甚有可能重掌鄭氏大權。

這也就使得鄭仁基的地位,變得有些不太穩定。鄭仁基背後並沒有強大的盟友,如果能和李孝基成爲親家,想必鄭仁基也會非常樂意。因爲。這樣一來,他主掌鄭家的權力,會更加穩固。

言虎,就是李、鄭兩家的一條重要樞紐。

李言慶這點心思,誰也沒有告訴。不過司馬道信隱隱約約,覺察到了幾分端倪。故而此次李言慶討要武僧的時候,司馬道信毫不猶豫的點頭答應。言慶也知道,司馬道信是是希望通過言慶,而提高佛門中的地位。畢竟相對於如今佛門裡的其他宗派,禪宗地位相對較弱。

這天下熙熙爲利而去,天下攘攘爲利而來。

和尚雖不在紅塵中,卻無法躲過紅塵中的種種誘惑。

四祖又能如何?

李言慶和道信都是心知肚明,不過誰也沒有說破這其中的奧妙。

伴隨着禪鐘聲響,李言慶一行人,踏着朝陽,離開嵩嶽。遠遠的,言慶在馬上回身看去,能看到言虎雄壯的身影,矗立在山口處,遙遙向他揮手……這個舅舅,還真的是有些麻煩啊!

武德二年正月,李神通說降張善相等瓦崗舊臣歸降李唐。

李密方死,瓦崗正處於一片散沙的狀態,人心惶惶,更不知日後,該何去何從。李神通在這個時候突然出現,並憑藉着范陽盧氏的威望,迅速獲得了大部分瓦崗舊臣的信任,一一表示。願臣服李唐……雖則有一些城鎮不願歸順,卻也不能對這大趨勢,造成太大的影響。

李神通命鄭元壽鄭元琮兩兄弟就地招攬兵馬,於短短一個月時間,徵召三萬大軍,如摧枯拉朽一般,橫掃齊魯地區。鄭元壽更率兵逼近江淮,使得原本處於混亂的江淮地區,變得更加混亂。

王世充得知消息後,大驚失色。

他萬萬沒有想到,李淵會在這個時候突然出手。

前腳剛和他達成盟約,還納了王世充的女兒爲妃子,這後腳就在齊魯出手,一個月的時間,得城鎮三百餘,實力暴漲。而王世充呢,則被李言慶阻擋在滎陽以西,難免鞭長莫及……

二月初,王世充命東郡王德仁出擊,試圖拖住李神通的後腿。

而後,他又命族兄王素前往河北,遊說竇建德和宇文化及。此時,宇文化及和竇建德打得正不可開交。總體而言。宇文化及略處下風,但竇建德想要速戰速決,也是不太可能之事。

王世充出面調停,也算是給了竇建德一個收兵的機會。

李神通在齊魯地區的舉措,給竇建德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清河、博陵二崔,似乎蠢蠢欲動,令竇建德不免感到一絲恐慌。李淵的迅速擴張,使得竇建德產生巨大壓力,並由此而生出敵意。

至於宇文化及,剛坐上了皇帝位,屁股都還沒做暖。當然希望能做的更加長久一些。

王世充既然願意出面調停,宇文化及當然沒有意見。在和竇建德的整體戰局而言,他並不佔上風。若不是宇文成都驍勇善戰,而且有精通兵法,恐怕他根本就無法和竇建德相抗衡。

而竇建德呢?

深知若滅宇文化及,必先亡宇文成都。

可堂堂宇文成都堂堂天寶大將軍,又豈是能一下子消滅?最關鍵的是,宇文成都還是宇文化及的親生兒子,更是宇文化及的繼承人,甚得宇文化及信賴和喜愛。想要用離間計,都不太容易。

就這樣,王世充輕而易舉,調停了河北局勢,更獲得兩位盟友。

可這遠水解不了近渴,滎陽李言慶的存在,讓王世充如鯁在噎。如果不滅李言慶,他勢必難以長久;但讓王世充和李言慶交鋒?說實話,王世充這心裡面,還真有點害怕,不敢輕啓戰端。

洛陽,含嘉殿。

王世充從早朝開始,就喋喋不休的和朝臣們商討政務。

他是個碎嘴子,講通俗一點,就是羅裡羅嗦,老太太的裹腳布,又臭又長。一件事情翻過來,倒過去,說個沒完沒了。以至於滿朝文武聽得是昏昏欲睡,越聽,越覺得雲山霧罩,摸不着頭腦。

“陛下,可直言重點。”

右驍衛大將軍張鎮周,終於忍耐不住,上前拱手打斷了王世充的話語。

在這一點上,王世充倒是表現的不錯。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毛病,可奈何成了習慣,一下子也改不過來。

於是想了想。把思路又整理一下。

“朕欲取滎陽,衆卿可有妙計?”

你早這麼說不就得了?

文武大臣們,一個個如釋重負。其實說了半天,不就是你想攻取滎陽,又何必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甚至扯到了關中。

“陛下爲何定要取滎陽?”

張鎮周再次發問。

王世充愣了一下,“不取滎陽,朕又如何攻取齊魯呢?”

“攻取齊魯,也不一定非要和李河南爲敵啊。”

李言慶自稱河南道大行臺。雖然王世充後來又委任了王德仁,但在洛陽文武百官眼中,李言慶更當之無愧。

張鎮周是一員老臣,略晚於楊公卿歸降王世充,卻深得王世充信任。

楊公卿爲左備身府大將軍,屯守洛陽。張鎮周則爲右驍衛大將軍,駐守谷城,防禦關中兵馬。

見王世充一臉迷濛之色,張鎮周也很無奈的笑了。

“陛下,其實您一開始的時候,與李河南的策略纔是正確。李河南少年而得知,才華橫溢,文武兼備。這等人,自然是心高氣傲……不過,這種人最重情義。當年隋皇力排衆議,啓用李河南爲黑石關鷹揚郎將,如同將洛陽託付於他手中。正因爲此等信任,使他至今仍奉隋皇。

陛下登基之前,曾欲與李河南皆爲秦晉之好。

您難道就沒有發現,陛下傳此詔令的時候,洛陽舉城歡迎,滿朝文武,可有一人提出反對?

然則陛下僅派人去了一次,就改變了主意,反而與那突厥人和親。陛下,突厥,豺狼之性,豈能相信?且不說他們與陛下遠隔千里,就算是在河洛之畔,又真的會出兵幫助陛下嗎?”

王世充的臉色,略顯幾分尷尬。

的確,他當時和突厥人結盟,是看中了突厥人強大的武力。

可是呢,突厥遠在千里,就算他們想幫忙,也無法幫助。正所謂遠水不救近火,正是這個道理。王世充原以爲解決了李密以後,他可以通過王德仁收攏齊魯,而後再對付李言慶,可現在看來……

“那依張卿,朕當如何?”

“陛下,還是老辦法,與李河南結親,共御李唐。

那李河南坐鎮虎牢,扼守洛陽咽喉。如若他可結盟,則陛下無需擔心東面之勢,向南擴張,佔領江淮後,圖謀齊魯。若是一味逼迫,反而會令李河南投向李唐,到時候陛下將直面關中。

李唐不可與之謀,然李河南,卻可與之謀。”

“可是,朕的外甥女,已經嫁給了突厥人……公主也嫁給了李淵,如何與李河南結盟?”

張鎮周不由得笑了,“陛下,這洛陽城裡,又缺的什麼美女?

再者說,李河南剛娶了三妻一妾,對女人,怕未必需求太多……臣聽聞,李河南對他的麒麟館極爲看重,陛下何不命國子監儒生名士前往襄助?說不得李河南會更加高興,與陛下盟。”

王世充聞聽,不由得陷入沉思。

不要女人的話……那還真的是再簡單不過。

“那張卿以爲,朕該派誰前往滎陽,與李言慶求盟?”

“臣舉薦兩人,若此二人前往,則必可功成。秘書監歐陽詢,御史臺杜楚客。歐陽詢乃士林宗師,書法大家。李言慶同樣是書法宗師,自創詠鵝體,當世一絕。此二人相見,必有話語可談;而杜楚客……其兄杜如晦在李河南麾下深得信任,他若前往,能事半功百之能。”

歐陽詢,杜楚客?

王世充聞聽大喜,立刻撫掌道:“張卿所言極是,就依張卿所言,儘快與那李河南結盟。”(!)

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完)第18章 別惹我!第卌八章 李道玄第卅二章 風暴之端倪下第卌四章 最後一課下第卅章 天下棋局一第7章 魏徵的決斷(三)第63章 裴世矩第50章 屍山血海(六)第廿八章 僱傭軍初構想第60章 大業十四年第98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93章 夜談第82章 河南王(中)第卌七章 漁人上第卅章 天下棋局二第51章 喜盈門(六)第68章 願來世不生帝王家(下)第卌章 機關算盡上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廿四章 孝子第93章 夜談第3章 外交殺人事件(中)第卌章 隋末大拆遷上第54章 小風口第卌七章 屍山血海三第11章 長安一夜(一)第廿六章 河南討捕大使第廿三章 借糧第19章 歷史,由勝利者書寫!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五)第廿二章 言慶出招第70章 贏家第卌一章 一千貫上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三第57章 東都(四)第卌四章 王白牛上第77章 魚與熊掌第卅五章 風暴之安撫中第卅二章 瓦崗興李當王一第52章 破題:原道第廿四章 孝子第4章 海門鎮(二)第52章 破題:原道第2章 長安,長安第57章 東都(五)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四)第卌三章 薛伯褒第一謀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上第卅九章 石灰吟下第廿章 滎陽李無敵第12章 沒有想象的好第9章 無間道第56章 李公子和小八第卌章 隋末大拆遷中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八第11章 幾家歡樂幾家愁第卌八章 小郡主第廿一章 李先生下第7章 舉賢不避親第2章 開皇十八年(下)第16章 崔道林(中)第81章 鄴城之戰(三)第卅八章 古廟逢貴客第廿六章 河南討捕大使第57章 東都(七)第91章 父子相見第卅三章 平壤一夜六第13章 授藝第51章 命題:釋道(上)第4章 所謂天朝上國(下)第廿六章 春江花月夜第廿八章 滎陽攻略第一彈上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二第卌七章 漁人下第卅六章 釜底抽薪下第卌一章 新羅六第1章 今夕是何年第72章 言虎第卌五章 鳩殺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三)第67章 竇夫人求醫第85章 紅土坡鄭善願歸天第卌六章 回洛陽第卌四章 王白牛下第11章 僚亂(四)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三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一)第3章 海門鎮(一)第卌一章 新羅六第58章 君何人(下)第12章 麻煩來了(下)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二)第廿七章 緣來如此第卅七章 囚徒上第廿三章 俚人之王第53章 暗涌(一)第5章 王府門外的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