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一章 李先生上

竇家族村,並不是單指一個村莊。

沿伊水而南,有十幾個大小不等的村落,是依附在竇家羽翼之下而生存。這族村一衆,竟有萬餘人。如果把這些人聚集在一起,可以形成一個城鎮。竇家自南北朝以來,始終站隊正確,與關隴軍事貴族、關東門閥世家結成了龐大的網絡。

竇毅是北周外戚,竇榮定是隋朝外戚……

如果算上兩漢時期的竇家,再加上以後的李淵,那竇家可真能稱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外戚世家。就是憑藉這樣的站隊,竇家在洛陽的族村實力,早已超過了鄭家。

不管鄭家是否願意承認,竇家這個有着不弱於關東士族歷史的老牌門閥,在經歷了東漢末年的沉淪之後,已重又煥發生機,顯示出無與倫比的活力。他們有內涵,同樣也有實力。即便是關隴軍事貴族,面對竇家的時候,也不得不多幾分小心。

鄭世安似乎有些看不起竇家,認爲竇家血統不純,早已胡化。

但鄭言慶卻不敢小覷竇家……這樣一個八百年之久的貴族門閥,在朝代更迭之中,卻愈發強盛壯大。套用一句後世的話:竇家的人,有着常人無法比擬的政治頭腦。

他們懂得選擇,懂得順勢而爲。

一次選擇正確,可以說是運氣;但次次選擇正確,那可不單是運氣,更多的是眼光。

毫無疑問,竇家的人,極具眼光。

所以,當鄭言慶踏入竇家學舍的時候,可沒有半點輕視之意。

懷着一種敬畏之心,他來到學舍,和一羣小孩子一起,成爲竇家學舍裡的一員。

竇家學舍,毗鄰洛陽金谷園。

西晉時,有富豪石崇修建金谷園,至今已有三百年曆史。

院內芳草萋萋,流水潺潺。雖說已荒廢了許久,但景色卻依舊格外動人。學舍就距離金谷園不遠,爬上學舍的枝頭,能看見金谷園中假山流水,亭臺樓閣景色。

也就是竇家這種豪強門閥能在此建立學舍,等閒人根本沒有這等能量。

學舍是一個獨立的宅院,有前中後三進庭院,分別教授不同的技能。蒙學集中在前庭,坐在教室裡,隔着窗戶可見窗外鳥語花香。靜謐的世界,帶有幾分莊重。

爲言慶等人授課的先生,年紀大約在三十出頭靠下,非常年輕。

他生得一張國字臉,膚色略顯古銅,濃眉大眼,不怒自威。一襲白色長衫,透着幾分儒雅之氣。雖然大多數時候,總是笑容可掬的模樣,但教室裡的孩子們,對他總懷有幾分畏懼。

說不上是什麼原因,也許是骨子裡都透着一絲威嚴。

鄭言慶知道,這位先生姓李,名叫李基,是竇抗專門從幽州,請回來的一位先生。

竇抗,雖非家主,但卻是竇家如今最有權力的人物之一。

畢竟竇抗的父親竇榮定這一支,是皇親國戚出身,算起來,他還是楊堅的外甥呢。

李基帶着學子們,在學舍中堂,叩拜先賢,之後就開始正式授業。

他講的是《五蒼》,也是當時最爲普及的蒙學教材。這五蒼,和顏師古教授徐世績、鄭宏毅的《倉頡篇》大致相同。所謂五蒼,就是秦代李斯所做的《倉頡篇》,趙高所書的《爰歷篇》,以及胡毋敬所作《博學篇》爲基礎。有漢以來,這三篇文章合而爲一,通稱《倉頡篇》,並從秦小篆改成漢隸文,又名爲《三蒼書》。

魏晉時,增加了《訓纂篇》和《滂喜篇》,所以又改名爲《五蒼》。

這是隋朝時的啓蒙教材,與《千字文》一樣,都是四言韻文,每六十個字,爲一章。

以隸書爲主,一方面可以供孩童們臨摹學習,另一方面也易於誦讀。

李基在課堂上,誦讀文章,陰陽頓挫,韻律感極強。學子們在下面跟着一起念,雖未必能明白其中的含義,但卻能大致誦讀下來。原來,朗誦也是一門大學問。

李基的誦讀和後世那種詩歌朗誦完全不一樣。

搖頭晃腦,隨着韻律而走。他的聲音,被稚嫩童聲所淹沒,在學堂上空迴盪不息。這樣的讀書方式,很容易讓人進入感覺。鄭言慶一開始覺得那搖頭晃腦的模樣有趣,可漸漸的,他就沉浸於其中。不知不覺,一炷香熄滅,卻是課間時來到。

李基放下書本,笑呵呵的說:“大家出去歇息片刻,待聽到鐘聲,咱們開始學字。”

“多謝先生教誨!”

學生們紛紛起身,向李基行謝禮。

在開學之前,這一應禮節,必須要學會。所謂禮不可廢,學生要向先生行禮,以示尊師重道,感激先生傳授學識的辛苦;先生也要行禮,以感謝學子們的聽講。

總之,這禮數很多,講究也很多。

鄭言慶終於明白,爲什麼後世人總說‘禮儀之邦’,通過一個個禮儀,你才能瞭解到,隱藏在其中的深刻內涵。也許少時不明白,但隨着年齡增長,也就慢慢了解。只可惜,言慶前世的時代,這一個個傳統古禮,都已失傳,乃至成了四不像。

孩子們趁休息時,都走出了學舍。

言慶正要出去,卻被李基叫住:“你叫鄭言慶,是鄭家的人嗎?”

“先生,學生是安遠堂出來,安遠堂的老管家,是學生的祖父……”

鄭言慶恭敬回答。

不知爲何,他總覺得這位李基先生,看上去很親切。

李基點點頭,“我聽說鄭曹掾請了顏籀做西席,怎地讓你來竇家的村學裡就學呢?”

“這個……學生不清楚。”

李基看了看他,沉聲道:“其實在何處就學,並不重要,關鍵在你自己。言慶,我觀你在課上表現,似乎也識得不少字,以前和誰學過?讀的又是那一本書呢?”

鄭言慶往往在看過一遍之後,就能背的八九不離十。

他的表現,和其他學子自然不一樣。李基注意到了這一點,故而才叫言慶留下。

“學生少時,曾跟奶媽學過些時日,後來又在打掃大老爺書房時,看到過劉熊碑。”

李基眼睛一亮,“如此說來,你也能寫字?”

“唔,學過一些。”

言慶不敢把話說的太滿。隋唐時的文字,和後世他學會的簡體字,有不小的區別。有些字他因爲臨摹碑帖,或者其他原因,倒也認得;但有些字,確實不認識。

這,也是他要讀村學的重要原因。

李基點點頭,“恩,這樣我就明白了……你基礎不錯,但不能因此而生出倦怠。起點高,要求亦高。日後我會對你的要求,比其他人更加嚴格,你需有個準備。”

言慶也不知道,李基這番話,究竟是出自什麼心思。

本能的,他感覺到李基似乎對他,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樣。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鄭言慶說不上來。不過既然李基這麼說了,言慶還是恭恭敬敬的答謝,然後退出了課堂。

休息片刻之後,大家又重新進入了課堂。

李基重又教授課業,而這一次,他卻是以寫字爲主,讓大家在沙盤上書寫五蒼課文。

——————————————————————————————————

求票求收藏,老新匍匐在地,懇求支持!

第2章 觀音來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上第10章 釜底抽薪第59章 擒王第51章 喜盈門(二)第廿六章 春江花月夜第卌九章 三娘子第4章 所謂天朝上國(下)第10章 唯別而已矣第85章 各懷心機第82章 河南王(中)第4章 海門鎮(二)第6章 朵朵失蹤第83章 真兇第85章 各懷心機第15章 金堤關(一)第63章 功過相抵第69章 末日(一)第11章 我心似君心(下)第64章 李神通(一)第9章 僚亂(二)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二第87章 歸去兮第71章 花郎隱者第4章 七學士(一)第卌三章 薛伯褒第一謀第13章 一匹馬引發的……第廿二章 言慶出招第62章 房彥謙的決斷!第卅六章 風暴之迴歸第卅三章 回滎陽六第卌七章 漁人下第93章 夜談第50章 屍山血海(六)第77章 何人死期?第11章 大定酒樓第53章 暗涌(一)第87章 歸去兮第18章 仇人第廿二章 都棱鎮三第2章 仙醫何處尋?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中第卅二章 回滎陽五第廿八章 孔融讓梨上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下第卌二章 新羅七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上第1章 血案第7章 小看了古人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一第廿九章 黃雀第61章 武邑故人第廿六章 房玄齡的選擇二第96章 洛陽求救第卌章 隋末大拆遷中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一第67章 誠意第55章 約定第11章 我心似君心(下)第55章 交易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三第84章 洛陽城下第8章 李基來信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一第廿四章 孝子第71章 勿重滔覆轍第卅五章 各懷心機第卌二章 李王初會上第95章 江淮第一悍匪第51章 命題:釋道(上)第卌八章 屍山血海四第卅七章 新羅二第14章 不簡單的柴孝和第68章 願來世不生帝王家(上)第廿四章 孝子第廿四章 童環第卅章 平壤一夜三第3章 外交殺人事件(下)第51章 命題:釋道(下)第18章 八仙歌第58章 迴歸第廿章 割喉禮第卅九章 遇襲第82章 河南王(上)第13章 長安一夜(三)第卌四章 不肯吃虧第卌二章 李王初會下第卅四章 王室追殺令上第卅八章 新羅三第78章 有子第89章 未來的路第8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一)第3章 外交殺人事件(上)第卅四章 王室追殺令下第6章 刀筆之下斷生死第3章 門閥之鄭氏(上)第卅五章 分道揚鑣第8章 殺人了(下)第12章 沒有想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