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我心似君心(下)

揚州張家既然被稱作揚州首富,自然也有幾分家底。再者此次是要送貨物給楊素,隨行之人頗衆。

張仲堅那邊宿營,鄭世安則帶着鄭言慶回到篝火旁。

“爺爺,張季齡是誰啊?”

“哦,張季齡本是吳縣張家的族人,說起來也是望族出身。

只是早年間和家族交惡,一氣之下離開吳縣,自立門戶。此人是個理財的行家,短短十數年,就成了揚州的首富。當年太子平陳時,張季齡也立過功,所以和長安許多權貴有來往,與咱們家也做過一些生意……這個張仲堅,我倒是聽說過。他母親本是一個胡姬,被張季齡收做妾室,這才生下了張仲堅。據說,這張三郎生下來的時候,因爲相貌奇醜,險些被張季齡所殺。後來被一個高人帶走,練得一身好功夫……呵呵,今日一見,果然有些醜陋,終究還是這血統不純。”

鄭爲善一旁笑道:“老管家果然是交往廣博,若非老管家在,我還真不知道這張季齡是什麼人呢。”

“出門在外,眼皮子得活絡些。

鄭家數百年的大族,不曉得多少人在一旁盯着。所以,咱們這些人,更要機靈一些,莫要因一時的不慎,得罪了旁人,弄不好會給老爺惹來是非,反而不美了。”

鄭世安看似是對鄭爲善說,但鄭言慶知道,鄭世安這是在教導他。

在鄭世安的眼裡,鄭言慶以後會接手他的位子。所以有一些事情,需要從小教育。

加之鄭言慶剛惹了一次禍事,鄭世安也就更加註意。

“老管家,張仲堅在外面求見。”

一名家人過來通稟,鄭世安眉頭一蹙。

他年紀大了,一路奔波,也疲乏了,並不想理睬張仲堅。可一想到張仲堅的老子,鄭世安也不得不強打精神。張季齡沒什麼可怕,但張季齡的身後,卻有不少權貴。犯不着爲了些小事情去得罪張季齡,萬一張季齡找麻煩,鄭家雖然不怕,卻也是場是非。再說了安遠堂也是投靠了楊廣,和張季齡也算是一個陣線。

“言慶,隨我去迎接一下。”

鄭世安想到這裡,頗感無奈的站起來,對鄭言慶說道。

言慶應了一聲,起身隨着鄭世安一同走出營地。就見張仲堅站在距離馬車十步之遙的地方,博領大衫,氣度非凡。

“打攪老大人!”

張仲堅氣度豪邁,但卻溫文爾雅。若非相貌粗豪,倒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人物。

他命人擡來了幾個食匣,還有十個酒甕。

“小侄也曾聽聞家父提起老大人姓名,說老大人是鄭將軍的左膀右臂。

相見不如偶遇,小侄這邊做了幾張古樓子,還有幾瓿烏程若下,權作覲見之禮。”

古樓子,又名巨胡餅,是隋唐時期的一種食物。

具體做法是,切一斤羊肉,均勻的分佈在一張大胡餅中間,然後在餅和羊肉間加入胡椒和豆豉之類的調味料,用油酥滋潤。放在火上反覆燎烤,待羊肉半熟,即可食用。這種巨胡餅,和後世的燒餅夾肉很是相似,吃起來很肥膩,但很美味。

言慶在滎陽的時候,也吃過這種食物,只是覺得膩了些,口感不錯。

至於烏程若下,則是當時在江南頗爲有名的一種黃酒。據說,楊廣在江都時,最愛的就是這種黃酒。看樣子,揚州張季齡和太子楊廣之間的關係,恐怕不比尋常。

鄭言慶有些佩服鄭世安了!

如果鄭世安懈怠半分,說不定就會引起鄭家和張季齡之間的矛盾。

正如鄭世安所說,鄭家不會害怕張季齡,但惹上一身腥臊,終歸不是一件美事。

而且,看着張仲堅那赤紅虯髯,鄭言慶感覺有些眼熟。

張仲堅的身後,還跟着兩個男子。一個是布衣粗衫,年紀在三四十左右,頗有出世風姿;而另一個年紀不打,也就是二十出頭的樣子,面色黝黑,形容沉穩。

張仲堅介紹道:“這兩位是我在途中結識的好友。

這一位是孫思邈孫先生;這位小兄弟叫杜如晦,是工部尚書杜果杜大人的孫公子。”

“啊!”

鄭世安不由得吃了一驚,連忙上前行禮。

杜如晦倒也罷了,可這位孫思邈,他卻是久聞大名。

據說,這位孫先生七歲就開始讀書,能日誦千言,也就是一天能背下一千字的文章。到二十歲的時候,可以說老莊,論佛家的《金剛經》,被世人稱之爲‘聖童’。

出生於京兆華源,也就是後世的陝西耀縣。北周靜帝時,隋文帝楊堅輔政,曾想要徵召孫思邈做國子博士,卻被孫思邈拒絕。此人不好仕途,頗有些淡泊名利。好清玄,喜歡煉氣養形,後來學道於太白山,專門研究長生之術,醫術高明。

所以,世人稱孫思邈的時候,就贊他有名士之風。

許多世家大族,爭相請孫思邈爲座上客,其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孫思邈不是門閥出身,也沒有做官。可偏偏許多人提起他的時候,都會流露尊敬之色。

鄭世安身爲安遠堂的管家,對孫思邈也要畢恭畢敬。

至於杜如晦,祖父雖然做過工部尚書,但說實話,並不能引起鄭世安太大的關注。

鄭世安不關注,卻不代表鄭言慶不關注。

孫思邈的大名,他自然也聽說過;可杜如晦的名字,對鄭言慶而言,無疑更響亮。

房謀杜斷,說的就是貞觀年間的兩位名臣。

一個是房玄齡,另一個就是杜如晦。言慶在心下倒吸一口涼氣,見鄭世安似乎有些怠慢,他忙輕輕拉了一下鄭世安的衣角,然後看了看杜如晦,又看了看鄭世安。

鄭世安明白了,鄭言慶在提醒他,不要厚此薄彼。

他的確是不怎麼注意杜如晦,但既然孫兒認爲他不該如此,鄭世安也不好太過分。

與孫思邈見過禮後,他向杜如晦拱手道:“杜公子,久聞大名。”

杜如晦卻眉頭微微一蹙,冷聲道:“如晦不過一介書生,至今白身,並無功名在身,鄭管家又從何聽過我的名字?”

很明顯,杜如晦也覺察到了剛纔鄭世安的輕視,心中略有不滿。

與後世房謀杜斷的杜如晦相比,此時的杜如晦,正是年少氣盛的年紀,全無後來的老辣果決。鄭世安臉色微微一變,顯得有些尷尬。他本是一句客套話,若不是看在言慶的面子上,也未必會理財杜如晦。哪知道,這杜如晦竟然如此狂傲。

鄭言慶見爺爺有些抹不開臉,連忙開口道:“我家大公子曾在書信中提起過杜先生,說先生好讀經史,將來一定前程遠大。”

“鄭大公子,竟也知我?”

杜如晦一怔,臉上的冷意隨即消散了不少。

鄭仁基雖然並非特別出名,但身爲鄭家族人,而且是安遠堂鄭氏的嫡傳,身份自然不同尋常。杜如晦雖然有些驕傲,可聽說鄭仁基稱讚過他,也不禁有些自得。

鄭世安,則用詫異的眼光,看着鄭言慶。

大公子何時誇獎過這個小子?

只是他也不好開口詢問,微笑着點了點頭,表示鄭言慶所言不虛。

鄭言慶則說:“杜先生可認識顏師古,顏先生?”

“你是說顏籀(音zhou,四聲)顏大哥嗎?”

顏籀,是顏師古的字,比杜如晦大四歲。鄭言慶鬆了一口氣,只要你們認識就好。

“顏先生年後要隨我家大公子到洛陽,曾提起過杜先生。

他杜先生對經史之學甚有研究,而且頗有見解。所以大公子對先生,也非常仰慕。”

“哦,顏大哥真如此說嗎?”

杜如晦笑意更濃,“如晦雖略通經史,但若論大家,還要首推鄭氏。慚愧,杜某苦讀十年,卻身無功名。空學經綸,不過一介腐儒,算不得什麼,算不得什麼。”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杜如晦大概就是這樣一種人吧。

言慶則說:“學經史,怎能稱腐儒?殊不知,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杜先生又何必妄自菲薄,即便如今沒有聲名,日後也定成大家。”

以人爲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鑑,可以知興替。

這原本是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卻不想言慶竟提前說了出來。

杜如晦聞聽,眼睛不禁一亮。

“小兄弟說的好,以史爲鑑,可知興替。”

他擡起頭,向鄭世安看去,“鄭管家,敢問這位小兄弟……”

鄭世安說:“這是我的孫兒!”

語氣中,充滿了自豪。心裡面卻有些奇怪,言慶對這酸秀才囉唆個什麼?不過他剛纔說的那些話,倒也真的是頗有內涵。嘿嘿,他,可是我鄭世安的孫兒呢!

不僅是杜如晦開始感興趣,連帶着張仲堅和孫思邈,看鄭言慶的眼光也有些不同。

一個小娃娃,居然能說出這樣的話語,不簡單,不簡單!

第9章 江湖風波將起第廿九章 回滎陽一第卌九章 屍山血海五第81章 鄴城之戰第57章 東都(三)第卅章 唐猊玉帶第卅四章 王室追殺令上第7章 舉賢不避親第18章 昔日老軍第73章 三槍第卌九章 屍山血海五第卅章 平壤一夜三第8章 江山一盤棋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中第11章 大定酒樓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一)第廿七章 過河過河過河第廿二章 緣由第15章 且行且珍重第98章 八方風雨會中州第卌三章 新羅八第廿四章 孝子第17章 好鬥世家子第10章 僚亂(三)第廿四章 長孫召見第52章 何爲盛世?第卅章 唐猊玉帶第2章 禮物第卌五章 鳩殺第73章 三槍第71章 花郎隱者第81章 鄴城之戰(二)第16章 出征第廿三章 借糧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三第51章 命題:釋道(下)第3章 海門鎮(一)第18章 昔日老軍第3章 海門鎮(一)第19章 言慶就學第68章 願來世不生帝王家(下)第81章 鄴城之戰(五)第廿五章 拜師下第2章 長安,長安第7章 小看了古人第廿五章 是非成敗轉頭空四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九第5章 王府門外的偶遇第1章 長安風雲(一)第79章 關中再來客第74章 化工產業雛形第卅八章 父與子下第卌八章 修緣七品下第71章 勿重滔覆轍第17章 好鬥世家子第70章 贏家第卅五章 風暴之安撫下第13章 詠鵝(上)第11章 僚亂(四)第卅八章 父與子上第17章 長命鎖第卌九章 二李王爭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三第75章 河東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中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四第廿四章 孝子第卅一章 長安野望三第廿章 欺人太甚第卌一章 血戰觀音殿第卅三章 風暴之忠誠下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二)第卌一章 一千貫下第廿二章 緣由第61章 武邑故人第88章 皇泰主第6章 山雨欲來第17章 長命鎖第59章 紛紛擾擾又一年(四)第14章 徐世績的缺點(上)第53張 於無聲處聽驚雷第94章 麒麟館第卅六章 新羅一第2章 長安風雲(二)第53章 屍山血海(完)第16章 居江湖之遠上第廿一章 李先生上第51章 喜盈門(二)第78章 言慶露心聲第62章 房彥謙的決斷!第15章 彌勒弟子第70章 贏家第廿五章 拜師中第廿五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第卌六章 居心叵測上第廿四章 傀儡第17章 金堤關(三)第52章 破題:原道第8章 僚亂(一)第卌六章 烽火連三月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