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非洲一些小國、弱國。
就算美國給這些國家從武器級濃縮鈾的提煉到核彈引爆裝置的原理一整套完整的核武器技術,給這些國家十年時間,這些國家也做不出一個能爆炸的核彈。別說十年,可能二十年也做不出來。
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國家缺乏關於原子物理學等方面的最基礎的知識儲備。
陳銳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納石人對納石的運用方面理論知識,但缺乏能量、動力這些方面的知識。
如果納石人對納石的運用方面的知識結合現代豐富的動力學、能量學知識,就可以很輕易地實現納石能量爲汽車提供動力來源,爲手機提供連續開機幾千個小時的能量,爲整個城市的用電提供豐富的電能,......。
甚至一個拳頭大小,儲能值在1萬納的納石可以提供宇宙太空飛船在太空中連續飛行100年以上的動力來源......。
結合綠眼人成功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圈實驗。
可以憧憬一下,在人類未來的有一天建造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在宇宙飛船的船艙中建立一個封閉的循環生態系統,宇航員像日常生活一樣生活在其中,理論上宇航員可以一直在其中生活下去,以儲滿能量的高等品級納石作爲宇船飛船的動力能源,幾顆儲滿能量的高等納石足以支撐宇船飛船載着人類在宇宙中旅行。
在理論上。宇宙飛船載着宇航員可以到達太陽系很遠的地方。
甚至脫離了包裹着太陽系的由熾熱而活躍的粒子組成的太陽圈頂層,進入了寒冷黑暗的恆星際空間。
探索在太陽系外無垠的恆星際空間中。
當然,這只是在理論上。
人類要實現載人宇宙飛船衝出太陽系。還要面對非常多的難題,還需要非常漫長的時間,幾十年,上百年。
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的。
納石人的納石能量以及綠眼人的封閉循環生態系統圈給了人類實現進一步探索太陽系外的恆星際空間給了理論上的可能性。
納石吸收宇宙能量實現爲人類造福,是一種潔淨無污染,更安全。更環保的能量。
陳銳希望有一天,納石能量全面取代石油、核能、天然氣、煤等能源。普遍運用到人類日常生活各方面,成爲新一代的能源。
陳銳相信會有這一天。
因爲納石能量是一種使用更方面,利用率更高,成本更低。更安全,更環保,還能循環利用的能量。
但不是現在。
是在陳銳真正有能力掌握自己命運以及保護家人安全的那一天。
有了托爾圖加島作爲一個主體國家,以及擁有武器級的納石作爲威懾。
到那時,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去惹陳銳。
因爲陳銳手裡掌握了足夠毀滅十幾個大城市的武器級納石。
這一天不會太遠,或許在十幾年後,幾十年後會得到實現。
當納石能量全面取代石油、核能、天然氣、煤等能源,普遍運用到人類日常生活各方面時。
到那時。
天重新變藍。
水重新變清。
汽車不再排放尾氣。
納石能量取代了核能,人類不會再有核幅射污染的威脅了。
人類沒有氣候變曖。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減少,酸雨蔓延。森林銳減,土地荒漠化,大氣污染,水體污染,海洋污染等一系列因環境破壞導致的嚴重後果對人類生存構成的重大威脅。
地球壓力太大了。
人類太需要一個藍天,綠水。充滿氧氣,生物多姿多彩的地球。
陳銳身上擁有儲能值2000納以上納石12顆。高等納石7顆,包括儲滿能量,能量值爲1萬5000納的湛藍色納石。
理論上,這些納石可以做武器級納石。
2000納能量相當3~4顆美國投放在廣島、長崎的原子彈爆炸釋放出來的能量。
陳銳擁有19顆納石武器的坯原料,要想擁有納石武器,不難。
陳銳從孕海珠空間出來。
出現在海底坑洞底部洞穴中央的原來平臺的位置,爆炸中心。
這裡原來用巨大的岩石塊砌成的平臺沒有了,洞穴沒有了,納石人開鑿居住的洞室也沒有,......納石人存在的一切跡象都被抹去了。
以陳銳站立的位置爲中心,出現一個直徑400多米,300多米深的爆炸坑。
陳銳在腳下發現一些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晶體,小的只有小拇指大小,大的有巴掌那麼大。
這是爆炸瞬息產生的高溫將附近的沙粒融化成了晶體。
爆炸坑滿目瘡痍,形成一個月牙形的衝擊波。
這些情景正無聲地向陳銳訴說着這裡在幾個小時前曾發生過一次巨大的爆炸。
陳銳離開了海底,回到海面。
海面上恢復了平靜。
快艇沒了。
快艇處在爆炸中心的海面上,劇烈的能量將快艇撕成碎片。
陳銳施展水遁術,向1000多公里外的阿尤恩小鎮游去。
陳銳身形如電,在水中游動的速度迅速無比。
時速達到了450公里/小時。
非常快了。
要知道,動物中的游泳冠軍旗魚平時速才90公里/小時。
陳銳施展水遁術後在海中游動速度是旗魚的5倍。
1000多公里只用了3個小時不到。
陳銳回到了阿尤恩小鎮。
關於阿尤恩小鎮。
很多80後的人大概聽過一首歌,不要問我從那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爲什麼流浪,什麼流浪遠方,爲了我夢中的橄欖樹,......
非常經典,非常抒情,有點悲傷的一首歌。
這首歌可能至今在很多80後的人腦海中記憶猶新,很多人都會哼唱幾句。
這首歌是齊豫唱的,出自三毛的詞《橄欖樹》。
三毛是臺島非常有才華的一名女作家。
她的作品、詩詞,《萬水千山走遍》、《滾滾紅塵》,《橄欖樹》,帶給80後的人非常多的難忘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