撻凜之死篇

撻凜之死篇

此前沒任何證據可證明這支宋軍是上過戰場的精兵。相反卻有太多史料提及他們一天到晚只知演習類似現代團體操的陣法,以整齊劃一的“萬歲”呼聲來博得皇帝歡心,獲取豐厚賞賜的部隊…但要看這時是誰在率領他們!李繼隆只短短接手了幾天,他就讓這支部隊深深打上了他的烙印!

李繼隆把蕭達凜死死纏住,澶州城下殺得難分難解。關鍵時刻,趙匡胤之婿、石守信之子石保吉及時趕到增援!兩人合力把蕭達凜擊敗…

宋遼兩軍主帥對決,以宋軍大勝收場,但這只是一個開始。這天,李繼隆收兵回城之後,就把宋軍當時最高尖端科技的獨門武器擱在了澶州城頭——牀子弩!

這是種極端不仁道的武器。老實說,宋軍發明它,根本就不是用來對付人的,而是爲了攻城!顧名思義,它不是隨身攜帶,能隨時開弦射擊的。它是個相當巨大的固體裝置,由三四張強弓聯體作爲動力,以軸轉車(絞車)張弦開弓,弩臂上有7條矢道,居中一條安放一支巨箭。這支箭號稱“一槍三劍箭”也就說它外形根本就是支標槍!長約3尺5寸,尾羽是3片鐵翎,就像3把長劍一樣!這樣的巨箭再加上旁邊矢道一起發射的稍短利箭。如成排強力射出,轟然巨響後,對方城樓就己搖搖欲墮。就算僥倖不塌,它們也成排成行釘在了城牆上,宋兵可攀登它們。直接爬上敵樓!

而盡職盡責的契丹人蕭達凜很快就出現了。他要找回顏面,還要給他的陛下和太后再次帶來急需的勝利。所以他要觀查地形,仔細研究宋軍兵力分配和強弱點佈局…他已非常小心了。離宋軍防禦線邊緣己足夠遠了。據說至少700步(今500米)開外。不過他很可能不知道牀子弩射程到底可怕到什麼程度!1500米!有一特殊的操作手法或許可給後人做個事後參照:那東西強到沒法由人去拉弦,更沒法用人手去放箭。得用一鐵錘去用力敲打機簧,然後“一槍三劍箭”纔會轟然巨響,撕裂空氣,射向目標…

深冬時節的黃河岸邊,寒氣迫人,潮溼浸骨。蕭達凜一行數十人盔甲鮮明,旗幟飄揚。這一切都被澶州城頭上一個凍得夠嗆的阿兵哥看到了——宋軍威虎軍軍頭張環:老子忍飢挨凍,都是你們這羣契丹雜種害的!居然還這麼神氣!

這時他的手裡正拎着一大鐵錘。牀子弩就安靜地躺在他腳邊。不過牀子弩的射擊軌跡是拋物線,根本沒法精確瞄準。但就算射不中,嚇他們一跳也划算!老子得出出氣!

於是張環敲下了這改變歷史的一錘!牀子弩瞬間劇烈震動,“一槍三劍箭”帶着歷史的使命射了出去!

命中註定。張環在城頭看見契丹人亂成一團。他們衆星捧月一樣簇擁的那個傢伙己翻身落馬,倒在了地上!張環有些發呆。包括當時他身邊的所有宋軍,都不知道剛纔這一箭到底射中了那個人的哪裡?700步開外,眨眼之間,誰能準確判斷?

史載,當天蕭達凜中箭部位是額頭。天意哪!根本無法瞄準的神箭居然精確打擊到了十釐米的範圍之內。蕭達凜當夜就死了…這是歷史的轉折點!以這位大遼最後名將之死爲標誌,宋遼雙方正式從前25年不停的對抗轉向了以後118年的和平…

太后、遼帝親自到他的靈前痛哭,爲他輟朝5天。全軍致哀!因他們怕得要命!孤軍深入,後邊絕無援軍。也沒了退路,前邊還有大宋皇帝的親征大軍…能支撐到現在,完全是由於蕭太后,尤其是名將蕭達凜的軍中威望!軍中之膽!震懾敵人,同時更安穩本**心!突然而死,連最後一點心理上的安慰都破滅了。想像一下,當時蕭燕燕的眼淚,有幾分是爲了哀悼蕭達凜?又有幾分是怕自己馬上就要步他後塵?

可痛哭過後,蕭燕燕才真正變成了歷史中的蕭太后!她嚴密封鎖己方主帥陣亡消息。同時命王繼忠再給大宋皇帝寫信!問趙恆你的使者爲什麼還不從大名府裡出來?要實在怕死,就換個人好了!同時也積極響應大宋方的誠意,居然想到了要張皓(送王繼忠第一封信時被抓的小兵)去大名府接曹利用,證明遼國人沒惡意…

24日,親征第5天。因天寒,左右給皇帝準備了貂裘絮帽,但趙恆拒絕了“大家暴露寒苦,朕怎可獨用”傍晚來到衛南縣,派潘慎修先去澶州。同時趙恆命王欽若放曹利用出城。出城後的曹沒想到現在是要向南方返回了,去澶州見遼國君主。

11月26日,親征第7天。大宋皇帝和親征大軍終於來到了澶州的南城。當天不僅宋軍被刺激到了,城外的遼軍也應被刺激到了吧?但奇怪的是,隊伍就在黃河南岸停滯不動了…消息傳出,有人覺得簡直死裡逃生,如副樞密使馮拯。有人卻兩眼發黑,末日到了!如不過河,還不如不來!這是寇準和高瓊。

原因是前線主帥李繼隆的意思。李繼隆報完捷後說:北城實在太小,皇帝過去了,連禁衛軍都住不下。拿什麼保證陛下安全?言外之意,皇帝過河完全是添亂,沒實際意義。

但李繼隆錯了!並不是每個人都有你這樣的獨立戰鬥精神,宋兵也需要心靈的支撐,尤其是面對遼國的皇帝、太后時。你不能以純粹的精神力量去感召你的士兵們勇敢到底…

正要將南城升格爲行宮,就地休息時,寇準、高瓊2人來見趙恆。寇準“陛下不過河,我們軍隊就不會有士氣。現在王超的定州大陣已斷遼軍後路,李繼隆在前線打了勝仗。且各地勤王大軍也在趕來。陛下不要再猶豫了”

高瓊這大老粗則說“陛下,您要不到北城去,老百姓就像死了爹媽一樣(百姓如喪考妣)”這話太出格了。副樞密使馮拯立即抓住話柄。罵高瓊君前失禮,罪該萬死。高瓊第一時間就以319年宋史中武將對文官幾乎僅此一例的粗野反擊道“馮大人以文章升任兩府長官。現在敵人就在眼前,你說我君前無禮,你何不賦詩一首嚇退遼軍呢”說完再不和頂頭上司、樞密院大佬羅嗦,直接命士兵把皇帝御輦擡起來,馬上過浮橋進北城!結果走到黃河邊,御輦還是停了。史書沒寫是誰命御輦停下的。只是說高瓊舉起鞭子狠抽擡輦士兵後背“還不快走!現在都到這兒了,還猶豫什麼”結果皇帝在輦上發話說走吧。就這樣,大宋真宗皇帝才終於踏上了橋。過了黃河,抵達澶州北城!

當天大宋皇帝的黃龍旗,至高無上的高高飄揚在澶州北城的門樓上…全軍歡呼!聲震四野…

27日,皇帝來到澶州的第二天。曹利用由張皓帶領。走進了遼軍軍營。宋人有史以來第一次親眼目睹了契丹皇家的真容…

當時場面是這樣的:中軍大帳裡最顯眼位置是輛大車,車上坐着2個人:蕭燕燕女士和韓德讓先生。大契丹皇帝耶律隆緒反而和臣子們扎堆坐在下首,且舉止讓曹大使覺得都是羣很沒禮貌的傢伙。

曹利用待遇和契丹皇帝一樣,坐在車下面。北方人實在,先給他來了頓吃的。沒桌子,就放在車轅的橫木上。他們邊吃邊聊,就像商量這輛契丹牌大馬車到底值多少錢一樣,討論了一下要讓宋遼之間不再繼續死掐。得互相讓什麼樣的步,開什麼樣的價。

但談不攏。這第一回合史書未記載蕭太后怎樣漫天要的價。曹利用又是如何就地還的錢。最後遼方選出了自己的和談大使韓杞,讓他跟着曹利用去見一下大宋皇帝,探探漢人兄弟的真正意思。

到了大宋地界,接待工作變得正規專業,且人員分派也極有講究。先由一個人到郊外迎接——澶州知州何承矩。這是位老邊疆了,契丹人和他互相知根知底。誠信第一纔好做買賣嘛!

進入澶州城,另一位知識性人才,博學多才、善於交際的趙安仁先生正式擔任契丹使者的全程陪護,當時稱“接伴”

接下來宋史裡有一句奇怪的話“戊寅,移御北城之行營”戊寅是28日,趙恆進北城是26日。既一直都在北城,爲什麼又來了這麼一句:2天后又搬到了北城?唯一解釋:趙恆在這期間又當過一次逃兵…

但契丹人沒法知道澶州城裡宋朝皇帝的一舉一動,就像宋朝人也不知道蕭達凜的死亡,還有遼國必須和談、沒法再支撐下去的那個先天性缺陷。所以實話實說,曹利用的局面非常兇險。他不知道任何一點點對方的底細,卻必須堅持決不妥協、決不傷害本國利益、甚至不準動搖大宋尊嚴的信念。

12月1日,韓杞可別想像曹利用那樣,隨便就能見着大宋皇帝,至於同車吃飯更想都不要想。他得先在行宮高牆外跪倒,把國書遞交給宋朝皇帝的代表,然後一邊涼快去,靜等皇帝的反饋意見…

遼國國書就此進入宋廷。按規矩,得由專人閻承翰啓封,然後交給各宰相大佬去閱讀理解。等宰相們有了一個統一的解讀後,才能交給皇帝看。然後皇帝和宰相們互相交流。有了定論之後再召見那位韓大使…

交流了,皇帝直接問“愛卿們,現在契丹人開價了。果然與朕所料相同。就是要關南的土地。我們怎麼辦”要想停戰,必須把當年柴榮搶去的2州3關17縣還給我們!因那是當年我們乖兒子石敬塘孝敬的!

宰相們回答“關南地自大宋開國以來就是漢地,不可割讓。至於歲給金帛,請陛下裁決”

趙恆也說“朕不敢失祖宗之地。遼國如有妄求,朕當決戰!但念及河北百姓困苦,如以歲帛可換和好,固亦無傷。這樣吧!這些話都由曹利用和韓杞2人口述就行了,先別寫進正規的國書裡”

接下來大宋就要寫正式國書了,卻出了點小問題——用什麼格式體裁來寫?趙恆式的?不過一直也沒通過信哪!趙光義似的?那格調就頹了些。所以最後決定用趙匡胤式的。當年伯父對契丹人又拉又打,能互相通使,也能拔刀相向,一切都佔據了絕對上風…可問題又出現了:伯父當年是咋寫的啊?離開封有點遠,詔書閣裡完好無損保留着當年每一封來往國書,但那都成文物了。眼前這些大臣們沒一個曾看過記得的…

煩不煩啊!連想牛一下也不成…這時接伴趙安仁先生慢悠悠走了上來:太簡單了!本人什麼都記得!拿筆來!

刷刷點點,一會兒寫完。接下來就是給韓大使一大堆好東西“裘衣、金帶、鞍馬、器幣”比曹利用那頓飯貴了太多。臨走前,韓杞得了便宜還想賣乖。

他把宋帝御賜衣服脫了下來,換上契丹人“左衽”服。還笑嘻嘻解釋“宋朝衣服非常好,只是太長了。我穿着不習慣”這傢伙就是要近距離噁心宋朝皇帝。

接伴趙安仁是文明人,說了些“文明”的話“你要到正殿去接受我國國書了。如不穿我們皇帝賞給你的衣服,你覺得行嗎”韓杞一下就明白了。現在國書還沒到手,如穿成這討厭樣,惹得宋朝皇帝一怒之下取消和談怎麼辦?蕭太后會誇他真有契丹人種優越情結,還是會一刀砍了他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笨蛋?更何況兩國相爭,不斬來使嗎?宋帝如真砍了他,又能怎樣?想來想去,韓杞立即換衣衫。除頭型沒法變之外(契丹人髡髮禿頭。剃光中央頭髮變成禿頂,保留四周的,但不結辮)其餘完全成了一宋人。然後才順利接受了宋朝國書,完成這次任務。

蒙金決戰篇似道之死篇秦檜專權篇一徵收官篇陳橋兵變之回城篇天驕之死篇蒙古徵夏篇世忠阻敵篇熙河前奏篇韓琦求戰篇悲情好水篇太子冊立篇蔡州終點篇趙禎誕生篇治河方案篇陳橋兵變之軍報篇西遼西夏篇金軍南征篇宗弼崩潰篇風波慘案篇蒙古草原篇戰和紛紛篇鳳娘出場篇金軍退師篇岳飛初戰篇李邵矛盾篇金軍渡江篇交趾入侵篇李邵矛盾篇亡國君臣篇烏臺詩案篇天驕喪父篇汝愚罷相篇岳飛北伐篇完顏登場篇似道出兵篇皇帝昏倒篇蒙古大汗篇元昊稱帝篇兵臨城下篇彥博罷相篇趙構轉變篇金國內亂篇元昊稱帝篇秦檜專權篇丁謂霸道篇皇帝護短篇世祖繼位篇柴榮託孤篇十二金牌篇杭州行在篇趙佶崇道篇皇帝護短篇奔赴西北篇治河失敗篇元佐發瘋篇幽州陷落篇宋遼初戰篇收復河湟篇趙構轉變篇朝臣辯論篇淮西兵變篇蒙古伐金篇宋金轉型篇中都陷落篇孟珙救宋篇紹述紛爭篇狄青升官篇南宋內政篇第一 重臣篇東明事件篇西夏轉折篇收復河湟篇神宗崩潰篇李全之死篇丁謂霸道篇南北開戰篇理宗登基篇免役新法篇夏竦回京篇濮議之爭篇下景炎流亡篇皇統和議篇安石登場篇太宗駕崩篇太祖流浪篇北漢亂象篇藕塘之戰篇理宗駕崩篇幽州陷落篇端平入洛篇北伐前奏篇黨派紛爭篇舊黨罷免篇北伐大勝篇隆興和議篇嘉定和議篇淮西之戰篇還地西夏篇蒙哥伐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