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璮叛亂篇

李璮叛亂篇

15日,宋理宗正式冊封全氏爲皇太子妃。

本月,忽必烈設立宮殿府,正四品官銜,專職營繕。

景定3年(1262)1月13日,宋理宗下詔“丞相賈似道,身任安危、再造王室。其元勳偉績,不在昔日趙普、文彥博之下。宜賜第宅、家廟”下令撥給百萬緡錢,在集芳園建造賈府,並置家廟。

17日,劉整率所部去蒙古朝見。呂文德趁機收復潼川府路的首府瀘州。

2月5日,蒙古忽必烈下令:規定中外官俸,命大司農姚樞赴中書省議事及講定條格。

本月,臨安發生饑荒,宋理宗下詔賑恤貧民。臨安知府馬光祖知道皇帝的親弟弟、皇太子的生父、榮王趙與芮府中有大量積粟,三次前見,都被趙與芮拒而不見。馬光祖不得已之下,在榮王府中不走了,要睡在王府中!逼得趙與芮不得不出來見自己。馬光祖厲聲曰“天下誰不知儲君爲大王之子!民飢欲死,大王不欲收人心乎”趙與芮答“府中真的沒有存糧啊”馬光祖隨即從懷中掏出一大摞紙“某倉、某倉…有若干”榮王趙與芮當場語塞,遂許以三十萬。

本月,蒙古江淮大都督李璮子承父業,掀起了一場規模比其父李全之亂更大的叛亂!李璮久萌異志,30餘年間他向歷任蒙古大汗上奏了數十件事,都是用以虛聲恫喝蒙古,以使歷任大汗都不斷的替他修城增兵。同時他的岳父王文統此時又深受忽必烈信任,官居宰相、大權獨攬。李璮與王文統裡應外合,只要時機一到,便發動叛亂!

本月,李璮認爲時機到了!他先遣使去開平府召回做人質的兒子李彥簡。隨後盡殲蒙古戍兵,以山東東路之地向南宋投降,也請贖其父李全當年之過。南宋當即封李璮爲保信、寧武軍節度使、齊郡王、督視京東、河北路軍馬。連其父李全也一起赦免。恢復其官爵。

山東東路首府益都府被李璮迅速攻下!蒙古宣撫副使王磐單身逃往西邊的濟南府。濟南府也隨即被李璮攻陷!消息傳到忽必烈那裡,忽必烈急召姚樞問計。姚樞說“使李璮乘我北征之機,瀕海搗燕,閉關居庸,惶駭人心,爲上策;與宋連和,負固持久,數擾北邊,使吾罷於奔救,爲中策;如出兵濟南。待山東諸侯應援,此成擒耳”忽必烈問“今賊將安出”姚樞答“必出下策”

而同時,王文統遣其子王堯與李璮通謀的事情也被揭發出來。王文統父子皆被處死。忽必烈到如今才追憶起竇默當初的諫言“曩言王文統不可用,惟竇漢卿一人。若再有一二人言之,朕寧不之思耶”下令召竇默回京師。

3月17日,忽必烈命漢軍萬戶史樞、蒙古大將阿術分兵前往濟南平叛。途中與李璮軍遭遇,李璮軍被殺四千人。李璮退保濟南。22日,韓世安又在淄州高苑縣大敗李璮軍。

29日,忽必烈詔諭諸路管民官“毋令軍馬、使臣入州城、材居、鎮市。拓及良民”4月19日,又下詔“行中書省、宣慰司、諸路達魯花赤、管民官,都當勸誘百姓、開墾田士、種植桑棗。不得擅興不急之務,妨奪農時”

5月3日。宋將夏貴收復原金國南京路宿州的蘄縣,殺蒙古萬戶李義、千戶張好古。

本月,忽必烈命宗王哈必赤、漢人丞相史天澤先後節制諸道兵馬,平定李璮叛亂。史天澤來到濟南府。就對哈必赤說“‘李璮詭計多端、兵馬又精銳,不宜力戰。當深溝高壘,與他相持。日久自斃”除了史家,蒙古漢系中另一家張家也參與了這場平叛。張弘範臨行時,其父張柔當面授計“此戰必是圍城之戰。你此去當請求在險地紮營,參與圍城。越危險則越安全”於是張弘範選擇了在城西紮營。李璮屢次出城突襲蒙古諸將的兵營,獨不向弘範。只有一次,李璮以奇兵突襲張弘範的營地,結果遇伏大敗。

6月4日,南宋朝廷撥銀5萬兩,犒賞李璮軍隊。並派青陽夢炎率兵救援。但青陽夢炎剛到山東,就因畏懼蒙古而不敢再進。

本月,賈似道的大仇人、前首相吳潛在廣南東路的循州暴卒。

7月,忽必烈命宋子貞前往濟南府參議軍事。宋子貞對史天澤說“李璮坐守孤城。宜增築外城,防其奔突。彼糧盡援絕之日,當不攻自破”20日,濟南府已被圍兩個月,李璮知道再也守不下去了,不得已手刃妻妾,一個人乘船出城,欲投大明湖自盡沒成功,被蒙古兵生擒,押到史天澤面前。嚴忠範首先問“爲何造反”李璮說“你們與我相約,爲何不來”嚴忠範立馬在李璮肋下刺了一刀。史天澤再問“忽必烈是不是對不起你”李璮說“你有文書約我起兵,爲何背信棄義”史天澤馬上命人將李璮拖出處死。

次日,蒙古軍繼續向東,往李璮的老巢、山東東路的首府益都府而去。還沒到,益都已開城投降。忽必烈任命董文炳爲經略使,負責安定山東。當時李璮軍隊還有沂、漣兩軍2萬餘人。哈必赤打算將其分配到諸軍中,由各將領將其偷偷殺光。董文炳被分到要殺二千人。董文炳當即來見哈必赤“此輩爲李璮所脅。你要盡殺,可想過天子有仁聖之意”哈必赤這才罷手,然被殺者已衆…

李璮之變,給蒙古統治者敲響了警鐘,更是大大加深了他們的民族猜忌情緒!這事要從成吉思汗攻金說起。當時,蒙古統治者要征服金國,在中原地區建立長久穩固的統治,就不能不依靠中原地主階級的力量。木華黎受命專征中原後,更注重對漢人地主武裝的爭取,封了許多世襲的漢人世侯。如真定史天澤、西京劉黑馬、順天張柔、濟南張榮、東平嚴實、大名王珍、河東李守賢、鞏昌汪世顯、太原郝和尚拔都、益都李璮等大大小小40多個割據一方的勢力。

現在的李璮叛亂便是當年實行漢人世侯政策的最直接惡果!因大籓子弟盡專兵民大權而發生!最大的勢力李璮已死,那麼現在還剩下那麼多人,該怎麼辦?爲了贖擅殺李璮滅口之罪,也爲表示對忽必烈的忠誠,蒙古漢姓的第一大家史天澤就帶頭交出兵權“罷大籓子弟盡專兵民之權,請自臣家始”史家子弟當天交出兵權者就有17人。接着。第二大家張柔、第三大家嚴忠濟、第四大家張榮也紛紛上書,要求交出兵權!忽必烈則表示既往不咎,並寬宏大量的繼續把他們當成漢人地主階級的代表。這樣做,既收了地方軍閥的兵權,消除了分裂叛亂的隱患;同時也使漢人官僚不疑神疑鬼,保持了蒙漢統治階級聯合專政的穩定。

忽必烈更乘平定李璮叛亂的機會,在打敗阿里不哥、坐穩了大汗寶座之後,加速了政治改革的步伐。主要措施包括:1削弱私家勢力。除本人外,其兄弟子侄的官職一律罷免。同時除真定董氏外,其餘地方軍權全部收回中央。雖然後來在滅南宋的戰爭中。史、張等人又分別擔任將軍,但軍隊已不再是他們自己的親信。2嚴格執行地方上兵、民分治的制度。3取消世襲制。4將軍不獨佔兵權。5設立萬戶府監督軍隊、以宿衛監視漢人軍隊。6取消漢人官僚的封地。7重用蒙古人與回回人。

不僅對地方上握有軍權的漢人開始猜忌,就是隻掌握民權的漢人官僚也受到了牽連。趙璧以李璮叛亂與朝中王文統專權有聯繫爲由,上奏“王文統之進,由廉希憲、張易所薦引,遂至大用。且關中形勝之地,希憲得民心,有商挺、趙良弼爲之輔,此事宜關聖慮”還好忽必烈還算清醒“希憲自幼事朕。朕知其心。挺、良弼皆正士,何慮焉”

24日,御史範純彈劾前四川制置使俞興罷職的處罰太輕,應徹底貶爲平民以息衆怒。宋理宗下詔遵行。

忽必烈任命劉整爲成都、潼川路中書省長官。

閬、蓬等路都元帥汪良臣上奏:釣魚山險絕不可攻。可就近在其北不到30公里的武勝築城,忽必烈從之。

忽必烈任命姜彧爲山東東路濱州的知州。山東剛經李璮叛亂的戰火,姜彧到任後,打擊豪強、課民種桑。人稱“太守桑”

本月,因張文謙的推薦,忽必烈召見了中國古代科技史上一位偉大的人物:郭守敬。郭守敬當面向忽必烈闡述水利六事。忽必烈大喜。當即任命郭守敬爲提舉諸路河渠。8月5日,郭守敬上奏“請先引玉泉水以通漕運”廣濟河渠司王允中也上奏“請開邢、洺等處漳、滏、澧河、達水以溉民田”忽必烈一併從之。

13日,南宋在3個多月前夏貴收復的蘄縣築成蘄州城。汪立信以新城圖紙上奏朝廷,獲褒獎。

24日,忽必烈命王鶚召集廷臣撰寫史事,王鶚上奏請求:以先朝事蹟先錄付史館。

9月5日,張宏率蒙古軍攻破宿、蘄二州。

10月7日,忽必烈下令禁止諸王、使臣、軍隊恃勢擾民。

因郝經、劉人傑出使南宋不歸,忽必烈下令撫卹其家。

17日,蒙古鞏昌總使汪惟正在原南宋利州東路的漕司治所利州屯田。

21日,廣南西路歸化州土豪岑從毅向南宋納土輸賦。宋理宗下詔將州名改爲來安州,由岑從毅任知州,並許以世襲。

22日,忽必烈設立中書左右部,分總庶務,任命回紇人阿合馬總領,併兼諸路都轉運使,專理財賦。繼王文統之後,一更大的奸臣、貪官阿合馬仗着忽必烈的寵信,登上了歷史舞臺!

11月10日,丁大全在往廣南東路新州的土牢拘管的路上,船過廣南西路的藤州。廣南西路經略使朱禩孫受賈似道之命,命護送的將官畢遷將丁大全推入水中淹死。

16日,夏貴被任命爲淮南西路安撫副使兼廬州知州。

23日,忽必烈下詔給丞相史天澤“朕或乘怒欲有所誅殺,卿等宜遲留一二日,覆奏方可行之”

12月2日,忽必烈封長子真金爲燕王、中書令。

4日,忽必烈下令設立河南、山東統軍司。東自亳州、西至鈞州,諸萬戶隸河南。西自宿州、東至寧海州,諸萬戶隸山東。5日,忽必烈下令設立十路宣慰司,以趙瑨等人爲之。26日,忽必烈下詔“諸路管民官理民事、管軍官掌兵戎。各有所司,不相統攝”

本月,楊大淵入覲,忽必烈封其爲東川都元帥,命與徵南都元帥奇徹共同管理東川。楊大淵回到東川后,在渠江之邊、潼川府路的渠州築起虎嘯城,北面就是由南宋控制的利州東路蓬州的大良城。

本年,蒙古成都經略使劉嶷卒,其子劉元振繼任。

景定4年(1263)1月4日,賈似道派楊琳前往大獲山,招楊大淵南歸。被楊大淵從子楊文安綁縛送給忽必烈,被忽必烈斬首。

5日,忽必烈任命姚樞爲中書左丞。興元府判官費寅因犯罪懼誅,而誣告廉希憲、商挺、趙良弼等人在京兆與李璮密通消息、潛畜異志。22日,忽必烈召商挺、趙良弼兩人回京自辯。趙良弼哭訴道“二臣忠良,絕無是心。願剖臣心以明之”但忽必烈依舊嚴詞責問,甚至說出要把趙良弼的舌頭挖出來的狠話。趙良弼誓死不屈,忽必烈這才罷休。又召商挺責問。商挺也至辯解無用,當場便願挺身就戮。商挺被押出後,忽必烈近臣向忽必烈求情,前前後後說出商挺有功,忽必烈這才醒悟“挺如此有功,猶自言有罪。若此,誰復爲聯戮力邪”再命中書右丞納哈代廉希憲爲秦蜀行省,詔廉希憲回京自辯。

兩路北伐篇蒙金首戰篇孟昶出降篇局勢透析篇嘉佑科舉篇汝愚罷相篇陳橋兵變之軍報篇天聖亂相篇趙構轉變篇張浚之死篇皇帝性情篇宋軍完勝篇趙昚之死篇天災人禍篇吳曦被誅篇宋軍完勝篇開封之戰篇烏臺詩案篇孟珙救宋篇太祖流浪篇兵臨城下篇第一 名臣篇杜杲守城篇侂胄轉念篇太子冊立篇蒙金拉鋸篇世忠北伐篇大金亡國篇餘覩降金篇趙構北上篇西征收尾篇蒙金拉鋸篇初使契丹篇張浚之死篇趙昚之死篇符家三女篇遼後遭誣篇蒙古草原篇蒙古徵夏篇度宗登基篇徽宗禪位篇出兵南唐篇望都之戰篇天聖亂相篇局勢動盪篇僞楚登場篇西征收尾篇秦檜罷相篇外族內亂篇議和失敗篇餘覩降金篇天眷和議篇蔡州終點篇皇帝昏倒篇滁州大捷篇幽州陷落篇皇帝遇刺篇淮西兵變篇侂胄之死篇趙構逃跑篇蒙金和戰篇金齊南侵篇完顏登場篇議和前奏篇大難臨頭篇魏勝首戰篇大遼慘案篇北伐前奏篇太原陷落篇理宗駕崩篇熙寧大旱篇繼恩之死篇封賞天下篇河東之戰篇繼遷輝煌篇鳳娘出場篇君子內訌篇元佑黨人篇惠卿強勢篇蘇氏遭難篇大遼內鬥篇秦檜暴走篇靈素登場篇嘉佑科舉篇岳飛死因篇南宋內政篇秦檜入朝篇滁州大捷篇榮耀三川篇安石離京篇治理天下篇劉豫瘋狂篇光宗被嚇篇熙河開邊篇寇準歸來篇蒙金拉鋸篇李全攻宋篇災難前奏篇變法前奏篇耿京起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