侂胄之死篇

侂胄之死篇

這一次,闊闊出把一副馬鞍子套在斡赤斤的背上,命他步行走回自己帳篷去…

斡赤斤走進鐵木真的帳篷,至此成吉思汗終於下決心斬除這顆毒瘤!他舉行了一場宴會,由鐵木真一家宴請蒙力克一家。席間閒聊,只要闊闊出稍微顯示出一點點的臣服之心,也不會發生後面的事情…可這人瘋了!公開聲稱萬民歸心,蒙古草原應重開庫裡臺,重新選主人…

合撒兒一腳把他踢到帳外,別勒古臺和他玩摔跤。當闊闊出的父親蒙力克聞訊從後帳趕過來,只能聽見別勒古臺氣憤的聲音。闊闊出摔跤失敗,撒賴躺着不起來…

闊闊出腰骨折斷,死了!至此,漠北草原才真正歸於成吉思汗一人之手!人類終結者孛兒只斤.鐵木真終於羽翼豐滿!說他羽翼豐滿,並不是單純地統一蒙古甚至整合內部那麼簡單。蒙古人終於露出獠牙,把馬頭調向了外界…

鐵木真開始回憶。當一頭猛虎在山林裡震懾萬獸之後,遙望平原,它還是踟躕的。它不清楚那裡會有什麼樣的對手,也不清楚自己在山林之外已是什麼樣的等級!

猶豫中,鐵木真突然想起了2年之前:西夏!

於是本月,剛當上成吉思汗的鐵木真首戰便選擇了西夏!蒙古大軍第二次侵入西夏境內!夏襄宗李安全一下子被嚇暈菜了,這娃取的名字就叫安全,可見他這輩子盼的是什麼…

他緊急調集右廂各路兵馬進行抵抗,效果居然良好。蒙古軍在攻克西夏邊防重鎮斡囉孩(兀剌海)城後,就被限制在了那片區域,只有零散的蒙古騎兵四下進行些類似騷擾的突然襲擊。李安全興奮了,他驚詫於自己的好運。進而懷疑蒙古人的實力,反正不管怎樣,他的國都看上去很安全…

不久後。更大的喜訊傳來,蒙古人退兵了!党項人再次舉國狂歡!這回不止是偷生之樂了。還夾雜着些許的自豪,畢竟他們限制了蒙古人的進攻!卻不知成吉思汗已達到了自己的目的!這一次侵入西夏,爲的就是全面評估党項人的戰力,及周邊各國尤其金國的反應…林中猛虎,哪怕遇上的只是一頭驢,也會小心謹慎地試探,直到全盤摸清了纔會撲上去動手!

11月1日,金章宗下詔:廢除薛居正的《舊五代史》。只用歐陽修所撰的《新五代史》。這一決定幾乎使二十四正史之一的《舊五代史》從此失傳,還好在明朝的《永樂大典》中有所保留。於是,清朝乾隆年間的著名史學家邵晉涵得以從《永樂大典》中將《舊五代史》輯出。如今名列24史之一的薛居正《舊五代史》只是個輯本。而正本嘛,也許永遠都沒有了…

楊皇后的義兄楊次山找到了史彌遠,替皇后帶了個話“搞倒韓侂冑,與君共富貴”這次私下接觸是歷史性的,楊皇后的天賦再次決定了一切,她於萬千官員中一眼就看準了史彌遠,而史彌遠真的是她所需要的人!

史彌遠先是與她、宋寧宗的養子趙與願一起走上層路線,由趙與願出面指責“韓侂冑再啓兵端。必將不利於社稷”爭取獲得皇帝的同意,那樣就能名正言順解決掉韓侂冑了。可沒成功,趙擴對韓侂冑早已形成了依賴…

這就沒辦法了!擺在楊、史面前的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必殺韓侂冑!還得快下手!不然趙擴會在閒聊中把這事透露給韓侂冑本人。且覺得很好玩,一點都不認爲這會導致他老婆、他養子、韓侂冑之間會發生火併…

這就是宋寧宗趙擴的真面目!他不僅不是位至高無上的人類至尊帝王,只是個有依賴症、沒心沒肺、不知危險的小男人…這也是爲什麼會有韓權臣、史權臣存在的根本原因!有這樣的帝王,定會有這樣的權臣存在!

時間緊迫,史彌遠迅速行動!他聯絡到了參知政事錢象祖、禮部尚書衛涇、著作郎王居安、前右司郎官張鎡。這幾個人中,錢象祖是韓侂冑曾經的親信,卻早已反目。其餘三人各有心思,以王居安爲例,這人竟特別的興奮。特地跑去人多的地方說“數日後。耳目當一新”史彌遠一陣陣地頭暈!這可真看走眼了,這種大喇叭會廣播出人命的!

果然不出所料。這一天,韓侂冑在政事堂中。像閒聊一樣的對參知政事李壁說“聽說外面有人要殺我,你知道麼”李壁大驚“沒有這種事吧”出得政事堂後,李壁馬上找到史彌遠!

事態逼着史彌遠必須迅速加快進度!可他一介文官,還真的從沒讓手沾過血,決心不是說下就能下的…

此時,張鎡冷笑一聲“已勢不兩立,難道還想回頭嗎?殺了他,以絕後患”史彌遠聽了,不禁撫案長嘆“不愧是將種,我決心定了”

張鎡是當年中興名將唯一僅存者張俊的孫子。張俊之所以能福壽終老,憑的就是心狠手辣!但凡異己,哪怕是岳飛、韓世忠,也要迫害至死!張鎡無疑遺傳到了這種歹毒心腸!

2日晚,楊皇后一個人走到皇帝書案前,拿起御筆寫了份詔書“已降御筆付三省,韓侂冑已與外宮觀,日下出國門。仰殿前司差兵士30人防護,不許疏失”韓權臣最重要的武器被盜用了!長期以來,他以御筆睥睨百官、爲所欲爲!而這一次,楊皇后同樣私下裡瞞着皇帝,用御筆決定了他的命運!

這份御筆把韓權臣的官職一擼到底,還派兵押送外放!可說一旦實施,會徹底終結他的政治生命!爲確保成功,楊皇后又寫了三份內容相同的御筆,都蓋上刻有虎符印的皇帝牙章!一份給史彌遠、錢象祖;一份給張鎡;一份給皇帝的舅舅李孝純。

多方準備,仍只是預備,實際操作纔是重點!韓權臣多年把持朝綱,觸角無處不在。政變前夕種種蛛絲馬跡很多,如前面的大喇叭王居安…

事實上,連楊皇后私寫的御筆。韓黨成員也有所知覺。有人提醒韓權臣“有御筆從大內流出,卻打聽不出內容,形勢很不好”韓侂冑回答將以死報國。部下苦勸他想應對辦法。他說“明天早朝時,我動用臺諫力量。像以往一樣把錢象祖等貶職外放”到這時,他仍沒察覺到史彌遠的存在!

韓侂冑把決戰定於明早,史彌遠把生死定在今晚!

之所以選這一晚是有原因的。這一天是韓侂冑三夫人的生日。韓府張燈結綵,大排宴席,廣邀賓客,以競徹夜之歡。史彌遠派張鎡入賀,整晚近距離絆住韓侂冑,防止意外出現…

酒席到第二天凌晨五更才散。大醉的韓侂冑拒絕了親信周筠的報信。固執選擇了上1207年11月3日的早朝!走到太廟時,突然前面有幾十名殿前司的士兵攔路!

與十幾年前的政變一樣,殿前司老大夏震被策反了!太廟前的攔路將領是護聖步軍準備將夏挺…

夏挺放過了韓侂冑的先頭護衛,攔住了韓權臣的坐車,當衆宣讀御筆!韓侂冑大聲抗議,被拎出車外,裹挾至六部橋。在這裡,政變軍士增加到300多人…政變軍士繼續轉移,直到皇家園林玉津園外圍的一夾牆裡,這些人才開始行兇!

韓侂冑平時軟甲不離身。這時既要保存他的頭顱(韓侂冑的頭顱是金國點名要的)又得要他的命,只好用了些下做的辦法,如用鐵鞭狠擊他的下體…平章軍國事韓大人。就這樣謝幕…

與此同時,楊皇后在皇宮深處向趙擴施壓。估計政變成功了,她向皇帝攤牌。趙擴大驚,馬上親自寫御筆批示殿前司“前往追回韓太師”楊皇后一把奪過御筆,對趙擴哭訴“他要廢我與兒子,又殺兩國百萬生靈”並以死威脅,韓侂冑不死則她死!趙擴愣住,他沒法解決這種局面,於是一直愣。直到韓侂冑的死訊傳來…

韓侂冑就這樣死了!在正史中,韓侂冑這個權臣一直是個奸邪、一個負面形象。似一切都像楊皇后哭訴的那樣:韓侂冑殺了兩國百萬生靈…

不過問題是:楊皇后有女真血統嗎?殺金國的人讓她如此難過。以至於流淚?這是什麼混賬邏輯?

實事求是的說:韓侂冑以政變起家,也死於政變。在這一點上不冤枉。可死後給他扣上一頂“奸邪”的帽子,並打入歷史恥辱柱,就實在不地道了。他終生沒背叛過南宋、宋寧宗趙擴。所以:他是權臣不假,卻不是奸臣!而這一點,不久後在金國都將得到尊重!

再說開禧北伐:宋金事實上處於相持階段,南宋卻自斬手腳,果斷認輸,並把國家主要領導人的首級(韓侂冑、蘇師旦)進行高級防腐處理,送往敵國。這先不說開中國歷史之先河,也不說對還是錯,誰讓那時的宋人那麼愛好“和平”呢?只說這幫人稍後的舉動!

韓侂冑斥道學、尊岳飛、貶秦檜,這些不論在當時還是現代,都大快人心!楊皇后、史彌遠等人則反其道而行之!對岳飛,他們沒敢再抹黑。但卻把秦檜的醜諡又調了回來,恢復了之前的王爵、贈諡,以此向金國討好!誰忠誰奸,可見一斑了吧?

最後,我想定會有人說:韓侂冑哪怕不是奸臣,只是權臣,這也很不好。舞弊弄權、自作主張,這大失爲臣之道!那對比一下吧:隆興北伐是皇帝主持的,只打了幾十天就敗得稀里花拉。開禧北伐這不好那不好,跟金國較量了一年半,勝負未分,兩國相峙…誰高誰低,一目瞭然了吧?

這樣的權臣有什麼不好呢?國家不需要嗎?

隨着韓侂冑之死,韓黨重要成員:右丞相陳自強5日被貶永州。蘇師旦6日被貶韶州。7日,蘇師旦伏誅。周筠被杖脊、刺配嶺外。9日,鄧友龍被貶南雄州,不久又貶循州。

韓侂冑死後,據說“京都士女,歌舞於市”官方、私人,都樂得像結婚鬧新房,還出現了一首很別緻的歌謠“釋迦佛,中間坐。羅漢神,立兩旁。文殊普賢自鬥,象祖打殺獅王”韓權臣生前,滿朝尊稱其爲師王。而政變方最高頭銜者是參知政事祖象祖,多麼生動貼切…

事實上誰家歡樂誰家怒一目瞭然,誰把韓侂冑打入史冊地獄誰就在樂,這幫人非常善於代表民衆!()

擅移皇陵篇襄樊戰起篇皇統和議篇變法前奏篇繼恩之死篇嘉定和議篇世忠阻敵篇趙禎之慟篇澶淵之盟篇拖雷借道篇宗弼撤軍篇德險之爭篇新黨成員篇蒙古伐金篇三將入朝篇侂胄登場篇澤潞平定篇靈素倒臺篇號令天下篇宋遼定盟篇一徵收官篇秦檜迴歸篇議和失敗篇楚州變亂篇嶽軍苦戰篇宋夏開戰篇李綱登場篇舊黨罷免篇風捲殘雲篇元豐榜單篇澤潞平定篇岳飛剿匪篇陝西淪陷篇向氏登場篇雪上加霜篇大遼慘案篇金國內亂篇神秘木牌篇首輪北伐篇一徵收官篇皇位暗鬥篇宋金轉型篇陳橋兵變之軍報篇似道之死篇宗弼崩潰篇兵臨城下篇西征前奏篇慶曆新政篇耶律留哥篇父子矛盾篇新政失敗篇號令天下篇太后歸來篇蘇氏遭難篇馮道之殤篇諸國分合篇德昭之死篇向氏登場篇金軍退師篇親征太原篇大金亡國篇馮道之殤篇郭逵徵南篇真宗駕崩篇西征東伐篇戰局轉折篇一統天下篇還地西夏篇免役差役篇澶淵之盟篇劉豫瘋狂篇熙宗神經篇初使契丹篇陳錢獻土篇宋遼爭地篇河東之戰篇太宗駕崩篇幽州陷落篇太后歸來篇川陝再戰篇楚州變亂篇元佑黨人篇理宗駕崩篇太后歸來篇宋夏開戰篇苗劉兵變篇度宗登基篇遼後遭誣篇章楶守邊篇交趾入侵篇端平入洛篇神宗駕崩篇號令天下篇重文輕武篇金軍反攻篇最後南侵篇光宗發病篇景炎改元篇慶曆新政篇兩路北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