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宗被廢篇

光宗被廢篇

趙汝愚身爲趙宋宗室,按規定本沒資格進入東西兩府的。但此人的履歷表明:不讓他進,實在是件很不公平的事!

此人素有大志,少年時曾說“大丈夫留得汗青一幅紙,始不負此生”志高才更高,他26歲時高中進士第一名狀元。進入官場後,先在文官系統裡一路升遷,任職吏部侍郎,再轉修武職,出任福建軍帥,又入四川,平定羌族騷亂…堪稱文武全才!

趙汝愚任知樞密院事,沒任何一個人不服!這時留正跑路,大臣們都聚集到他身邊,說什麼的都有。他始終保持鎮定不表態,直到趙彥逾來找他…

趙彥逾是來向他辭行的。無論皇帝出不出面,太上皇都得安葬。按禮本應由首相擔任山陵使,奈何留正不知去向,只好由別人代替。趙彥逾以工部尚書,專門負責國家建築工程的部門主管中選了!他臨走前決定和趙汝愚說點心裡話,也認定了趙汝愚定會和他交心…因他們都姓趙,都是趙宋宗室!

同樣的東西,在不同人眼睛裡是不一樣的。“退閒”兩字能把留正逼瘋,可落在趙彥逾眼裡,看到的就是機遇!

他問趙汝愚“樞密大人,陛下寫這八個字,明顯是當皇帝當累了,那爲什麼不如他所願呢?你要成就一番事業,青史留得大名,眼下正是機會”趙汝愚一下子激昂了起來,他說幾天前自己還做了個夢,夢見剛死去的孝宗皇帝授他以湯鼎,他揹負一條白龍,飛上青天…

難道命中註定,這件大事將由他來完成?

皇親趙汝愚在激昂的壯志中決定發動政變!激動過後卻發現不知該怎麼辦!因要做這件事,他們必須得到太皇太后吳氏的支持。以她的名義才能授予嘉親王趙擴以皇位!這樣哪怕程序上仍不合法,可總算說得過去…

至少宋史這樣的事也很有些類似的,如北宋時強悍的“女中堯舜”高太皇太后。可真要實施起來的話。有個巨大的,幾乎無法逾越的鴻溝擋在趙汝愚的面前!

他是皇親不假。可皇宮不是四合院,這宅門實在太大,再近的親戚也別想隨便遛達進去竄門子。那要怎樣聯絡到吳太皇太后?說服她、讓她同意此事呢?這事,姓趙的人做不到!

皇族無力,外戚上場!一個能辦這件事、一個會在之後歷史裡主導一切的人終於登上歷史舞臺:韓侂冑!北宋名相韓琦的五世孫。身世顯赫,本人這時卻很矬,履歷上顯示他沒任何光點,完全是憑祖先恩蔭才當上了知閤門事…

這個官職的官方解釋是“掌皇帝朝會、宴享時。贊相禮儀”說白了,就是官員來覲見宋朝皇帝,見面時的禮節、告別時的儀式、吃飯喝酒時的舉止,都由這個官來指點改正。必要時充當引座員,把與會人員帶到指定地點去…

皇家服務員而已!可見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哪怕是韓琦,他的五世孫也混到了服務生地步。那麼請問:這麼矬的人怎可能參與到宮廷政變裡去,且起到關鍵性作用?答案很簡單!韓服務員的家庭成員太給力了!她的媽媽是太皇太后吳氏的親妹妹,他老婆是吳氏的親侄女…這人可輕鬆加親密地與吳老太后見面聊天!

於是趙皇親找到韓國戚,雙方接觸很成功。韓國戚同意加入到政變隊伍裡。吳太皇太后這邊由他負責。趙皇親轉而去鼓動下一個目標——禁軍!

自古宮廷政變,都必須把禁軍軍權抓在手裡!沒這個,搞什麼都是胡鬧!這時南宋宮廷禁軍的殿帥名叫郭杲。他本不想摻合進來,奈何他是個知恩圖報的人,趙彥逾在臨行前又抽出了點時間去找他,兩人翻了下賬本,郭杲就點頭了…禁軍加入!

之後他們度日如年地等着原重華宮、現慈福宮的消息。韓侂冑究竟能不能鼓動得了這位久歷險事、見識超凡的老太太?將最終決定整件事的成敗!

這時沒人對韓國戚有信心,他要官職沒官職、要資歷沒資歷,眼放着那麼硬的後臺,這麼多年下來居然只混成一高級服務員,讓精英如趙汝愚之流拿哪隻眼睛看他呢?

幾天後。事情辦成了!萬事俱備,東風勁吹。至此政變基本已可宣佈成功!趙汝愚們開始裝備詔書、看管御璽、制訂政變的細節步驟!

他們沒去留意韓國戚,更沒太在意韓國戚說服吳老太太的具體過程。要不然他們會深深打量下韓侂冑,然後纔去造反!

韓侂冑沒親自出面,而是鼓動了兩個宮裡的熟人張宗尹、關禮,讓他們具體執行了說服行動。他自己則遠遠躲在宮廷外面,這樣成功了自然有他的好處,失敗了…他沒親自參與哎!以他的後臺,誰能給他後果吃?

1194年7月5日,這一天在皇家大喪禮儀中名爲“禫祭”是除去喪服的日子。南宋所有上層人物都要去大行皇帝宋孝宗趙眘的棺槨前,與他進行最後的道別…

當天的過場走得很短暫,程序由知樞密院事趙汝愚主持,他站在先帝的棺槨前,向坐在簾後的吳太皇太后陳述過往各種事情,請吳氏定奪…

如皇帝因病,至今不能執喪,更無法上朝。他還曾親筆批示了准許冊立皇太子,還有那八個字。太皇太后,現今要怎麼辦?

吳太皇太后回答“皇帝既有御筆,相公自當奉行”這樣滴水不漏的幾句問答間,就越過了宋光宗趙惇,使南宋皇權順利轉讓到他的兒子、宋寧宗趙擴的手裡。至此,南宋四代皇帝間,已內禪了三次!()

皇帝護短篇宣德事件篇狄青平叛篇開封城破篇侂胄權臣篇狄青升官篇君子結黨篇汝愚罷相篇太子冊立篇岳飛撤軍篇變法前奏篇世忠阻敵篇仁宗廢后篇陳橋兵變之密謀篇宗弼撤軍篇三將入朝篇君臣和諧篇襄樊戰起篇議和前奏篇海陵被弒篇成大出使篇免役新法篇趙禎之慟篇繼恩之死篇天驕喪父篇君臣和諧篇曲端貶職篇宋夏初戰篇瀟灑撤軍篇蒙古內鬥篇蒙金決戰篇杭州行在篇貴妃薨逝篇大戰前奏篇宣德事件篇新黨掌權篇隆興和議篇北遼立國篇丁謂霸道篇五路伐夏篇隱相登場篇隆興和議篇幽州收復篇成大出使篇初使契丹篇李璮叛亂篇河東之戰篇皇帝家事篇朝臣辯論篇童貫使遼篇北伐前奏篇兵臨城下篇向氏登場篇遼金議和篇安石復相篇夷簡罷相篇岳飛剿匪篇風捲殘雲篇太祖流浪篇趙構再逃篇襄樊被圍篇趙構轉變篇災難臨頭篇孟珙救宋篇金國遷都篇亡國前奏篇平夏前奏篇熙寧大旱篇劉豫瘋狂篇哲宗成長篇遼帝親征篇趙昚皇子篇仲淹三光篇太子冊立篇諸國分合篇吳璘撤軍篇北伐前奏篇遼後遭誣篇封賞天下篇三將入朝篇陳橋兵變之軍報篇年表南宋天災人禍篇王厚再戰篇澶淵前奏篇理宗駕崩篇金國敗盟篇侂胄轉念篇南宋平叛篇君臣和諧篇澶淵前奏篇岳飛撤軍篇熙河前奏篇二次南征篇擅移皇陵篇秦檜罷相篇宗弼崩潰篇澶淵前奏篇禪位前奏篇章楶守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