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勢急轉篇

局勢急轉篇

這些準備之後,一張大網初步形成,成扇面對河州形成了包圍。可木徵沒半點驚慌,也實在沒必要驚慌,這包圍圈只是個虛擬態勢而已,木徵有廣大的後方可退卻,游擊戰空間還很大…只是他萬萬沒料到的是,下一瞬間,王韶的舉動突然大膽,他率軍直接迂迴到了河州後方的踏白城,出奇不意,一戰而勝,斬殺吐蕃人3千多,攻陷踏白城!

包圍圈形成了,且把有可能從湟州來的吐蕃援軍阻斷!

到這時,王韶仍沒動木徵。他要的不是趕跑這個人,而是把河州吐蕃徹底打垮!這就要考慮到每一方面的對手。

洮州還有木徵的弟弟巴氈角。洮州在河州和四川之間,如包圍圈不緊,讓他們兩兄弟匯合,就算能戰勝,他們也必將流竄進四川或青藏的吐蕃老巢去!

爲徹底戰勝,王韶選了條艱險萬分,其他人連想都不敢想的行軍之。從踏白城到洮州,宋軍翻越露骨山,那根本就沒有道,全軍下馬步行,才走完了全程!

艱苦得到的回報是巨大的,等宋軍抵近洮州城時,巴氈角一點防備都沒!他作爲本地吐蕃人,都沒想到會有軍隊翻越露骨山!洮州城就此被王韶光復!直到這時,木徵才在夢裡驚醒,這人此前一直躺在河州老巢裡,精心飼養着他的戰馬,就等着王韶殺上門,他好上馬就跑,再次兜圈。可噩夢醒來是絕望,他驚醒後。猛然間發現身陷重圍,四面八方都被堵住了!

要說木徵也真有兩下,這時候還是沒慌。幾次交手後,他清楚王韶兵力並不多,這樣大範圍的撒網,根本就是處處都防、處處都弱。他決定反偷襲,集中人馬衝向宋軍一個點,造成局部優勢衝出去!

可他又錯了,王韶撒下了網,但同時也在釣魚!每一時刻都緊盯着河州城的動靜。他剛率兵出城。王韶就得到了情報。宋軍分成兩股。一支由王韶親自率領,迎頭殺過去,與木徵決戰!另一邊由景思立率領,他的任務是躲開主戰場。直接去搶河州城!

王韶和木徵在河州古城附近相遇。戰爭突然開打。快速結束,吐蕃人的戰馬用來逃命還是很夠格的。王韶結束戰鬥後匯合景思立衝向河州,河州城裡的吐蕃人還以爲是木徵回來了。開門就放人。河州城不費一刀一槍就被光復!

佔領河州,王韶緊接着馬不停蹄攻佔宕州。之後,岷州摩琳沁投降。隨之,疊、洮2州的羌族領也趕來投降…王韶至此勝利完成了熙河開邊的第一階段。塞外苦寒。王韶在熙州城裡向西北方凝望,千不情萬不願,可仍要結束戰鬥…

按說這時凍土覆蓋,生機滅絕,丟了城池的木徵絕沒法養活大部隊。宋軍只要窮追不捨,那麼木徵除了戰死只有投降,沒第條可走!可王韶此時卻只能眼睜睜的停下腳步。宋朝的將軍,最大的敵人不是國境線外的異族人,而是國都開封城裡唧唧歪歪的諸位大佬相公。這羣大領導的主要工作就是壓制邊將,隨時公開宣稱:邊將不許掌權、不許坐大、不許立功、尤其是不許向異族人挑釁!

這都是武人想升官,想發財的私心發作,才故意去惹是生非。哪像我們臣,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不去想官職高低,一心爲國家分憂(彥博語)。這時王韶立功了,他得向上次一樣馬上回京城彙報工作:請問各位領導,下一步要怎樣辦?是進兵?是屯守?或調換我的工作?請領導儘快指示爲盼…

因時間長了,凍土荒原會長出青草,木徵會死而復生。而更北邊的湟州城裡還有河湟吐蕃部唃斯羅的正牌繼承人董氈。小心他突然間殺過來,那時河州城剛剛收復,孤懸塞外,什麼事都可能發生!

不過:擔心也是白擔心,王韶你還是快馬加鞭往開封跑吧!

28日,第13項新法——免行錢推行!

同時,荊湖北也有一場激戰。章惇非常高興有人跳出來做反面典型,他派兵把田元猛部落掃平,讓當地蠻族明白個真理——先進的管理方式不僅有課堂,還有戰場!

10月2日,南江基本搞定,北江的形勢更復雜。章惇只好停下腳步,認真消化這片蠻夷之地。

短短4年多,新法使宋朝內外一新,煥發出前所未見的新氣象。如要比擬的話,只有宋初開國趙匡胤時期纔有這樣凌厲風發的事蹟出現。趙光義兵敗燕雲後,近年間宋朝一直在沉淪迷茫中過。

12日,神宗皇帝在紫宸殿裡接受羣臣的祝賀,當衆解下腰間玉帶,系在了王安石身上。這條玉帶名叫“玉抱肚”有14粒稻穀寬,爲稀世之寶。王氏孫一直珍藏着,直到南宋紹興末年才獻進皇宮。

王安石在這一刻登上了人生頂點!誰能想到呢?四面八方如此輝煌的成果,換來的是他的第一次罷相!

這時仍在熙寧六年,西北、南方兩處同時開戰,戰事都還沒真正結果。同一時間,在荊湖的更西邊,一片新戰場也鋪開了。

四川之外,那是美麗的雲南省。在現代中國,那裡的昆明、麗江、香格里拉、玉龍雪山等等區域都是讓人流口水的好地方。可在古代,那片土地有一統稱——西南夷。荒蠻未開化之地,自漢朝以來有夜郎、滇、邛都、嶲、昆明、莋都、冉駹、白馬氐等割據小國。名字很多變,氣質很統一。都跟夜郎國一樣!所謂夜郎自大,從不去考慮自己國力怎樣、漢人王朝力量如何,什麼時候高興了,就聯合起來出山打劫。

宋神宗時期,這片人又在2個瀘州酋長(一個叫晏。一個叫斧望個恕)的組織下。把晏州山外的6姓、納溪24姓生夷勾結在一起,打算從淯井這個地方入侵打劫大宋。

5月,王安石派去了一叫熊本的人去平叛。名不見經傳?可查他履歷會發現很不一般:在他少小讀書時,曾受過一名人的點撥——范仲淹。

一內行的人能在短時間裡抓到問題的根本點,熊本上任後,很快就確認了主攻方向。他把瀘州那兩個蠻族酋長扔到一邊,淯井這預先偵察到的入侵點也不去理會。

中國被入侵,從古至今都有一共同特點,那就是有內鬼!如沒這些民族渣滓、漢奸的存在,想都別想!這纔是問題重點。西南夷人這次敢冒險。都是因有附近12個村裡的刁民給他做嚮導、當內應!

於是熊本找了個理由。把這些人都聚集到一起。那一天,也許他們以爲等着自己的是鮮花美酒?卻怎也沒料到是雪亮的鋼刀!100多顆血淋淋的人頭被當場砍下,在瀘州城內示衆!這招比什麼都管用,剩下的人都爭先恐後宣誓效忠。不過也有個不服的反面典型跳了出來。是個叫柯陰的酋長。

熊本於是糾集晏州19姓地方豪強武裝。加上黔南的強弩官軍。由大將王宣率領,討伐柯陰!在一叫黃葛的地方,柯陰被宋軍打得一敗塗地。沒命的往深山老林裡跑。在他想來,這就算完事了?打不過就跑,進了林就收工?可他不知最近行情有變,和章惇一樣,熊本也非常喜歡翻山越嶺抓人玩。抓來抓去,柯陰終於崩潰了,乖乖出來投降。

柯陰的例是抓給瀘州那2個匪看的!這種窮追不捨、趕盡殺絕式的戰鬥讓晏、斧望個恕徹底絕望。他們認命了,由斧望個恕出面,把他兒乞弟送到熊本身邊當了個小官。算是臣服的象徵。

之後淯井、長寧、烏蠻、羅氏鬼主等各部夷人都爭相內附,由提點刑獄使範祿主持,立誓永爲漢官奴。這道誓書被刻成石碑,立在武寧砦…

熙寧7年(1074)1月26日,熊本向朝廷報捷:瀘夷平定,得地240裡。之後熊本還朝,神宗很欣慰“卿不傷財,不害民,一旦去年之患”晉升熊本爲官。

可轉眼之後,整個朝廷都籠罩在愁雲慘蒙裡——西北出大事了!王韶臨走前所擔心的每一件事都變成了事實!木徵捲土重來,同時,湟州的吐蕃之王董氈也派副將鬼章率兵2萬來圍河州。當時河州守將是景思立。2月27日,面對鬼章的挑戰,景思立率全城6千人馬衝了出去,與吐蕃人野戰爭勝!6千對2萬,景思立把部隊分成前後左右4隊,要注意的是後隊將軍李楶。激戰數個時辰,交鋒十幾回合,數量上佔絕對劣勢的宋軍竟絲毫不落下風。

緊急關頭,鬼章發揮了兵力優勢,分出一支人馬去包抄景思立的後軍。李楶登場,終於有後軍表現的機會了!表現就是直接躲開!不是戰敗,而是避戰!宋軍中軍、前軍在毫無防備下突然被襲,戰況急轉直下。景思立命令突圍,由他和弟弟景思宜斷後,全軍向附近山嶺轉移。斷後之戰,景思立以騎痛擊敵軍千餘人,眼見形勢好轉,關鍵時刻,李楶不躲了,他直接逃!

敗回到山上,景思立悲憤交集,向部下怒喝“我爲主將,剛纔以騎勝千人,爲何沒人來助我?今日兵敗,只有一死謝朝廷”說着伸手拔劍,被部下攔住。在這種情況下,景思立想的仍是擊敗敵人,把鬼章從河州城趕走!他再次激勵部下,衝下山和吐蕃人決戰…景思立陣亡,殘兵退進河州城,開始死守待援…

同時3月5日,木徵圍岷州城。被高後之叔、總管高遵裕遣包順(即王韶當初招降的羌族領俞龍珂)擊敗。

消息傳進開封城,反對派終於找到了機會,他們建議皇帝直接放棄河州,把所有佔領的土地都還回去,保持原樣不是很好嗎?真不知老混蛋他們當的是宋朝的官還是吐蕃的官?讀的是漢字的書還是藏的經?失落了200多年的大唐領土,就從此是外國的了?已搶回來了都要拱手送回去?

還好,現在主政的還是神宗皇帝,而不是未來那位‘女中堯舜’神宗他媽高後。皇帝命令王韶和一叫李憲的監星夜兼程趕回熙河,主持大局!李憲,宋史上的著名監終於登場!他本人甚至就決定了這場熙寧變法的成敗!而他收下的徒弟更是赫赫有名,該徒弟將創造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一項紀錄——監受封王爵!

這時,大宋朝君臣永恆的噩夢降臨了!契丹人在安靜了32年後,再一次在這最關鍵時刻跳出來搗鬼!

19日,遼道宗派來了一叫蕭禧的使者要求重新劃分兩國國境線。這是自32年前富弼出使遼國確定領土問題後,契丹人又一次提出的無理要求。貪心發作,和當年他父親遼興宗一樣,耶律洪基也想在宋朝佔些便宜,來顯示他是合格的強盜級皇帝。這裡順便說下:爲什麼皇帝們都喜歡做這種無賴一樣的事呢?其實平心說來,這不是罪惡。平民姓搶東西是犯罪,而皇帝搶東西卻是美德!

一塊“神功聖德碑”這碑嚴格說來,在生前沒搶到別國土地的、或喪失了自己國家土地的皇帝,都沒資格立!以這標準來衡量,大宋朝除趙匡胤、趙光義兄弟外,誰都沒資格立…當然宋徽宗趙佶是有資格的,如果他後來沒去北方旅遊的話…

宋神宗趙頊的畢生願望也就是在死後能有塊神功聖德碑,上面刻着他把燕雲16州、大理、交趾、河西、河套等原屬盛唐疆土的失地重新統統奪回!甚至還刻着他報了高祖父宗陛下的箭傷舊仇,消滅宿敵契丹…等等功跡。如能一一達成,相信神宗陛下必定會含笑九泉…

提起大遼國,這是趙頊的最大心病。他和以前5位宋朝皇帝都不同:

第一 英主篇西征東伐篇太子冊立篇榮耀三川篇僞楚登場篇北宋六賊篇上曲端貶職篇端平入洛篇真宗登基篇清算舊黨篇岳飛被罷篇文人之春篇仁宗廢后篇親征太原篇光宗被廢篇繼遷輝煌篇變天前奏篇風雨欲來篇安石登場篇號令天下篇貴妃薨逝篇南宋平叛篇北伐大勝篇戰局轉折篇恭帝出降篇世忠阻敵篇北國安定篇杭州行在篇川陝再戰篇外族內亂篇變法起始篇遼帝親征篇開封陷落篇兩路北伐篇變法前奏篇岳飛剿匪篇海上之盟篇變法前奏篇高宗禪位篇景炎流亡篇金軍退師篇南宋內政篇伯顏出兵篇李筠叛亂篇兵臨城下篇北宋六賊篇上趙昚皇子篇南宋內政篇南北開戰篇最大危機篇北伐前奏篇張浚回朝篇景炎內訌篇高宗禪位篇皇統和議篇北伐前奏篇親征太原篇仁宗駕崩篇澶淵前奏篇西夏轉折篇趙構逃跑篇師雄叛亂篇永樂築城篇天驕喪父篇布武崇文篇趙昀登場篇侂胄轉念篇彌遠之死篇狄青平叛篇西征前奏篇侂胄權臣篇風雨欲來篇三度爲相篇蒙古徵夏篇首輪北伐篇熙河前奏篇北漢亂象篇西軍勤王篇蒙古內鬥篇天驕喪父篇採石大捷篇寇準之死篇戰局轉折篇光宗無恥篇熙宗遇弒篇蘇軾回朝篇北伐開始篇岳飛北伐篇貴妃薨逝篇張浚勤王篇韓琦霸道篇孟昶暴斃篇王厚再戰篇秋後算賬篇彌遠之死篇宋夏開戰篇治理天下篇安石罷相篇熙寧大旱篇青苗新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