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之殤篇

馮道之殤篇

周顯德元年(954)6月3日,柴榮從太原撤兵,留下藥元福斷後。他本想找馮道來問問:太師,看朕可做得山否?可已沒讓柴榮去出氣的機會了。當日柴榮親征,留馮道主持爲郭威修陵一事,重病纏身加勞累過度,馮老仙已於4月17日一命嗚乎,魂遊西天了……五代中,感覺沒有人值得我下筆來爲他們寫挽篇,除了一君一臣。君是柴榮(王樸的將和柴榮的一起寫),臣便是馮道。那麼開始吧……

馮道字可道。取老子道德經開篇文“道可道,非常道”之意。生於唐中和2年(882)。在前一年,黃巢的起義軍攻入長安,唐僖宗倉惶幸蜀,從而拉開了五代亂世的序幕。唐昭宗年間,馮道出山了,在幽州節度使,自封燕帝的劉守光手下做參軍。估計馮道是很佩服唐太宗的,於是便想自己能噹噹魏徵。他時不時會給劉守光提各種意見。劉守光殺兄囚父,豈是能聽人勸的主?被馮道勸得大煩的劉守光將馮道投入了大獄,準備幾天後就送馮道上路,順便滿足他的願望,去地下伺候偉大的已死了的天可汗(由此可見,馮道此次勸柴榮不要出征,只不過是老夫聊發少年狂,重拾往日本性罷了)

死牢裡的馮道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難道向領導提意見,並積極的幫領導改正錯誤不是儒家所提倡的最高精神和任務嗎?孔子、孟子,還有很多的子,不是都那樣強調的嗎?後來劉守光兵敗了,馮道被後唐的軍隊帶到了太原。在太原監軍張承業手下找到一份差事。這時的馮道已經變了。從一個好爲人師的熱血青年變成了後世我們所熟知的那個長樂老。

來到太原的馮道時來運轉了。張承業將馮道舉薦給李存勖,等李存勖成了唐莊宗,馮道充翰林學士,歷任中書舍人,戶部侍郎。

後來馮道父親死了,馮道回去丁父憂。當官的是最怕這種事的。因一丁憂,官就丟了。等三年後再來,誰知天下變成什麼樣?可這卻是儒士必須遵守的,否則會被人家說你假道學。有無例外?有。除非皇帝下旨說你朝中重臣,離不開。只意思一下,守個兩三月回來幹活,謂之奪情。如後世的張居正一般。但張居正的奪情在他去世後被他的反對派上綱上線到一個滅絕天理人倫的高度。長樂老馮老仙可不想被後世人這樣罵自己不孝。另外馮道那會的官也的確沒做到皇上離不開的地步。於是史載:馮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後持衣囊追及之。半夜聽到消息,連衣服也不穿就走。馮道的確是個孝子。

3年後再回京,城頭已換大王旗,皇帝是唐明宗李嗣源了。於是馮老仙做上了他的第一任宰相。從此歷經唐、晉、遼、漢、週五個朝代,李嗣源、李從厚、李從珂、石敬瑭、石重貴、耶律德光、劉知遠、劉承祐、郭威、柴榮10個皇帝(加前面的劉守光、李存勖,共12個),馮道都在三公之列,不離權力中心。於是馮道相當受人妒嫉。妒嫉一深,就成鄙視了。

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912-981)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五代,知道五代爲臣的不容易,說法還算公道“道之履行,鬱然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但下面轉彎了,用了個然而“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爲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薛居正認爲老馮算不上忠臣。卻是忠不忠,可能馮道自己都不看重吧。

新五代史的歐陽修就沒這麼客氣了:馮道自號長樂老還洋洋得意,不但算不得忠臣,且是一臉皮厚,不知禮儀廉恥爲何物的傢伙。

到司馬光資治通鑑裡,馮道更不堪了“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此人道之大倫也”接着說:馮道雖有些品行還算不錯,但這一切都不足道了。爲什麼?你事奉這麼多皇帝朝代,大節上已虧損太多了。司馬光接着論忠臣:臣愚以爲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對國家要像對自己小家一樣盡心。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皇上有過錯要力諫。國家敗亡則要以死謝國。嘴上說,筆下寫。當然容易的很。司馬光也知人人以死殉國不現實,給指另一出路了:如國亡,不想死的,則必須要隱退。要麼在山林中老死。要實在想做官的,不要做朝中大臣,做個小官,像老子一樣隱於朝。不要管大事。最後司馬光開罵馮道了:馮大人,你受寵時名冠三師,權任首相。國家好時,你吃好穿好。等國家滅亡了,你馬上就圖苟全,迎新帝,勸進之事你經常領頭幹。皇帝是興亡接踵,而你馮大人是富貴自如,簡直是最大奸臣。唉。我聽着怎麼有些酸味啊?人家富貴自如,那是人家本事。

歐陽修、司馬光出生宋真宗澶淵之盟後,天下已平定。等他們做官時又幸運趕了上較開明的皇帝宋仁宗。且大宋是出了名的對文人好。所以他們這樣的聖人門徒、史學巨匠們纔有這閒心,有這雅志大唱皇上好,皇上棒,皇上好得呱呱叫。大叫皇恩浩蕩,我們要以死殉君殉國。

到元代,給資治通鑑作注的大學者胡三省對馮道加倍的義憤填膺“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不過真奇怪了,漢人在元代已是亡國之人了。爲什麼胡大學者還活着?廉恥何在?只因他不是宰相這樣的人臣之極,就可例外的活着?

清朝就更不得了了。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中把馮道罪行提高到了一前無古人的高度——馮道之惡浮於商紂王,其禍烈於盜跖矣!真不知馮道是怎樣傷害了他,也不知他有什麼資格去這樣評價馮道?

回到宋朝。歐陽修,司馬光們在大罵馮道無華夷之防,無人臣之節時,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後唐、後晉、後漢立爲正朔朝代。也就說邊罵馮道不該給夷人打工邊又承認夷人創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不知他們運用了什麼樣標準,站在了什麼樣立場?真是站着說話不腰痛,甚至是揣着明白說糊塗。

按他們理論,馮道早該死了。他應至少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的更換,他都該殉葬一次。尤其面對耶律德光時,他應橫眉戟指,大罵不絕,然後引頸向刀,爲民族留一千古佳話,給他們忠臣孝子的排列加上一號碼。至於當時中原百姓們嘛,自然也要像馮道學習了,都給皇帝殉葬。那是個至高無尚的光榮!

回到馮道本人。忠君,也要有可忠之君啊……唐莊宗,一就知聽戲唱K的皇帝。忠於他?那你得會唱戲。唐明宗好點,馮道也沒不忠唐明宗啊。到李從厚,太短了,做皇帝才個把月時間。馮道跟李從厚還沒樹立感情呢。也許李從厚也不記得馮道是何許人吧?所以也實在無法忠起來。後面李從珂跟石敬塘皇位更替,一個唐明宗半子,一個唐明宗義子。清官難斷家務事,還是皇族家務事,馮道管他幹什麼,誰做不都是你們自已人?而當耶律德光滅掉後晉,佔領汴梁,蹂躪中原時,已外放做官的馮道主動進京。可他絕不是來爭官做的,且馮道還有點怕耶律德光再抓他回遼國(石敬瑭賣國求榮時,需一個人出使契丹,表達誠意。這任務非馮道莫屬。馮道毫不猶豫——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這一句話讓馮道留下了千載罵名。現代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妙語連珠——好個奴才的奴才!馮道一去,就被耶律德光留住了。後來馮道裝可憐,將耶律德光的賞賜全買了炭。德光奇怪:你有收集炭的喜好嗎?馮道流淚:我不習慣北方冷天氣,只好多存些炭,免得凍死了。耶律德光於心不忍才放馮道回國)。馮道此次進京,只是在盡己之能做些救人的事。當時節度使將軍們都擋不了契丹人,讓耶律德光殺進中原。馮道自認在耶律德光心中還有些份量,他要救這些亂世中命賤如蟻的百姓們,請看他與耶律德光的對答:

光“你爲何來見我”道“無兵無城,怎敢不來”

光“你是何等老子(老傢伙)”道“無才無德,癡頑老子”這也成了後世儒家君子們對馮道口誅筆伐的資本。簡直就是胹顏事敵,毫無廉恥。

接下來這句話是重點。光“天下百姓如何救得”馮道一語救萬人“此時佛出亦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一語道破真諦:想當皇帝,就得留下這些百姓!只有這樣,百姓纔會要你這個皇帝!公道自在人心!不管後世人如何攻擊貶低馮道,當時因這一句話,中原百姓存活下來的數不勝數。當馮道死後出殯時,開封民衆自發組織列隊道旁,紙錢飛舞滿天,路旁樹葉都成了灰色。

所以說五代無明君可忠,但有一樣卻是可忠的。忠於人民!馮道在這方面幹得真是不錯。除了從異族皇帝手中救下無數百姓外,馮道將自己俸祿全部賑贈鄉里,自己長年住茅屋。將士們搶來美女要送給馮道一些,馮道堅決不要,實在推辭不了就另找房子養起來,爲她們尋找家人,送她們返鄉團聚。在爲父親守孝在家時,老仙親自躬耕田野。有鄉民因生病沒法種地時,他會在半夜悄悄替人種好。唐明宗的小康之朝,馮道用唐朝詩人聶夷中《傷田家》“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只照逃亡屋”來規勸皇上要居安思危,普施仁義。

馮道實在不算什麼儒家弟子。孔聖人叫人亂世隱。他沒隱:孔老師你別騙人了。你自個領着一大幫弟子四處求官,怎麼讓我們隱呢?於是馮道在五代這亂世中出了。且一出數十年沒下來過。估計孔子看了這春風得意的弟子也要妒忌吧。不屬儒家屬道家?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他偏字可道,追求說的出做的出的道理。非儒非道,也許跟墨家實用主義有些接近吧?

不管如何,馮老仙在顯德元年(954)4月17日這一天仙遊了。柴榮有些惆悵:我還想讓你看看我怎麼做唐太宗第二呢。但您老走得早,看不到了。也罷!等我真成唐太宗的那一天,再料紙告訴你吧。

趙韓鬥法篇陝西淪陷篇安石登場篇北宋亡國篇風捲殘雲篇惠卿強勢篇出兵南唐篇哲宗駕崩篇採石大捷篇免役新法篇宋金激戰篇趙禎之慟篇治河方案篇北遼內亂篇狄青罷官篇禪位前奏篇世忠北伐篇朝臣辯論篇世忠阻敵篇郾城之戰篇第一 重臣篇蒙哥登基篇熙宗遇弒篇天書降臨篇金軍退師篇城下之盟篇西征前奏篇釣魚之戰篇宋遼定盟篇趙構北上篇襄樊陷落篇永樂之戰篇舊黨罷免篇撻凜之死篇文人之春篇君子結黨篇大戰前奏篇天眷和議篇太后撤簾篇順昌前戰篇秦檜罷相篇風雨欲來篇宋金儲君篇二次南征篇岳飛被罷篇擅移皇陵篇姐妹相殘篇狄青升官篇拖雷借道篇襄樊戰起篇大戰前奏篇宋軍完勝篇榮耀三川篇神秘木牌篇童貫使遼篇仙人前戰篇同文之獄篇紹述紛爭篇趙盧鬥法篇德險之爭篇確立國本篇王厚再戰篇西征收尾篇平夏築城篇天驕喪父篇岳飛初戰篇擅移皇陵篇皇帝家事篇劉娥之死篇餘玠治蜀篇狄青升官篇孟昶暴斃篇李璮叛亂篇蘇氏遭難篇郭逵徵南篇耶律留哥篇侂胄權臣篇皇業肇基篇戰局轉折篇奔赴西北篇外族內亂篇哲宗親政篇襄樊被圍篇天眷和議篇天眷和議篇岳飛剿匪篇完顏登場篇初使契丹篇宋遼爭地篇大戰前奏篇遼後遭誣篇金國敗盟篇侂胄登場篇宗弼崩潰篇大金亡國篇澶州兵變篇寇準之死篇天聖七年篇金軍退師篇張浚亂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