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後,赴約。
衆人只是客套互相認識了一下。
劉明達的妻室還好,和劉明達結婚不過一年,兩人恩愛。但吳懷先和吳陳氏,兩人的模樣不怎麼和睦,吳陳氏模樣亦比白貴昔日所見,憔悴了許多。
吳陳氏,就是前清陳學政的女兒,在吳府文化沙龍的千金小姐。
談了一會趣事後。
果不其然。
吳懷先拐着彎的,想要巴結上白秀珠的哥哥白雄起。說是從南方茶園採摘的新鮮茶葉,難以運到秦省,過路官員吃拿卡要,所以想請白雄起幫一下這個小忙,事成之後,他願奉上三成的利潤。
三成的利潤不多,但這是一條商路的利潤。
能源源不斷的提供收益。
一次行商,少說白府能拿到上千枚銀元的孝敬。
白雄起如今在中樞的地位日益顯著,是正壇上的風流人物。大家都會賣上幾分面子。
事不多,收益高。
白秀珠心裡早有了準備,將此事答允了下來。
吳懷先也是個知數的,知道如果提出的要求太過分,不僅攀不上白府這條人脈,說不定連白貴這個引薦人都會得罪,所以在行事的時候,注意分寸。
這麼一看, 合則兩利, 似乎吳懷先自己就能搭上白雄起的這條人脈,或者說搭上其他人的人脈。
但其實,並不是這樣看的。
有時候你自以爲合適的交易……,比如求人幫忙做事, 事情結束後, 給予一定的報酬,又花費大價錢請客吃飯。
但實際上, 在受託人眼裡, 若非因爲有一定的關係牽扯,他都不會選擇去幫這個忙, 因爲給你的是友情價、市面價,在價錢之外, 給別人幫忙, 興許還會有一定的利益交換, 或者落下人情等等。
幫忙亦會擔上一定的風險。
所以除非必要,有權有地位的人, 不會輕易幫忙。
簡單一句話, 這種事情往往有價無市。
有錢, 都找不到門路!
這場宴會,就這樣匆匆而結。
事後。
劉明達替吳懷先道歉, 說是吳陳氏在宴會上“表現不佳”,希望白貴和白秀珠不要往心底去, 並且吳懷先又送給白貴和白秀珠了一些古玩字畫,以表歉意。
宴席上,衆人都其樂融融,只有吳陳氏鬧着彆扭, 確實不太好。
吳府雖說是商賈, 但也是知禮節的,故此前來致歉。
“懷先兄養了一個外室, 是揹着陳小姐養的。養外室也就罷了,但懷先兄養的是一個章臺人……”
“陳小姐是個不服輸的性子,比較認死理,這就和懷先兄對上了。”
“你也知道, 原先懷先兄就不怎麼中意陳小姐, 想着撮合你和陳小姐,陳小姐姿色有些平平……”
劉明達嘆了一口氣,解釋道。
他倒不認爲男子大丈夫養一個外室是什麼太大的錯事。
這時候,但凡有點本事, 有點身家的人,三妻四妾是等閒事。妻室即使知道了,鬧一會彆扭就完了,事後該怎麼過,還是怎麼過。
沒想到,吳陳氏雖不至於說將脾氣發泄到請客宴上,但這番態度,就是有些不分大小輕重緩急了。
“娶妻娶賢,娶妾娶色。”
“懷先兄怎麼連這點道理都不明白……”
白貴聽明白了劉明達所說,搖頭道。
章臺人,指的是青樓伎女。
秦國時期,曾在長安修建了一座章臺宮,史記《藺相如傳》中說“(秦昭襄王)章臺見相如。”後來詩人韓翃寫過一首詩,“章臺柳,章臺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
花須堪折直須折!
章臺人,就是文人對中意的青樓女子雅稱。
劉明達不好意思明說,吳懷先對這青樓女子有多麼癡情,只能以此暗喻。
不過……作爲朋友,他也不好介入此事。
畢竟夫妻打架牀尾和,不管是勸和勸分都是他這個朋友的不是。
但此刻,也不好一句話都不說。只能借劉明達之口,委婉的勸上一句。
再多的,他就不會繼續說了。
聞言,劉明達神色古怪,怔怔的看了一眼白貴。
說娶妻娶賢,他看白秀珠長的可不怎麼醜。
“當初是因爲陳學政……,所以吳夫人給懷先兄定了這門親事。”
“現在新聞版面上,不少人留學歸來都休了妻……”
劉明達提點白貴,說道。
這些破事,白貴總會知道,他們三人的情誼不用說,這點還不至於太過避諱。再說,現在給白貴說清楚一些,日後相處反倒會更加容易。
半遮半掩,說不定還會誤事。
另外,這一點事情,也着實算不上什麼家醜。說了,也就說了。白貴亦不算是外人。
“明達兄,我知道了。”
白貴心中瞭然,回道。
十年前,在參加吳府的文化沙龍時,吳懷先就想着撮合他和陳小姐。可見吳懷先對長相平平的陳小姐並無情意,事後出國,想要培養情意更牽扯不上了。
之所以吳夫人給吳懷先定下這門親事,和陳學政是秦省學政有很大關係。這個官職儘管只是五品官,但前途無量。若非是遜清沒了,陳學政說不定現在已經爲幾品大員,位高權重。
奔着利益而來的婚姻,原先還能靠世俗道德約束,可現在文人休妻的事情,屢有發生,尤其多見於留學歸來的這些留學生,陳小姐不是不知事的人,現在她孃家勢力萎縮,怎麼可能不擔心這種事情發生。
劉明達替吳懷先道完歉,又談了幾句話,徑直離開。
“我看陳姐姐還是挺好的……”
“吳懷先反倒是有些趨炎附勢。”
等劉明達走後不久,白秀珠說道。
劉明達沒有刻意避開白秀珠,畢竟道歉不可能只給白貴一人道歉。再說吳懷先和陳小姐兩人不合,已經是擺在檯面上的事情,再隱藏也沒必要。
“懷先兄性格是好的,只是……”
白貴頓了頓。
不知說什麼纔好。
說吳懷先趨炎附勢,那確實是有,比如在科舉時,他府試成爲府首之後,吳懷先對他的態度轉變很快,從淡淡疏離到迅速結交,但這也無可厚非,誰不曾趨炎附勢,那時他一個府首倒也未必多麼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