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飛當然知道這巴豆的厲害,這讓他想起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大名鼎鼎的清朝道光年間的欽差大臣、禁菸英雄林則徐。
1840年英國人在中國瘋狂推銷鴉片,道光皇帝決定派林則徐到廣州查禁鴉片,由此引發一場中英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林則徐被罷官,放逐新疆伊犁。在伊犁三年,他不辭勞苦,走遍天山南北,縱橫行程三萬裡,帶領當地軍民摳水源,挖通溝渠,在茫茫荒漠中開墾農田三萬七千餘頃。此時他已年逾六旬,體弱多病,自知來日不多,很有告老還鄉的意願。他的妻子曾寫詩希望“他日歸來事農圃”;他很表贊同,答詩說:“農圃耦耕他日願。”可是被朝廷賜官之後,他又受命先後出任陝甘總督、陝西巡撫和雲貴總督。他任雲貴總督期間,在處理民族問題上,不分回漢,一視同仁,使西南邊境很快安定下來。
1849年秋,林則徐以病情加劇,奏請開缺回鄉調治。在道光帝下旨準其病免後,他接旨卸任,離開昆明,從鎮遠“買舟順流而下,泛棹荊湘”,經長沙,向故鄉福州進發。
開放爲五口通商口岸後的福州,瘡痍滿目。林則徐親眼目睹外國侵略者和**的官府在這裡橫徵暴斂,他內心感到十分痛楚,加上患的疝氣下墜加重,他閉門謝客。
林則徐在文藻山的住宅,是一個三進的木結構房屋,屋前不遠有小河流過。還鄉後,他就寓居於此。寓所樓上,是他的藏書處,取名爲“雲左山房”,藏有他平生購置的書籍,其中有一部分是外文書報。在雲左山房裡,林則徐整日忙於整理自己一生著述的工作。但是不久,林則徐就從頹喪中振作起來,和友人們一起參加反對英人入城居住的鬥爭,同時還孜孜尋求抵禦外侮之策,不時和志同道合的親朋好友深加商討。他還經常和蔣熔、翁祖勳、林昌彝、劉存仁等人交遊於西湖,拜謁李綱祠,發起組織“湖上詩社”,撫今追昔,賦詩抒懷,表達愛國憤時的情思。
這時,中國發生了重大的動盪,在清朝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廣西,以破產農民爲主體的天地會起義興起。繼位的咸豐皇帝奕詝,爲了保住岌岌可危的寶座,決心全力對付烽煙四起的農民起義,併爲此下詔求賢。林則徐再次引起了統治集團的注目。
1850年11月1日,聖旨下到福州。林則徐因“臥病在籍”,這時才“始知廣西各屬有極應剿辦之‘匪徒’”。在他看來,解除清朝統治的“內憂外患”是他的職責,於是就不顧自己病體難支,當即帶着三子林聰彝和幕客劉存仁等,從福州火速趕赴廣西。
11月12日,林則徐晝夜兼程,來到漳州。這時他舊疾復發,疝氣下墜,行動不便,但他仍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勉勵自己,催促趕路。
16日,林則徐一行趕至廣東潮州,那裡的洋商聞訊後,十分懼怕這位當年虎門銷煙的清朝官員會東山再起,於是就用重金賄賂了他的廚師,在林則徐的早餐裡,放入了一種藥物巴豆,林則徐食後腹瀉不止,無法動身。然而,廣西告急的軍報紛沓而至,他認爲,“軍務孔極[12],力雖疲乏,不敢稍休”,便掙扎起程。但剛剛走到距潮州府城不遠的普寧縣城,就因病情加重、“昏暈難起”而停止前進。
22日凌晨,林則徐已處於彌留之際,他讓兒子林聰彝代筆,口述了一紙遺折,說:“未效一矢之勞,實切九原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