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出征誓師

餘額不足

“……上溯至先秦之時,塞外蠻族匈奴便已對我大好河山垂涎不已,時常起兵犯我邊境,我中原歷代好兒郎浴血奮戰,始終拒敵於長城之外。直至後漢末年,宦官弄權,誅殺邊境大將自毀長城,胡蠻才得以乘虛而入,中原百姓慘遭屠戮,千里荒無人煙,幸有我大趙太祖率兵起事,驅逐胡蠻……”

禁衛軍大校場的點將臺上,王老侯爺雖已年近古稀,但仍滿面紅光,中氣十足,臺下雖有近萬人,但他這一番誓師之辭人人聽得清清楚楚。天空依舊飄着細密的雪花,可整裝待發的八千將士個個如標槍般佇立,紋絲不動。面對這位北疆大營昔日的老統領,黑騎軍將士更是目露敬仰之色。論戰功,上任統領兵部尚書郭大人較之更勝一籌,但郭統領更偏重於謀略,在北疆將士心中,胯下火雲駒,手持丈八長矛挑落胡蠻十餘位猛將的王老統領是如同神一般的存在。

點將臺下搭着數排簡易帳篷,是爲前來送行的朝中百官而設。方令信坐在一帳篷中,盯着王老侯爺凝思不語。

一旁的刑部尚書方令白口中嘖嘖有聲:“許久不見王老侯爺,沒想到他仍是老當益壯。滿朝文武也只有楚名棠能請得動他了。”

方令信緩緩說道:“王家世代不求顯赫於朝堂,但始終執掌大趙近半兵權,在軍中威望無以倫比,相較而言,實力猶勝楚家。楚名棠想必也已明白此處,近年來一心想爲南線大營統領王明遠尋找一尚書之空缺,好將副統領楚洛水扶正。此番又讓其幼子領兵赴北疆,看來是想打北疆大營的主意了。”

方令白笑道:“大哥過慮了,那楚名棠幼子纔多大年紀,在京中多年,除了一次救駕有功外,從無驚人之舉,亂七八糟的事倒有一大堆,娶妾卻行正妻之禮,與敏公主之事更是成了京城的笑談。想那北疆大營將領歷來桀驁不馴,他去了掀不起什麼風浪。”

方令信冷聲道:“小小年紀便懂得如何僞裝纔是最爲可怕之事。如今想來,爲兄的擔憂恐怕不假。此番楚名棠不顧楚方兩家聯姻之誼,將中誠逐出南線,想必是發覺了中誠與其長子結交之事,看來當年將其二子外放出京確實並非是爲歷練,而是一心要廢長立幼。據中誠所言,楚家長子楚軒政績名聲在外,其才能較己毫不遜色,可楚名棠卻仍執意如此,他既是對其幼子如此看重,定有他的道理。”

方令信指指案上的錦書,道:“你看這份議程,此次八千將士出征誓師一改以往呆板簡陋之風,有着諸多新舉措,不少可稱爲異想天開之舉,直叫爲兄歎爲觀止。雖說楚名棠自承是他所提議,可爲兄覺得與其行事之風根本不符,定是其幼子爲之出謀劃策。”

方令白猶豫道:“大哥,有一事小弟不知當講不當講。”

方令信看了他一眼,道:“你我兄弟還顧忌什麼,有話儘可直言。”

“京城近日傳言楚郭兩家已有聯姻之意,楚名棠此番又將中誠逐出南線,看來對我方家已有戒心。小弟聽聞此次誓師籌備,欣兒從中亦大力相助。大哥,她畢竟是楚名棠之女,我們方家有些事還是避開她爲好。”

方令信微微一笑,道:“二弟,爲兄心中有數。不過楚名棠似顧忌欣兒,尚未對其說起中誠之事,你我暫且亦不必告知她,也許反可知曉些楚家之事。”

方令白若有所悟,問道:“大哥已經知曉了楚家何事?”

方令信笑道:“楚名棠不是有個新玩意叫什麼戲劇,你我坐等看好戲吧。”

此時王老侯爺已經走下點將臺,馮遠之父兵部令吏馮奕徵正在臺上訴說着自己聽聞北疆突厥來犯,斟酌再三仍決意送子從軍之事。

“……諸位大人,下官雖只是一介小吏,但亦知家國何爲重,有國方有家;有家無國,則家亦難長存,下官寧可棄小家而顧大國,故毅然將小兒送往北疆,並教導他毋以小家爲念,在沙場之上奮勇殺敵以報皇恩,縱使青山埋忠骨,但浩然之氣亦永存世間……”說到動情之處,馮奕徵已是眼眶微紅。

臺下馮遠只聽得汗流浹背,旁邊許唯義亦駭然失笑:“馮遠,你家老頭兒也太狠了吧,這不是在咒你嗎?真是怪了,前幾日我還曾聽你說令尊寧可打斷你的腿,也不准許你去北疆,此時聽來反倒似令尊驅你北上,你卻頗爲勉強?”

馮遠氣急敗壞地說道:“這定是楚將軍改動的,昨日我送往楚府的那份根本不是這般寫的。”

許唯義笑道:“休得狡辯,依我看令尊之言更爲可信。”

馮遠冷笑道:“別急着取笑我,下一個便是令尊登臺了,看看他如何說吧。”

許唯義一呆,頓時也擔心起來。

正中的帳篷內,趙茗不住地點頭,道:“這馮奕徵官職不高,卻是個深明大義之人,若我大趙官員盡像他這般,何愁天下不平。”趙王病重,全賴葉門的聖藥支撐着性命,清醒之餘下了道旨意,由長公主監國。朝中一些大臣雖對女子監國有些不滿,但有楚名棠和郭懷大力支持,方令信又不置可否,也無人敢出頭反對。

趙茗對趙敏笑道:“先前姑姑還覺得此次誓師頗有些胡鬧之意,如今看來,那楚錚所做的確不錯。”

趙敏強笑道:“他這人向來如此,花樣百出,誰都捉摸不透。”

趙茗看着趙敏日漸消瘦的小臉,不覺有些心疼,暗想這段時日這侄女連遭兄長喪命、父親病危之難,如今唯一心愛之人又要遠赴北疆,不知何時才能再見,也確是難爲她了。

趙茗勸道:“敏兒,以楚錚的武功,既便是在千軍萬馬之中,自保之力還是有的,何況他是帶兵將領,身處險境的時候絕不會多,你還是將心放寬些,不必爲他擔心。”

趙敏臉一紅,道:“姑姑,侄女哪是爲他擔心了。”

“到這時候了還嘴硬,”趙茗笑道,“要不姑姑將他叫來與你話別?”

趙敏搖頭道:“此次出征他乃領軍之人,自應站在點將臺下衆將士之首,若是躲到了帳篷裡,未免太不成體統了。”

大內總管連奇走了進來,躬身道:“啓稟長公主,太尉大人和兵部尚書郭大人求見。”

“有請。”

楚名棠和郭懷走進帳篷,見過了趙茗,楚名棠道:“長公主,稍後請移駕大校場議事堂,此番誓師後半程在此舉行。”

趙茗笑道:“楚大人,這誓師尚進行了一半,已讓本宮覺得新奇不已,爲何還要移駕議事堂中?”

楚名棠笑着答道:“長公主,請恕臣暫且不答,等到了議事堂內再爲長公主釋疑。”楚錚將誓師大會轉到議事堂內也是無奈之舉,大校場極爲空曠,除了伍紹一外,紫兒和張得利夫婦等都是文弱之人,這時代又沒有任何擴音設備,臺下之人若連戲中說些什麼都聽不甚清,費盡心思排這部戲已無太大意義。

趙茗笑道:“楚大人如此說,倒讓本宮更爲好奇了。罷了,待到了議事堂再向楚大人討教。”

趙茗看了郭懷一眼,道:“郭大人似有何心事啊?”

郭懷自入帳便黑着臉一言不發,連趙茗都看出不對來了。此時聞趙茗出言相詢,郭懷一咧嘴想笑一下,可發現實在笑不出來,道:“微臣無事,只是……只是……”

楚名棠接口道:“啓稟長公主,郭大人今日只說了一句話,說臣欺他太甚。”

郭懷一聲暴喝:“楚名棠!”

這一聲如晴天霹靂一般,把點將臺上許唯義之父嚇了一大跳,稿子一時也背不下去了。朝中大臣一聽居然有人敢直呼太尉大人之名,無不詫異,連方令信也從帳篷中探出頭來向這邊張望着。

看了會兒,方令信笑道:“定是郭石頭又發癲了,此人真是一根筋通到底了,不懂人情世故,也不想想如今皇上病重,若不是楚名棠顧念舊情,他能保得這兵部尚書之位嗎。”

方令白嘆道:“是啊,正因如此,令明只能再當幾年西線大營統領了。”

方令信卻道:“這般也好。郭懷若真不當這兵部尚書了,楚名棠保舉的定是南線大營的王明遠,雖說令明論資歷才幹均在王明遠之上,但楚王兩家合力,我方家勝算渺茫,何況此時也不是與楚家角力的時候。郭石頭向來公事公辦,任何人情面都不給,自然亦不受楚名棠擺佈,有他在,我們方家還能少些被掣肘。”

帳內楚名棠卻氣定神閒,道:“郭大人,正好長公主在此,你我兩家之事就請長公主爲之評評理。”

趙茗不解道:“你二人昔日情同手足,今日是怎麼了?”

楚名棠躬身道:“啓稟長公主,當年微臣三子原兒與郭大人之女曾指腹爲婚,前幾年因種種緣由此事耽擱了下來,前日微臣又重提此事,郭大人百般推諉,甚至出言刁難,說他女兒要嫁的並非原兒,而是我家錚兒。”

大小兩位公主的臉色同時陰沉了下來,趙茗冷聲說道:“郭懷,此事當真?”

郭懷黑臉急速轉紅,辯解道:“長公主,微臣並非此意……”

楚名棠打斷道:“那郭大人可曾說過此言?”

郭懷點點頭,道:“說是說過,但……”

楚名棠繼續說道:“昨日微臣夫人前去郭府拜訪郭夫人,郭夫人亦甚爲贊同原兒與她家穎兒之事,唯有郭懷不知有何居心,拒不認同此門親事。長公主,大丈夫一言,駟馬難追,微臣之子原兒至今未娶便是謹守此約,請長公主爲我楚家主持公道。”

趙茗道:“此門親事本宮也曾略有耳聞,郭懷,你究竟爲何緣故強拒此事?”

郭懷恨恨說道:“道不同不相爲謀,我家穎兒絕不嫁於楚家。”

楚名棠淡淡說道:“郭大人,此言作何解,你我同殿爲臣,共爲大趙效力,何來道不同了?今日請郭大人說個清楚。”

趙茗隱約明白了郭懷的意思,不由有些猶豫不決,郭懷對皇家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他不願與楚家結親自有他的道理。不過趙茗想了想,無論楊秋兒腹中子繼承大統還是趙應登基,必需大力依仗的是楚名棠而非郭懷,何況只是一門兒女親事,三大世家歷代姻親難道還少了,該爭鬥的時候仍爭得頭破血流,郭懷又何必在此事上與楚名棠爲難。

“郭兄,這就是你的不是了,”趙茗說道,“媒妁之約豈可輕易反悔。我大趙正處危難之際,需滿朝文武齊心協力共渡難關,何來道不同這一說?楚兄放心,此門親事本宮亦是樂見其成,到時本宮還要到二位兄長府上喝杯喜酒。”

郭懷急道:“長公主……”

趙茗不豫道:“郭兄,當年我們三人雖未義結金蘭,但情同兄妹,郭兄之女如同敏兒一般亦是本宮侄女,明日讓令愛進宮來,本宮問問她,若她對此事亦無異議,郭兄何必再阻攔此事呢?”

楚名棠拱手道:“多謝長公主。”

趙茗笑道:“楚兄何必多禮。時辰也差不多了,本宮這便擺駕議事堂。”

出了帳篷,郭懷跟在楚名棠身後,小聲道:“楚名棠,就是長公主從中助你,此事也沒這麼容易。”

楚名棠頭也不回,道:“郭懷,休要不知好歹,朝廷三公之一——司徒這閒職已經空缺多年,方令信已數次舉薦你,想爲其堂弟方令明騰出兵部尚書之位,你莫不是真想提上這一職吧?”

郭懷怒道:“你此言何意?”

楚名棠停下腳步,道:“我只想告誡於你,如今不同於往日,長公主畢竟只是一介女子,豈能與皇上相提並論,你可要好自爲之了。”說完,楚名棠便快步離去,只留下郭懷在那邊愣愣地站着。

校場議事堂平日看起來是個頗大的所在,但今天來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八千出征將士只進來了不到八百人。即便如此,除了兩位公主所坐之處尚留有較大餘地外,連幾位尚書都與百官擠到了一處,方令白等人坐下後均是紛紛皺眉。

議事堂的佈置也給楚錚改造得面目全非,這讓仍掌管禁衛軍事務的副統領趙無忌看了連哭的心都有。原先他所坐之處搭起了戲臺,臺下挖了個近十丈方圓的大坑,由於時間緊迫也來不急再做何修飾,只將四周用鏟子拍平了鋪上綢緞了事。

二十餘個飄香閣的小樂師就坐在其內,楚錚蹲在衆丫頭前面總結性地說道:“好了,記住我方纔所說的,你們的天地就在這方圓十丈之內,不要爲雜事所擾,外面所來的人不過是些朝廷低級官員,又不是什麼大人物,不必放在心上。這兩天你們已將新曲練得很嫺熟了,就仍當是在府內練習吧,就算出了什麼小差錯本公子亦不會怪罪你們,聽明白了?”

小丫頭們點了點頭。

楚錚心中嘆了口氣,事到臨頭,自己反而有些擔心起來,畢竟只合練了不過四五次,而且遠非毫無瑕疵,不過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自己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楚錚爬出坑外,不經意間看見趙敏偷偷向自己招手,便走了過去,先向趙茗行禮道:“末將楚錚參見長公主。”

趙茗冷聲道:“這幾日你在做什麼,也不來宮中陪陪敏兒?”

楚錚叫苦道:“啓稟長公主,末將這兩天在府中忙得暈天黑地,實在無暇進宮,而且末將也請姑姑琳妃娘娘向敏公主稟明瞭詳情。”

忽聽一人呵呵笑道:“長公主請勿怪,這小子就要出征了,連老臣府上都未到過一次,看來確是所操勞之事甚多。”

楚錚對來人長揖到地:“孫兒參見外公。”來的正是靖北侯王烈。

面對王烈,趙茗也不敢怠慢,起身道:“老侯爺風采不減當年,真是我大趙之福。”

王烈嘆道:“老臣已經老了,早已不復當年之勇,以後就看這些少年了。錚兒,此去北疆,在外公的舊部面前切不可辱沒了外公的顏面,知道麼?”

楚錚答道:“孫兒遵命。”

趙茗請王烈在左側坐下,看了看四周笑道:“老侯爺,此次誓師大會開了大趙之先河,想必令孫定是在其中出了不少主意,想楚大人平日公務繁忙,恐怕難以顧得如此周全。”

楚錚謙虛不已:“啓稟長公主,末將只是在一旁打打下手罷了。”

王烈卻嘆道:“這小娃兒就是太過聰明瞭,老臣反倒有些放心不下。智者常易瞻前顧後,難下決斷,此乃兵家大忌。郭懷郭大人此次任命錚兒爲北疆大營參將,想必也是看到了此處。”

趙茗不解道:“老侯爺,當年諸葛相國亦是智名冠絕天下,不是仍助後漢太宗平定了天下嗎?”

王烈猶豫了一下,道:“錚兒如何能與諸葛相國相提並論,諸葛相國乃大軍統帥,總攬大局,故應面面俱到,若讓他單獨領一路兵馬,未必就勝過當時其帳下的幾位名將。”

王烈說得較爲含糊,趙茗對領兵之道亦並不精通,聽得迷迷糊糊的,一時不知從何問起,只好作罷。

趙敏見楚錚臉上略帶塵土,從袖中抽出一方絲巾屈指向楚錚彈去。那絲巾輕若無物,即使一壯漢奮盡全力恐怕也擲不出一丈之遙,可趙敏一指之力,那絲巾在空中毫不停頓直飛入楚錚袖中。

楚錚取出絲巾,豎起姆指以示誇獎趙敏武功之高,趙敏卻不領情,輕哼一聲看向了別處。

王烈與趙茗見這對小兒女之狀,不由莞爾。

楚名棠與方令信此時也走了過來,見過趙茗後在右側就座。楚名棠見楚錚也在此地,皺眉道:“你既身爲出征領軍將領,還不速速入列。”

楚錚正想告退,趙茗卻道:“太尉大人,就讓楚錚留在此地吧,本宮稍後還有話問他。”

楚家父子相視一眼,臉上均微有異色。

趙茗並未察覺,對楚錚笑道:“本宮與令尊乃舊日好友,也可叫你錚兒。錚兒,在王老侯爺這邊坐下吧。”

楚錚無奈地應了聲是。

沒過多久,成奉之走到戲臺之上,輕咳一聲,臺下漸漸安靜下來。

“諸位大人,”成奉之向朝廷百官巡視一眼,“此番八千將士赴北疆之誓師大會進程已大半,祭拜天地、將士盟誓乃往日慣例,新增之王老侯爺對出征將士祝辭,慷慨激昂,極爲鼓舞我軍士氣,馮大人和許大人深明大義,爲使中原不再遭受當年胡蠻蹂躪之苦,毅然送子從軍,更是值得讚許。唯餘此最後一項,是將一個世家子弟聽聞北疆胡蠻來犯,告別家中雙親和已有身孕之妻自願奔赴北疆之事,用一前古未有之方式呈現於諸位大人面前。可其中頗有不合世俗禮儀之處,太尉大人對此亦是舉棋不定,不知是否該將之示予諸位大人觀看。昨夜太尉大人召集本官及六部多位官員反覆看了數遍,深感其中尚有不少值得稱道之處,故今日請長公主、敏公主屈尊,及各位大人到大校場議事堂,對此加以評判。請諸位大人及出征將士肅靜,若對其有何異議,儘可在事後提出,其間不得出言相擾。”

成奉之說完便退了下去。四周燈火突然黯淡下來,只有半丈高的戲臺周圍仍是燈火通明。

忽聞一陣短促的琵琶聲如驚雷乍空,卻又戛然而止,屏息片刻後相同的曲調又重複了三四次,琵琶聲愈顯急促,漸漸地變得細密綿長,如同雪夜成千上萬的士兵躡步而行。隨後曲聲又舒緩下來,傾刻間又幾記重弦,似是軍士們刀齊出鞘,萬箭齊張,一股肅殺之氣撲面而來……

衆人正聽得血脈賁張之際,琵琶聲卻漸漸隱去,取而代之的是清雅的古箏之聲,淡淡地帶着幾分憂愁,只見一盛裝女子翩然登臺,正是紫兒出場了。

王烈吁了口氣,輕聲問道:“名棠,方纔所奏是何曲子,如同大軍夜行征戰,老夫怎麼從未聽過?”

楚名棠看了楚錚一眼,道:“此乃十面埋伏之曲,是一民間老者根據當年楚漢垓下之戰所創,只可惜此人譜下此曲後不久便因病而逝,錚兒前些時日南下偶然發現此曲譜,便從其後人手中購得。”

趙茗說道:“令郎可說是做了件好事,此曲日後定可成爲傳世之作,似本宮這般只粗通韻律之人亦聽得沉醉不已。”

楚錚難得聽趙茗誇獎自己,不覺汗顏。他原本正爲戲中配樂少而頭疼,蘇巧彤偷偷地塞給他一本曲譜,楚錚對宮商角徵語這套基本一竅不通,便扔給了那幫小丫頭,小丫頭們照着譜子一彈他嚇了一跳,這曲子怎麼這麼耳熟?雖然叫不出名字來,但絕對是前世所聽過的,便跑去追問蘇巧彤,這才得知是前世十大古曲之一的《十面埋伏》。楚錚奇了,這女子怎麼連這都精通?蘇巧彤沒好氣地告訴楚錚她前世小時候,上海的學生至少要上四五個興趣班,她父母也爲她報了好幾個,但只有琵琶斷斷續續地堅持了下來,《十面埋伏》是琵琶古曲中的巔峰之作,學琵琶的人即使彈不下來,聽也聽得耳朵生繭了。

這邊王烈也點頭道:“不錯,那老者定是昔日從身軍中,否則斷然寫不出此曲。不過老夫聽來怎麼覺得似未曾完結,只聽到了大軍行軍佈陣,戰事尚未開始便已結束,這是何故?”

楚錚笑道:“外公明鑑,方纔只是此曲的小半部分,是爲配合戲中劇情而奏。外公若要聽整曲,過幾日可讓這些樂師到府中演奏。”

此時伍紹一也已登場,左側禁衛軍所坐之處頓時傳來一陣騷動聲。楚錚站起身來,對着幾個不安分之人怒目而視,許唯義和馮遠等人領教楚錚的手段也不是一次了,況且朝中重臣盡在此地,也不敢放肆,都低下頭去不再出聲。

楚錚坐了下來。臺上紫兒輕唱着因爲夫婿出征而生髮的擔憂之情,她在飄香閣多年,歌舞功底極爲渾厚,在臺上揮灑自如,舞姿曼妙,歌聲婉轉動聽,扣人心絃。趙敏聽着聽着,不覺被勾起了心事,看了楚錚一眼,頭不由得低了下去。

楚錚卻並未在意,他正關注着戲臺之上,心中感嘆:沒辦法,趕場啊,若是時間充裕些的話,絕不會挑這伍紹一,“試鏡”時就把他給咔嚓了,只會說不會唱,讓他隨着紫兒起舞更是不如殺了他來得省事。

忽聞琵琶聲又起,似是軍中擂鼓催促將士即將出徵,伍紹一面露訣別之意,向紫兒長揖一禮轉身欲離去,紫兒急急拉住他衣袖,哀怨地唱道:“君可知那無定河邊枯骨,猶是千里深閨夢中人……”

這些正是楚錚所寫,聽到此處,他不由愧然垂首,心中默唸道:這是改編,不是抄襲,是改編,不是抄襲……

一旁趙茗聳然動容,道:“此言真可謂入木三分,道盡了戰事殘忍之處,只是,”趙茗聲音放低了些,“楚大人,出征前說這般話會否有折士氣?”

楚名棠微微一笑:“請長公主看下去便知。”

趙茗白了他一眼,楚家父子怎麼都這麼喜歡故弄玄虛。

臺上伍紹一滿臉肅容,唱出了他在戲中唯一的一段唱詞:“……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後漢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願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河山,朝天闕。”唯有此段,伍紹一纔不覺得有絲毫尷尬,真正道出了他的心聲。

黑騎軍與禁衛軍將士再也顧不得了,喝彩聲如雷,不少軍士竟忘形地站了起來,他們之中雖大都不通文墨,但此段《滿江紅》通俗易懂,只感熱血沸騰。朝中大臣們亦不住點頭,有幾人更是讚歎道:“壯哉,壯哉!”

楚錚吁了口氣,暗道:蘇丫頭這才叫抄襲,不過岳飛的《滿江紅》放在此處確是再合適不過了。

按劇本接下來應是紫兒來唱了,可此時議事堂內人聲鼎沸,紫兒唱了一句連自己都聽不清是什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無助地向楚錚看去。

楚錚向趙茗告罪一聲,走到將士們面前道:“都坐下,此戲尚未完結,你們這般讓臺上之人如何繼續?”

成奉之也走到這邊道:“各位將士稍安毋躁,當朝長公主殿下亦在此地,不可失了禮數。”

在兩人的安撫下,將士們終於又坐了下來,楚錚並未回到王老侯爺身邊,卻悄悄來到朝廷百官的身後,靜靜地站着。

戲臺之上紫兒似已被伍紹一說服,正卿卿話別,突然一個鬚髮皆白的官員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衆人都認識這老者,乃當朝禮部尚書韋驊韋大人,只見他指着戲臺上罵道:“豈有此理……”

楚錚屈指一彈,早已扣在手心的一枚泥丸倏地飛出,正打中那老者背心,韋驊登時一口氣接不上來,癱倒在椅上大聲咳嗽着。

泥丸破空之聲極輕,卻瞞不過趙茗。趙茗心頭一凜,此地竟有如此高手?轉過身向楚錚所站之處望去,見是他,趙茗頓時釋然,隨即柳眉一豎,以眼神示意楚錚過來。

楚錚視若未見,兩眼茫然地四下轉了一圈,又走到禁衛軍中坐下了。

趙茗只恨得牙癢癢的,但限於身份又不能起身將這小子拎過來暴打一通,還好聽韋驊咳嗽聲只是一時氣血不暢並無大礙,否則非扒了這小子的皮不可。

楚錚此時也滿手是汗,楚名棠早已料到朝中那羣儒生定會對男女同臺不滿,特別是這禮部尚書韋驊,此人乃當世大儒,任尚書之職已近二十年,與柳輕如的外公範孝同齊名,曾深得趙王器重,只因爲人較爲古板,當年楚天放和王烈略施小計便把他玩得團團轉,從不將他放在心上。趙王看在眼裡,深感此人不可倚重,便只讓他管好禮部那一畝三分地,別的也不用他操心了。楚名棠升任太尉後,韋驊已步入暮年,更不是他的對手,被楚系官員羞辱過幾次後,韋驊亦有了些自知之明,皇上都已無能爲力,自己也就不再操這心了。

不過今日這戲劇卻是觸及了韋驊的底線,他越看越是惱怒,身旁一名方家的官員又向他嘀咕了幾句,韋驊終於忍不住站了起來。不料楚名棠早有準備,叮囑楚錚定不能讓此人在其間擾亂,這可苦了楚錚,爲了瞞過趙茗耳目,費盡心思特地挑了泥丸來用,沒想到還是沒瞞過去。

怕什麼,楚錚突然挺直了腰桿,老子過了午時便要出征了,又沒真傷了韋驊,老姑婆再怎麼樣也不能誤了大軍的行程吧,況且此事還可往父親身上推。

四周突然喝彩聲雷動,此戲已經結束了。楚錚心有旁鶩之下,連隨後伍紹一與雙親話別這段都未曾注意,不過看將士們的神情,應該沒出什麼差錯。

這邊楚名棠起身對趙茗施禮道:“長公主,出征誓師已經完結,請長公主示下。”

趙茗搖搖頭道:“本宮一介女子,對行伍之事不甚了了,一切由相國大人和太尉大人做主便可。”趙茗心中冷笑:真的完結了麼,方纔楚錚偷襲韋驊,楚名棠定脫不了干係,也許這纔剛剛開始。

楚名棠又向方令信拱手道:“相國大人?”

方令信笑道:“此次誓師原定便由名棠兄做主,名棠兄請便。”

楚名棠告罪一聲,緩步走上戲臺,向臺下掃視了一眼,議事堂內頓時鴉雀無聲。

“諸位大人,此番誓師較之以往隆重許多,前後已有兩個時辰之久,”楚名棠說道,“諸位想必對此都感到有些奇怪,況且今日議事堂內又安排得這般擁擠,這是爲何?”

楚名棠指指兩側坐着的出征將士:“照理來說,這些軍士論職位根本不應與諸位大人同坐,可本相卻將他們都請來了,不錯,是‘請’字,且覺得請得少了,若不是限於場地,本相恨不得將這八千將士盡數請入議事堂。慚愧啊,本相之前亦曾任過邊疆大營的統領,可那時心中所思盡是如何建功立業,直至今日,尚因自家孩兒領軍出征,始關注起邊疆大營的真實情形。在座的各位大人均官居四品以上,除了王老侯爺和兵部的幾位,其餘都是文職出身,且大都出自名門世家,平日稍加商議略一動筆,談笑間便可將數萬乃至數十萬大軍徵至沙場與敵廝殺。傷亡個數百數千在本相和各位大人眼中,只不過是個數字而已,根本不值一提。可有幾人知道,我大趙立朝近兩百年以來,各大營共有多少軍士傷亡?”

“兵部令吏馮大人,你可知曉?”楚名棠問道。

馮奕徵躬身道:“回太尉大人,歷年來我朝北疆將士傷亡九十四萬,其餘與西秦交戰傷亡二十一萬,與南齊交戰傷亡七萬,共折損將士一百二十二萬。”

臺下登時傳來陣陣低呼聲,楚名棠點點頭:“嗯,一百二十二萬,按現在的軍力看,我朝三大邊疆大營合計不過六十萬,歷朝以來竟已折損了兩倍有餘。這些都是我大趙的好兒郎啊,若不是這些將士,我大趙豈能至今仍安然無恙,尤其是北疆大營,已有近百萬將士的熱血灑遍塞外草原大漠,使胡蠻再也未曾踏入中原半步。”

楚名棠忽對臺下說道:“刑部令吏謝大人,從你左側任意挑選一名黑騎軍將士,到本相這邊來。”

那姓謝的官員不明其意,便隨意指定一人。那軍士不敢怠慢,一路小跑來到楚名棠面前,單膝及地,道:“卑職黑騎軍都尉古三郎參見太尉大人。”

“古都尉請起,”楚名棠說道,“貴庚幾何?”

古三郎一臉茫然,楚名棠只好改口道:“古都尉今年多大了?”

古三郎忙答道:“卑職三十有二。”

“從軍幾年了?”

“回太尉大人,卑職在軍中已經十六年。”

“十六年?”楚名棠想了想道,“本相似記得那年胡蠻大兵壓境,北疆大營傷亡較大,朝廷急徵五萬新兵,古都尉可是那時入伍?”

古三郎黯然道:“正是。那年卑職同村共有七人去了北疆,可活下來的只有卑職一人。”

楚名棠忽道:“古都尉,將盔甲及外衣解下。”

古三郎有些猶豫,周寒安走上前來,低聲道:“發什麼愣,沒聽到太尉大人之命嗎?”

周寒安雖已不在黑騎軍,但餘威仍在,古三郎乖乖地將盔甲和外衣解了下來。周寒安伸手將其上身小衣撩開,只見其背後前胸傷痕累累,有幾道傷痕呈烏黑色,皮肉外綻,甚是可怖。

楚名棠問道:“古都尉,你可知自身傷勢有幾處?”

古三郎想了想,道:“軍中同僚曾幫卑職數過,大概有二十餘處。”

“那你可還記得自從軍以來,共參與過多少戰事?”

古三郎不由撓了撓頭:“卑職實在記不得了。”

楚名棠雙眉一揚,高聲道:“兵部尚書郭大人何在?”

郭懷站起身來:“下官在。”

“古三郎從軍已有十六年,其中六年應是在郭大人麾下,你可知當年共有多少戰事?”

郭懷肅然道:“那六年正是與胡蠻激戰正酣之際,萬人以上戰事就有八十餘起,古三郎既是隸屬黑騎軍,至少應參與過半,其他小戰不計其數。”

楚名棠道:“那稱古三郎身經百戰應不爲過吧。”

“絕不爲過。”

楚名棠頷首道:“說來我朝歷代名將輩出,郭大人便是其中翹楚,十餘年前更是統領北疆大營,出塞追逐近千里,斬下胡蠻單于之首級。可是郭大人,若你麾下並非是古三郎這般身經百戰的北疆軍士,而換成南齊士兵,你可有制勝把握?”

郭懷斷然道:“決計沒有。將領縱使有通天之能,麾下若無誓死效命的勇猛軍士,亦只能束手待斃。”

“說得好!諸位大人,似古三郎等軍士纔是我大趙之基石,可這般軍士豈是輕易可得,需歷經百戰錘鍊,如古三郎,同村七人僅他一人倖存,如此精銳之將士,我等豈能等閒視之。”楚名棠沉聲說道,“如今胡蠻雖除,卻又有突厥來犯,今日這八千將士將要再赴北疆,正如方纔戲中所言:古來征戰幾人回。本相認爲,似這等將士,給予再高的禮遇亦不爲過!”

古三郎雙脣顫抖,忽拜伏於地,哽咽道:“卑職替北疆大營所有死難兄弟謝過太尉大人,有太尉大人這番話,死去的弟兄泉下若有知,一定可以瞑目了。”

“古都尉請起,”楚名棠將古三郎扶起,又道,“另,本相在此祝古都尉及所有將士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黑騎軍和禁衛軍將士齊起身,鋥地拔出腰間佩刀,大吼道:“誓死殺敵,護我大趙!”

楚名棠命周寒安將古三郎帶下臺,並示意將士坐下,正待再言,一個沙啞的聲音說道:“太尉大人,將士們忠君報國之心確是可嘉,可老夫有一事不解,請太尉大人釋疑。”此人正是禮部尚書韋驊,楚錚知他年老體弱,怕真傷了他,勁力便使得小了些。韋驊漸漸緩過氣來,他平日就有這胸悶氣急的毛病,倒也並未懷疑有人暗算。

楚名棠微微拱手:“韋大人請說。”

韋驊說道:“從古至今,還尚未有過男女在光天化日之下卿卿我我。孟子云: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叔援手於嫂溺尚是權宜之計,太尉大人亦是飽讀詩書之人,難道連這也不知麼?”

楚名棠一笑,說道:“韋大人引經論道確是有理有據,但孟子隨後亦曾雲: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此番三千禁衛軍將士不圖京城榮華富貴,請命出征北疆,實是極爲難得之事,況且其中不少家中已有妻兒,正如戲中所演,這些將士告別雙親妻兒,別無所圖,只爲我大趙江山。本相原本亦覺得此戲頗有不合世俗禮儀之處,可今日觀這些出征將士所感,本相認爲能將禁衛軍將士此番壯舉告知於天下,禮教略有不足亦不過是小節而已。”

禮部侍郎楚名南起身道:“太尉大人說的極是,方纔戲中所言實是道出了將士之心聲,我等雖手無縛雞之力,聞言亦感受到其豪邁之情,若能將此戲傳遍大趙境內,朝野上下定能協力齊心,共御外敵。”

楚系與王系的官員紛紛出言附和,韋驊的幾個門生則站出來駁斥,郭懷見自己的兒子郭樸亦在其中,不由眉頭緊鎖。

韋驊不爲旁人所動,道:“太尉大人,方纔臺上那對男女平日素不相識,竟在朝廷百官面前以夫妻相稱,且有肌膚之親,真可謂傷風敗俗之極,豈是太尉大人所說之禮教略有不足而一言帶過?”

楚名棠淡淡說道:“韋大人如何知他二人素不相識?”

韋驊哼了聲道:“老夫還知這女子名叫紫兒,本是京城一青樓中人,後爲太尉大人公子看中收入府中,不僅這紫兒,臺下奏樂的女子亦都出自青樓。太尉大人將這些青樓女子帶到了大軍出征誓師之上,到底是何居心,置朝廷顏面於何地?”

楚名棠看了臺下方令信一眼,心知定是他在暗中搗鬼,紫兒在飄香閣之時從不拋頭露面,韋驊又怎會認得她,那些丫頭根本未曾出師,旁人又怎知她們的來歷。楚名棠雖已有防備,但仍未想到方令信真這般不識大體,挑動韋驊在此種場合發難。

成奉之突然笑道:“韋大人氣節人品向來爲世人所敬慕,平日大概從不涉足這等風花雪月之地,殊不知女子只有入籍後纔可稱爲青樓女子,紫兒姑娘和這些丫頭從未在青樓登記在冊,何來出身青樓這一說。”

楚名南也笑道:“韋大人可能有所不知,京城各府從外面買回來的歌女丫鬟,有不少也曾棲身過青樓,只是正如成大人所說的未曾入籍而已。且紫兒姑娘亦並非是爲楚錚侄兒看中,而是太尉夫人將之收爲貼身丫鬟,這些奏樂的丫頭纔是近日楚府所買。論語有云: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尚書大人應自省己身了。”楚名南早已看韋驊不順眼,若不是這糟老頭霸着尚書之位十多年,自己早該升遷了,今日有此機會,自然大加嘲諷。

韋驊冷笑道:“有何爲證?”

楚名南呵呵一笑:“尚書大人若是不信,儘可派人前去印證,莫不成還要太尉大人親手奉上?”

臺下方令信輕嘆了一聲,楚名棠既然如此從容不迫,定是早已有了準備,飄香閣仍由其女楚欣掌管着,幾個丫頭的買賣只需在紙契上蓋一印便可,根本不用知會他人,看來自己還是失策了。

韋驊仍嘴硬,道:“即便如此,這等女子亦不應出現於大軍出征誓師之上。”

楚名南故作奇道:“那要怎樣的女子?難道讓朝中大臣的千金來出演此戲?倘若真是如此,尚書大人膝下有二女,倒可讓兩位小姐一試。”

韋驊氣得兩眼發黑,身形搖搖欲倒,身後兩個門生忙將他扶住,一人對楚名南喝道:“大膽!楚名南,你怎可對尚書大人這般說話?”

楚名南冷笑道:“方纔尚書大人質問太尉大人怎麼不見二位出言相阻,此刻倒質問起本官來了。”

楚名棠輕咳一聲,道:“楚侍郎不得無禮,尚書大人亦是出於好意提醒本相。”

楚名南躬身道:“下官知錯。”

韋驊喘了兩口氣,便道:“太尉大人,青樓之事暫且不提,方纔那二人公然以夫妻相稱,成何體統?”

“韋大人多心了,”楚名棠說道,“方纔那男子名叫伍紹一,乃禁衛軍校尉,亦是出征北疆的三千禁衛軍將士之一,本相早已將紫兒許配於他,這才讓二人同臺而出。本相向來對禮教之道極爲看重,怎敢輕易逾越。”

此言一出,臺後的紫兒和伍紹一登時呆住了。臺下馮遠更是捶胸頓足後悔莫及:“早知如此,那天就算跪下求將軍也值啊,如此佳人竟白白便宜了這姓伍的。”

許唯義也酸溜溜地說道:“伍紹一這小子今日算是出盡風頭了,以後朝中一談起禁衛軍北上,第一個想到的便是他了。”

楚錚亦是微微一震,此事父親從未與自己商量過。不過細想一下亦是無奈之舉,此時禮教之嚴雖不如明清兩代,但似紫兒和伍紹一這般在臺上飾演夫妻畢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任何新事物出來總會有人反對,韋驊身爲禮部尚書對此當然看不慣之極。自己和蘇巧彤兩人皆來自後世,對這一點有些忽視了。

趙茗站起身來,說道:“韋大人,本宮方纔爲此戲之新奇所迷,一時未想到禮教之事。但太尉大人做事向來穩重,事前便已一一安排妥當,韋大人確是過慮了。太尉大人,伍校尉與紫兒姑娘何在?”趙茗不想讓韋驊過分受辱,此人雖才能一般,可畢竟是朝中僅有的尚忠於皇室的重臣。

成奉之將二人從臺後帶出,足下微停,對紫兒輕聲說道:“是生是死皆在你一念之間,在長公主面前答話可要小心了。”

紫兒輕嘆了一聲,事到如今自己還有選擇的餘地嗎?自己當初應下此事便已想到今日結果,那日公子毫不猶豫便指定了自己,難道就未曾想到此處嗎?自己在飄香閣等了他三年,可見到他的次數屈指可數,看來他根本就沒將自己放在心上,這也難怪,即便他的妾室柳輕如亦遠非自己所能及,更不用說敏公主與蘇姑娘了。

紫兒和伍紹一來到趙茗面前,趙茗打量了二人一會兒,笑道:“你二人戲中夫妻,戲外也已定親,真乃一段佳話。伍紹一,待到北疆凱旋之時,本宮定會親筆詔書,爲你與紫兒姑娘的婚事道賀。”

伍紹一拜道:“多謝長公主。”有了太尉大人和長公主這番話,他知道自己與紫兒已成定局,心中着實歡喜之極,忍不住偷偷掐了自己一把,一陣疼痛傳來,伍紹一這才確定自己並非身處夢境。

紫兒茫然地站着。成奉之笑道:“長公主,紫兒姑娘定是歡喜壞了,都不知如何行禮了。紫兒,還不謝過長公主?”

紫兒驚醒過來,只見成奉之滿臉笑容,目中卻是陰冷之極,心中不由打了個寒戰,暗道:罷了,罷了……

紫兒嬌軀盈盈拜倒,俯首說道:“多謝長公主恩典。”

第47章 步步爲營第17章 暗流第20章 亡羊補牢第96章 巧彤拜師第7章 去蕪存精第128章 力所能及第10章 馬到成功第97章 大長公主第77章 補救措施第一百三十五章第59章 四方雲涌(中)第48章 有苦難言第108章 用人不疑第15章 要戰則戰第20章 及時行樂第18章 重回京城第138章 楚家宗祠第15章 竟是故人第37章 亡命鴛鴦第2章 相逢無常第24章 弄巧成拙第78章 東奔西顧第68章 趁勝追擊(下)第22章 鶯鶯燕燕第51章 三方會盟(上)第3章 心生疑竇第41章 由你作主第7章 割袍斷義第79章 何去何從第11章 大出風頭第11章 迷惘第6章 一敗塗地第28章 諜影第9章 皇上駕崩第8章 軍中侍女第15章 軍師第1章 一石二鳥第8章 楚家鷹堂第3章 心生疑竇第32章 善後之事第23章 苦肉之計第5章 順水推舟第96章 巧彤拜師第4章 鎮北侯府第2章 針鋒相對第11章 處心積慮第23章 梨園祖師第4章 太平不平第9章 未妻先妾第30章 賞罰分明第11章 處心積慮第63章 兵變奪權第20章 內亂(下)第3章 家門醜事第81章 文中巧喻第34章 心思第19章 言多必失第33章 三度進宮第138章 楚家宗祠第11章 大出風頭第35章 一見鍾情第9章 利之所趨第4章 三箭懾敵(下)第14章 太平展家第20章 內亂(下)第95章 起程返京第132章 魔門雙璧第1章 春意濃濃第26章 再度相遇第15章 再度入宮第25章 咬文嚼字第23章 長談第9章 皇上駕崩第37章 亡命鴛鴦第12章 算計第22章 戒心第34 兄弟鬩牆第1章 西秦咸陽第9章 佛魔二門第25章 食殺第55章 圍三闋一第57章 臨別託孤第21章 夜探第25章 浮出水面第109章 咸陽城內第10章 欺上瞞下第8章 楚家鷹堂第10章 馬到成功第3章 顛倒乾坤第73章 逃出生天第32章 夜襲第13章 舉手之勞第3章 東山再起第134章 有心無力第28章 諜影第8章 有心投效第52章 三方會盟(中)第119章 初登朝堂(上)第21章 夜探第112章 論功行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