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軍旅之才

魯國的地形,可以用三種地貌概括之,北邊三分是泰山、沂山峰巒,將齊、魯隔離開來,中間四分是魯中南丘陵,其餘三分是臨近濟水、汶水、濮水的西南平原。:。

中都就位於西南平原地帶,臨近汶水、大野澤,往西北方走則漸漸進入泰山之陽。

趙無恤等人在大野澤北碰巧爲冉求解了圍後,兩個車隊便一同東行,漸漸靠近了中都。

冉求字子有,所以有時又稱之爲冉有,他的大名,趙無恤前世就曾在一篇中學課文上見過,之後也多次聽子貢稱讚過他的這位後學師弟。冉求本就是魯國西鄙人,年紀才二十,成爲孔子門徒沒幾年就擠進了“升堂”弟子的行列,要達到這種程度,至少是要六藝精通才行。

今日一見,冉求能射,能御,能指揮作戰,言辭禮節也很得當,可謂是多才多藝,然而他的低調性情卻又掩蓋了這些才幹,讓人一眼注意不到。

方纔相認後,子服何便詢問冉求道:“子有這是從何處歸來?”

冉求拱手相答:“好教二位大夫知曉,求是去西北面的汶西之田借粟米去了。”

趙無恤好奇地問道:“中都的糧食不夠麼?爲何需要向外借貸。”

冉求看了趙無恤一眼,垂目答道:“中都的土地只能算厥土中下,人口也不多,戰前就千餘戶,七八千人,如今有不少濟水以西的流民進入,卻劇增到了一萬。離秋收還有半個多月時間,夫子不忍民衆受飢,便解散了邑兵,以府庫中的兵器甲冑爲質向鄰邑借貸粟米,這已經是這個月第二次了,孰料卻遇到了盜寇來犯,多虧二位大夫解圍。”

原來如此,中都雖然並不算富庶,卻是一處戰後頗爲安定的地方。但人口劇增後糧食倒是成了大問題。

對話中,趙無恤發現冉求表現得很謹慎,他才華不外露,沒了方纔指揮衆人防禦盜寇時的勇銳。甚至會給人一種“此人怯弱”的印象,問一句他才答一句,無問時則訥訥而不言。

雖然子服何說過,冉求屬於孔子門徒裡的“政事”之才,但趙無恤卻一直在好奇地看着冉求手下所持的長長竹矛。

這種極長的矛有一個專用的名字。戰車上的名爲“夷矛”,步卒用的則爲“酋矛”。

在甄之戰後,與軍吏們總結戰術經驗後,他們發現越長的兵器在線列方陣作戰時越是有效。於是趙無恤將戈矛手們的武器加長,尤其是矛手,全部裝備了帶金屬尖柄的酋矛,遠遠看上去如同徐徐前行的森林。

而冉求的徒卒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兩邊的步卒在大眼瞪小眼地打量着對方的兵器。目前諸侯步卒用的矛柄一般在七尺到一丈之間,集體裝備酋矛倒是極爲少見。

在路邊一處廬舍休憩時,趙無恤帶着考校的心思。問起了冉求兵陣之事。

一聊起軍陣,冉求雖然還是一副謙遜的模樣,卻已經沒了拘謹,看得出他很樂於談論這個話題。

“矛好做,中都邑山後有竹林,將堅韌的竹子削尖就能當武器用,可以彌補府庫中兵器不足;而且長矛好使,戰陣之上,一寸長則一寸強,只要徒卒能夠聽求的指令。將長矛平放後便能讓敵方近身不得,再輔以鄉射選拔出的弓手,就能對敵造成巨大殺傷。”

趙無恤聽後瞭然,倒不是冉求偷師自己。而是因爲中都目前缺少兵器的形勢使得竹矛成爲主要武器,卻被冉求誤打誤撞組建了一支長矛方陣步卒。

這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卻極其艱難,想要將散亂的農人訓練成合格的矛手可不是件簡單的事情。趙無恤用了後世的一些方法費時數月才初見成效,但如今的武卒依然沒能達到他滿意的程度,冉求手下這寥寥二三十人。趙無恤暗中揣測,其嚴整,其勇銳卻已經不下於武卒。

雖然號稱有“周公遺風”,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魯國人口百萬,地小人衆,且丘陵密佈,所以不同於宋人那樣老實。其民齪齪、儉嗇、畏罪遠邪。說白了從國家作風到民衆性情,大多是有小聰明的投機主義者,可不是訓練精兵的好人選,真不知道冉求是怎麼選的兵,又是怎麼訓練的。

“前排步卒披甲持盾,平持長短不同的長矛,使數矛頭均露在最前方,密密麻麻,像一面帶刺的牆向敵人衝擊,可以防禦戰車衝陷,也可以緩緩推攮進攻,這便是矛兵在戰陣上的用處。”

趙無恤別有心思,所以也不藏私,他將甄之戰中矛兵使用的大致情況和冉求交流了一番,說着說着,這位年輕的孔子門徒已經放下了拘謹,目光炯炯地在旁受教了。

冉求的確是有軍旅之才的,纔看了趙無恤武卒的兵種配製一眼,他就明白了輕騎士的妙用,還有在長矛兵中混用劍盾手的好處。想起方纔他面對十倍敵人的圍攻而臨危不懼,趙無恤覺得,假以時日,再經歷戰陣後,此人或許也可以成爲一位獨當一面的大將!

子貢擅長貨殖和言辭,是王霸之才,而冉求的軍事學習才幹無恤已經目睹,若是他在政事上也很出衆,那也可以稱之爲一國之才了。

這種人才,恰恰是趙無恤的陣營里正缺的,他生出了一絲招攬之心。

他不知道的是,冉求也有這種心思。

其實不但是趙無恤對冉求充滿好奇,冉求對無恤也有敬仰之心。他很早就聽過趙無恤的名聲,從被夫子稱讚的“止殉令”開始,到他與師兄子貢的許多信件,對趙無恤在晉、在宋、在曹的事蹟都有所瞭解。

而六月底的甄城之戰,更是讓冉求心儀不已,趙無恤居然能以五百之衆,擊潰三倍於己的廩丘齊軍。在齊魯鏖戰時冉求也沒少帶兵遇到過廩丘齊人,知道這些齊卒戰鬥力不弱。比起魯軍普遍的敗仗來說,趙無恤的戰績極其耀眼,已經稱得上是一位“善用兵者”了。

今日一見趙氏武卒的方陣戰術,居然和自己想出來的法子頗爲切合,冉求吃驚之餘更是驚喜不已:“夫子曾言,見義不爲,無勇也。今日趙大夫出手助我擊盜,是爲有勇,軍陣嚴整,破羣盜猶如以石擊卵,有條不紊,是爲有謀。有勇有謀,假以時日,他應該能成爲先軫、司馬穰苴一樣的天下名將罷!”

雖然無恤年紀尚小,但因爲長得早熟,所以看上去和冉求年紀相差不大,這讓冉求一時間又有些氣餒。

“弱冠之年就已經是兩邑大夫,而我卻連一個邑宰、家宰都不是。”

就在這時,趙無恤卻問冉求道:“子有之於軍旅,學之乎?性之乎?”

是後天學習的,還是天生就能見微知著,瞧見密密麻麻的竹林就能腦補出竹矛方陣來……

冉求謙遜地說道:“求學之於孔子。”

“孔子也擅長軍旅之事?”對於這個,趙無恤倒還是第一次聽聞,不由訝然。

子服何在旁插話道:“趙大夫見過孔子就知道了,孔子身形與其父叔梁紇相似,其力能舉城門,卻不肯以勇力聞名諸侯。他射、御皆精,曾射於矍相之圃(在今山東曲阜孔廟西側),國人觀者如堵,知曉軍旅之事再正常不過!”

冉求也補充道:“夫子曾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只是夫子不願意以兵事聞名,也僅是挑選弟子中適合軍旅的人傳授之,並不想讓吾等將此當成主業。”

於是乎,一個身材魁梧、膂力過人,能開弓射箭,能駕車奔馳的山東大漢形象浮現在趙無恤眼前,和前世印象裡那位微笑鞠讓的知禮儒者形象結合起來,這讓他好奇之心越發濃厚。

不過他對孔子遇到糧食危機時採取的自卸武裝這一辦法卻不太苟同。

“子貢曾告訴我,他向孔子問過政,孔子言,足食,足兵,此外還要有人民的信任纔可以。子貢又問,如果只能留二,那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兵。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兩項中還能去掉哪一項?孔子說,去掉食,自古人都難逃一死,但如果沒有人民的信任,什麼都談不上……”

“孔子解散邑兵,出賣兵刃甲冑籌集糧食,若是在和平的年代本無可厚非。但如今是亂世,無兵卒則不能保小民性命安危,子有若是有半卒之衆,就不會被羣盜圍困了。”

趙無恤這話婉轉之中帶着隱隱的批評,他是兩邑大夫,身份尊貴的卿子,對孔子這個鄰邑之宰提出自己的意見再正常不過。

當是時,孔子並不是後世那個不容任何人否定的“聖人”,他現在只是一個普通的士人,多年受挫讓他和弟子們都十分謙遜。

所以冉求也沒有像被踩了尾巴似的勃然大怒,因爲對於這一“去兵”的舉動,他們師兄弟間也有討論過。其中冉求是婉轉反對的,子路是憤憤然拒絕的,平日孔子提出一些理念,也常常受到學生們的質疑,甚至劇烈的辯論。

這就是所謂的“君子和而不同”。

孔門諸子並不是孔子思想的簡單複製,而是一個出身不同,性格不同,最終所走道路也不盡相同的鬆散學派。

所以趙無恤察覺冉求的表情並未有異樣,因爲對夫子的尊敬,也沒有在外人面前抱怨和非議孔子,這讓無恤對此冉求的本性更加認可。

說話間,衆人已經離開了大野澤的範圍,土地漸漸乾燥平坦起來,遙遙可以望見中都邑的城垣。

第1121章 玉石之路第326章 一山不容二虎(下)第780章 臨淄亂(下)第280章 父與子(上)第1109章 天下無數百年不變之法第132章 蓖蔽象棋第858章 馬革裹屍第1146章 遊牧者的抉擇第97章 不棄親暱第533章 何欲何求?第940章 以鄰爲壑第1156章 王的盛宴第759章 此戰到此結束第968章 大盜與王孫第487章 夾谷之會(中)第927章 將軍白髮第13章 趙樂聯姻第1013章 入秦第875章 虎牢關(下)第133章 嬴秦嬴趙第694章 趙氏包圍網(上)第75章 騂騂角弓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536章 求婚第103章 囹圄隸妾第110章 麥熟時節第711章 葉公好龍第1110章 天子東狩第952章 連橫(下)第1134章 東胡第1062章 棠之戰(上)第755章 奈何趙軍有弩砲 上第515章 勝負手第995章 叔侄第638章 抽刀斷水第1128章 巧捷惟萬端第1188章 東臨碣石有遺篇第752章 汶水滔滔第892章 過河卒第409章 壞消息第1097章 萬里長城萬里空第1197章 白露未晞第1209章 非戰之罪番外10 屠得百萬方爲雄中雄第101章 嘉禾重潁第171章 守燎之人第1108章 齊桓晉文之事第877章 魚躍龍門第1202章 交交黃鳥第1172章 復仇之義(上)第339章 中都的燈滅了第451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68章 少君魏姬第80章 陶瓬之器第146章 必有忠士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1140章 再戰饒樂水第377章 夷夏之辯第399章 驅虎吞狼第133章 嬴秦嬴趙第298章 仲尼弟子衆生相第24章 周髀數字第1067章 可勝者,攻也第1073章 江淮藩籬第1017章 馮翊第580章 鍛鐵的女劍師第797章 義在東軍第207章 聞戰不懼第391章 趙鞅出征第460章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第271章 甄邑攻略(中)第524章 誰執牛耳?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186章 束手無策第1036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中)第813章 大國上卿(下)第773章 老驥伏櫪第391章 趙鞅出征第382章 “西魯互保”第399章 驅虎吞狼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505章 桐宮之囚(上)第707章 南國金鼓第209章 矢如飛蝗第1035章 大開明堂受朝賀(上)第914章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第623章 死不能入廟第14章 老豺範鞅第442章 天逐第1175章 平衡的兩端第716章 識時務者爲俊傑第758章 戰爭從此變得不同 下第165章 下谷之法第1010章 奴隸制第731章 國人暴動 上第915章 叔于田第1009章 函首第964章 一一垂丹青翟792章 長平之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