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7章 家祭無忘告乃翁

“伍員……”

看到殿前之人時,夫差臉上露出了極大的不快。

從他繼位之初開始,伍子胥,這個先王時代的託孤老臣就一直在他耳邊叨叨。在破越報仇之前,夫差還硬着頭皮聽之任之,因爲不但伍子胥能力極強,能幫他把國政處理的妥妥當當,國內諸如被離、公孫聖等先王舊臣,都是“伍子胥之黨”,他還要靠這些人控制吳國軍政呢。

可等夫差破越敗楚後,便覺得自己翅膀已經硬了,這些曾經嘔心瀝血助他掌權的老臣,頓時成了絆手絆腳的阻礙。

作爲新王,夫差很想走出他父親吳王闔閭的影子,建立屬於自己的班底,打造一個只屬於自己的吳國,而不是按着老臣們的計劃揉捏。乘着戰勝之威,被離、公孫聖,一個又一個老臣被剝奪了實權告老,而伯嚭等對夫差命令唯唯諾諾的新貴則登上高位,一個新的朝堂格局正在形成。

幾年下來,伍子胥的“黨羽”卸任一空,連他自己也丟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相邦之位,被趕去修運河。

從此,吳國進入了夫差獨斷專行的時代。

然而當聰明人紛紛閉嘴的時候,執拗的伍子胥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冒出來,打破夫差的雄心壯志。就像是一個半大孩童在洋洋得意地向周圍人誇耀自己時,突然竄出來一個叔伯,一句話戳破他不可一世背後的脆弱,還想揪着他的耳朵讓他回家,實在是太丟面子了。

所以伍子胥,已然成了夫差最爲厭惡痛恨的人,此刻見伍員又來打攪自己的壯行宴會,還嚷嚷着什麼”吳國將亡“,頓時老大不快,板着臉問道:”大夫此言何意?還要用越乃吳國腹心之患,必先滅越而後北伐的老話來說動寡人麼?要知道,此戰越君主動請求派遣三千越人隨我北上,以爲助力。勾踐之忠心可見一斑,若伍子還要誹謗他,那就不必再說了。“

伍子胥嘆了口氣,說道:”臣此來,說的是天命。“

夫差皺起了眉:”天命?“

伍子胥道:”臣曾跟公孫聖學過《易》,知金匱之術,今年三四月間,時令爲辛亥平旦,大王若帥師北上,前雖小勝,後必大敗。天地行殃,吳國禍不久矣……“

在說理說不清的時候,伍子胥也只能拿出了當年遊說吳王闔閭的老把戲,開始說之以天命,希望能讓夫差警醒。

然而此言卻讓夫差大怒,伯嚭看着吳王臉色陰沉得像是要滴出水來,頓時明白了其心意,便跳出了斥責道:

“荒謬,荒謬之極!因爲先王之德,大王之誠,達於上帝。於是天帝賜下的徵兆,吳國的舟師已在琅琊大敗趙軍,不日將登岸奪回莒國,這意味着天命在姬,將勝嬴姓。然而大夫年紀昏耄而不自安,自從西破楚國後,於國家再無尺寸之功,卻見不得吳國的好,前些年多次派死士刺殺越君,如今更是公然以妖言惑衆,想要阻止大王出兵,汝是何居心?”

伯嚭句句誅心,伍子胥一向以忠臣自居,何曾受過這等冤枉,頓時也捋起袖子,將佩劍拔出來一半,直指伯嚭道:“鼠輩,若非老夫庇護,你連吳國都進不來,如今卻顛倒黑白,我先殺了你以正朝堂!”

說完伍子胥便要擲劍擊伯嚭,身材胖大的伯嚭哪裡是他對手,連忙躲到柱子後面,大喊道:“大王救我,大王救我!”

“朝堂之上如此失禮,到底是寡人是吳王,還是你纔是吳王?”夫差曾極度依賴伍子胥,讓他擁有帶劍上殿的特權,如今卻大爲後悔,立刻下殿阻止,讓侍衛收了伍子胥的劍,讓他不得放肆。

“大王。”伍子胥苦口婆心地說道:“先王能聽得進勸諫,故而能大敗楚國,揚名江淮。如今大王卻剛愎自用,老臣肺腑之言,大王屢次視若無物,卻聽信小人阿諛奉承之詞……“他的眼睛掃向伯嚭。

”偏信妖媚惑主之言。”他還朝躲在夫差背後的鄭旦怒目而視。

“如今大王一意孤行想要北伐,以爲自己成就的是霸主之事?錯,大錯特錯,中原是一條不歸路,若大王聽老臣一言,與趙氏和解,先守住江南淮土,吳國還能延續下去,若不然,吳國或許要像晉國太史墨說的一樣,過不了十年就要滅亡了!“

一席話擲地有聲,但夫差這時候哪裡聽得進伍子胥的話?他見伯嚭等人嚇得訥訥不敢言,寵妾鄭旦也花容失色,戰戰兢兢地躲在自己懷中,一股青少年青春期特有的叛逆感從心裡升騰起來。

他大手一揮,毫不客氣地說道:“不必再說了,寡人今日算是看清楚了,大夫阻止寡人北伐中原,不過是想要牢牢將寡人壓在宮中,無法在天下人面前立威,你好專權擅威,獨傾吳國,行周公之事罷!

此言既出,伍子胥驚呆了,有些不可思議地說道:“大王你說什麼?”

夫差已經不管不顧了:“寡人早就忍你多時了,因你在先王時也立有一些功勞,所以沒忍心將你正法,如今你已年老昏聵,不如卸任退出朝堂,回封地隱居,不要阻止寡人的霸業,也給君臣都留一個體面……“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雖然伍子胥不知道這句話,但心裡的感觸差不多就是這意思。爲吳國盡忠職守的三十年浮現眼前,尤其是在吳王闔閭死後,他所做的事情,幾乎沒有一絲的爲了自己,而是爲了這個國家啊!

現如今,他卻遭到了君主最惡劣的背叛。

伍子胥氣得發抖,伸出手指着夫差,似乎是想要如當年鞭撻楚平王屍身一般破口大罵,最後又無力地垂了下來,仰天長嘆道:”遭此默默,忠臣掩口,讒夫在側;政敗道壞,諂諛無極;邪說僞辭,以曲爲直,舍讒攻忠,將滅吳國:宗廟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荊棘……”

他心如死灰,下拜涕淚道:“大王勉之,臣請辭矣!”

說完,他也不等夫差準允,轉身離去,姑蘇的月光如鏡,無論忠奸都在裡面照得分明,燈光璀璨的姑蘇之臺上,伍子胥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顯得孤寂無比。

這一刻,他成了吳國唯一的孤膽忠臣……

……

”宗廟既夷,社稷不食,城郭丘墟,殿生荊棘……一派胡言,一派胡言,伍員真是越來越放肆了!“一場好好的筵席,一段激勵人心的出征誓言就這麼被攪局了,夫差心裡像是吃了一隻蒼蠅般噁心,坐在杯盤狼藉的殿內越想越氣。

”大王……“伍子胥的政敵太宰伯嚭乘機上前,添油加醋地說道:”子胥爲人強硬兇惡,毫無情義,猜忌而狠毒,年輕時便能拋棄父兄出奔。我最瞭解此人不過,他的仇怨能燒乾雲夢澤的水,焚盡章華臺的金石,若不加以警惕,只怕要釀成大禍。”

夫差凜然:“此言何意?“

”年初時大王爲晉國哀悼,要出兵討伐中原,子胥便認爲不可,以種種理由阻攔。後來大王發兵從海路北上並取得了琅琊大捷,消息傳回,子胥卻因自己計謀沒被採用感到羞恥,在他心裡,只怕是希望用吳國的失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比大王高明罷。所以今日纔會來姑蘇之臺,強行諫阻,妄圖詆譭大王的霸業。現在大王英明,看穿其詭計,將他逐出朝堂,實在是大快人心。但伍員在吳國多年,黨羽甚多,與大夫、將吏的關係盤根錯節,若他圖謀不軌,大王不可不防。“

伍子胥畢竟是他的“亞父”,也是擁立重臣,夫差有些猶豫:“圖謀不軌?伍員雖然固執,但不失忠心,當不至於此罷。”

伯嚭道:“有一件事,臣不知當講不當講。“

夫差大手一揮:”說!“

伯嚭湊到他耳邊,小聲說道:”不瞞大王,伍員認爲是先王的謀臣,是讓吳國興起必不可少的人物,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鬱鬱不樂,產生了怨望,所以臣一直對伍員不放心,便派人暗中探查,得知他在年初的時候,將兒子遣送回封地去了……“

夫差不解:”讓伍封回封地守財,有何不妥?“

伯嚭冷笑道:”名爲回封地,實則是去了北方,去了趙國!“

”什麼!“趙國,趙無恤,現在成了夫差的逆鱗,他頓時拍案而起,讓伯嚭把話說清楚。

”臣說的話句句屬實,大王可以傳喚大夫逢同等詢問,伍子胥因爲對大王心生怨望,就把兒子託付給出逃到趙國的孫武處,同時也爲他與趙侯無恤聯絡,裡應外合。“

他冷冷地說道:“爲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靠其他諸侯,如此看來,伍員阻止大王北上,只怕是趙侯的意思,有這樣大奸似忠的大夫掣肘,大王的霸業何時才能實現?還望大王早圖之,不要讓伍員再出賣吳國情報爲他兒子換取前程了……”

夫差依然有些不信,但傳喚負責吳城守備的大夫逢同來一問,才知道他的確派人跟蹤過伍封,他在一月份時出城後,沒有回申邑,而是隱姓埋名北上陳蔡,輾轉去了趙國……

“老賊欺我!老賊欺我!“夫差這下是真的抓狂了,拔出腰間隨身攜帶的屬鏤寶劍就在殿內的胡亂劈斬,直到刺死了一個宮人,鮮血淋漓才清醒過來。

他瞪着通紅的眼睛,呼着氣對伯嚭說道:”縱然汝不說這些,孤也早就懷疑伍員了……“

君王,是容不得背叛者的。

吳王越想越氣,最後直接讓逢同上來,將還沾着血的屬鏤寶劍遞給他。

逢同戰戰兢兢地接過,卻聽吳王夫差道:”汝帶人去梅里伍宅,將此劍賜給伍員,傳孤懿旨……“

白髮老翁那故作忠貞的模樣再度浮現眼前,在吳王闔閭死後,他儼然是夫差的另一位”父親“,但凡爲子者,總有那麼一絲弒父自立的心態,夫差盯着散發出歹毒反光的屬鏤劍,咬緊牙關,從嘴裡擠出幾個字:”就說,汝以此死!“

……

第二天清晨,天氣出奇的詭異,一點都沒有季春的溫暖,天空灰暗,乍暖還寒,南風與北風相遇於姑蘇,隨後化爲綿長而持續的梅雨。

逢同站在伍宅屋檐下,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十餘步外,徒跣褰裳,端坐亭中的伍子胥。

作爲伯嚭的同謀,逢同參與了對伍子胥的一切構陷和禍害,此時此刻,這個籠罩在他們頭頂二十年的政敵終於被大王擯棄,即將踏上生命的終點,逢同在長出一口氣之餘,也不免產生了一絲哀憐之情。

畢竟除了被雄心壯志蒙暈腦袋的夫差之外,在吳國誰都能看出來,伍子胥對吳王的忠誠,所以,只要伍子胥不反抗,他們也得給這位老臣一點點體面。

當接到”汝以此死“旨意後,伍子胥是痛心疾首的,他仰望陰雨綿綿的天空嘆息說:“唉!夫差啊夫差,我曾爲吳國設謀破楚,南服勁越,威加諸侯,讓先王稱霸江淮。而你還沒確定爲太子時,諸公子爭立,是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爭,才讓你被立爲王嗣。你繼位時還答應若能報父仇,就與我分國,我卻對此一笑而過,不指望任何回報,只望你能繼承先王之業,守住吳國。可現如今,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真是……真是……”

隨後他又對趕來的被離苦笑道:“果然如你所料,大王還是容不下我,不聽我言,反賜我劍。“

被離也曾暗暗勸他:“我聽聞楚國有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子胥何必自殺,不如率領舍人門客,殺出吳城,逃亡而去,保全性命。”

“我乃吳臣,生爲吳鬼,縱然流亡,又能去哪呢?”

被離又勸說道:”封已至趙國,子胥不如也去投趙侯?“

”封有封的命,員有員的命。”白髮老頭倔強地舉起屬鏤:”我的命,是它。“

在拒絕被離的建議後,伍子胥便一直坐在亭內凝視着手裡的屬鏤劍,對它那鋒利的劍刃和做工精妙的獨角鹿劍柄讚不絕口。

”我本以爲自己會如同父兄一般,死於戮殺和車裂之下,卻做夢都不會想到,取我性命的,會是這樣一把小劍。當年夏桀殺關龍逢,商紂殺王子比干,如今大王誅殺老臣,只怕也要被比作桀紂之流了。伍員今日一死倒沒什麼,只可惜吳國宮闕過不了多久就要化作廢墟,姑蘇之臺上長滿蔓草……“

此言一出,在他面前跪了一地的舍人統統失聲哭泣,被離也掩面拭淚,爲伍子胥的境遇不值。

伍子胥何嘗不氣?在吳國三十年後,他已經完全不把自己當做楚人,而視這個新興的邦國爲自己的故鄉了。對夫差,也含辛茹苦地扶持他登位,助他破越報仇,誰料卻遭到了最可恥的背叛。

小人在堂,忠言逆耳,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

雖然心疼吳國即將到來的衰亡,但伍子胥對夫差的情分,也已經完全盡了。他不恨吳國,卻恨夫差,恨那些小人,他從來就不是一個寬容的人,以直報怨,以怨抱怨,一貫是他的人生準則。

若換了十年二十年前,或許又是一出引弓接矢,夜過昭關,最後成功報復夫差的驚世壯舉,世人之言,青史之筆?伍子胥不在乎,他在乎的只是胸中之氣是否舒暢,在乎的是大丈夫能不能讓世人敬畏。

只可惜,他年已六旬,爲吳國的興衰心力交瘁,再也沒有氣力做那些事情了。

伍子胥自哀完了,大笑一陣後對被離、舍人們說道”: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如斯,我死後,汝等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再挖出我的眼珠,一左一右懸掛在吳國都城的北門和南門城樓上。”

他慨然起身,走入雨中,仰面朝天,讓雨水與他悲憤的淚水交織在一起。

“縱然到時候我的雙目已經腐爛枯朽,也要告訴我的兒子伍封,在吳國滅亡的那一天,不要忘了舉行家祭,好讓乃翁知道,吳國到底是亡於趙侯之師,還是亡于越寇的偷襲!“

言畢,他哈哈大笑,遂自剄而死!

屬鏤鋒利,破皮見血……

屍體重重倒地,血水染紅了水窪。

”恭送家主!“被離和舍人們哭着撲過去,圍着他的屍體,在雨中伏拜送別。

”恭送伍子!“甚至連逢離的手下們也忍不住落淚,朝伍子胥的屍身下拜稽首。

姑蘇之臺上,正在行雲雨之事的夫差猛地地推開了鄭旦,無言地走到宮室外,在大雨下渾身發抖,他的雙拳緊緊握攏,臉龐則有雨水如注流下,面糾結,似悔似懼。

而太宰伯嚭則與同謀們把酒言歡,歡慶這場十餘年的政爭終於分出了勝負……

只有天地無言,大雨如注,一直下個不停,彷彿是在爲伍子胥的死而哭泣……

……

四五月間,雨水在季風的吹拂下由南向北蔓延,一直飄到了趙國在東方的新城大梁處。趙侯無恤剛剛帥兵抵達此地,就得知了吳王夫差殺伍子胥已,隨後又帥大軍北上宋地的消息……

ps:1.前文說被離已死是錯誤的,吳越春秋載被離直到夫差北伐時仍然在世,人物太多容易出現紕漏,前後矛盾時一般以後文爲準

2.逢同在《吳越春秋》裡是越國五大夫之一,《越絕書》裡是伯嚭同黨,劇情需要,取後者。

五千字,恩,其實這是兩章的量,以後遇到劇情不分離的話,就不分章了

(~^~)

第990章 蒲阪之戰(上)第578章 君子不器第340章 輓歌一曲第880章 剖胸探心第248章 三段射第622章 更與誰人說?第1127章 連騎擊鞠壤第183章 驟然生變(上)第1080章 江東子弟多才俊第144章 甕中捉鱉第905章 平準均輸第666章 朝歌之圍(下)第741章 走向共和 下第176章 誰家天下第894章 孫武子第1082章 孫叔敖舉於海番外2 我老秦人路在何方?第125章 奇貨可居(下)第650章 大風(7)第1002章 跖之徒第872章 勢均力敵第433章 傷寒(中)第546章 墮郈(上)第1209章 非戰之罪第1206章 夸父逐日第340章 輓歌一曲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398章 分崩離析第1010章 奴隸制第999章 殘城第248章 三段射第32章 三裡歸附第362章 大禮議第282章 廩丘之役第355章 公輸紙第1075章 離離原上草第1002章 跖之徒第586章 威服九國(上)第533章 何欲何求?第991章 蒲阪之戰(中)第1222章 大結局寫在第三捲開始前的話第941章 他死了第929章 勝兵先勝而後求戰第1053章 麟之趾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743章 想跑?第326章 一山不容二虎(下)第951章 連橫(上)第506章 桐宮之囚(中)第423章 雪橇第1025章 中原北望氣如山(下)第974章 欲窮千里目第181章 董安於(上)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1123章 葉公白公第582章 鐵與血第665章 朝歌之圍(上)第752章 汶水滔滔第17章 割圓之法第663章 六卿的平衡(上)第823章 碧血丹心第387章 齊人兵鋒,不在西魯!第987章 走投無路第289章 範鞅之死第831章 桃之夭夭(上)第385章 賜爾玈弓第905章 平準均輸第190章 孟談三策(上)第95章 劍擊之技第661章 卿士之死(中)第923章 移花接木(下)第1077章 野火燒不盡第321章 無間道(下)第37章 我的成邑第298章 仲尼弟子衆生相第654章 大風(11)第925章 《用間篇》第583章 問鼎之志第631章 爲淵驅魚(下)第881章 少樑城下第110章 麥熟時節第795章 士爲知己而搏第194章 醫扁鵲第301章 魯城曲阜第702章 蒼茫世變第137章 大射儀(下)第513章 右翼第640章 投機者第927章 將軍白髮第1166章 夫差之亡第262章 引狼入室第238章 大車檻檻第73章 泮宮公學第237章 道路輿第882章 秦歌一曲(上)第153章 兩驂如手第647章 大風(4)第1007章 卸甲第1222章 大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