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

趙孟吉七月上旬往平陽府,出任新成立的河東行省按察使,而出任第二中央行營軍都統制的韓東虎,則正將牙帳從滎陽行業入孟州。

第一中央行營軍在完成整編組建工作之後,其主力將進入沁水,與李秀所率領駐守那裡的太嶽行營軍會合,前期將沿沁水河谷東進,負責進攻澤州西部的陽城。

而韓東虎所率領的第二中央行營軍,主力除了半負責監視汴梁及衛州、懷州的東樑軍外,在戰事啓動後,前期還要從太行陘翻越太行山南麓山嶺,直接進攻澤州州治晉城南部地區。

前者由於在軹關陘大捷之中,趁敵軍增援不及之時,已經奪下最重要的太嶽山南麓偏西的沁水城,已經將沁水城以西到翼城縣境這一段險隘要衝之地掌握在手中。

之後沿沁水河谷出兵,進逼陽城,沿路沒有特別險要的關隘。

然而始於沁陽縣北部的太行陘,就險要多了。

太行陘又名丹陘,雄踞太行山南端,陘闊三步,長四十餘里,可謂是孔道如絲、蜿蜒盤繞。

蒙軍除了有大量守軍固守晉城外,在晉城南八十里的天井關,也駐以精銳兵馬。

天井關並非一道關城,而是通指包括天井關、橫望隘、小口隘、碗子城、星軺驛等一系列關隘城寨在內的防禦體系。

當年朱裕率樑軍精銳經太行陘、白陘北進,也是攻打這兩陘的關隘太艱苦、傷亡太大,以致兵抵澤州城、潞州城下,不得不選擇長期圍城、困城,晉南戰事前後拖延兩年多時間都沒有結束,最終被蒙兀人抓到機會。

韓東虎進駐孟州,他還兼領孟州府制置府一職,兵民等事一把抓。

他也不着急,第二中央行營軍除了後方在虎牢關的駐地需要建設,他目前在孟州主要是推動加強孟州東翼的防禦。

針對晉城方向的敵軍,他僅僅是命令沁陽守軍在太行陘南隘口外天平嶺修築城寨,拓寬天平嶺到沁陽的驛道,改造溪河橋樑,爲後期大規模用兵做好準備。

同時還是集中大量的人力、物力,繼續開挖孟州城東南的攔河大壩。

五月底禹河水勢,就徹底漲了上來。

一部分河水沿着滎陽城東的南岸大堤缺口,繼續往賈魯河、沙潁河裡傾灌,但也有一部分河水,從年初挖開的缺口,流入禹河故道,但這還不夠。

照韓謙的安排,要爭取明年春季之前,將攔河大壩全部挖開,滎陽以東的大堤缺口也要修復如此,使禹河之水徹底重歸故道。

這樣一來,洛陽-水軍的戰船到明年就能夠在冰封期之外,沿禹河直接殺入下游的魏博等地;而隨着潁水、渦水兩岸洪泛區的消退,河南行營軍也能大規模進入豫東地區機動作戰,爲後續收復武陟、汴梁等地做好準備。

當然了,收復武陟、汴梁等地的前提條件,是晉南戰事能順利先完結掉。

雖說早初蒙軍調用大量的人力物資,運土截河、築成大壩,但禹河水勢漲上來漫過缺口,對孟州軍民而言,現在將缺口一步步擴大,讓河水將泥沙往下游衝帶走,則要容易得多了。

數艘挖泥船用巨錨固住在缺口處,直接用水流衝擊兩側葉輪,帶動絞盤及用精鐵豎軸固定到一起的刮泥輪板,將船底的泥沙攪動起來,讓水流帶走。

缺口幾乎是每時每刻都在迅速的擴大,韓東虎預計八月底水位降低之前,大壩主體就能挖開,後期只需要加強疏浚。

相對韓東虎及孟州軍民樂觀的估計,據汴梁稱帝的朱讓及其東樑軍的將吏,心情就難受多了。

滎陽戰敗、樑師雄及兩萬魏博精兵被全殲滅,蒙軍於汾水河谷潰敗,趙孟吉歸降洛陽,他們已經是倍受打擊,甚至都不敢從懷州、汴梁出兵威脅孟州。

然而,噩耗並沒有就此止步,他們還沒有緩過神來呢,王孝先、王元逵兩部兵馬前後被殲滅,雍岐鳳同原慶邠延麟等州完全落入洛陽的控制之中,前後總共也只用到三個月。

這意味着洛陽徹底解決西翼的安全問題,之後的戰略重心將徹底的往北線、東線轉移過來。

當然,六月之後,洛陽一方面將關中的兵馬轉移到河津休整,一方面將滎陽的一部分兵馬調到禹河北岸的孟州,各方面都顯然洛陽下一步的戰役目標是晉南的澤潞兩州。

然而,朱讓及東樑軍的將吏就能感到僥倖了?

樑師雄戰歿,汴梁城是沒有太多精兵強將了,但武陽侯樑任這些人,這些年來也經歷過不少戰事,基本的戰略眼光還是具備的。

晉南倘若失陷,他們將難以守衛懷兩州,而洛陽兵鋒還將從釜口陘及沿禹河延伸進魏博,將割裂他們與蒙軍的聯繫,他們到時候能獨力抵擋越過潁水東進的洛陽兵馬嗎?

脣亡齒寒。

烏素大石派遣王籌到汴梁,要求他們加強-衛懷二州的兵力,從東面牽制洛陽在孟州的兵馬,使之難以全力沿太行陘北上,但問題在於,經過這些年來的苦戰,最後兩萬多魏博精兵也都隨樑師雄葬送於滎陽城中了。

朱讓從汴宋魏博青淄等州強徵精壯,目前在汴梁、武陟等地是又擁有逾七萬兵馬,但問題在於,這七萬人馬,既缺乏訓練,甚至都兵甲都不齊全,有什麼資格跟洛陽精銳在孟懷兩州之間荒原之上野戰?

朱讓只能派遣使臣,趕往徐州、亳州,催促徐明珍、司馬潭派遣精銳北上。

相比較司馬潭稱楚軍擾邊,無力抽出一兵一卒,徐明珍派遣養子徐晉及大將趙明廷率三千騎兵趕到汴梁聽候調令,已經算是相當積極、客氣的。

然而即便有徐晉、趙明廷率領的三千騎兵,又能抵得上多大的作用?

年逾五旬的趙明廷身穿鎧甲,策馬駐於大堤之上,眺望武陟大壩缺口已經被大洪衝開兩百餘丈寬,中間還並排停泊着五艘挖泥船不斷的攪刮泥漿,任河水衝往下游,眺望武陟大壩以東的河道里早已經是濁浪滾滾,心頭也泛起諸多的無力感。

禹河斷流前後有九年時間,從武陟往東的兩岸泥堤九年時間都沒有經歷半點的修繕加固。

今年武陟大壩才扒開一部分缺口,使武陟以東的故道水位僅有截流前夏秋季的一半高,然而南岸的曹州、濮州以及北岸魏博境內的長垣等地,已經好幾處殘堤被大水衝開,兩岸田宅洪水氾濫。

二三百年來泥沙沉積,不知不覺間使得禹河從滎陽往東的河牀,已經懸於兩側的平川之上,大堤年久失修的後果,在今年入夏後就徹底暴露出來。

禹河今年還是有一部分河水泄入賈魯河、沙潁河奪淮入海,要是等到明年,韓謙派兵馬徹底堵住滎陽東面的缺口,禹河之水完全重歸故道,汴梁以東的禹河故道兩岸地區,又將是何等洪水氾濫的情形?

趙明廷這時候必需考慮,他們要是千里迢迢繞到濮州東部渡過禹河,增援到孟州東部地區,在汴梁兵馬被禹河擋在南岸的情形下,要是洛陽兵馬不急着進攻晉南地區,而是從孟州出兵,進攻東部的衛懷兩州,他們與衛懷兩州的地方守軍加起來,僅有一萬五千兵馬,等守多久?

雖然趙明廷深知脣亡齒寒的道理,而且他們這些年來跟樑軍血腥廝殺不休,沒有緩和的可能,但他也是跟徐晉主張,他們這點兵馬,投入孟州以東地區,都不夠塞牙縫的。

倘若蒙軍不能守住晉南,他們應該早作其他打算。

徐晉因爲驍勇善戰,才爲徐明珍收養爲義子,也可謂是壽州軍第一勇將,但這些年來在棠邑軍、在樑軍手裡吃的虧太多、太大,望着眼前的滾滾濁流,不需要趙明廷提醒,他心裡也滋生不出多少豪情壯志來。

人總要跟現實低頭的。

蒙軍十三萬精銳被滅於王屋山南北,王孝先、王元逵八萬多兵馬守不住關中三個月,他身後這點兵馬,夠塞什麼牙縫的?

這時候趙明廷注意到北岸有數隊騎兵從孟州城方向馳來,停在北岸大堤附近加強戒備。

趙明廷還以爲他們在南岸這邊觀察敵情,引起樑軍主將的注意,對方也有什麼人物到對岸觀察這邊,很快他們注意到對岸樑軍的警戒規模及等級,要比他們想象中高得多,就連禹河上游也有數艘鐵甲戰艦快速往大壩缺口附近駛來。

韓謙此時在孟州?

趙明廷猛然間意識到這點,等過一炷香後,遠遠看到一隊騎兵從孟州城方向往對岸的大堤趕過來,看儀駕的規模,定是韓謙在其無疑。

趙明廷甚至想到一個可能,在所有人都以爲樑軍這個秋天會對晉南發動攻勢,那會不會虛晃一槍,出兵進攻武陟、汴梁呢?

看似樑軍此時的部署都是在針對晉南用兵,但朱讓真要將大股調往北岸的衛懷兩州,牽制從孟州往北進攻太行陘的樑軍,樑軍集結於河津、孟州的數萬兵馬,連同其駐守許州、陳州的兵馬,大舉進攻武陟、汴梁,他們要如何應對?

大壩差不多掘開,樑軍有着強大的水軍戰力,禹河南北的兵馬調動極爲便利,但東樑軍所控制的懷州、衛州與汴梁看似也是隔河而望,但是要避開樑軍水師的兵鋒,兩地的兵馬就必需繞到濮州以東渡河才足夠安全,相當兩地的兵馬被硬生生拉開上千裡的距離。

趙明廷尾椎骨都有寒意竄上來,即便意識到這點,卻無計可施。

難不成韓謙集結十萬精銳進攻汴梁,徐明珍及司馬潭敢傾盡全力來援?

壽州軍撤守渦水、泗水之間的土地也已經有些年頭了,但這些年戰事不休,民生凋弊,四五萬兵馬疲憊。

壽州軍非但不能突破林海崢、趙無忌所率的下蔡、許陳防線,近年來還被樑軍的下蔡、許陳兵馬不時穿插、滲透進來,擄走數以十萬計的民衆。

隨着滎陽失陷,禹河一部分大水侵入渦水,壽州軍的處境就變得更加艱難。

相對來說,徐泗軍的情況要好得多。

首先徐泗軍與楊元演的淮東軍,這些年來在淮河下游兩岸相安無事,主要是在洪澤浦的東北片沿岸,防範樑軍水師的襲擾。

徐泗軍所承擔的軍事壓力,要比直接面臨樑軍下蔡、許陳兩路兵馬的壽州軍輕得多。

其次司馬氏以徐州爲基業,紮根逾三十年,投附朱讓後,又趁機將勢力擴張北部的濟州、密州、沂州,據徐州,轄濟密沂泗海四州,坐擁二百萬軍民。

按照道理,司馬潭從徐州徵調十萬兵馬都綽綽有餘,但奈何司馬潭這老狐狸,面對朱讓的令詔,一兵一卒都不想派來用於牽制極可能會從孟州北攻太行陘的樑軍,難不成還指望徐泗軍會進入汴梁,與樑軍主力決戰?

司馬潭及司馬氏的其他人物,是不是早已在打別的主意?

…………

…………

“對岸有頗高級別的敵將在觀望這邊……”

韓東虎勒住馬,跟韓謙稟報道。

韓謙也無意接過銅望鏡去觀察對岸的敵情,禹河大水從大壩缺口借渲泄而下,水勢湍急,中小型舟船都抵擋不住漩渦,而東樑軍又沒有造大船的能力。

對岸武陟、汴梁集結七八萬東樑軍,即便敢跟他們一戰,也只能望水而嘆。

韓謙在此時御駕親臨孟州,一方面視察軍情防務,但除了李知誥、郭榮等隨行人員外,還有右內史府的周道元等政務官員陪同,視察孟州境內的水情。

華潼府、洛陽境內以及北岸的河津府、絳州府,禹河兩岸受華山、邙山、嵩山、襄山、歷山等山體的夾峙,不管夏秋時水勢都有多大,都難侵害兩岸,洛陽境內的水利工程,主要是防治伊洛河的水患。

甚至滎陽府境內,大部分地區的地勢頗高,也無懼禹河水患。

然而從滎陽、孟州往東,進入平原地區,禹河水患就嚴峻起來。

而更關鍵的一點,滎陽以西,禹河受山體夾峙,水流湍急,泥沙沉澱少,河牀沒有什麼淤積,但到滎陽往東,進入平原地區,河道放寬數倍,水流驟然放緩下來,大量從上游攜帶下來的泥沙,大量沉澱。

三四百年間泥沙淤積的後果,就是禹河中下游都已經變成半懸河,兩岸的遙堤越築越高。

然而當世遙堤皆是泥堤,禹河除夏秋時有大水,寒冬及春初又有汛期,稍有疏忽,大水或冰凌便破堤而侵兩岸的田宅,幾乎逢年都有水患,要比長江、淮河沿岸都要嚴峻。

韓謙要求新成立的雍州行省,關注渭河兩岸的林草及水土保持之事,但下游已經被泥水沉澱擡高的河牀,要怎麼治理,卻是難題。

道理很簡單,後世已經總結,主要集中在“束水攻沙、分洪淤灘”八字之上。

然而,沿禹河兩岸,如何去修造能將水勢夾住、使之湍急起來的堅固窄堤,以及在兩岸必要處留下泄洪、分洪的緩衝帶,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

爲之,韓謙去年直接在右內史府之下設立禹河都水監,研究治理禹河水患的問題,這時候計劃在孟州設置一個專門的衙署,將一些工作現在就着手準備起來,而不是等到徹底收復河淮地區之後再考慮這些。

“孟州境內,多爲大梁子民,此前爲叛軍、胡虜所侵,生存艱苦,都水監衙署集中精力,將孟州境內的水患根治掉,不僅地方錢糧有增益,民衆得其便,也會盡數歸心……”

韓東虎身兼孟州府制置使,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軍事防務上,晉南戰事要是順利結束,他也必然要從孟州調離。

韓謙的這番話,主要還是說給都水監以及安吉祥、顧明府等地方官員聽的。

這時候一艘官船往南關河碼頭停泊過來,韓東虎眺望過來,說道:“應該是馮翊大人,陪同蜀使曹幹過來了。”

“那我們去南關河橋,等他們過來。”韓謙說道。

南關河橋早初是一座浮橋,李秀馳援垣曲,便是奪南關河橋通過孟州南部地區西進,此時在浮橋附近,一座長逾百步的鐵橋樑正在架設中……

這座鐵橋樑貫通之後,重載馬車往東有驛道通往衛懷等地,而沿南關河東岸,亦可走陸路前往沁陽,繼而將作戰物資直接抵達太行陘的南口。

鐵橋樑以混凝土柱爲橋樁,當前的橋樑以重載馬橋雙向行駛爲標準,寬八步,以後世的眼光看異常狹窄,但在當世卻要算大型工程了。

何況大梁目前每年都要造好幾十座這樣的鐵樑橋,所體現的國力就更叫人瞠目結舌了。

曹幹在馮翊的陪同下,下船後換乘馬車,沿南關河西岸的渣土道北行六七裡,趕到南關河橋,與韓謙見面。

趙孟吉歸降洛陽之後,韓謙三月份曾遣陳致庸、王樘二人代表大梁,出使成都府見王邕,告之有一部分歸附將領、武官,希望返回蜀地定居,韓謙同時也希望將一部分將領武官的家小遷到孟州、洛陽定居,以歸化人心。

王邕對陳致庸、王樘禮遇有加,也沒有要撕破臉的意思,但對韓謙的這一要求卻置之不使。

陳致庸、王樘在成都府逗留了一個月,就直接趕到敘州,接替任屆期滿的喬維閻、張廣登出任敘州府知事及兵備使,大梁與蜀國的關係勉強維持現狀。

卻也不是王邕或曹幹、景瓊文等幾個近臣態度如此堅決,實質是面對樑軍在北線連連斬獲大捷,蜀國內部將臣對樑蜀關係就產生極大的分歧。

國與國之間,終究是利益爲先,兩國盟約得以維持的基礎,最爲重要的是誰都沒有誰吃下誰,或者說即便是弱小者,也要有令對方投鼠忌器的底氣與實力。

沒有誰會認爲樑蜀盟約能永久都不變質的維繫下去。

軹關陘一役,樑軍重創蒙軍的消息傳到成都府,對蜀國君臣的驚憂是難以想象。

王邕、曹幹、景瓊文他們當然知道韓謙治理之下的棠邑軍戰鬥力極強,但河洛形勢如此笨拙,三面受敵,韓謙前往洛陽禪繼大梁國主之位,接手又是殘地、又是殘兵,何況兩軍融合又絕非容易之事,彼此之間的猜忌最難化解。

他們原本以爲韓謙即便能勉強守住河洛,也必然是苦苦支撐,或許需要煎熬十數二十年,纔有機會稍稍使局面改觀過來。

蜀國當時猶不猶豫的選擇往渝州增兵,以威脅楚國的西翼,也極爲爽利的同意樑國從川北採購糧谷運入梁州,幫梁州軍民度過饑荒,當時就是擔心韓謙不能在河洛撐住,致使河洛、漢中悉數落入蒙軍之後,接下來蜀地會遭蒙軍鐵騎的踐踏。

他們怎麼都沒有想到,韓謙不僅守住了河洛,不僅順利完成兩軍的融合,順利將朱裕留下來的一批舊臣前將都很好的用於麾下,甚至接連斬獲大捷。

他們沒有想到蒙軍會如此不堪一擊。

軹關陘一役,看似樑國新增的疆域、人口並不是十分的多,但王邕、曹幹他們心裡清楚,樑蜀之間的力量對比,實際上發生極大的變化,天平徹底往樑國傾斜過來。

當然,即使沈漾遣私吏薛若谷秘密趕到成都府見王邕、曹乾等人,希望能與蜀國聯手中斷與樑國的商貿往來,中斷樑國繼續通過傾銷商貨,從楚蜀兩國吸血。

即便王邕、曹乾等人對日益強大的樑國越發警惕,但說到直接撕毀盟約,他們也深知其中的風險有多大。

當年藉助韓謙用謀,將王孝先、趙孟吉七萬精銳蜀兵封鎖在關中,王邕才成功發起兵敗,繼而坐穩蜀主的位置,這些年也招募健勇,新編十二萬禁軍分駐各地。

不過,他們心裡清楚,新編的十二萬蜀禁軍,不要說普通兵卒了,從高級將領到中下層武將,經歷過血腥戰事嚴峻考驗的,也是極少。

太上王開創蜀國基業帶出來的宿將老卒,幾乎都在王孝先、趙孟吉兩人的軍中。

特別是李知誥率部進入成、武兩州,樑軍有四條通路與蜀地接壤,這種情形下,王邕、曹幹得吃下多大的膽子,才能下決心跟樑國翻臉?

在楚國做出表率之前,他們只能暗中與楚國保持更密切的聯繫,而對敘州及梁州保持更高度的警惕。

送還蜀將兵卒之事,王邕、曹幹他們自然也不會應允,誰知道韓謙會埋下多少釘子滲透進蜀地?

把蜀將兵卒的家小,白送給樑國,增強梁國的實力,他們更不會幹。

要說形勢發生進一步的變化,那就是在趙孟吉歸降樑國之後,韓謙遣李知誥、馮宣、孔熙榮、荊振四路兵馬僅用三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收復關中……

第五百五十七章 對峙(二)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二百四十九章 雙爐鍊鐵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零三百一十章 迎親使第七百九十一章 渡江(二)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瀾第四十四章 培養方向第六百二十二章 北上(三)第二百零七章 王府氣勢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五百五十七章 對峙(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二百七十七章 削藩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七百六十八章 賀禮(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驚瀾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五百一十八章 偷襲第七百八十二章 舊事(二)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四十二章 饑民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談(一)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六百零一章 迎親(一)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婚(一)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四百四十五章 大議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五百五十章 韓府(一)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三百四十章 圖窮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七百五十四章 關中(一)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送給你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一百七十七章 江畔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七百章 前奏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二十章 解惑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一百四十一章 潛忍第五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一百三十六章 贖人第二百一十六章 參觀田莊第七百九十六章 勸嫁(三)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場第六十九章 破綻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營第七百六十六章 蜀使(三)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談(一)第二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五百九十九章 宮中(二)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