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

崇文殿之上,與樑國是和是戰,諸參政大臣爭論半天未休。

“諸卿爭執半天不休,哀家也聽糊塗了,”

清陽看彬兒坐在身邊很不耐煩了,抓住他的小手,叫他稍安勿躁,她坐在御案之後,窺着諸臣及御案另一側黃娥的神色,此時她已經將沈漾、楊致堂、楊恩、鄭榆等人的態度差不多都摸清楚了,確實與雷成說的一樣,鄭家在關鍵時刻倒戈了,她的心思卻也安定下來,故作不耐煩的說道,

“壽王既然執意反對與樑軍和議,以哀家婦道之見,也斷不能坐看樑軍再肆意逞兇,坐看其兵馬席捲荊襄,朝廷此當調右龍武軍步甲即刻從揚州西進,攻伐滁州。而招討軍在荊襄糧秣漸缺,甚至都難以支撐到八月,亦當令岳潭江洪袁衡諸州,從陸路將糧草運往鄂州集結,再由右龍武軍水師趕往鄂州,集中將糧草運過江。只要糧秣供給充足,不僅不懼樑軍敢打荊襄,還能使招討軍從隨陽、樊城收復鄧均光霍等地,想來信王他也沒有藉口將右武驤軍撤回……”

長信太后要比明成宮這位更熟諳軍政之事,衆人早就覺得意外,聽她的口氣也是不耐煩楊致堂主戰卻不捨得將右龍武軍押上去,鄭榆更是藉機將楊致堂一軍,接過話茬,說道:“右龍武軍此刻就能決然從揚州出兵,並調水營集於鄂州協運糧草,鄭家子弟必與荊襄共存亡,不叫樑軍再得荊襄一寸之土——壽王爺,你怎麼說?”

明成太后不諳軍政之事,插不進什麼話,坐在御案之後,人就更顯得疲憊不堪,而崇文殿爭議了半天,問題的焦點很是清晰,也基本能確認和議談不攏,八月中下旬韓謙極可能會出兵荊襄。

即便蜀軍直接出兵參戰的可能性不大,但除了投附樑國的李知誥、柴建在梁州有兩萬兵馬可以沿漢水而下,進攻襄樊的西翼外,此時能確認韓謙從商洛、河洛已經調了約有兩萬兵馬進入鄧州、均州及光州三地,使得樑軍在這三地的駐軍增加到四萬。

特別是二月底之前集結於淅川赤山會人馬,隨時能夠出丹江,切斷漢水中下游兩岸的聯繫。

他們此時不怎麼擔心韓謙會有實力進攻淮東或京畿。

除了樑軍在東南線並沒有大規模的馬步軍集結外,更主要的是京畿附近及淮東目前就總計有十多萬精銳防守。

背倚廣闊、糧秣充足的江東地區,一旦暴發激烈的戰事,他們就可以徵調更多兵馬勤王。

不過,即便不考慮鄭家的態度,大殿之內的衆人,也沒有誰願意看到荊襄有失。

年初原本從諸州調往荊襄補給招討軍的糧秣等物資,被赤山會一下子截走四十萬石,之後局勢就陡然緊張起來。

一是被截(劫)走糧秣的州縣百般推託,不願意重複承擔徵糧,二是如此危局之前,沒有哪支船隊敢走長江水道運糧,這使得人數多達九萬餘衆的招討軍,駐守在襄城、樊、滄浪、隨陽、郢州等地,後續的糧秣只能從駐地附近征斂。

而荊襄諸州,襄州、郢州、隨州這兩年差不多已打殘了,而鄧均兩州又落入樑軍之手,存糧較爲充足的荊州、黃州、新置的復州,雖然是魚米之鄉,但去年就大規模從地方上籌糧支持軍用,今年之後加倍征斂,截止到五月底從地方就額外強徵了逾六十萬石糧谷及各類物資,致使地方怨聲載道。

當然,荊復黃三州民間或許還有一定的儲糧可以壓榨,招討軍甚至可以出動兵馬配合地方官府強行徵糧,但問題在於民怨積累到一定程度,等到韓謙正式出兵時,地方民衆會不會毫不猶豫的倒戈相向,又或者說不等韓謙派兵南下,地方就激起民變?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就是右龍武軍從揚州出兵,從東線牽制住樑軍的兵馬,然後不惜一切代價的將集結於鄂州的糧草,運往長江對岸的復州。

整個南方這些年風調雨順,地方上還是能徵調大量的糧食,但關鍵要能運到江北岸去。

樑軍戰鬥力雖然強,但也不是神。

大家心裡也很清楚,當前的整體形勢,對樑軍極爲不利,只要他們能將戰局維持到十月底禹潁等河流冰封,在蒙兀騎兵及東樑軍的強大攻勢下,樑軍再不交出鄧均及淮西等地求和,必然難逃全面崩潰的敗局。

楊恩、沈漾、杜崇韜等人都看向楊致堂,不曉得他此時願不願意將右龍武軍的步卒、水師拿出來。

鰲山島水寨被摧毀,楊致堂到這時候胸口還隱隱作痛,自然是一萬個支持出兵收回淮西,但提到要右龍武軍先進攻淮西,還要將右龍武軍殘剩的水軍闖過封鎖到鄂州去運糧,當即就遲疑起來,說道:“右龍武軍守京畿東翼,不可輕動,或可先調兩萬楚州軍進攻滁州。”

“楚州僅有信王三萬駐軍,還要防守住淮河下游,此時調信王兵馬,楚州防禦空虛,爲東樑軍所趁,又要如何是好?”鄭榆問道。

“東樑軍強攻下蔡不得,必然樂意坐看信王對滁州用兵,或可遣秘使前往汴京議事,只要東樑軍在淮河北岸的兵馬都撤回到徐州,便無憂楚州有失。”楊致堂說道。

“譁!”

清陽掀不起檀木盤龍御案,將御案之上當擺飾的鎦金花瓶、鎮紙等物,一起推倒在地,霍然立起,指着楊致堂的鼻子破口就罵,

“先帝屍骨未寒,你這老匹夫竟要與胡虜媾和,是不是要將先帝的屍首從皇陵里拉出來,直接送給胡虜,你這老匹夫才高興?韓謙此賊是奸而無信,但哀家就不知道胡虜在你這老匹夫眼裡又有多少信義,又或者說當初胡虜勾結呂輕俠,使刺客殺先帝,你這老匹夫也暗中插了一手?”

沒想到長信太后突然間翻臉不認人,指着楊致堂的鼻子破口就罵,沈漾、杜崇韜、楊恩、鄭榆、張潮、鄭暢等人一個個都是措手不及,面面相覷,看着楊致堂被罵得臉色失青,卻又不知道如何相勸。

“黃姐姐,先帝屍骨未寒,你難道也忘了先帝對我們姐妹倆的恩寵?楊致堂這匹夫要與胡虜媾和,是逼着我們姐妹倆去殉死啊,要不然如何去面對九泉之下死不瞑目的先帝啊?”清陽沒有看楊致堂枯瘦老臉被她罵得跟豬肝一般,轉頭看向黃娥哀聲說道,盈盈妙目,淚水似乎分分鐘就要像決堤的禹河傾泄而下。

黃娥也是受了一驚,面對這一幕也是驚慌失措,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但不管怎麼說,呂輕俠此時已經投到蒙兀人的帳下,更坐實先帝乃蒙兀人刺殺的事實,誰敢提與蒙兀人或其走狗東樑軍媾和一事,被指着鼻子破口大罵,都是輕的。

“先帝屍骨未寒,與胡虜媾和之事,絕不可行,否則哀家愧對九泉之下的先帝,也難對天下臣民交待,壽王爺,你失言了。”黃娥也只能硬着頭皮,冷言訓斥楊致堂道。

“大楚江山飄搖,老臣操之過切,請太后罪責!”楊致堂低下頭說道。

“你哪裡是操之過切,你心裡但凡還有先帝的一點地位,便不會說出這樣的混帳話來!”清陽哪裡會這麼輕易就放過楊致堂,冷臉厲聲訓斥道,“而高祖皇帝爲徐氏戮害,韓謙年前就將徐氏、章新春等逆犯送入金陵受審,你百般拖延又是爲了哪般,你心裡又真念過半點高祖皇帝當年待你的恩情?”

“……”大殿之內頗爲蔭涼,但楊致堂額頭已冒出汗珠子來,他身爲大楚樞密使、壽王,可以說是地位比沈漾、楊恩、杜崇韜還要略高一籌的第一重臣,被清陽破口大罵後又如此指着鼻子訓斥,真是恨不得找條地縫鑽進去。

“稟太后,事有輕重緩疾,壽王他也是……”張憲站出來說道。

“爲高祖皇帝報仇雪恨、爲先帝報仇雪恨,什麼時候成了無足輕重之事?自徐明珍之下,東樑軍中還有多少逆臣賊子雙手沾滿高祖皇帝的血,你們一個個都忘了嗎?事有輕重緩疾,好一個張憲,你心裡可還真是將高祖皇帝、將先帝放在眼裡啊!”清陽冷冷的問道。

張憲滿頭大汗,撲通跪在地上,不敢再爭辯什麼。

“哀家今日可算是將你們這些滿口仁德忠義的臣子都看明白了,你們擬詔廢了哀家跟彬兒吧,你們要擁立福王也好,信王也好,又或者楊致堂你自己要坐這皇位,也都由你們的便……”說罷,清陽牽起不知所措的楊彬的手,作勢便要朝大殿外走去。

“老臣失言,請太后息怒!”楊致堂再也扛不住壓力,雙膝跪在大殿之上,擺出真正的請罪姿態來,說道。

“壽王失言,也是爲國事焦慮,請太后息怒!”沈漾等重臣在大殿之上皆得賜座,這時候見長信太后鋒芒畢露,再也坐不住,紛紛站起來躬着身子相勸。

周啓年等尚書省官員不在大臣之列,旁聽大殿議事已是殊榮,沒有得賜座的資格,沒想到長信太后這一次的態度如此強硬,都是手足無措,不知道要如何應對。

“先帝死得那麼慘,一年時間都沒有過去,你們一個個自許忠臣孝子,卻滿心想着與大仇媾和——再想想高祖皇帝,開創這片基業,賜諸卿富貴權勢,你們一個個滿口仁義道德,卻將謀毒高祖皇帝的逆犯扔在一旁,理也不理,好似高祖皇帝的死,是那樣的無足輕重。你們現在一個個說楊致堂是爲國事焦慮,哀家且問你們,大楚朝廷,有爲先帝、高祖皇帝報仇雪恨更重要的國事嗎?”清陽哀聲質問,聲音在大殿之上傳蕩。

楊致堂跪在大殿之上,硬着頭皮說道:“徐氏、章新春等戮害高祖皇帝,當轅(車裂)及夷三族,陳德等助紂爲虐,妖言蠱惑王氏謀害先帝謀反,當轅及夷三族……”

“你之前百般拖延,此時又殺氣騰騰,動不動就要夷人三族,這是要殺給哀家跟陛下看嗎?”清陽盯着楊致堂訓斥。

“老臣不敢,請太后裁決。”楊致堂說道。

“哀家在你們眼裡,只是個一無是處的婦道人家,哀家說什麼話,你們哪個會聽入耳中?你們都不要假惺惺的說這些話了,廢了哀家與陛下便是,這個皇位你們自己去坐。”清陽牽着彬兒的手,執意要走。

“請太后裁決。”沈漾、楊恩、杜崇韜等人硬着頭皮說道。

清陽說道:“哀家是沒有什麼見識,也知道諸事當循祖宗之法。高祖皇帝及先帝遇刺,亦需御史臺審理清晰無誤,才方便張榜詔告天下,告慰高祖皇帝及先帝在天之靈——你們倘若還念着高祖皇帝、還念着先帝的恩情,便應着御史臺即刻審辦逆案,而非百般心思叵測的拖延。”

照道理這兩樁逆案都由有宗室大臣同大理寺、御史臺會審,但長信太后此時意思是要完全交由御史臺審辦,也不能說就完全不合制。

沈漾、楊恩、杜崇韜等人心裡更是知道此時大肆審理這兩樁逆案,必然會在朝野掀起對東樑軍及蒙兀用兵的聲音,那對樑軍用兵的聲音就會進一步受到壓制。

畢竟除了徐氏、章新春以及太后王嬋兒、陳德等人外,這兩樁逆案真要清算起來,就會發現還有相當一批的罪魁禍首,此時都留在東樑軍及蒙兀軍中,唯有溫暮橋、溫博父子在投附棠邑時,是正式得到赦免的,當時裁定他們是受徐氏裹挾。

鄭榆伸手拉了拉身側鄭暢的袍袖。

作爲御史中丞的鄭暢,得族兄鄭榆示意,走上前大聲說道:“微臣御史中丞鄭暢,奉太后詔,即刻着人審辦逆案!”

“你們怎麼說?”清陽眸光冷冽的盯着沈漾、楊恩、杜崇韜一干人等問道。

這次危機暴發以來,因爲涉及淮西對大楚太關鍵了,朝廷之中的和議聲音最爲孱弱,即便是清陽她希望楚樑和議,也是屢次有朝臣上書勸告,但主戰派又分爲速戰派與緩戰派。

當然了,清陽即便最初揭穿秦問的身份,劃清她與棠邑的關係,但也無需掩飾她傾向和談的態度。

主張和談與勾結敵國,完全是兩個概念。

蜀國此時是站在樑國那一面的,甚至不惜往渝州集結兵馬,給湖南、荊襄的西翼製造軍事壓力,她支持和談,朝野也只能說她心裡還是更傾向故國,性格又太過軟弱,擔心開起戰事之後會有太多的變數,對她母子二人不利。

拋開內心隱晦不明的那一絲情念不提,清陽心裡也很清楚留下相對有威脅、令大楚諸王公大臣深感壓力的樑國,纔能有效壓制黃化及楊元演兩人的野心,更叫沈漾、楊恩等人只能更戰戰兢兢的輔佐彬兒長大成人。

退一萬步,只要彬兒能平平安安長大成年,楚樑劃江而治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此時真要將樑國掐死了,黃家與楊元演之間或有一爭,但她則註定將更加寢食難安。

站在她自己的立場之上,她也應該是支持和談,又何須怕擺明態度?

不過,她在朝中能不能獲得支持,還是要看朝中和議派與主戰派的力量對比。

因爲淮西的位置太關鍵了。

對鄭家來說,淮西劃入樑國之後,鄭家的根基之地黃州地理位置就太突出了,因此鄭家最初時迅速拋棄以往與棠邑的密切關係,站在主戰的立場,甚至主張快速而強硬的收回淮西及鄧均二州,是主戰派裡的速戰派。

奈何楊致堂始終不願將右龍武軍拿出去,當進攻淮西的第一波主力,更希望看到蒙兀人、東樑軍重創樑軍後,能夠不戰而得淮西,是主戰派裡的緩戰派。

事實上,除了信王府是堅定的速戰派外,即便是鄭氏求戰的決心,又或者說信心,都不是特別的強烈。

真要將韓謙當成敵人,那註定是一個令人又恨又畏的敵人。

楊恩以及沈漾,多多少少還是能看到河洛局面徹底崩壞之後,蒙兀人的勢力滋大無人能制,必然是大楚未來將要面臨的最大威脅,心思也相當的矛盾、遲疑。

在這種情形下,韓謙又百般示弱,事情就拖延下來,這卻符合朝中緩戰派的心思。

楊致堂等緩戰派更是巴不得拖延到秋冬看到蒙兀騎兵、東樑軍再次大舉進攻樑國,他們再從南面徹底切斷樑軍的商貿,並將相當一部分樑軍兵馬牽制在南線,就看看韓謙在一波波強勢的進攻下,能支撐到什麼時候不崩潰掉。

誰能想到,河洛第二階段戰事結束,韓謙卻再也不給他們這些緩戰派任何選擇的機會?

現在擺在楚廷面前,就剩下速戰速決或和議兩個選擇。

鄭氏因爲自身利益,認清和談不成、韓謙在入秋之後就會大舉進攻荊襄的形勢之後,就立刻轉向支持和談。

不過,要是楊致堂現在就願意將右龍武軍第一時間西進威脅、牽制樑軍在滁州、東湖的兵馬,並不惜一切代價的突破棠邑水軍的封鎖,將鄂州糧秣運過江,他們也可以轉過來支持速戰,但拖延卻絕對不行。

不要看鰲山島水營大寨被棠邑水軍燒燬,此時楊致堂卻還捨不得將右龍武軍主力拿出來拼,他內心更希望宣而不戰。

沈漾、楊恩等人也認可宣而不戰的策略,希望從四面八方往淮西外派增援兵馬,不斷加強對樑軍的牽制與壓制。

這不失爲一個好的策略。

然而關鍵問題在長江水道被切斷之後,九萬人馬的招討軍僅僅依靠地方上的供給,很難支撐到九月,同時考慮到楊元演會有坐山觀虎鬥的心思,確有可能會借糧草問題,將趙臻所部從隨陽、樊城等地撤下來,不會留趙臻與樑軍精銳血戰。

要避免這一狀況的發生,這就必然需要恢復鄂州與復州之間的水運,還是要不惜代價的與棠邑水軍先戰於長江水道。

當然了,鄂州與復州之間的長江水道,遠離棠邑水軍的主駐地,只要右龍武軍能下決心從揚州出兵牽制樑軍,恢復遠在千里之外的鄂覆水運,還是有一定優勢的。

這也是王文謙所判斷的,談不成和議,下一階段韓謙必然會使棠邑水軍全面出動,摧毀長江、漢水沿線的水營、碼頭等設施,到八月中下旬纔會正式對隨陽、樊城、郢州、竟陵、黃州、舒州等地用兵。

要麼和、要麼戰,崇文殿裡爭議了半天,衆人也都想明白了,但奈何楊致堂爲了能讓主戰的楊元演從淮河下游防線脫身,承擔起從東線牽制樑軍的重任,竟然不惜主張與東樑軍暗中媾和。

當然,大殿之上不是沒有人考慮過這個可能,畢竟除了趙臻所部外,楊元演在楚州親領的三萬兵馬,絕對是大楚最能戰的精銳。

不過,楊致堂提出這事,被長信太后指着鼻子破口大罵,除了楊致堂的嫡系張憲之外,卻也沒有其他人敢替他辯解半句。

新帝登基之時,曾傳詔天下言明呂輕俠與蒙兀人聯手謀害先帝發動宮變,目前呂輕俠、周元等人又公然投向蒙兀,在推翻這一定論之前,先帝屍骨未寒,誰要是這時候提聯合蒙兀伐樑之策,不怕朝野上下的唾沫星子將他噴死?

楊致堂最大的失策,大概是以爲此時衆人在崇文殿,只是小規模的廷議沒有什麼話不能說,卻沒有想到長信太后會毫不猶豫的拿住這點,對他毫不留情面的予以打擊吧?

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魚第七百五十六章 關中(三)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六十八章 角色扮演的意義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三章 夢非荒唐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二百四十九章 雙爐鍊鐵第八十七章 變速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五十九章 敘州刺史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計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七十八章 築城第三百六十四章 山間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見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六百三十二章 天下大局第四百五十一章 渾水第一百一十四章 偷吃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長峽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二百五十七章 馮昌裕的抉擇第三百一十一章 使蜀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訪第八十七章 變速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七百四十九章 戰役(四)第七百八十二章 舊事(二)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三章 夢非荒唐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一章 千年一夢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二百七十七章 削藩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條件第五十七章 殺戮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二百七十八章 兩年之期第二百四十八章 龍牙城第二百三十八章 奴婢第二百零九章 縉雲樓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七百六十章 洛陽(一)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六百一十五章 回京(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第六百八十七章 束手就擒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五十七章 殺戮第五百二十七章 傳旨第六百四十七章 奇謀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戰第五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四百七十二章 滅口第四百九十二章 接手第六百零三章 迎親(三)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七百零六章 抉擇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七百九十一章 渡江(二)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四十八章 相知第四百二十章 秘議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一百九十九章 籌碼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二百五十二章 棋局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七百三十章 襄山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七百六十九章 顧芝龍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