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

看到馮繚問到關鍵點,顧騫也不加避諱的直接說道:

“我家陛下確實有意將身後大事託付給韓侯,甚至令洛王守在商洛,不使歸洛陽,但河洛諸將吏卻有分歧,難下決斷……”

令洛王守商洛、不使歸洛陽?

這不是簡單的託孤,而是要直接迎立韓謙入主洛陽啊!

馮繚、高紹、郭榮等人在座有一個算一個,震驚之餘,這時候才真正清楚樑國君臣分歧是什麼,也清楚分岐會有多大。

馮繚朝韓謙看去,見韓謙神色沉鬱,想來是顧騫等人在他們之前進入漣園,韓謙及二位夫人已經談到這點了,也難以想象韓謙及二位夫人還能保持鎮定。

換作棠邑,倘若韓謙此時不幸身染重病,欲託付後事,馮繚心想他與其他棠邑將臣的第一選擇,也必然是擁立已經明確被韓謙立爲繼承人的侯世子韓文信爲新主,以便繼續凝聚軍民的力量、維繫棠邑。

侯世子韓文信此時雖然還僅是七歲幼-童,棠邑衆人尚且第一選擇擁立其爲新主,想那樑洛王朱貞已經年後便滿二十歲,這幾年又隨樑帝朱裕南征北戰,積累不少統兵治政的經驗,至少在樑國將吏眼裡的,絕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人選。

倘若樑帝朱裕身故,怎麼叫顧騫、朱由桐、荊浩、荊浩、雷九淵等一干樑國重臣宿將放棄朱貞,而心甘情願的轉頭過來,迎立一個曾經跟他們敵對的外人爲樑國新主?

這麼大的事情,即便是樑帝朱裕,也不可能一意孤行。

就算樑帝朱裕留下遺詔,雷九淵、顧騫、陳由桐、朱珏忠、荊浩等將吏也完全可以不理會遺詔,到時候直接奉立朱貞爲新主,史書之上乃至後人都不可能說他們是奸臣逆黨。

從來就不存在徹頭徹尾、完全沒有自己主見的忠誠!

韓謙在棠邑這麼高的威勢,但他下令直接將徐後、章新春等人送往金陵受審,韓老山等人還跑過來堵門呢。

樑帝朱裕不傳位其子,卻要其子及諸位迎立與樑國不相關的外人爲主,在其內部怎麼可能沒有反對的聲音,又豈是朱裕一意孤行就能徹底平息的?

朱裕真要一意孤行,恐怕會引起更大、更不可收拾的混亂。

樑帝朱裕當然也不可能一意孤行的留下一封遺詔,就當整件事都解決好了,他必須在身前就確定好諸多事,他必須要在身前看到雷九淵、顧騫、陳由桐、荊浩、朱珏忠以及韓元齊、陳昆等一干樑國重臣要將心甘情願迎立韓謙爲主,他才能心安的放下一切,也只有這樣纔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避免混亂。

顧騫也不避諱樑國將吏內部的主要分歧在哪裡。

除開父死子繼這一深入人心的傳統或大義名分外,除開不立洛王而迎立韓謙可能會引發的方方面面的混亂外,樑國將吏以及殘存下來的宗室子弟,還更擔憂的還是他們未來的地位不保、宗族利益得不到保障,他們甚至還擔憂樑帝朱裕此時託孤,朱貞等朱氏宗室子弟將來皆不得善終。

即便這幾年來棠邑對樑國的援助已經夠盡心盡力了,極大消除了雙方的對立,但還是無法徹底的消除這樣的擔憂。

人都是有私念的,顧騫、雷九淵也不避諱講明這點,而此時不能坦誠相見,西樑與棠邑兩股截然不同的勢力要在強敵環顧的巨大壓力下,甚至此事會引起金陵極大的反彈,想要順利的完成融合,那就太困難了。

顧騫也解釋他們爲何在巢州城北滯留這些天才到歷陽來見衆人。

樑帝朱裕十月之前感到身體再難支撐多久,便正式跟身邊近臣提及這事,顧騫他們則是強烈反對的,最後還是樑帝朱裕做出讓步,與顧騫等人做出妥協:

樑帝朱裕着顧騫等人暗中護送徐後、章新春等逆亂進入棠邑,倘若韓謙能將徐後、章新春與楚國公楊汾一起送往金陵受審,說明韓謙有着王者之君的大氣度,無需擔憂朱氏宗室子弟及諸樑國將吏將來得不到善待,他則要顧騫等人趕到歷陽,密議迎立之事。

而倘若韓謙決意鴆殺或下令暗殺徐後、章新春等人,他便允許顧騫等人悄然返回,而他身後之事,則照雷九淵、顧騫、朱珏忠、陳由桐、荊浩等人的主張安排下去。

“我們當然也有想過陛下身故之後,即便擁立大皇子洛王繼位,也很難抵擋住蒙兀人的攻勢,無法真正守住河洛地區,最初便想着仿效蜀國,主張陛下身故之後,大皇子稱王不稱帝,向楚國稱臣,以便能從楚國及棠邑繼續獲得足夠的支援——我們最初甚至建議陛下,將雲和公主嫁給韓侯,以便能將河洛兵戰之事也都交給韓侯統一指揮調度,但陛下卻說韓侯不爲楚臣,便當爲樑主,沒有既爲楚臣又爲樑臣的道理。而陛下也說韓侯不爲樑主,除了河洛並不能真正得到喘息的機會,以及更多的隱憂只會越埋越深,以致最終無法消除之外,短時間內也難以解決梁州的問題……”

顧騫等人坦然將背後的曲折甚至將他們最初所堅持的主張吐露出來,馮繚、高紹等人都沒有半點介懷,憑心而論,他們站在顧騫等人的立場上,也會覺得顧騫他們最初的主張是最貼合實際的,他們也是遠遠沒有想到樑帝朱裕會有這樣的決斷!

當然,不要說顧騫等人了,馮繚他們也擔憂真要直接行迎立之事麻煩及混亂會有多大——整件事光想想就頭疼萬分!

…………

…………

延佑帝遇刺駕崩,新帝登基繼位,改元太和,預想中的大動盪沒有發生。

信王楊元演在淮東裁撤藩國不說,招討軍也成功重創襄北叛軍,收復襄郢隨鄧均諸州——即便叛軍還盤據金樑兩州頑抗不降,這兩州也是近年從蜀國割佔過來的,而鄭暉統領大軍進攻清源軍節度使,已經成功奪下西江沿岸諸州縣。

要不是棠邑一枝獨秀的矗立在江淮之間,令誰都無法忽視,太和元年的大楚都可以說得上大治之世了。

再有五天便是年節,皇城之內也到處張燈結綵,年節氣氛濃郁。

相比較傳統的宣紙燈罩,熬煮羊角製成的明角燈罩越來越受富貴人家的喜歡;這兩年宮禁之間也都陸續換上透光、防風皆更好的明角燈罩。

沒有人知道歷陽城裡這一刻正發生着什麼,沈漾走出尚書省的衙署,看沿街懸掛的明角燈散發出暈黃的光,呼吸了幾口寒冷的空氣,被案牘搞得昏脹的腦子瞬息清醒過來,但胸膛卻被寒冷空氣刺激得劇烈咳嗽起來。

秦問上前輕拍其背,沈漾揮了揮手,表示自己沒那麼脆弱,咳了一陣,等氣理順過來,從袖子抽起手巾將嘴角的涎沫擦去。

“雖說蒙兀人奪下雍州,其勢甚大,但爲蒙兀人所驅使攻城掠地的王元逵、田衛業兩部賊軍,傷亡極爲慘重,以致趙孟吉、王孝先二人獻表投附,蒙兀人卻憂其有喧賓奪主之虞,而不敢倉促納之。李知誥囚與蒙兀人勾結的呂輕俠、周元於金池寨,想來暫時也無投附蒙兀人之意——而事實上即便李知誥投降蒙兀人,武關道、漢水上游沿岸地形險僻,易守難攻,有右武衛軍、右武驤軍駐守足矣。壽王爺的意思,也是棠邑軍赫赫戰功,朝廷應當大賞,但棠邑軍將卒連番苦戰,守武關道之事則無需勞煩,當勒令其速歸駐地休養生息。沈相也不應該再猶豫不定,應當果斷請兩宮太后下旨敦促。時間要是拖下去,等到棠邑的人牢牢控制住鄧均兩州的鄉司屯寨,朝廷再想將這兩州拿回來,恐怕真就沒那麼容易了……”站在一旁的張憲說道。

宮變之後,黃化沒有返回中樞,繼續留在湖南,但除了黃家的另一個重要人物黃惠祥兼領參知政事,獲得參與政事堂樞密議事的資格外,黃化還推薦賓客周啓年擔任中書舍人。

同時壽王楊致堂也推薦幕賓張憲同時擔任中書舍人。

中書舍人在中樞雖然僅僅是六品的官職,但執掌草擬詔令、參與機密、審議奏章之權,權勢極重。

前朝中後期,中書省掌握決策權,而中書令不常設,或僅爲虛銜,身爲皇帝近臣的中書舍人,實際上就掌握相權。

大楚政令皆出尚書省,以尚書省爲政務中樞,沈漾以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實際執領宰相,但有機會參與機密的中書舍人、知制誥等職,猶不是等閒差遣。

黃化、楊致堂推薦張憲、周啓年二人進中樞爲官,實際也是要用他們代爲參與決策機樞之事。

相比較之下,秦問雖然此時以崇文殿學士兼領知制誥,品秩要比周啓年、張憲高,但他在沈漾的陰影之下,更多是作爲沈漾的扈隨官員參與機密,實際上並沒有獨立的話語權,地位反倒不如周啓年、張憲顯要。

沈漾身體不適,秦問一副小翼關切的樣子,張憲、周啓年卻只是袖手站在一旁,等沈漾順過氣來,咳嗽得沒有那麼厲害,則繼續剛纔在衙署裡還沒有談完的話題。

秦問站在沈漾的身側,聽着張憲再次聲明他堅決從棠邑軍手裡收回鄧均兩州的主張,只是微微蹙着眉頭。

第一次河淮戰事在很多人看來,結束得實在是有些草草了事,以致孔熙榮率兩萬兵馬十一月上旬從北線撕開防線,搶在招討軍之前佔領鄧均兩州成爲事實,金陵這邊到現在都還沒有徹底恍過神來。

這近一個月來,控制南陽盆地、秦嶺東南麓及武關道的鄧均兩州的轄管權歸屬,成爲朝堂爭議的焦點。

後續打擊退守到鄖陽、房陵以西的漢水上游地區的襄北叛軍,甚至退一萬步講,李知誥率殘軍投靠蒙兀人,朝堂之上,相當一部分王公大臣,都認爲以右武衛軍、右武驤軍爲主力的招討軍,能完全勝任後續的作戰及防禦任務,並不需要棠邑軍參與進來。

信王楊元演也好,壽王楊致堂也好,都主張言辭嚴正的勒令棠邑軍從鄧均兩州撤回淮西休整。

張憲的話,代表着壽王楊致堂的意見,秦問不敢苟同,沒有沈漾的許可,他也不會言辭激烈的反駁,但他不意味着他連神色都要掩飾得滴水不漏。

事實上,此時朝堂之上,擔憂西線形勢會進一步惡化的,除了韓道銘、陳景舟、韓道昌等棠邑系大臣外,也不是沒有其他人……

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五百八十七章 閒時雨第一百三十四章 秘密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見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二百九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賞第二百七十七章 削藩第五百三十三章 驚疑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將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三百九十六章 應對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權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七百六十八章 賀禮(二)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二百五十七章 馮昌裕的抉擇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五百零一章 偏執的勝利第七百三十七章 奪寨第六百八十六章 對峙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戰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一百零一章 殺人活命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一百六十四章 風聲第六百三十四章 異動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十六章 侯府第五百二十二章 會合第二十四章 真龍種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四十六章 奴婢第六百八十九章 瀾涌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守株辰陽第七百二十三章 河洛(二)第二百零二章 巧遇第五百四十五章 突圍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七百一十六章 出使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十四章 下注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六十章 家兵進城第七十四章 相贈佳人第七百五十九章 關中(六)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將第三十七章 書出驚心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奴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九十章 破寨第二百四十五章 人心第七百二十三章 河洛(二)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七百零一章 尾聲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四百五十五章 雞鳴寨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六百一十三章 大捷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六百三十一章 黃雀在後(三)第六百九十四章 喧賓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五百二十三章 勾結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二章 夢境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