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

李秀撤回到下蔡,北岸普通將卒的臉上,自然都洋溢着擊退優勢敵軍的喜悅。

雖然棠邑軍這一仗傷亡也有一萬三四千人,主要是後期敵軍對下蔡及鄲縣、武亭的反撲極爲猛烈,造成極大的傷亡,但差不多是他們雙倍兵力的敵軍,傷亡還要慘重一些。

當然了,第一次河淮戰事慘烈程度,還是遠遠低於戰前的預估。

拿曹霸的話說,完全是雷聲大、雨點小,他都沒有撈到什麼硬仗打。

而棠邑軍則順利完成接援十數萬汴京軍民撤到潁水西岸、引導潁渦之間逾三十萬民衆南撤到下蔡、濠州,並在淮河北岸以及潁水西岸獲得立足點的一系列戰役目標。

這一仗對棠邑來說,自然是打贏了。

不過,李秀趕到北岸大營找馮宣覆命,看到大營之內匆匆而過的棠邑軍高層將吏,臉上卻沒有太多的興奮神色,他這時候才知道在敵軍撤圍而去的同時,雍州失陷的消息也傳到下蔡。

只是這一消息,暫時還沒有在淮西公佈,僅限於軍中高層將吏知曉。

樑帝朱裕潛回蔡州,在雍州城留在三萬精銳兵馬,但最終還是沒有能抵擋住田衛業所部長達一年的圍困以及最後一個月盡夜不休的強攻,十五日被敵軍攻入城中,最後沒能將敵軍驅逐出去,僅三四千殘兵掩護樑洛王朱貞突圍撤入商州。

關中第一城,同時也是天下屈指可數的雄城之一、前朝舊都雍州城,就此徹底陷落敵手。

十月下旬,禹河徹底冰封凍實,在洛陽、函谷等禹河南岸的城寨頑守的叛軍殘部,在樑師雄的率領下,也裹挾近十萬民衆棄城,在蒙兀騎兵的掩護下,踏過河冰撤到禹河北岸,此時正往汴京撤去。

蒙兀太子與蕭衣卿最終同意樑師雄率部撤出河洛,主要也是田衛業、王元逵兩部兵馬爲攻陷雍州城傷亡也極慘重,極需要休整,而徐泗軍、壽州軍又面臨棠邑軍的強大壓力,他們暫時抽不出更多的兵力進入禹河南岸,去加強洛陽等城的防禦。

而很顯然,他們也無法期待樑師雄能在河洛繼續支持太久的時間,主動將樑師雄所部撤出東移,最終保證東樑(朱讓)面對棠邑以及潁水西岸的西樑軍,保持兵馬規模上的絕對優勢。

對實際上僅能稱爲“西樑軍”的河淮樑軍而言,雖然最終奪回完整的河洛地區,並徹底打通與關中的聯絡通道,但在關中僅剩華州及潼關等渭河南岸下游有限的幾座城池。

大部分關中區域,特別是經過這波戰亂,猶擁有近五十萬口編籍民戶的雍州落入蒙兀人的手裡,對西樑軍來說,也是堪比汴京失陷的巨大創痛。

對此時的西樑軍而言,收復河洛之後,目前還勉強保持洛陽府、許、汝、蔡、潁、華、商等州近五十個縣的地盤,但也僅有樑國全盛之時的四分之一,人口更是縮減到全盛之時的五分之一,編籍戶可能都不足二百萬。

而西樑軍從樑軍全盛之時(含壽州軍、徐泗軍)四十餘萬,也縮減到不足八萬人衆,還都是連續苦戰兩三年的疲弱將卒,傷病比例又是極高。

西樑軍主要兵力也只能屯駐於河洛的兩翼,以抵擋關中及來自滎懷兩州的敵軍壓力;其在潁水西岸的防線,甚至還要指望棠邑軍能分攤一部分壓力。

李秀跟馮宣彙報過新寨鄉勇守禦鴉頭嶺前後以及撤到下蔡的安置情況之後,便打算與曹霸先返回李家新寨,這時候韓謙派侍衛過來,找馮宣去大帳議事。

“你們兩個跟我走。”馮宣示意李秀、曹霸隨他去大帳。

北岸大營位於窖山峽北岸,位於下蔡防線的核心位置,大營包括水軍大寨在內,佔地範圍不比下蔡城稍小,包括水軍在內,駐軍也高達兩萬餘衆,營寨層層相嵌,韓謙的牙帳自然是在整座大營的核心位置。

李秀隨馮宣走進祠堂改建的大帳,見大帳之內除了馮繚、郭榮、田城、林海崢、郭卻、肖大虎、譚修羣、蘇烈、溫淵、馮翊、王轍 、霍肖等棠邑軍高級將吏外,西樑的禮部侍郎郭端鐸以及沈鵬也在場,卻不知道他們此時出現在窖山峽北岸大營之中,是不是跟雍州失陷、關中惡劣之極的局勢有關。

大帳之內沒有多少坐席,而韓謙也正站在那裡跟郭端鐸交談,李秀、曹霸自然老老實實的站到人羣之後。

曹霸很不老實的頂了頂站在他前面的王轍,問道:“這麼多人都喊過來,什麼事情,是分賞錢嗎?”

“蒙兀人正將其設於雲州的南院衙署,往太原府搬,應該是要將其南都遷到太原府。”王轍小聲的跟曹霸說道,又很客氣的朝李秀拱手施過禮。

“……”李秀沒想到蒙兀人這麼快就將南院重鎮南遷。

雖說太原城距離雲州,也僅五六百里路,但蒙兀人做這樣的選擇,戰略意圖很明顯,首先是將其統治重心全面南移,表明經營中原腹地的決心。

而蒙兀人沒有選擇燕山以南的河朔地區作爲新的南都選址,而是選擇前晉國都太原府,也流露出着朱讓安心經營河淮最爲核心、擁有編籍戶五百餘萬口的東樑地區,而蒙兀在消化晉地、太行山南部懷、衛等州及關中地區之後,未來的戰略重心將全線往西翼傾斜的決心。

從太原城經汾水河谷南下,便是河東故郡,渡過黃河便是關中東北部地區,與雍州等地連接起來,這是一條完整的兵馬運動通道。

據潼關以拒西進之敵,有地利之險可借,但敵軍從雍州以及北面的河津出兵,從西面、北面進入華州、潼關等城,西樑軍卻沒有什麼地利可守,攻守形勢還極爲嚴峻。

“哦,對了,”王轍看得出李秀更關心大局的地勢,壓着聲音,專程跟他說道,“趙孟吉、王孝先已經派人攜表前往太原府見蒙兀太子烏素大石……”

李秀倒吸一口涼氣,心想這或許是郭端鐸及沈鵬帶過來的消息。

趙孟吉、王孝先真要投蒙兀人,意味着蒙兀人將得七萬兵勇,不僅意味着西樑軍在華州、潼關的壓力倍增,趙王所部經陰平道直接反撲川蜀,也將是隨時都會發生的事情。

“田衛業、王元逵爲攻雍州,傷亡頗爲慘重,兩人駐守關中,與平夏人合到一起,就剩五萬殘兵,亟需休整不說,東翼還面臨駐守華州的樑軍的威脅——我們目前估計烏素大石多少會防備着趙孟吉、王孝先的投附心思不誠,不會將急缺的糧草調給趙孟吉、王孝先,使之兵鋒立即鋒利起來,川蜀及梁州暫時還沒有大的威脅。不過,在田衛業、王元逵兵馬得到補充並進行充分休整,也就是說到明年三四月間,西翼的形勢就難說了。”王轍跟李秀介紹他們剛纔討論出來的一些基本情況。

“朝廷進剿襄城的情況如何了?”李秀驚問道。

“周炳武、張蟓、趙臻他們打得極穩,還有條不紊的進攻荊門及郢州,可能到明年入春都未必能奪下進攻襄城的門戶之地。”王轍說道。

“王參軍或可建議侯爺,寫信給蜀主王邕,要蜀國將趙孟吉、王孝先的家小,交入金陵,以離間趙孟吉、王孝先與蒙兀人的關係。”李秀想到一事,跟王轍說道。

王轍稍作沉吟,也覺得李秀此計可行。

趙孟吉、王孝先與王邕沒有妥協的可能,王邕扣押趙孟吉及王孝先的家小也好,或直接殺死也好,對趙孟吉、王孝先二人都沒有觸動,但蜀國要是他們的家小送入金陵,趙孟吉、王孝先未必沒有投附大楚、以換家小性命的可能。

甚至只需要叫蒙兀人相信有這種可能就行了。

“此計不錯,李將軍可向大人建言。”王轍還不會白佔李秀的獻策之功,說道。

“你們在嘀咕什麼?”韓謙跟郭端鐸談過事情,就看到李秀、曹霸與王轍三個人站在角落裡嘀咕,旁邊人都傾耳聽他們說話,便揚聲問道。

“李參事想建議將趙孟吉、王孝先家小請入金陵,以離間其與蒙兀人的關係。”王轍說道。

韓謙稍作沉吟,跟身邊馮繚、郭榮、田城三人說道:“或許要派人專程到成都府走一趟,你們決定得誰合適?”

馮繚點點頭,削弱蒙兀人人對趙孟吉、王孝先的信任及倚重,將能暫時緩解川蜀所面臨的軍事壓力,相信王邕不會拒絕他們的建議,這事也僅需要派信使攜韓謙的親筆信函走一趟就應該能促成,但韓謙很顯然還需要對蜀軍在利川及江油的軍事防禦部署,或者說需要對蜀軍後續在北線及西北翼的軍事安排有更深入的瞭解,甚至還要對蜀軍的軍事部署提出一些建議,就需要他們派高級將領直接跟蜀主王邕當面溝通爲好。

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一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五百零八章 茅山第六百三十七章 獨山津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四百五十七章 相逢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六百七十章 未知數第八十一章 大事已成第一百三十章 迎接第六百七十二章 新年第二十五章 文死諫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六百四十一章 故人第四百章 計劃第七百六十五章 蜀使(二)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釁(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虎狼之心第七百三十九章 間隙(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五百八十七章 閒時雨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六百六十章 交換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營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州刑徒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六章 山居第三百三十八章 離城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五百八十三章 條件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五百五十一章 韓府(二)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五十六章 有仇報仇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七百一十八章 路遇第四百二十章 秘議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六百二十八章 詭局第二百五十七章 馮昌裕的抉擇第一百三十章 迎接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患第九章 處置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應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五百七十七章 交易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十一章 進城第七十八章 築城第二百九十四章 長鄉侯第一百零六章 髒活第一百七十章 舉吏第五百八十三章 條件第二百八十九章 陷城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三百九十八章 溧水城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二百四十二章 驚瀾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四百三十一章 和談(一)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四百四十四章 辭表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七百九十六章 勸嫁(三)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三百八十一章 困惑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一十五章 製圖六法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第六百九十章 求去第四十二章 饑民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二百六十一章 奪城第六十三章 選人第四百四十三章 進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