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六章 對峙

(感謝聖淘宇、阿北的盟賞……)

崇陽門出來就是尚書省,樞密院在尚書省的對面。

秦問剛將清陽及大皇子楊彬從後面的衙舍帶出來,李秀便帶黑壓壓的甲卒衝進來;徐靖率領一隊職方司探馬,披堅執銳緊隨其側。

職方司的探馬皆執鐵箍長棒,即便沒有立時大開殺戒,但遇到阻攔,也是亂棒轟過去,氣勢比李秀所部還要兇烈如虎。

看到這一幕,沈漾沉毅的面容也禁不住露出一絲慌亂。

除了侍衛親軍外,皇城之內還有一些零散的人馬。

專司山川地形勘測及敵情斥候偵察的職方司,就擁有一支不到三百人規模的探馬隊伍。

雖然職方司的探馬主要在京畿之外活動,但歸京進入皇城卻也是不受侍衛親軍的約束。

此時織造局有采訪州縣風物以呈聖聽之權,在靜海門外建有專屬的官船碼頭,也是有獨立於侍衛親軍之外的護衛兵馬;這支兵馬持太后手詔,甚至可以直接進入慈壽宮。

這些兵馬看似規模都很小,但在關鍵之時卻能發揮難以預料的作用。

難以想象,倘若呂輕俠已經將織造局的護衛兵馬調入崇文殿,將太后、陳德、李長風等人與外界隔絕開來,然後踞崇文殿以太后、陳德、李長風等人的名義,對侍衛親軍發號司令,他們要如何扳回惡劣的局面?

陛下遇刺新亡,屍骸未寒躺在崇文殿的深處,太后天然就是大楚帝國的最高執政者;而陳德、李長風又是侍衛親軍名義上的正副統帥。

他們甚至都撇不清王貴妃與刺客勾結之事,憑什麼去爭奪對侍衛親軍的控制權?

尚書省大院內外雖然有四百多甲卒守值,這些甲卒分別隸屬左武驤軍、左右武翊軍,互不統屬,沈漾原本是要他們相互監視、牽制,但這時候也致使沒有一名領頭武官冒頭站出來,去阻攔持太后手詔行事的李秀、徐靖等人。

有部分護衛武卒心裡不服,但被徐靖帶着職方司探馬亂棒轟打,也只能紛紛退避。

看到這一幕,鄭榆、鄭暢、張潮、杜崇韜、周炳武等大小數十名官員紛紛退到一旁,這麼一來,大多數衛兵也都在各自上司的率領下,先退到兩邊。

即便是韓道昌、韓端二人,這時候默然退到一邊觀望形勢。

偌大的政事堂前廳廣場,僅留韓道銘還硬着頭皮陪同沈漾、楊恩、薛若谷、秦問陪清陽及大皇子、雲朴子數人站在當中,僅有八十多名甲卒還守在他們面前,阻止李秀帶人逼近。

楊致堂沒有直接退到檐廊之下,但也沒有跟沈漾他們站到一起,而是在一個居中的位置,臉色陰晴不定、心思遊離。

說實話,這時候尚書省守值衛兵裡,還能有逾五分之一的甲卒在幾名低級武官的率領下,滿臉緊張的守在沈漾他們面前沒有退到一旁,還是叫楊致堂頗爲意外,這也叫他更加猶豫:看這情形,沈漾、楊恩多多少少還是得人心的。

楊致堂已經不去管楊元溥的死真相到底是什麼,他更擔心的還是在場的諸多王公大臣,倘若不能在刺殺案以及擁立之事上,以最快的速度取得一致意見,又或者說沈漾、楊恩以及韓道銘等人今天橫死皇城之中,有什麼理由認爲韓謙不會出兵渡江?

“這是太后手詔,召王貴妃及大皇子問話……”

李秀手按在腰間佩刀之上,他在庭前停住步伐,身後黑壓壓的甲卒頓時展開三個錐形戰陣,彷彿三支巨矛,兵鋒直指大院內的衆人,氣氛壓抑得叫人都有窒息之感,都似嗅到空氣中的血腥氣。

李秀也沒有下令衝開擋在沈漾跟前數十名陣形散亂的衛兵,派人將手詔送到沈漾跟前,要他將清陽郡主及大皇子交給他帶走。

徐靖看到清陽身側的雲朴子,說道:“鍾將軍剛纔在崇福宮搜到刺客藏身的證據,還要請雲道長陪我們走一趟。”

“污衊!將幾件破兵刃、幾件破衣服扔進崇福觀,便想栽贓老道與刺客勾結?”雖然徐靖她們將污水潑過來,令他們難以自辯,雲朴子卻是一臉從容的冷聲斥道,“職方司這麼多探馬暗藏京中,老道卻懷疑徐大人與刺客勾結呢。”

“是不是栽贓,太后自會分辨。”李秀手按住腰間的佩劍,臉色陰沉的說道。

隨着李秀的示意,他部下將卒往左右分開,盯着眼前及左右的尚書省護兵。

“王貴妃即便真有與刺客勾結嫌疑,也是諸參政大臣會審,李秀,你真要奉亂命謀逆不成?”沈漾盯着李秀厲聲問道。

“沈大人,你暗中窩藏嫌犯,叫李秀如何信你,叫我身後諸多兒郎如何信你?而陛下遇刺新亡,新帝未立,大楚理所當然以太后爲尊,誰敢說太后手詔是亂命?沈大人,你真是好大的膽子!”李秀寸步不讓的說道,彷彿一柄出鞘的利刃盯住沈漾。

滿院子裡的官員都暗暗捏了一把汗。

即便還有幾十個護衛站在沈漾他們身前,但陣形散亂,除了幾名低級武宮咬牙堅持,但手下的兵卒則明顯神色慌亂無措,也許只需要李秀下令,這些人都抵擋不住李秀身後虎賁一個衝擊就會被殺得血流成河。

這時候後面的衙舍有人跑過來報信,說又有數百甲卒在鍾彥虎的率領下,從後面的巷道往尚書省包抄過來。

這個消息更是令絕大多數人臉色發白,都不知道再僵持下去,他們會不會受到牽連,也跟着死無葬身之處。

雖然聽到這邊的動靜,陸陸續續又有一些人馬從其他地方跑過來,但在看到這邊的混亂形勢後,都不敢隨便摻合進來。

“李秀,想你父當年縱橫沙場,是何等威風凜凜,敵我軍民皆既敬且畏,然而楊恩打心底卻最敬郡王爺待天下一片赤誠之心,”楊恩站出來,盯着李秀問道,“我不信郡王爺的兩個兒子都是糊塗蛋,我問你一句,你心裡真就以爲王貴妃與刺客勾結刺殺陛下嗎?”

李秀臉色沉鬱,徐靖嘿然笑道:“楊侯爺,王貴妃是否與刺客勾結,太后必然會徹查到底,給大楚臣民一個明明白白的交待,難不成楊侯爺以爲太后會希望陛下死得不明不白?楊侯爺、沈相執意庇護王貴妃,難不成你們想等援兵渡江不成?”

見徐靖反口誣陷他們暗中跟棠邑勾結,沈漾、楊恩氣得胸悶。

“多說無益,請王貴妃攜大皇子及雲道長,隨我們去見太后,真假便知。”李秀再次催促道。

秦問也是暗歎,李秀到這時候未必還看不出疑點,但除非能將最殘酷,將會把韓府及棠邑都直接拖入混亂之中的血腥真相揭開,斬斷李長風、李秀心頭的最後一絲妄想,要不然他想象不出,李秀以及李長風有什麼理由不選擇站到太后及呂輕俠那一邊。

鬥爭從來都是殘酷的,而真相從來都不是最重要的。

秦問甚至都懷疑他與雲朴子即便將殘酷的真相說破,李秀說不定會反口斥責他們胡說八道之後再痛下狠手、殺尚書省一個血流成河。

事情有時候很簡單,李長風、李秀這時候不選擇站到太后、呂輕俠那一邊,難不成太后、呂輕俠失勢後,他們還能幻想楊致堂、鄭榆、張潮等人不對李家進行清算?

所謂泥足深陷,便是如此吧?

而這一刻退到一旁的韓道昌、韓端,也拼命給站在場中游離不定的韓道銘使眼色,要他放手,都恨不得上前將韓道銘拉到一邊觀望局勢。

清陽抓住彬兒的手,臉色發白,情不自禁乞憐的看向韓道銘。

她知道自己與彬兒再被交出去,韓府及棠邑或許還有跟慈壽宮交換利益的底氣跟資格,但她們母子倆的生死就完全落入呂輕俠的掌控之下了。

就在韓道銘猶豫着要不要退開之時,便聽到身後傳來厲聲斥責:

“李秀,你真要助紂爲虐,你對得起李公在天之靈嗎,你要將李公對大楚一片赤誠扔到爛泥地裡踐踏嗎?”

韓道銘轉身看去,就見政事堂左側的夾道里,這時候快步走出十多名手持短刃的侍宦,一個獨臂人居首,禁不住意外的喚道:“張大人……”

“張大人,姜少監……”看到張平、姜獲在這時候出現,衆人都是大吃一驚,都不知道半天沒看到他們身影,這時候竟然怎麼從政事堂後面的夾道里走進來,也不知道他們一直藏身尚書省,還是剛剛從側門走進尚書省。

要說侍衛親軍裡,或許還有大把的底層將卒不認識沈漾、楊致堂、楊恩——畢竟諸軍定期演練之時,大多數將卒站在陣列之中,很難看清演武臺觀陣將臣的相貌的,也只有內侍監張平的獨臂形象,早就印入衆將卒的心中。

張平突然站出來當衆斥責李秀助紂爲虐,對院中諸多將卒心裡造成的震憾,比楊恩剛纔的質疑更爲強烈,他們禁不住想:難不成內侍監、少監大人掌握着外人所不知的秘辛?

“李秀,你當真以爲太后跟前的二皇子,還是你李家的子孫嗎?”張平沒有理會其他人的反應,盯着李秀厲聲問道。

“張大人,此話何講?”李秀眉頭怒蹙,腰間佩刃鏗然撥出半截,盯住張平問道。

“阿秀,我沒有死,長陽院的那具屍首是服侍我的宮女,她是呂輕俠的人,想要殺我,是張大人、姜少監及時救了我——慈壽宮裡的二皇子,張大人與姜少監剛剛帶着我確認過,也不是林兒,不知道被他們換成什麼人了。阿秀,你跟我爹爹他們這幾年都上當受騙了啊……”

十數侍宦之中又走出一個身穿罩袍的瘦小身影,走到庭下,將罩帽摘下來,露出蒼白瘦弱的小臉……

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三百零四章 選擇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釁(二)第二百二十章 厚禮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奴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七十六章 龍華埠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七百二十九章 虎牢關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五百六十三章 贈書第五百零八章 茅山第六百四十五章 淮東第四十六章 奴婢第五百二十一章 醒悟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戲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三百一十二章 使蜀(二)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八十五章 公然拉攏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二百七十六章 太平犬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第一百九十六章 再見馬循第五百二十一章 醒悟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七百七十一章 聽聞第七百二十四章 奪島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第六百零九章 發動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二百一十一章 夜訪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條件零三百一十章 迎親使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七百四十八章 戰役(三)第五百三十三章 驚疑第四百五十四章 秘會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五百五十七章 對峙(二)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第五百九十九章 宮中(二)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一百六十四章 風聲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一百零五章 審訊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三百零五章 賞田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國君臣第五百四十五章 突圍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三百一十四章 人選之迷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見(二)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見肘第六百零六章 意圖(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樑國密信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七百六十章 洛陽(一)第六十五章 物性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四十五章 燒石第一百九十七章 皆是君恩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七百一十八章 路遇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