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

面對阮延的追問,韓謙站在城牆之上,眺望進入三月之後,水勢已有浩蕩氣象的淮河,平靜的解釋說道:

“二十六日,棠邑穿插到徐州北部的斥候,無意截獲樑軍一封秘報,確信樑賀王朱讓及樑樞密院樑師雄,正趁樑帝率部征伐潞州之際,密謀發動叛變。本侯料得河津軍之陳昆、蔡州軍之韓元齊,乃是樑帝嫡系親信大將,得知消息必第一時間揮師馳援汴京,以拒叛軍待迎樑軍主力南歸,本侯便着諸部兵馬窺着機會,接管濠州。本侯倒也不是忘了要跟淮東言語一聲,只是想到本侯即便派人去淮東報信,信王殿下也不會採信,就懶得多此一舉了。阮大人,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啊?”

阮延差點噴出一口老血。

這算什麼狗屁理由?

“韓侯可知,倘若棠邑能及時知報淮東,你我兩軍,將樑國的河津軍、蔡州軍纏住,促使汴京城落入叛軍之手,樑國將陷入前所未有的大亂之中。而我大楚兵馬揮戟直斥中原,將指日可待啊!韓侯少年成名,乃我大楚第一謀臣,怎麼這時候爲眼前的蠅頭小利,就犯這麼大的糊塗了?”阮延再好的脾氣,這一刻也是忍不住痛心疾首的沉聲數落開來。

韓謙頓時寒起臉來,盯着兩鬢霜白的阮延,不客氣的說道:“阮大人,本侯敬你乃是與我父祖齊名的大楚耆老,但也不是一定要容你胡亂指責。你說本侯爲蠅頭小利有失大義,那請阮大人即刻返回楚州,請信王打開邗溝水道,我棠邑水軍戰船隻要能從邗溝北上淮河,本侯願親率甲兵,與淮東軍聯手,將徐泗併入我大楚疆域,可不是在這裡徒費脣舌!阮大人脣皮子動一動,卻是輕鬆!”

阮延遭韓謙反斥,語氣一滯,一時半會都不知道要怎麼接話。

“馮繚,你請阮大人、殷將軍下去休息,他們也路途勞累了!”韓謙寒着臉,跟馮繚說道。

“阮大人、殷將軍請。”馮繚示意阮延、殷鵬先行下城牆。

殷鵬看了臉色鐵青的阮延一眼,默不作聲的先走登城道下城牆。

目前棠邑水軍沒有能直接進入洪澤浦及淮河的通道,是棠邑軍目前最大的侷限。要不然的話,就算韓謙不先攻打徐泗,棠邑水軍進入淮河之後,也可以嘗試着切斷壽州軍與北岸的聯繫,或有機會與李知誥聯手,先平滅孤立無援的壽州軍。

不過,殿下會同意棠邑水軍從邗溝(山陽瀆)借道,進入淮河嗎?

殷鵬掰着腳趾頭也知道殿下會盡一切可能阻撓棠邑水軍進入淮河,那也就實在沒有藉口指責韓謙封鎖這麼緊要的消息。

當然,殷鵬也不相信韓謙剛纔所說就一定是實情。

僅僅截獲一封樑軍的秘信,就斷然相信這一切,還趕在河津軍、蔡州軍異動之前,搶先連夜調動部署於東線的棠邑左軍,什麼時候用兵能如此兒戲了?

臨淮作爲濠州舊治所在,城池頗爲開闊,但這些年過去,繁華不再,到處都是坍塌的屋舍以及綿綿春雨後泥濘的街巷,以及滿心驚恐的民戶。

濠州城內的民戶不多,不到一千戶,大多數民戶都還是金陵事變後被安寧宮脅裹渡江北逃的官民家小。

他們即便不是後期融入壽州軍的核心將吏的家小——這部分人要麼集中安置到壽州城,又麼遷往汴京定居——但當初在金陵城裡也是非富即貴。

他們因此在渡江後還能有作力進住臨淮城裡添置屋舍,而使奴婢以及依附的佃農在城外開墾耕種田地,已經是比千萬人幸運,但他們還能繼續幸運下去嗎?

這些人完全不知道殘酷的命運,將帶他們飄向何方。

目前,城裡還容許糧油鋪、柴炭鋪、醫館、藥材鋪等維繫民生的街鋪繼續經營,宵禁也直到天黑之後才執行,但滿街巷都是披堅執銳的悍卒,誰還敢隨便上街?

阮延、殷鵬在馮繚陪同下,往驛館而去,沿街殘破的屋舍皆是緊閉,除了巡街的將卒外,長街之上都看不到一個行人。

驛館也是非常的簡陋破敗。

這麼短的時間裡,韓謙臨時入駐、作爲主將牙帳的衙舍都沒有清理好,根本不可能兼顧到驛館這些附屬建築。

目前只是挑出幾套院子供阮延、殷鵬及隨行人員入駐,再從軍情參謀司挑選一名官員充當驛丞,帶着一些人手,將阮延、殷鵬他們安頓好,也負責盯住他們的動靜。

再簡陋,好歹席案卻是齊備。

阮延乃是文吏,年紀也大了,這一路馬不停蹄從楚州趕到臨淮城,也是累得夠嗆,骨子架子都被顛散了,但到驛館後,也沒有表現出剛纔在城牆上被韓謙氣得一佛昇天的樣子,將殷鵬喊到他屋裡,問道:“剛纔在城牆上,韓謙身後有一個青年文吏,我老眼昏花,看着卻有些熟悉,是不是王文行家的王衍?”

王文行乃是王文謙的堂兄,是王積雄的侄子。

其人好金石字畫,早年在升州節度使府任吏,升州軍被滅後,王文行隱逸鄉野,未再入仕,金陵事變之前就得病逝世。

王衍、王轍皆是王文行的兒子,自幼苦讀好學,一來受到其父王文行的影響,二來在族中乃是地位低下的妾生庶子,即便在淮東也沒有入仕。

殷鵬剛纔登上城牆就認出王衍外,但他只能故作不知,沒想到阮延這頭老狐狸剛纔不動聲色,卻早就將王衍認出來了。

“阮公好眼神,許久未見,王衍變化頗大,他站在那裡不說話,我都不敢相認呢。”殷鵬說道。

“照你所見,黔陽侯到底因何確認樑國動亂,殷將軍當不會真以爲棠邑僅僅截獲一封密信就敢信之無疑吧?”阮延這時候也不想在王衍的問題糾纏下去,問道。

“許是黔陽侯有眼線在樑軍滲透極深,就像當初文瑞臨滲透在昌國公身邊一般,以致黔陽侯能堅信消息無誤。”殷鵬猜測說道。

“沒有那麼簡單,”阮延搖了搖頭,說道,“河津軍、棠邑軍一個撤、一個進,井然有序,絕非一封截獲密信或在樑軍有潛伏密諜便能解釋的;除非河津軍都指揮使、濠州刺史陳昆就是這個密諜……”

阮延這麼猜測,殷鵬就不好接話了。

“且不管黔陽侯是如何得知這事的,倘若樑賀王朱讓、樑師雄真密謀叛亂,必是籌謀極久,說不定跟晉軍也有勾結——樑國這場動亂,怕是短時間內平息不下來,徐明珍在淮河南岸怕是支撐不了多久嗎?”阮延微微眯起眼睛,看向殷鵬問道。

阮延他沒有更多的信息來源,一時想不到那麼深,但也能猜到樑師雄、朱讓也不可能在樑帝朱裕在即將攻陷潞州之際輕舉妄動。

他此時所能想到的合理解釋,就是晉國爲避免滅亡的厄運,遣密使說服朱讓、樑師雄叛反。

不過,這也初步能供他們推演後續河淮局勢的變化。

殷鵬沉默着看向案前的茶盞,與其說阮延推測壽州軍能在淮河南岸支撐多久,還不如說他擔憂棠邑這次能收穫多少利益吧?

樑國大亂,即便短時間內不會波及南部地區,徐明珍與徐泗地區的司馬氏還是可以坐壁觀望。

不同的,是司馬氏還能從徐、沂、密、泗、海等州徵得足夠的軍資補給,維持三萬多兵馬綽綽有餘,甚至還有餘力進一步大規模的擴充兵備,這實際限制了淮東軍大規模渡過淮河,往徐泗地區擴張。

然而徐明珍之前能在淮河南岸支撐住,則主要依賴於來自樑國腹地的大宗物資支援。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徐明珍不可能再從樑國腹地獲得補給,濠州又完全落入棠邑軍的手裡,接下來徐明珍憑藉五十多萬丁口,要如何養活九萬兵卒,還要抵達韓謙與李知誥左右夾擊過來的兵鋒?

對徐明珍最好的結果,也許就是主力撤到淮河,從北岸的潁、泗等州就糧,而在淮河南岸僅僅控制壽縣、霍邱等有限的幾座堅固城池,保證待樑境穩定下來有重新奪得淮西的可能。

不管將來誰能在樑國大亂中勝出,徐明珍都能有所交待,也能最大限度保證壽州軍的利益不受損,樑國也沒有誰會事後指斥他從淮河北岸地區就糧。

不過,這麼一來,淮河南岸的壽州、霍州、光州大部分地區,都將被韓謙與李知誥瓜分掉。

也就是說,棠邑控制的地域,最差的結果也是再增加一個半州。

又由於棠邑軍正全速動員起來,到時候再大膽的往壽霍境內穿插、滲透,壽州軍想不被纏住,兵馬就得以最快的速度往後淮河沿岸的城池收縮,也就沒有充足的時間,驅趕壽州、霍州中部的民戶北上。

這也意味着這些地區,至少還將有十數二十萬丁口,落入棠邑的控制之下。

到時候不將敘州計算在內,棠邑所控制的人口及地域,都不會淮東之下了。

第五百八十章 淮東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十四章 下注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六百一十二章 潰敗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二百三十八章 奴婢第八十七章 變速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七百一十三章 幽宮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六百五十六章 兵釁(二)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瀾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二百四十八章 龍牙城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瀾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來使第三十八章 恃怨橫行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一百零三章 龜山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八十七章 變速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二百六十章 血戰第七十二章 彌補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一百四十五章 騙局第六百二十八章 詭局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一百七十二章 募兵第九十三章 相邀第一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四百一十二章 南撤(一)第十七章 皇子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七章 贈弓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一百七十三章 扣船第二十九章 家兵子弟(二)第六十六章 問詢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六百一十一章 凌汛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五百五十四章 絕戶計第五百八十五章 相遇第三百零五章 賞田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奴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議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五百零五章 訪客第六百零二章 迎親(二)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二百四十八章 龍牙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二十五章 文死諫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二百二十二章 截道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八十八章 精英斥候第一百四十四章 無計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第二百三十二章 召見(一)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五百四十七章 形勢第四百九十二章 接手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一百八十一章 說逃第六百零一章 迎親(一)第九十五章 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