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七章 激戰

金鼓聲大作,騎兵部隊踏過堅厚的河冰,越過安豐渠,但在進入出發陣地後並沒有停下來整頓陣形的意思,而是更拼命的揚鞭抽打胯下的戰馬,刺激得戰馬嘶鳴大叫,驟然間將速度進一步提升起來,彷彿洶涌的巨浪,往棠邑兵的防線猛撲過去。

成百上千的馬蹄踏動起來,彷彿雷霆貼着大地滾動,很快就掩蓋掉軍隊中的金鼓之聲。

將卒們充滿血勇之氣的嘶喊聲在天地間傳蕩,凌厲的刀鋒在半空揮舞出清冷的光芒,一支支夾緊在腋下的戰矛,彷彿毒蛇吐出猩紅的信子。

看到棠邑兵前列將卒皆穿鎧甲,又持大盾,彷彿礁石般矗立不動,絕大多數壽州騎兵都沒有取出騎弓來。

從側翼襲擾時,騎弓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來,但此時就算是跟棠邑兵將卒手裡比步弓還略強的強弩對射,都要吃大虧。

不過,雖然說騎兵更應該部署在側翼用於迂迴包抄攻擊,但最後還要根據戰場上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現在他們的作戰任務,就是要一鼓作氣的將右前路的棠邑兵防陣撕開;要保住安豐渠不失,即便要付出一些慘重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更多的人甚至將刀戟都收起來,系回腰間或掛回馬鞍,他們將腳踩實在馬蹬子上,整個人在馬背上弓起身子,一手護住面門,擋下如蝗飛射過來的箭羽,不去管身上的鎧甲被射中多少箭矢,也不管身邊不斷有人落馬,做好迎接撞擊前的最後準備。

此時更叫他們不爽的,明明是距離僅五六十步,霧汽似乎更重了一些,一團團霧汽在低窪地裡翻滾着,叫他們不怎麼能看清棠邑兵陣列內的情形,這有礙他們後續戰術的調整。

他們也不明白棠邑兵爲何會在低窪地帶結陣,猜想着或許是爲了封鎖住安豐寨與渠西的聯絡,但這樣的地形無疑更有利於他們以更快的速度衝殺過去。

距離更爲接近時,棠邑兵將卒動了起來,每一個陣列最前側的數排將卒,這時候以小隊爲規模,更緊密的聚攏起來,一面面大盾彷彿魚鱗般也更緊密的相疊起來,陣列中間形成三四十道彷彿巷道般的缺口,讓掩藏在陣中的牀子弩在敵陣前露出猙獰的獠牙。

只是霧汽太重了,即便午後相距僅六七十步,最前側的壽州騎兵在這時候還是沒有發覺到異常。

“錚然”一聲響,也不知道哪架牀子弩最先發射,彷彿是一縷奇異的風在天地間傳蕩。

牀子弩的有效射程,可能也就比臂張弩遠出一倍,但殺傷力卻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的。

敘州所造的弩-弓專用扁梭形箭簇,即便有一定概率能在近距離從正面射穿扎甲的甲片,也射不深,而更多的箭矢還是會被甲片擋住。

壽州騎兵最前側的兩百多重甲騎,這時迎着成百上千支弩箭的攢射衝鋒,將卒及戰馬的鎧甲及甲片的縫隙裡,最多的插有二三十支弩箭,但是落馬者這時才廖廖十數人。

這時候前列的披重騎,與身後輕騎兵,都將跨下的戰馬提到一個相當恐怖的衝擊速度上。

重甲騎,連人帶馬加上護甲,重逾千斤,高速衝擊過來,要是完全不顧惜馬匹,不要說普通大盾了,就算是填入沙石重逾三四千重的戰車都能撞翻掉,從而爲後續的輕騎兵打開往縱深突擊的缺口,將雙方的兵馬都拉進混亂的血戰之中。

在雙方人數對等的混戰之中,居高臨下、左右砍殺的騎兵,總是比步卒更佔優勢。

不過,棠邑兵在正面的三個陣列之中,總共佈置九十乘輕便戰車,上置牀子弩九十餘架,每一支弩箭都像一支鋒簇閃爍着奪命寒芒的長矛,在六七十步的近距離內,射出後不要說鎧甲了,即便身披重鎧的戰馬,也能直接穿射馬身。

射人先射馬,牀子弩也是對準目標要比人大得多的戰馬攢射,幾乎瞬時叫四五十匹戰馬痛嘶着翻滾倒地。

牀子弩陣這時候發揮的最大作用,就是同一時間射倒四五十匹戰馬。

牀子弩的裝填速度緩慢,一次衝鋒的距離裡能組織齊射一次就頂天了。

不過,同一時間射倒最前側的四五十匹戰馬,以及更多脫離目標、亂射中敵陣或射中凍土迸濺起來的堅硬有如石塊的凍土塊,對正處在全速衝鋒中的敵軍騎陣停滯作用是難以想象的。

組織更多的臂張弩,或許能在敵軍騎兵衝鋒過程中,射落四五十人,但這是個漸進的過程,即便不斷有人落馬,但對整個敵軍騎陣的驚擾會很有限。

九十架牀子箭一起射擊,當即就叫最前側的四十多名重甲騎兵倒下一片。

牀子弩與普通弩-弓對戰馬的傷害完全不是一個概念,普通馬匹被弩箭射中,可能最終也會失血而亡,但對馬匹自身的驚擾沒有那麼大,訓練有素的戰馬在騎兵的控制下,還能繼續保持往前突進,但被牀子弩射中的戰馬,胸骨被射斷,肋腹被射穿,一個個血窟窿迸濺血流,極少數當場死去,更多的戰馬倒地後驚嘶長嘯着掙扎,或發狂的站起四散驚逃……

整個衝鋒騎陣在受到牀子弩攢射前都沒有發覺異常,也就沒有提前緩衝的準備,後面的騎兵控制不住馬速,紛紛飛快的撞上來,整個騎陣幾乎在瞬時間便亂作一團。

不計其數的人被甩下馬背,遭受慘烈的踐踏、碾壓,彼此之間躲避不開。

更後方的輕騎兵慌亂之間,被迫往兩翼分散,但沒有重甲庇護的他們,陣形渙散、速度又被壓下來,慌亂着迎來更爲密集的弩箭攢射,人馬如秋後的莊稼般成茬的紛紛倒地……

“擂鼓進擊!”韓謙沉鬱的盯着戰場前的動靜,下令道。

敵軍盛極一時的氣勢被他們一棍子打蒙掉,整個前鋒騎兵陣列接下來都會難以避免陷入混亂之中。

照着擬好的作戰方案,除了左翼兩營步卒繼續盯着安豐寨守軍外,一營步卒作爲預備隊,其他三營步卒應該第一時間往安豐渠東岸進逼。

倘若敵陣進一步混亂起來,兩營騎兵則要果斷的從兩翼抱抄過去,最大限度的殺傷、殺潰敵軍,擴大戰果。

被一團團霧汽遮住,徐明珍初始都不知道前陣爲何突然間陷入那麼大的混亂,起初也太過混亂,前鋒騎兵躲避箭雨還來不及,自然沒有人第一時間趕過來通稟前陣的情況。

徐明珍還以爲是棠邑兵在陣前設下什麼陷阱,他下令東岸的騎兵先後撤下來,但也是儘可能疏散到西岸重新集結,等看到成百上千的棠邑兵步卒從低窪地殺出,逼進安豐渠東岸時,他幾乎要呻吟出聲音來——心驚膽顫的看着棠邑兵陣列之中,上百輛戰車用軍馬牽着緩慢而堅定的前行,一架架牀子弩,彷彿兇獸般的蹲踞在戰車之上。

這時候牀子弩不再是齊射,而是裝填完畢的以更快速度的上前射擊。

東岸的壽州軍組織不起像樣的反擊,也無力就地結陣防禦,只能不斷的被棠邑兵壓迫着往後撤退,能不立即撒腿潰逃,也是這批壽州軍精銳悍勇異常;趙無忌、韓東虎這時候也率領騎兵,從側翼包抄過來,徐徐逼近,用弓弩攢射,儘可能從兩翼壓縮、打擊敵軍。

第一時間在徐明珍率領下,增援安豐寨的兵馬,絕對是壽州軍精銳中的精銳,無論是將卒的精銳程度還是兵甲裝備的精良,都絕對要優於其他壽州軍的。

而徐明珍兩天前得知棠邑兵分作數路穿插巢州防線,他在兩天時間內就集結第一批援兵,在嚴寒的天氣裡趕了一百七八十里路,僅僅是晚了半天就直接殺到安豐寨外圍,反應速度可以說是極快。

不過,問題在於,集結於安豐寨兩岸的六千多兵馬出動如此迅速,是真沒有攜帶牀子弩這些笨重的大中型戰械,更不要說能臨時組裝防衝擊護牆、壓制對方衝擊的戰車了。

即便安豐寨以北的驛道、馳道都在他們的控制之內,但他們第一時間並不能確認棠邑兵的突襲目標一定是安豐寨,再者認爲棠邑兵一定是輕車簡行,他們爲保證騎兵部隊的機動性,也沒有帶上戰車。

壽州軍六千多將卒,除了僅攜帶三天的口糧,甚至連攜帶的箭矢也嚴重不足,雙方在兵甲戰械上的優劣勢就更加的明顯。

而由於安豐寨周邊的農耕較爲發達,安豐渠兩邊都是平整好的農田,這爲棠邑兵簇擁戰車進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這種情況下,壽州軍將卒再精銳、再悍勇,也沒有辦法在安豐渠兩岸穩住陣腳。

待看到棠邑兵前鋒已有一部成功越過安豐渠,簇擁十數乘支有牀子弩、蠍子弩的戰車進入西岸,而更多的戰車在安豐渠東岸兩翼集結兩個牀子弩陣,看着遍地血流成河,無數悍勇將卒在無謂的犧牲,徐明珍銅鈴大的眼瞳佈滿血絲,這時候只能痛苦的先選擇壯士斷腕,下令剩餘兵馬往西北方向的皋城撤退。

韓謙除了令趙無忌、韓東虎繼續率騎兵銜尾追擊敵軍、擴大戰果外,他將步卒收攏過來,一部分在安豐渠兩岸休整,其他兵馬則在黃昏時分對安豐寨發動攻勢。

天色未暗,便有一彎蒼白的弦月掛在天穹之上,意味着今夜將是一個大晴夜。

一乘乘戰車推到陣前,陣列中間一窩窩挖來的土坑,注入桐油燃燒。

沒有攜帶旋風炮這樣的重型攻城戰械,畢竟旋風炮拆散開,長約五六丈的炮梢也太多了,不利於快速的長距離運輸。

不過,對於僅有三尺厚夯土牆圍護的安豐寨,也用不上重型旋風炮,甚至都不用將卒冒着箭雨以及潑灑而下的火油推動衝車去撞擊寨牆。

三十多架牀子弩集中到正面來,每一波攢射,便將單薄的護牆撕出無數的窟窿,不一會兒就撕碎出丈餘寬的缺口。

或者是目睹過援兵主力被打得倉皇潰逃的慘烈情形,又或者在牀子弩的攢射以及蠍子炮不斷拋射火油彈,寨中軍民都不敢強行衝上來,只能看着缺口一點點的擴大………

第三百四十九章 夜營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賞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一百六十一章 天子之權第五百九十八章 宮中(一)第二十三章 翻手爲雲第五百六十二章 意外相見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一百二十一章 引狼入室第五百三十九章 逃營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談第三百五十六章 弒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十六章 侯府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六十六章 問詢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五百六十三章 贈書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約(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樑國密信第三百零七章 離去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五百五十五章 深夜出兵第二百八十九章 陷城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四百一十三章 南撤(二)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戲第二百四十三章 閉城第七百八十七章 蜀國君臣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六百八十七章 束手就擒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七百四十章 婦孺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三百零七章 離去第二十一章 授計第三百二十八章 大江東去第四百零二章 側翼第十八章 誤導第二百九十一章 文瑞臨(二)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三百零九章 一夜第三十七章 書出驚心第六章 山居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五百零三章 商船第一百零四章 鎮壓第六百零六章 意圖(二)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一百四十一章 潛忍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撤(三)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六百三十七章 獨山津第五百零六章 道側第六百九十三章 解套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風而降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權第一百六十九章 彈舉善惡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二百四十九章 雙爐鍊鐵第四百九十八章 招安(二)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六百二十八章 詭局第二百三十七章 疑案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六百四十三章 交易第五章 家兵第三百三十九章 與謀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