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九章 太后還朝

楊恩走進陰暗溼冷的監牢之中,看見李普就像條被抽掉脊樑骨的老狗,癱坐在冰冷的泥地上,整個人看上去是那樣的蒼老可憐,而李衝的屍首還筆直的懸掛在監房的橫樑上。

楊恩雖說生性灑脫,但看到眼前的一幕,也禁不住輕輕一嘆。

他知道李普生有三子,長子早年戰歿於沙場之上,幼子李磧又自小跟隨在其兄李遇身邊長大,與李普的關係談不上多親近,唯有次子李衝一直都在他膝前承歡,李普即便是鐵石心腸的梟雄之輩,也難以接受眼前的一幕吧?

楊恩走到李普跟前,說道:“我昨夜草擬奏摺,欲參奏其事——奏摺我也不打算修改了,國公爺覺得奏摺臨末再添一句‘李衝畏罪懸樑監中’可否?”

“……這孽子未死敵營之中,這已是他最好的歸宿了——我今日也要渡江回金陵請罪。”李普蒼老無力的手撐着地要站起來,李磧趕忙上前將他扶住。

看着李磧、李秀二人攙扶李普走出去,提前一步進監房驗明正身的楊恩身邊的老家人,這時候忍不住譏笑道:“新津侯也真是夠心狠手辣的啊,屍首頸邊的那兩道血痕可不像是褲腰帶能勒出來,照小老兒說,許是昨夜有人潛入監中用弓弦絞死李衝的。”

“再胡言亂語,割了你這老狗的舌頭!”楊恩回頭瞪了老家人一眼,沉聲喝斥道。

楊恩有些老眼昏花,站在監房外看不大清楚懸掛樑下的屍首上還有別的傷痕,但他也不想走進監房搞清楚這點。

大楚開國二十年,多少將卒戰死沙場之上,李衝力戰不敵被俘還情有可緣,但爲活命竟然甘爲樑間,他只要活着一天,便一天是李氏的恥辱。

即便他此時不死,待朝廷追究下來,最好的結局也是賜死,只是在這個過程中,卻不知道他爲了多苟活些日子,還會折騰出多少波瀾出來。

是的,楊恩不僅也覺得李衝“畏罪自盡於監中”,多少有被滅口的可能,甚至他都忘了他上奏摺參劾這事,昨夜實際上是應該接管包括李衝在內的諸多囚犯。

楊恩心想李衝長年在陛下及太后跟前伺候,也應該知道很多不爲人知的秘密,但他並不覺得將這些見不得光的秘密都揭開來,暴露到光天化日之下,對眼下稍不小心就會徹底糜爛、崩潰的局勢,真能幫助到什麼。

也許叫有些骯髒跟醜陋徹底的掩藏在水面之下,天下或許能更太平些吧?

畏罪自盡,也是太多人更樂意見到的結局吧?

想到這裡,楊恩心裡長嘆一聲,走到院中,將守在外面的幾名扈衛喊過來,又在奏摺添了數行字,便叫他們即刻乘船趕回金陵,希望整件事能最快的了結掉。

…………

…………

韓謙率棠邑兵在半個多月的短時間之內,就在大刺山北麓連打兩場硬仗,兩仗皆獲大捷,差不多將包括滁河中下游河段的大刺山及棠邑沿江區域控制手裡,暫時解除掉帝京有可能直接遭受敵襲的危機。

這也是金陵城在壓抑的年節過後,不多的好消息了。

在楊恩的奏摺與李普前後腳抵達金陵城之前,不僅周憚返回江州,連陳景舟也率百餘府兵返回廣德府。

周憚、陳景舟返回江州、廣德府,是迴歸到正職,並不需要額外請旨,只需要派人到樞密院及吏部諸司報備一聲就行。

沈漾、楊致堂、鄭榆等人打開始也並沒有意識到這事有什麼異常,畢竟他們在金陵還沒有聽到不利韓謙的傳言,也沒有看到其他異常的徵兆。

他們甚至以爲這是韓謙看到棠邑的形勢初步穩定下來,託付周憚、陳景舟返回江州、廣德府,以便能籌集更多的糧秣,召募更多的丁壯從軍。

這也是韓道銘棠邑勞軍歸來後,極力替韓謙所聲張的事情。

雖說棠邑所需的糧秣物資,以及從各地蒐集流民或獲罪奴婢流放到江北,以補充棠邑兵的消耗,應該是戶部、兵部、樞密使以及度支使司出面主持之事,但諸部院司也不可能無中生有,最終還是需要下面的州縣配合。

這時候州縣配合程度越高,糧秣的調拔、流民丁壯的聚集速度就會越快。

要不然的話,拖拖拉拉,這背後都不知道會有多少扯皮的事情。

很多時候,統軍將帥爲了更有效的調動糧秣,爲了更有效的聚集、補充精銳戰力,常常繞過中樞院司,直接找到有影響力的州縣調糧、募兵,中樞院司那邊最後只是負責補一個手續。

雖然從中央集權、防範將臣擅權的角度來說,中樞應該儘可能避免出現這種狀況,但大楚開國才二十年,內憂外患都沒有中斷過,又怎麼可能完全避免掉這點?

楊恩的奏摺送抵政事堂,楊致堂、沈漾、鄭榆等人才察覺到一絲異常。

不過,楊恩的奏摺已經給出結論,整件事對棠邑的影響已經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也沒有誰會再提起陳景舟、周憚返回廣德府、江州與這事牽連。

而要說李衝投敵爲間一事,真正影響到的還是對李普兵敗喪師的追責,也直接動搖了皇后李瑤的地位。

李普抵達金陵後,派人將請罪摺子送入政事堂,就自囚於昌國公府;皇后李瑤也自囚於碧玉宮。

過去大半個月,朝堂每有大的事情需要決斷,都是沈漾、楊致堂等參政大臣在政事堂商議出一個結果之後,再分別到崇文殿及長春宮找延佑帝、太后請旨下詔,然後以政事堂制書的形式頒佈軍政命令。

這算是由政事堂代行政事。

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朝堂之上對太后以怎樣的名義還朝,存在巨大的分歧。

新帝或年紀幼小,或體弱多病不能署理政事,或暴病而亡新帝未立,或桀驁失德,爲羣臣所厭恨,這時候太后站出來臨朝稱制執掌政事,是自古以來就有很多例的事情。

李知誥、韓謙皆是奉太后手詔調兵遣將,太后還朝已成定局,但大楚此時所面臨的情形,跟歷朝歷代的舊事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陛下雖然急躁了一些,猜忌臣下不能盡信之,江淮形勢之所以驟變,這可以說是極關鍵的一個原因,而不能將罪責都推到李普的頭上,但楊元溥總體上說卻不能說是昏庸暴虐之君。

楊元溥從出宮就府到登基繼位以來,所行所爲都可圈可點,甚至還能算得上有爲之君,在大楚軍民之間的聲望也並不低。

更關鍵的一點,陛下作爲太后與先帝唯一的子嗣,宗室之中沒有替代者,也壓根沒有誰會想過行廢立之事。

這時候即便說一定要請太后還朝,但倘若說要將陛下踢到角落裡去,不要說楊致堂、沈漾了,鄭榆、鄭暢、周炳武、杜崇韜等一干重臣都不會願意。

拖延到這日都沒有一個定論的分歧,主要還是集中在太后以怎樣的名義還朝,這背後有着極大的區別。

還朝通常有兩種形勢:

一是攝政,也就是代理朝政,可以說暫時先以養病的名義,將楊元溥撇到一邊去,朝中大小事皆由太后下詔頒行。

另一個是輔政是輔佐朝政,朝政大小事主要由太后統領諸臣商議決定,但最終還是要陛下擬旨頒佈政令。

長春宮那邊當然希望是前者,這樣才能稱得上大權在握。

鄭榆、鄭暢、張潮等人與太后一系關係親近,對太后最終以是攝政,還是輔政的名義還朝,並沒有太多的堅持,也不覺得會傷害到他們的利益。

唯有沈漾、忠於楊氏宗室利益的楊致堂,以及跟太后一系沒有什麼瓜葛、卻警惕晚紅樓勢力過度膨脹的周炳武、杜崇韜等人,則是堅持以輔政的名義請太后還朝,也希望最大限度的限制住太后一系所能掌控的權力。

這件事堅持不下,太后則留在城東的長春宮,不肯回到金陵城去。

也是虧得韓謙、李知誥掌控力夠強,也虧得淮東自成一系。

要不然的話,實在難以想象在朝堂如此混亂的情形下,江北兵馬軍心沒有陷入徹底混亂之中,竟然還能夠及時穩得陣腳,不被佔盡優勢的敵軍所趁。

政事堂代行政事,維持朝堂的日常運轉沒有問題,但涉及到對昌國公李普的問罪以及皇后李瑤的廢立,楊致堂、沈漾、鄭榆等人怎麼都不能越俎代庖、擅議此事,問題的焦點又回到請太后還朝這事上來。

李普返回金陵的次日,沈漾也知道事情不能再拖延下去,只能硬着頭皮在政事堂召集樞密會議,再提太后還朝之事。

沈漾、楊致堂甚至都做好讓步的準備,卻不想一直沒有在這事表態的韓道銘公開站出來說道:“陛下年輕氣盛,行事難免有些急躁,但陛下起於危困,歷經磨難,主持荊襄、削藩諸戰,又率諸路兵馬驅逐叛軍,收復金陵,皆有明君氣象,歷朝以來也無多少君王能勝之,請太后還朝輔佐朝政,應該便足夠了……”

“……”韓道銘的表態令沈漾、楊致堂等人都極爲吃驚。

韓道銘之前沒有表態,所有人其實都理所當然以爲他代表韓家,應該與韓謙的立場保持一致,應該支持太后攝政的堅持支持者。

誰能想象韓道銘這時候竟然會說這樣的話?

所有人第一個念頭,都以爲韓道銘前些天渡江去棠邑勞軍,跟韓謙的關係沒有好轉,反而惡化了?

不過,韓道銘跟韓謙談崩了,轉頭支持延佑帝也沒有用啊。

整個韓家加起來,態度都沒有韓謙一人重要啊。

楊致堂皺着眉頭,卻想到一件事,遲疑而小心翼翼的問韓道銘:“卻是不知黔陽侯是什麼意見?”

“韓謙啊,他說他身爲統兵之將,職責在守禦疆域、抵禦敵寇,不應干涉朝政之事!”韓道銘朗聲說道。

第三百零七章 離去第一百八十六章 封賞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三百二十九章 攔街第四百一十八章 學堂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應第三十七章 書出驚心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二百四十一章 潛逃第三百一十三章 巫山長峽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一百六十七章 敘州刑徒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七百六十九章 顧芝龍第三百五十六章 弒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一百九十二章 寄望援兵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五百章 回京第三百一十六章 神陵司疑雲第二十四章 真龍種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送茶第六百八十二章 半闋殘詞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詔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六十章 家兵進城第五百五十二章 渡江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送給你第六十六章 問詢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一百零七章 送禮第六十八章 角色扮演的意義第八十二章 辭行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二百二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一百二十六章 拉人入彀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一百四十六章 南陽殘地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四百六十七章 出走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來使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六百一十五章 回京(二)第三百六十八章 樑國密信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第二百三十五章 獻策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瀾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三百二十二章 蜀宮隱情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七百一十五章 兵鋒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四百八十四章 孃家人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三百三十八章 離城第二百八十二章 問策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四百零六章 勇將第一百八十四章 守禦山河第八十一章 大事已成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三百三十六章 歸來第二百五十五章 詭計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四百二十四章 宣州易謀第五百七十五章 鏊戰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四十四章 培養方向第二百八十九章 陷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五百三十一章 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