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章 山雨欲來

韓謙等人牽着從黔中方向販運進敘州的矮種健馬,站在河口西邊的樹林子裡,眉頭緊皺的眺望北面的湖蕩,隱隱約約能看到北面冒尖露出的船桅。

他與孔熙榮等人在破舊襖袍外都穿了一件簡陋的革甲,馬鞍兩側懸掛弓戟佩刀,都鏽拙老舊,叫他們看着就像是流民勢力派出來的斥候探馬或者流竄於洪澤浦南周圍的窮破遊俠。

天寒地凍的,這時候很顯然不會有普通人跑到石樑縣北部的湖盪口來閒逛。

他們也只有如此,才能掩飾真實的身份,避免無意間被右神武軍或其他流民勢力派出來的斥候探馬發現後,會遇到突然的襲擊。

在夢境世界裡,後世黃河南岸決堤,大水氾濫,侵奪淮河水道,大量的泥沙淤積,致使淮河的入海口受堵,迫使淮河、黃河上游的來水,都進入洪澤浦,然後通過洪澤浦往南,進入長江水道入海。

這才使得洪澤浦的水位提高,形成後世的大湖規模。

當世的洪澤浦,佔地範圍雖然也是極廣,但水位沒有後世那麼深,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湖域,實際是由富陵湖、破釜塘、泥墩湖、萬家湖等大小湖沼、窪地組成的淺底湖蕩羣。

洪澤浦的地形複雜,比當世的洞庭湖有過之而無不及。

春秋及隋朝,爲銜接樊樑湖及淮河,當時的執政者寧可花更大的氣力,開挖、修整邗溝北段水道,也不從洪澤浦借道,主要也是因爲洪澤浦範圍內地形複雜、易滋生藏匿水匪、湖域地形又容易發生變化。

樓船軍作爲大楚曾經最精銳的水師,在最初天佑帝崛起於淮南時,就一直以洪澤浦爲主要據點,控扼江淮,對洪澤浦最近十數二十年的水情變化,自然是非常瞭解,因此也能在金陵戰敗後,從容退入洪澤浦。

而左右五牙軍,除了範祥等極少數樓船軍降將外,大多數將領、武官,對洪澤浦的水情也極其陌生了。

就從這點來說,韓謙要是有機會參與政事堂議事,也會堅決反對大楚水師主力如此倉促進入洪澤浦作戰。

即便整件事不是樑軍與徐明珍合謀佈下的陷阱,大楚水師主力此行也沒有必勝的把握。

看到上百帆影在遠際快速折向西進,料來樓船軍殘部也早就得到消息,做出迎戰或避讓的準備了,就是不知道第一仗會在哪裡、何時爆發。

這時候有數人從西面鑽進樹林,是扮作流民的郭逍帶着兩名專司刺斥軍情的會衆,他們通過韓謙、孔熙榮他們留下來的暗記,尋過來會合。

“從鱉子頂、燕墩山往北、往西,到處都是壽州軍部署的探馬暗哨,沒有辦法滲透過去,也就沒有辦法近距離看到洪澤浦西翼沿岸的情形,”郭逍上前來稟報他們過去兩天進入濠州境內摸索的情況,說道,“我們臨時起意,沒有做什麼準備,滲透困難,但即便右神武軍及職方司派出的斥候、暗探,在準備時間上要更充分一些,但也應該探察不到淮河口以北的軍情!”

淮河從洪澤浦西部、濠州鍾離縣流入,從洪澤浦東部、淮陽縣流出。

也就是說,一條淮河將洪澤浦向西北、東北、東南、西南分出四大區域。

洪澤浦的西北區域,在前朝時,有一部分隸屬泗州宿豫縣,有一部分隸屬於濠州夏丘縣,但幾經爭奪,樑楚兩國在洪澤浦以西,差不多穩定以淮河爲界,使得洪澤浦西北區域,此時盡歸樑國徐州。

反倒是洪澤浦東北部,也就是洪澤浦以東、淮河以北的泗州東部地區、海州等地,由於信王楊元溥這些年積極進取的攻勢,則一直處於大楚的控制之下。

目前郭逍他們倉促間連濠州鍾離縣都滲透不進去,更不要說渡過淮河,到夏丘縣、宿豫縣刺探軍情了,而從夏丘、宿豫往北,徐州城更是樑國的東南軍事重鎮。

“我們回去吧,這一兩天便應該會出結果了!”

瞭解到目前受壽州軍控制的濠州境內,連小股斥候都如此難以滲透,韓謙已經能斷定是怎麼回事了。

他也沒有在洪澤浦畔等五牙軍前鋒主力與樓船軍正式接戰,便帶着孔熙榮、郭逍等人直接返回白蹄岡。

韓謙回到白蹄岡,這次負責押運三艘敘州商船過來的林宗靖、魏常等人,此時已經在白蹄岡等候。

由於溯流而上船速會緩慢許多,沿路也會受到盤查與監視,幾路趕往敘州傳令的信使,都是選擇走陸路,自然都與敘州商船錯身而過。

林宗靖、魏常二人是在趕到江都縣南面的瓜洲埠後,得到赤山會的會衆報信,才知道形勢極有可能隨時會發生劇變。

目前邗溝還處於右神武軍騎兵的控制之下,敘州商船也禁止進入邗溝,便停泊在瓜洲埠江邊,林宗靖與魏常先趕到白蹄岡來見韓謙。

“既然邗溝的堰壩都被昌國公李普率右神武軍騎兵控制住,禁止敘州商船進入邗溝,那大人這時候便應該與林宗靖、魏常趕去瓜洲渡,借這個機會坐商船離開揚州西進,最好是到池州或江州附近水域,等候水營主力從敘州趕過來會合,”馮繚勸韓謙說道,“我留在這裡便行。”

“馮大人,你們都隨大人先離開吧,”竇榮說道,“這邊剩下的事情,我們依計行事便是,出不了什麼岔子。”

韓謙沉吟片晌,也覺得他繼續留下來,未必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跟馮繚、竇榮說道:“形勢變化莫測,有可能需要提前聯絡王文謙,又或者你們需要先撤往揚州境內以避敵鋒,馮繚你留下來與竇榮、蘇烈他們一起見機行事——我們與宗靖先趕去瓜洲埠,會將東虎他們新集結到瓜洲埠附近的精銳會衆都帶走……”

目前抵達瓜州埠的三艘敘州商船,皆是四千石載量,吃水極深,進入邗溝都航行緩慢,更不要說進入水情更復雜的洪澤浦,更不可能從淺淤的石塘河等溪河出沒。

不過,作爲準武裝商船,三艘敘州商船保留了槳孔與操槳室,僅需要經過簡單的改裝,便能作爲列槳戰帆船在長江航道上使用。

而四千石載量的列槳戰帆船,每艘船除了正常所需要的船工、舵工外,還至少需要六十名划槳手,還可以安排兩百名戰卒。

林宗靖他們事前不知道形勢會有這樣的變化,從敘州過來時,三艘船的水手及武裝護衛總共才一百五十人。

目前除了韓謙隨行的百餘扈衛外,還可以從南岸接四五百名先集結起來的精銳會衆登船,直接將這三艘商船徹底武裝起來,先在長江水道里待命……

…………

…………

作爲潛山延伸到巢州以東區域的餘脈,五尖山脈從西南往東北綿延,長逾二百餘里,位於巢州、滁州、濠州之間。

五尖山脈的山勢談不上多險絕,以三五十丈高的低矮峰嶺爲主,卻是長江、淮河兩大水系位於淮西境內裡的分水嶺。

五尖山脈中段的磨盤嶺,就位於滁州城北,這裡地形相對緩和,山谷分佈多,有早年修築的驛道,是從濠州城直接往南挺進殺入滁州西部地區、直逼長江北岸的捷徑及要衝之地。

這裡原本有右神武軍一座營寨,駐以千餘兵馬,以防備敵軍從北面突然殺到滁州城下。

不過,這時候的磨盤嶺營寨裡旌旗如雲,在凜冽的寒風中,李衝身穿鎧甲,牽住繮繩勒馬停在陳銘升的一側,看着校場上的精銳將卒。

左五牙軍都指揮使高承源已經親率大楚水軍前鋒主力戰船集羣殺入洪澤浦,右五牙軍都指揮範祥率大楚水軍後部主力也已經進入樊樑湖往北推進。

作爲監視壽州方向叛軍主力活動跡象的策應兵馬,作爲右神武軍司馬的李衝,已經協同都指揮使陳銘升、都將高隆等人,在這裡集結了總兵力超過一萬兩千餘人的馬步兵。

他們即將穿過磨盤嶺的山谷,進入到五尖山脈的北麓地區駐紮,他們前期的主要任務,是拖延住叛軍主力東進增援鍾離縣等城寨的步伐,後期則是協助大楚水師主力,佔領洪澤浦西南的諸多城寨。

這時候有一小隊人馬馳過營中,李衝定睛過去,發現乃是隨父親及李秀、李磧他們到揚州西控制邗溝水道的職方司主事徐靖,帶着一隊手下扈隨過來。

“揚州那邊可還老實?”看到徐靖勒住繮繩,停馬過來,李衝張口問道。

強硬勒令淮東讓出邗溝的控制權,以使大楚水師主力能通過邗溝北上,朝野上下都捏了一把汁,職方司也將相當一部分偵察力量,安排到邵伯湖、樊樑湖以東地區,監視駐紮在這個區域的五萬淮東兵馬的一舉一動。

“信王的兵馬還算老實,國公擔心洪澤浦一旦開戰,壽州軍主力隨時有可能會東進增援,着我過來加強對壽州東部、濠州西部的敵情偵察……”徐靖說道。

徐靖乃晚紅樓出身,得李普推薦,進樞密院職方司任主吏,但他的資歷,還是不能跟早期的趙明廷相提並論,手底下也沒有太強的精兵強將,軍情斥候隊伍也是剛剛在組建。

不過,徐靖也是昌國公府這邊能出面負責樞密院職方司的不多人選了。

“對了,我昨天聽到消息說,有三艘敘州商船又往揚州而去,你趕過來之前,有看到那艘敘州商船?”李衝問道。

“嗯,被國公下令封鎖在邗溝以外,此時應該還停泊在瓜洲埠吧?”徐靖說道。

“我爹也真是老實,照我所說,直接將這三艘敘州商船及物資,都徵入軍中,看敘州有什麼屁話說沒有。”李衝笑道。

“待此次重創叛軍水師,又成功收復濠州,國公再騰出手去教訓敘州不遲。”徐靖笑道。

李衝聽得出徐靖說敘州目前他們還招惹不起,心裡有些不悅,但想到大捷在望,到時候昌國公府的聲望一時無兩,也確實到那時纔算是徹底的揚眉吐氣,此時確實沒有必要去招惹敘州…………

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線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第二百二十五章 皇陵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計第三百七十二章 大婚(一)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募兵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七百一十八章 路遇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戰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四百二十章 秘議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四百五十二章 送別第九十章 破寨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襲梁州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二十九章 家兵子弟(二)第五百三十七章 忌憚第二百六十二章 招降的條件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三百零五章 賞田第二百八十六章 神陵司第五百一十五章 來意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五百二十八章 決定第五百四十九章 奏疏第三百四十二章 迂腐第三百五十九章 病逝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詔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第七百三十七章 奪寨第五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五百零五章 訪客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六百九十三章 解套第六百一十八章 監軍(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六百八十章 風起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線第二百九十七章 緩追(二)第四章 危機四伏第六百二十一章 北上(二)第七百八十八章 行省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三百四十一章 奉詔第六百八十四章 宮禁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一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七十一章 父女之辯第七百三十六章 選計第六百零三章 迎親(三)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三百三十章 秘窟第三百二十五章 聯詞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五百二十八章 決定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一百零七章 送禮第五十八章 往事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三百七十八章 人心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六百五十章 新軍第一百一十七章 謠言第四百五十五章 雞鳴寨第三百二十章 韓師賜教第七百四十三章 圍城第三百五十三章 樑國劇變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六百六十七章 殿中第三百九十一章 秘窟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