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

進入九月的敘州,秋意漸濃。

經過大半年的建設,在雞鳴寨的基礎上,辰中縣城也是建設得初成規模。

辰中縣城位於辰水南岸,分內城、外城。

內城大致與雞鳴寨保持一致,內城垣也是石寨牆的基礎上覆上大小城磚改建得成。

內城範圍很小,裡面的建築經過規劃後,修繕了一批、重新建造了一批。

除了州衙諸司院署、將吏宅邸外,主要乃是州醫館、工師學堂、武官學堂及生員宿舍等生活區域。

外城,除了緊挨着內城垣修築了一批外廊房作爲守軍的兵營外,還規劃鋪築了新的街巷、排污溝渠,大體以內城垣爲核心,形成兩個大的、半封閉環道,然後通過與內城三門相接的直道以及城北沿江直道銜接起來,形成外城基本格局,在街巷之間建造平民宅院、工坊、市集等等。

外城不再修造城牆,而是直接與外圍的田野、山川相接。

外城要修城牆,總長將近十里,即便夯土、不覆城磚,也是耗資靡費、工程浩大。

在韓謙看來,倘若不能禦敵於境外,等到核心之地都被敵軍打透進來,不得不依賴於一道城牆做最後的抵禦,即便能勉強抵擋住強敵的進襲,實際上也僅僅是垂死掙扎。

再說,不要說後世威力更大的進攻戰械了,僅旋風炮大規模推廣之後,城牆的守禦作用也已經被大幅削弱。

與其靡費錢帑修十里長垣,還不如拿這筆錢糧開墾三四萬畝的坡地梯田。

沿丘陵坡面修造的梯田,通風透光佳,有利於作物生長。

又由於降水會從山嵴、山頂帶來大量的礦物質、腐殖物,彌補地力的消彌,沿等高線修築的階臺式梯田,耕種狀況甚至要更好一些。

唯一的問題,沿着等高線一圈圈的修上去,每兩到三層還要修能蓄積雨水的防滲陂塘,開墾的成本靡費極劇,乃是於河谷地區修堤開渠進行墾田的數倍。

西南有些州縣,擁有大片的梯田,實是成百上千年無數代勞動人民辛苦積蓄的成果。

不過,辰中不開梯田也不行。

強佔辰水中游河田,設了辰中縣,原住民計有一千三百戶、八千餘口。

在扣除掉原洗氏直轄,爲韓謙用於安置奚氏族人以及用地縣城建設的三萬餘畝田地外,原住民隸有耕地僅七萬畝,人均耕地不足九畝,加上耕種方式落後,糧食除了自用外,僅有少量的富餘繳納田稅。

對辰水沿岸進行治理,計劃明年開春前總計能新開墾出四五萬畝新田,但這也僅夠新遷入的千餘戶赤山軍西遷軍民用作口糧田。

除開這些之外,溪谷、平壩區域還能開墾的餘地就極有限了。

而辰中縣後續自身人丁繁衍是一方面,吸引人口流入步伐也不能停,那便只能盯在丘陵梯地的開發上。

其他不提,辰水北岸東西綿延百里、南北層層疊疊逾三十里的丘陵帶,限定高度在百丈以下、朝南、坡度適合的區域,經過初步的勘測,梯田開墾潛力高達近六十萬畝。

當然,辰中想要一下子開墾六十萬畝梯田無疑癡人做夢,但不僅辰中,黔陽、芷江、臨江、中方、渠陽等縣,都將開墾梯田做爲一項長期工程進行推進,七縣五十九鄉聯合起來,每年組織鄉民多開墾兩萬畝梯田,十年累積下來,也將是極可觀的數字。

事實上,在四周對敘州提高警惕程度之後,加強關隘控制,在赤山軍西遷之後,外部人口流入敘州的進程便暫時中斷了——雖說關隘不禁商旅通過,但進出敘州的商旅,到底不是來定居的,不能直接致使敘州淨人口的增加。

不過,就算外部人口流入中斷,敘州合格勞動力規模因爲內生因素,增漲並沒有中止。

新生兒想要成長爲合適的勞動力,需要時間,但隨着物質條件的改善,隨着鄉社醫患治理及衛生條件改善,成年勞動力病疫率降低、少年孩童夭折率降低,直接體現的就是成年勞動力數量規模持續擴大。

以往敘州人丁在沒有大規模外部人口涌入的情形下,數百年來都大體保持穩定,主要是依賴於高生育率抵抗高死亡率。

在敘州,一名婦女一生生養六七名子女都是極正常的現象,但孩童及少年期的病疫率極高,大體能有一半人不夭折、活到成年後就相當不容易了。

這也意味着,韓謙只要能在敘州改善醫治、衛生條件,改善底層貧寒平民的生存條件,哪怕是稍稍改善一點,降低成年人的病歿率、降低少年孩童的夭折率,就直接致使合格的成年勞動力逐年上漲,而不需等到新生兒長大成年。

州衙對地方的控制,直接滲透到鄉社,人口統計也是附屬於土客合籍的一個重要工作。

不計韓道勳統治時期,僅從韓謙去年初回歸敘州算起,敘州內部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女勞動力人數,迄止到今年夏末便淨增加兩千人。

要是算上十六歲下的孩童,敘州內部人口淨增加超過四千人。

這是一個相當可觀、唯盛世之治纔有勉強可能達到的數字。

當然,倘若敘州與周邊勢力頻繁爆發武力衝突,每年的死殘規模超過一千,就會導致成年男丁的規模增漲停止。

這也是地方狹仄、人口稀廖的尷尬之處。

而所有人都判斷思州即便平息民亂,元氣也必然會大傷,道理就在這裡。

逾二十一萬人口規模的敘州,尚且經不住太大的傷亡,思州平息民亂,連同州兵及起事平民的傷亡,只要超過五六千人,以思州那麼艱難的物質條件,少說需要一兩代人後,人丁纔有可能恢復舊觀。

民亂爆發蘊釀至今,已經將錦和、仁山大部分地區以及南面業州的小部分地區席捲進來,聚集到盤龍嶺的起事民衆超過兩萬人,韓謙真要對此袖手不管,最終死亡人數可能五六千都擋不住。

而辰州洗氏不要看現在風光極盛,但其直接控制的人口,在經歷諸次大戰損失極其慘重。

不過,除了依賴於州衙歲入及朝廷的戰功賞賜,在收復金陵城後,延佑帝將上萬罪囚及家眷親族流放到辰州,稍稍彌補了洗氏內部勞動力的不足,使得洗英在辰州猶能維持四千戰兵規模的番營編制,其中有半數乃是洗氏的部族兵。

思州爆發民亂之後,洗英雖然沒有直接經辰水河谷發兵進入思州助剿,但在辰陽縣聚集的精銳戰兵,也已經超過三千人,大小戰船也有近百艘,似乎就等朝廷令旨抵達,便會百舸競流,兵進思州助剿。

在如今緊張的勢態下,韓謙並沒有大規模增加辰中的駐兵,這日夜裡他口述叫奚荏記錄判詞:

“強違合籍新律,阻撓婚嫁,着芷江縣判六個月苦役!”

田畝改制、土客合籍、廢除賤口及奴婢買賣,不僅使縣鄉爭訟之事激增,也產生大量無舊例可遁的案子。

而所謂的合籍,並不是簡簡單單的將土籍、客籍戶口合併到一起就算完成的。

天下沒有這麼便宜的事情。

最關鍵的一項就是打通舊有的障礙,使以往兩大對立的羣體實現自由通婚。

只是傳統的力量依舊是極其頑強,芷江縣近日連續出現幾樁父母同意但宗族卻出面阻撓婚嫁、甚至打殘打傷人的案子。

韓謙對這種案子,一貫態度強力彈壓,只是這些新案子的判罰標準,縣裡及法曹還掌握不好,只能將卷宗上傳到韓謙的案頭,由韓謙做最終的批示。

看到手裡這份是今日案頭最後一本卷宗,奚荏也禁不住伸了伸懶腰、活絡筋骨,嬌聲說道:“累死老孃我了。”

“要不我替你捏捏肩?”韓謙討好的問道,手已經伸到奚荏略顯僵硬的肩上,他站在奚荏的身後,眼眸瞥下抹胸之上一抹洶涌雪白。

這時候馮翊徑直闖進來,韓謙做賊心虛的將手收回,問道:“什麼事情,你慌亂跑過來?”

“楊護、曹休石攜旨已經回到辰陽,金陵應思州、辰州之請,着辰州出兵進入思州剿滅民亂。洗英剛遣人進城,通報說辰州明天就會派洗射鵬率一千戰兵走辰水北岸驛道去虎澗關,請求敘州沿路予以方便!”馮翊說道,“我哥還沒有消息傳回來,譚育良、董泰據盤龍嶺,在業州、思州聯手打壓下,抵擋就很勉強,現在辰州再派洗射鵬率一千精銳過去,形勢怕是過不了三五天,就會逆轉啊!”

韓謙也是驟然蹙眉。

目前思州、業州在盤龍嶺外圍集結兵馬超過五千,控制住起事兵馬的進出通道,但暫時還無力攻入盤龍嶺的深處。

洗射鵬雖說僅率一千戰兵進入思州,但這一千戰兵,都是長年編訓在伍、經歷過多次血戰的老卒,兵甲裝備也極完善,戰鬥力之強,都不會比敘州兵弱多少,遠非思州兵、業州兵能及,更非起義軍能力敵。

而洗射鵬早年雖然被敘州打得跟狗似的,但他除了勇武過人外,這幾年在削藩戰事、收復金陵戰事之中成長極大。

就算長鄉侯答應與敘州合謀,但兩地相距甚遠,渝州那邊的響應也絕不可能這麼快,但洗射鵬明天就要率精銳進入思州助剿,譚育良他們能多支撐幾天?

第七百五十七章 關中(四)第一百九十一章 激戰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六百一十章 對峙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四十八章 相知第六十二章 爪牙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二百零二章 巧遇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二百八十六章 神陵司第十一章 進城第五百六十四章 密摺第四百九十七章 招安第五百九十四章 條件第四百三十六章 分兵第五百零五章 訪客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戲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六百一十四章 回京(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赤山軍第三百二十五章 聯詞第二百三十一章 富可敵國第二百五十四章 定策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三百零八章 天涼好個秋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七百二十一章 金陵(二)第二百九十章 文瑞臨(一)第六十三章 選人第二百三十八章 奴婢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釁(三)第四百八十章 棋子第四百零三章 偷樑換柱第七百一十二章 殿中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三百二十二章 蜀宮隱情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三百九十八章 溧水城第十九章 侍講沈漾第二百二十六章 心意變化《楚臣》發佈想說的話第四百三十五章 同心第六百八十九章 瀾涌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二百四十一章 潛逃第三百二十七章 獻策第二百八十七章 聽信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釋(二)第七十三章 婚宴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七百八十二章 舊事(二)第四百五十二章 送別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二十章 解惑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風而降第一百一十三章 季昆之死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七百零七章 分歧第五百九十章 重逢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六十四章 胭脂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一百四十四章 無計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三百六十九章 思州第七百六十七章 賀禮第四百二十章 秘議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六百九十六章 靴子落地第一百零四章 船幫之用第二百一十七章 鍛造之事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七百二十三章 河洛(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密信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三十八章 恃怨橫行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五百七十七章 交易第五百四十三章 周憚第四百六十六章 韓府第四百四十二章 奪城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三十五章 誤解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六百零一章 迎親(一)第四百九十章 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