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 逃獄

即便錦和城裡有三百多縣兵、縣獄有五十多獄卒,但千日做賊,沒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敘州不僅提供詳盡情報的支持,不僅有刁瞎子、裴樸等一批精英人手直接參與具體方案制訂、執行,更分批將必要的兵刃甲具及一些器械運入城中。

錦和城雖說破敗,緊挨着北城牆而建的縣獄,到底是防備最嚴密的所在。

縣獄除了北側緊挨北城牆,其他三面院牆皆是三尺厚、兩丈餘高的夯土高牆,牆頂插上尖銳的碎瓷片,四角還有哨塔。

譚育良他們會合張廣利、董慶之前糾集的人手,也僅有三十餘人。

他們想從類似甕城結構的縣獄正門強硬破門攻進去,傷亡將難以控制,而且時間會有拖延,城裡的守兵則會很快從四面八方增援過來,他們就將陷入孤立無援的絕境之中。

最終的方案,除了通過暗中參與劫獄的獄卒,與被關押的董泰、董平、張廣登等人取得聯繫,一方面將獄中能信任的囚徒先組織起來,做好準備,另一方面佔住臨近縣獄的一棟院子,趁着夜色用絞盤、巨索,直接將三尺厚的夯土獄牆拉崩、坍塌,兩側的巷道也是用馬車先堵住,遲延獄卒從巷道夾抄過來封堵缺口的速度。

近五百獄囚躁動起來,彷彿潮水一般從缺口往外噴涌。

即便譚育良、董慶早就派人進入獄中聯絡,但爲避免走漏風聲,也不可能將獄中的每個獄囚都通知到,都組織起來。

獄牆坍塌,又有人在城裡四處縱火,獄卒手足無措、一時間摸不清楚頭緒,囚徒又暴躁着尖嘯奔走,還有人到處大叫馬賊山盜襲城,城裡很快就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除了事前招呼到的那一部分人之外,大多數矇在鼓裡的獄囚陷入混亂及亢奮之中,夜色裡火光隱隱,大家都拼命從缺口往外逃,除開早就聯絡過的囚徒,其他人這時候哪裡聽從譚育良、董慶他們的招呼?

大多數人徑直往距離最近的北城門衝過去,想着從北城門逃出城,也有很多人想着在城裡找個地方藏匿起來。

總之局面一時間有如一鍋粥,亂作一團。

譚育良他們最初也就聚集百餘人。

除去董慶、張廣利之前的籌備,譚育良他們也帶了二十多套刀甲進城,暗藏城裡數日,又額外製造一批木盾、竹矛,就藏在縣獄旁邊的院子裡。

百餘人以最快的時間裝備起來,然後沿着長街便往防禦最薄弱的西城門而去。

亂有亂的好處。

近五百囚徒,大部分人往北城門殺過去,縱火殺死殺傷守兵,搶奪兵械刀甲,聲勢在短時間內就搞得極大。

這令城裡的縣吏、守軍也都第一時間判斷北城門乃是鬧事獄囚逃城的突破口。

除了北城門附近本來就有百餘守兵、五十餘獄卒外,其他三城也儘可能抽調兵馬,以最快的速度往北城增援過來。

譚育良他們百餘人在夜色及混亂的掩護下,反倒成了不那麼明顯的目標,直到走近西城門內側,才被城頭的守軍發現。

不過,這時候西城門就剩半隊僅二十五六名守兵將卒還保持警戒,沒有擅離職守。

不要說譚育良、譚修羣以及譚家子侄皆武勇過人了,董泰、董平、董慶、張廣登、張廣利等被州府視爲鹽梟首領進行打擊的私鹽販子,又有幾人不是孔武有力的彪壯漢子?

鹽梟江湖,說到底還拼拳頭、氣力說話。

雖說沒有什麼章法,但人多勢衆,大家舉起長刀短矛、舉起盾牌長槊,蜂擁而上,一陣亂捅亂劈,便將人數不足他們五分之一的西城守兵殺得如鳥獸散。

衆人之後又七手八腳將西城門打開,也不敢在城裡做任何的停留,便亂轟轟出城先往盤龍嶺東麓逃去。

往盤龍嶺東麓深處沒有現成的驛道、馳道,只有淹沒草叢間的小徑,大家摸着黑深一腳淺一腳,也走不快。

差不多走了一個多時辰,東面的遠空露出一抹魚肚白時,譚育良他們爬上一座斷嶺,藏身樹林裡,才發現他們逃出錦和城也僅十四五里而已。

這時候遠遠能看到一隊騎兵,高舉着火把,大約有兩三百人的樣子,已經從虎澗關方向趕到錦和城東門前。

這時候倘若還沒能逃出城的囚徒,自然是沒有機會再逃脫生天。

鹽梟再彪勇,沒有兵甲,怎麼都沒有機會逃過楊守義麾下精銳番騎的圍殺。

當然,譚育良他們最先打開西城門,城內有相當多的囚徒看到亂糟糟強攻北城門不下,便又轉頭往西城門逃去。

這時候又差不多叫上百名囚徒擺脫守兵及獄卒的彈壓,從西城門逃出來,差不多落後譚育良他們八九里的樣子,也正往盤龍嶺東麓深處逃來。

虎澗關馳來的增援番騎,沒有從東城門進城,而是直接從北面的空曠原野繞過,往城西直奔過來。

“我們走,這裡不是久留之地,我們要進入盤龍嶺深處,才能初步安全下來。”譚育良說道。

這時候城內的暴亂應該差不多被鎮壓下來,兩百多精銳番騎沒有進城,掰着腳趾頭也能知道他們的主要任務,已經從鎮壓縣獄暴亂,改爲追剿出城逃犯了。

出西城門往盤龍嶺深處逃跑的囚徒最多最密集,鬼都能猜到番騎的主追方向在哪裡。

他們百餘人,雖然有不少好手,但到底是烏合之衆。

要是被兩百多精銳番騎追上,能有一半人活下命來就要謝天謝地了,更不要說談什麼起事大計了。

將五名在逃亡混亂中被守兵獄卒砍傷的逃囚,重新包紮傷口,其他人等也都拿肉脯、麥餅和着山泉水充飢,之後便很快穿過斷嶺後的密林,草草掩蓋過足跡,便繼續往盤龍嶺深處逃去——盛夏時節,山裡草木繁茂,上百人踐踏的痕跡,是很難掩蓋的,他們更多的還是選馬匹難行的險僻處攀登,以此拉開與追兵的距離。

一路上走到高處時,還能看到落在他們身後的逃囚,除了早一步分散逃入險僻山地的,差不多有五十多人直接死在番騎追兵的刀下——被追上投降都沒有用,番騎雪亮的槍刃像閃電一般揮劈捅刺而來,鮮血如一蓬蓬細小的泉水激涌。

譚育良他們午後翻過盤龍嶺東麓的巖鷹峰,四周的地勢越發險峻,確定番騎絕不敢輕易就長驅直入,他們才稍稍放鬆下來休整——他們在險峻山路逃了這麼久,大多數地方連羊腸小道都沒有人,絕大多數人也都累趴下來。

“大恩不言謝,以後但凡譚爺有什麼招呼,不論是刀山,還是火海,董泰只要有皺一下眉頭,便是狗-娘養的!”董泰是個魁梧高壯的漢子,提着沉甸甸的一袋物什,走到譚育良跟前來說道。

要沒有其他計劃,他們確實就應該在這裡分道揚鑣。

這樣的話,即便最終還會有人難逃追捕,但大多數成功逃脫的機會卻是要大許多。

譚育良看董泰手裡提的那隻沉甸甸的袋子,看棱角也知道里面裝的是董慶、張廣利找上門來許諾要給的一百餅金子。

這也差不多是董泰他們能拿得出手爲數不多的財物了。

“在此別後,董爺你們打算往哪裡去,以後打算做什麼?”譚育良雖然還才四十六歲,但這一通逃亡也是累得夠嗆,他自己也知曉身體早已經過了巔峰時,往後便是走下坡路了,沒有忙着接過裝金子的袋子,而是淡定的看着董泰問道。

“我也不知道,或許走一步看一步吧。”五個時辰之前董泰都在獄中,都不知道能不能逃過斬首的命運。

他這時候只想着能在盤龍嶺深處找個犄角旮旯的山溝溝藏起來,躲避官兵的追捕,至於以後怎麼打算,他還沒有考慮。

“董爺會落草爲寇嗎?”譚育良問道。

董慶、張廣利等人眼睛一亮,他們作爲組織營救方,自然有考慮過營救成功後的打算,落草爲寇是他們唯一能想到的出路了。

董泰眼瞳裡則還是一片迷茫。

說實話他並不覺得落草爲寇真算什麼出路。

思州境內八山一水一地,山勢連綿又險峻,是有很多能結寨自守的險地,但問題思州番兵都自幼成長於山野之間,出身番寨,極擅長打山地戰,又悍勇無畏,比他們不弱。

他們三五十名人手想據險地結寨、落草爲寇,董泰不覺得能支撐多久。

不過,話說回來,不落草爲寇,他們又能幹嘛?

也許落草爲寇是他們目前唯一能走的路?

不過,不管怎麼說,董泰覺得譚育良相助他們到這一步,也是足夠了,想着他們趁身份沒有暴露,還能借商旅身份的掩護撤出思州去,這時候不願再繼續拖累譚育良他們。

“董爺有沒有想過,人爲何生下來便要分貴賊,大姓貴主不事耕織,卻食精穿綢,劣民賤口,像牲口一般被踐踏、奴役,自生終老,無一日或歇,卻食不裹腹、衣不蔽體,”譚育良站起來,說道,“不說其他,董爺你說這盤龍嶺之內,有多少像被牲口一般受大姓貴主驅役的賤口寨奴,他們心裡真就甘願永世受奴役、踐踏,而沒有半點的憤恨?”

“譚爺,你的意思是?”董泰眼瞳裡略帶迷茫的說道。

“力聚則勝,力散則敗,”譚育良堅定的說道,“大家這時候拍拍屁股,分道揚鑣,躲藏數日各歸其家,到時候哪怕是三五衙役追捕上門,爾等就得束手就擒,等到頭顱落地也沒有反抗的餘地。我們現在雖然只有百餘人,也難擋州兵進剿,但盤龍嶺內外成千上萬的奴婢以及被大姓踩踏在腳下的寒苦之民,他們滿心憤恨世道的不公,只要我們振臂疾呼,必應者如雲,聚集三五千兵馬將是輕而易舉之事,到時候爾等還怕楊氏的進剿嗎?”

董平、董慶、張廣利等人眼睛這一刻透漏精亮的光芒,都圍過來,勸董泰:“董哥,咱們沒有退路了,跟着譚爺幹把大的吧!”

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十一章 進城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談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三百三十一章 反制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九十章 破寨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三十六章 逼迫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八十三章 快速帆船的造法第六百零九章 發動第五百五十四章 絕戶計第六章 山居第一百零三章 州獄第三百六十五章 過河拆橋第一百四十八章 會合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圍第六百章 宮中(三)第五百七十章 忠言逆耳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八十五章 公然拉攏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七百九十一章 渡江(二)第四百零八章 相安無事第四百九十二章 接手第一百三十八章 舉薦爲吏第七百九十六章 勸嫁(三)第八十章 請君入甕第五百五十六章 對峙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一百六十三章 奴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線第七百三十二章 西進第二百四十二章 驚瀾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四百九十二章 接手第三百四十七章 朔風第三百二十五章 聯詞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議第六百九十章 求去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議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七百七十九章 奪寨第四百六十九章 刺客第十六章 侯府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七百七十六章 圍師必闕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第五百四十九章 奏疏第三百三十四章 窮酸王侯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三百五十五章 楚州舊事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六十一章 婚約第二百五十七章 馮昌裕的抉擇第六百五十五章 兵釁(一)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二百四十章 天工匠書第一百七十一章 戰場第七百五十章 戰役(五)第一百七十四章 雍王朱裕第六百零八章 大雪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六百八十九章 瀾涌第四百六十章 揚州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一百五十八章 正軌第六百五十章 新軍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二百八十一章 軍購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七百五十五章 關中(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一百七十二章 募兵第三百五十六章 弒第二百四十四章 負荊入城第三百二十六章 玄機壺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四百七十二章 滅口第七百二十六章 崇文殿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二百三十九章 秘旨第四十三章 教訓家兵第五百四十二章 活口第四百一十二章 南撤(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相逢第二百七十九章 攻城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六百一十七章 傳議第九十一章 斬草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