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

日頭西斜,韓謙站在殘破的城頭,聽郭卻彙報北線彙總過來的情報。

奚任、袁國維、馮翊三人守在韓謙身後,聽到這消息,也都是鬆了一口氣,這一仗打到現在已經是極其不易,要是還將持續下去,他們都擔心赤山軍能不能支撐得住。

韓謙沉吟片晌後,吩咐郭卻說道:“將北線最新情報快馬傳報高紹、趙無忌,着第三都、騎營放緩進逼宣城的速度,臨夜在夏渡河北岸擇地宿營,分出少量兵馬,在南漪湖西岸擇地建立哨崗。在新的軍令之前,暫時不宜強過夏渡河,小心宣州兵在夏渡河南岸猶有可能組織兵馬反擊……”

“我親自走一趟,然後再將郭奴兒的屍首運來郎溪安葬。”郭卻說道。

韓謙疲憊的點點頭,示意郭卻親自過去傳信也好。

駐守南塘寨的六千精銳,傷亡率超過四成;後續從東線調往南塘寨的援兵,傷亡率也將近三成。

肖大虎、林靖宗兩人所部兩千多兵馬,在第三都兵圍郎溪城後,全部趕到洪林埠參與對宣城援兵的攔截,打剩下不到千人。

騎營千餘精銳,分散支援三個戰場,最後拼剩下不到四百人。

追隨他身邊多年的家兵子弟郭奴兒,也在代表他趕往洪林埠督戰時,不幸在夜戰中顱骨被敵軍鐵箭貫穿英勇戰死;除了郭奴兒之外,還有一名副都將級的高級將領施績,也是最初隨韓謙從敘州趕回金陵的桃塢集子弟,在增援南塘寨的戰事裡英勇犧牲。

第三都爲攻下郎溪城,戰死在郎溪城下的屍骸就超過兩千具!

郭卻等人與郭奴兒手足情深,要將郭奴兒的屍具送回來擇地安葬,韓謙心痛也覺得應該如此。

看着女營護理兵正在城下收斂戰死的將卒屍骸,韓謙這一刻內心悲痛之餘,深處也是有着深深的僥倖,暗感楚州軍此時要是派出更多的精銳兵力南下跟顧芝龍會合,他又必須進一步壓榨赤山軍的潛力進行攔截作戰,實在不知道赤山軍的元氣到時候會被傷到何等的地步。

馮璋奉命從廣德南諸寨臨時徵用的兩千新兵,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兵甲,只有一杆狼牙筅,穿着草鞋,及時進駐郎溪城,這時候與馮宣會合後,登上東城樓來見韓謙。

看到城牆還有很多被火油燒焦的將卒屍骸沒有收殮起來,馮璋也是唏噓不已,沒想到顧芝龍所部牙軍精銳被騙出城後,攻打郎溪還如此的殘酷、血腥。

幸虧是攻下來了,要不然後果還真難以想象。

當然,也恰是如此,顧芝龍所部牙軍精銳事先被騙出城,才更顯得關鍵。

要不然的話,他們怎麼都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拿下郎溪城,而拿不下郎溪城,他們就必須趕在糧盡之前,攻入湖州,到時候又將是一場場艱苦卓巨的惡仗在等着他們。

不過這一仗過後,就像龍雀軍熠然崛起,天下再沒有誰敢輕信都是賤命賤種組成的赤山軍了。

“顧芝龍還真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啊,他在郎溪城裡囤糧就有十一二萬石,夠我們狠狠的緩一口氣了!”馮宣振奮的吸了一口氣,將他剛剛到各處糧庫粗步察看的情形稟報說道。

高紹率第三都還有些餘力能壓榨的四千兵馬南下與趙無忌會合,第三都留下三千兵馬,其中傷兵佔到三分之二,由馮宣統領留下來,助韓謙留守郎溪——韓謙也着他具體全面負責郎溪的軍政事務。

好在馮璋及時從廣德率領兩千新兵趕過來,叫他鬆了一口氣。

要不然的話,僅僅是看押兩千七八百名俘兵,就叫他夜裡不敢睡覺。

“顧龍芝在郎溪囤下這麼多糧谷?”袁國維頗爲意外的問道。

他倒不是不信,而有些震驚,但也更明白馮宣爲何會說顧芝龍是一個有野心的人。

郎溪守兵之前最多時也只有六千人,即便在城裡籌備五六萬石糧食,也足以供駐軍充足供應一年。

顧芝龍在郎溪城裡囤積了遠超過他們所預估的糧食,意味着顧芝龍其實是想在楚州軍與安寧宮殺得難分難解之時,將宣州所有的兵馬都聚集到郎溪來,以彰顯他在接下來的戰局裡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地位。

說來說去,顧芝龍就是想賣個好價錢。

顧芝龍的算計落到空處,而他們現在有了這十一二萬石糧食的收穫,再加一個月後廣德舊縣及郎溪秋糧收割在即,赤山軍即便不再往郎溪以南的宣州中南部地區、往湖州境內擴張,三十萬老弱婦孺也應該能支撐到年後。

這將到少能爲赤山軍贏得難爲珍貴的三多個月的休整時間。

袁國維這些天都在韓謙身邊,尤爲深刻的知道以如此簡陋的條件,卻要護持這麼多的老弱婦孺,還要盡極大剋制的不掠奪平民及小戶人家,是何等的不容易。

疏散到浮玉山北麓的婦孺,雖然從深山老林裡能獲得一些食糧來源,但分配的口糧還在太少了。一些老人更是暗暗將口糧讓給年幼者食用,以致每天都有幾十個老人因爲嚴重的飢餓、浮腫病而死。

赤山軍能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之下,保持昂揚的鬥志,還成功奪下郎溪城,獲得維持接下來三四個月相對充足補給及休整時間與空間,袁國維當然清楚這是何等的不容易。

如此輝煌的戰果,可以說是完全靠將卒不畏死的血戰拼出來。

此時,攻佔郎溪,繳獲兵甲近六千套,以及利用城內囤積的鐵煤、皮料、布匹以及比廣德寨條件要好的諸多作坊,赤山軍的裝備在接下來兩三個月來也能提高一大截。

“顧兆的屍首用棺木收殮起來了?”韓謙問馮宣道。

顧兆是顧芝龍的次子,是郎溪城的主將。

雖然韓謙在攻城前下令要儘可能留顧兆的活口,但孔熙榮帶着先登銳卒攻上城,雙方將卒都殺紅眼,顧兆也算是敢戰,率領親衛死守東城門樓不退,最後死在亂刀之下,身上被砍得沒有一處完整的地方。

韓謙總不可能責怨孔熙榮他們不聽命令,只是吩咐馮宣將顧兆的殘屍用棺木收殮起來,然後將顧氏留在城內的女眷都保護性的關押起來,不令將卒騷亂。

“收殮起來了,周元和就在城下。”馮宣說道。

“將他帶上來。”韓謙說道。

周元和乃是文吏,攻城最激烈時沒有在東城門樓上。

顧兆戰死之後,守兵便全線崩潰投降,周元和在縣衙束手就擒,因此除了被擒時捱了一頓拳腳、打落幾顆老牙外,卻也沒有受多嚴重的傷。

鼻青臉腫的被帶上城牆,周元和卻也頗爲狼狽。

“這一仗,雙方都打得太苦、太慘了,將卒急躁粗魯,有失禮之處,還望周大人體諒。”韓謙看着周元和,平靜的說道。

不管之前多看不起韓家的這個紈絝之子,但周元和還是知道“勝者王、敗者寇”的道理,他只是不清楚韓謙此時將他拽到東城門樓來的意圖,沉默着不吭聲。

“雖然戰前我下令儘量留下你與顧二公子的性命,但激戰之下,刀箭無眼,顧二公子不幸戰死,亦非韓某人所願來,希望周大人見到顧大人後能代我致歉,”韓謙淡然說道,“明天我會派人護送周大人及顧宅女眷去宣城,周大人見到顧大人後,告訴顧大人以及宣城內的各家家主,我這人的耐心很有限,十天之內宣州沒有切實的行動投效潭王殿下,投效湖南行尚書省,待他日我率赤山軍精銳進逼城下,就不要怪我到時候放縱將卒屠滅全城的世家門閥!”

說到這裡,韓謙也沒有便示意馮宣着人先將周元和帶下去。

看着周元和被人帶下去,任荏問道:“顧芝龍有沒有可能會被你嚇住?”

“嚇是未必能嚇住,但他現在投附過來,多少還能賣個好價錢,再拖延兩三個月,赤山軍兵勢愈強,他龜縮在黟山之內,能將自己賣給誰,又能賣什麼價錢?”韓謙說道。

馮宣看了一眼袁國維,遲疑片晌,說道:“顧芝龍此時或許不甘願投降,我們也未必要逼迫太急了……”

袁國維咳嗽了一聲,說道:“我去城下看看去。”

此時若能叫顧芝龍投效岳陽,當然是更有利於當前的局勢往岳陽傾斜,但顧芝龍實力沒有大損,卻要急於拉攏、招降他,那便只能允許他及宣州的世家門閥保留相當的實力加入岳陽,顧芝龍未來則將是岳陽的實權派人物之一。

而這一仗過後,顧芝龍及宣州的世家門閥即便投效岳陽,投效殿下,但對韓謙、對赤山軍的仇恨只會更深,不可能輕易化解掉。

也就是說,韓謙打贏這一仗,他在岳陽內部所能獲得的支持非但沒能增加,反倒有可能針對他、反對他的勢力得到增強。

馮宣話裡的意思,實際是想等待赤山軍得到充分休整跟加強之後,再兵臨宣城城下,強迫顧芝龍無條件交出兵馬投降、由赤山軍全面收編宣州降兵、接管宣州的一切資源。

那纔是對韓謙、對赤山軍最爲有利的。

袁國維覺得他實在不適合留下來參與這種話題的討論,還是找個藉口下城門樓再說。

“招降顧芝龍乃是殿下的旨意,我等不能有違。我們出兵打郎溪城,也是促顧芝龍投效殿下!”韓謙看着將要下城牆的袁國維,問道,“袁老大人,您以爲呢?”

“以打促降,韓大人真妙策也,”袁國維聽韓謙這麼說,則是一笑,作禮道,“楚州軍北撤了,張平大人應該會從南塘寨回來,我去城北看看去,順便等張平大人回來——這時候或許我與張平大人能在這事爲岳陽、爲殿下效些力,迎接韓老大人平安歸來!”

袁國維自然不願看到韓謙與三皇子起分歧,心想他與張平第一時間趕去宣城見顧芝龍,倘若能說降顧芝龍,並保住韓文煥、韓道昌等人的性命,或許便能消遣韓謙不宣而戰、攻打郎溪所滋生的一些隱患,也能叫信昌侯及岳陽衆人對韓謙出兵攻打郎溪一事無話可說、無可指責。

“那便勞煩袁老大人了。”韓謙朝袁國維還禮道。

“腆臉分韓大人的功績而已。”袁國維一笑,便下城牆而去。

看袁國維離開,左右僅有奚荏、馮宣、馮翊等人,韓謙才又跟馮宣說道:“我不是不爲敘州,不爲諸多拼搏奮勇的兒郎考慮,現在最關鍵的是還不知道樑帝何時便能全面掌控中原的局勢,要有可能還是要儘快將楚州軍逐到江北去。要不然的話,淮壽等地盡落樑軍之手,單獨守長江,太難了——守江必守淮的戰略意義,我記得有跟你們提及過,目光要放遠,不能計較一時的得失,要不然你我與那顧芝龍何異?要重視軍事力量,要不怕展示軍事力量,但也要記住軍事力量解決不了所有的問題,甚至軍事力量的展示與使用只是爲解決問題做更好的鋪墊而已……”

“明白了。”馮宣悶聲應道,心裡多多少少還是有些不甘願,但想到老太爺還在顧芝龍的手裡,心想適應的妥協也是不得已之法。

韓謙心裡一笑,夢境世界裡太多的經驗教訓,他也是到這時有一些更深刻的體會,也不指望馮宣他們能比他理解得更透徹,學堂已經有雛形,大不了他多印些小冊子,多囉嗦一些。

這時候一騎快馬從東邊馳來,等其馳到城下,見是李遇身邊伺候的一名郡王府衛,只見他此時在革甲外披着一件白麻孝衣,韓謙看到這一幕,心裡微微一嘆,一代名將李遇在廣德寨闔然辭世了……

第七百七十七章 北上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二百八十一章 軍購第二百六十三章 放歸武陵第四百六十八章 殘屍第六百二十三章 山間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一百五十八章 正軌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四十四章 培養方向第四百一十八章 學堂第十八章 誤導第六百一十九章 監軍(二)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六百八十九章 瀾涌第二百一十九章 爐火純青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一百零六章 髒活第三百二十二章 蜀宮隱情第七百七十八章 炮戰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戲第一百八十五章 金陵來使第四百零五章 老卒第五百五十八章 對峙(三)第一百五十章 條件第三百三十章 暗夜第一百五十五章 策反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六十九章 破綻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第五百章 回京第七百八十四章 私宴第六百四十六章 山中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三十九章 故作大方第四百八十五章 顧慮第二百三十六章 打草驚蛇第三百七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七百一十章 風瀾第四百零一章 星火第四百零七章 殺俘第七百七十一章 聽聞第一百六十六章 重賞之下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奴第七百一十七章 驅逐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七百七十章 金陵詭局第二百四十六章 根基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四百六十五章 天子之權第四百二十二章 病入膏肓第五百七十三章 巢湖第一百七十八章 刺殺第一百八十七章 知情第三百四十三章 秋湖山第八十九章 襲寨第五百二十三章 勾結第六十六章 問詢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六百章 宮中(三)第二百九十五章 進城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六百五十九章 稱臣第三百九十三章 會合第七百五十七章 關中(四)第四百四十三章 進城第三百八十一章 困惑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五百五十八章 對峙(三)第一百四十七章 荊子口第四百章 計劃第五百五十八章 對峙(三)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二百三十三章 召見(二)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七百九十五章 勸嫁(二)第四百九十五章 宣慰使第六百六十一章 破襲梁州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四百一十七章 人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重金第二十五章 文死諫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五百一十八章 偷襲第五十章 互爲一體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一百一十一章 行刺第十八章 誤導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五百八十一章 與虎謀皮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