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將門子弟

一串火苗在胸臆間燃燒着,也將信昌侯李普的沮喪燒得一乾二淨,但他也知道此時無法取代大哥在李秀等李家健兒心目中的地位,甚至便是他的幼子自小得大哥教導,此時也不會聽從他輕易違擰他大哥的意志。

不過,他有的是時間,大哥的身體應該撐不過多久了。

時間有時候真是一個好東西,誰能想到天佑帝會死在婦孺之手,甚至都沒有掙扎的餘地?

想到這裡,信昌侯李普振作起來,跟李秀說道:“你父親的心思,我能明白,但韓謙已經徹底將楚州軍激怒,與安寧宮又水火不容,茅山恐怕不是那麼好守啊!”

“父親也是這麼說,只是要我們盡力而爲之。”李秀說道,將亮銀長槍拆成兩截,裝進馬背上的皮囊裡。

“我們或可勸韓謙率部東撤?”李普斟酌說道。

大哥就藏身左右,他並不指望李秀率領府衛會聽他的話行事,凡事便要退而求其次。

他相信只要李秀跟韓謙見過面之後,願意與他一起對韓謙施壓,相信韓謙未必還會死腦筋守茅山。

他完全看不到守茅山有絲毫成功的可能,退到南面的宣州,或退到太湖之濱,對楚州軍及安寧宮一樣有牽制作用,但他們的處境將更安全一些。

李秀說道:“我也問過父親,父親說不管是襲丹陽之前,還是之後,四五萬老弱婦孺撤去宣州或去太湖之濱,都不現實……”

“老王爺爲什麼這麼說?”陳銘升忍不住問道。

“主要還是韓謙手裡的兵力太少,四五萬老弱婦孺每日所需要的糧谷卻又極多,”李秀解釋道,“兵力太少,即便沒有敵兵威脅,韓謙率部都只能在狹窄的區域集中就糧,而所需要的糧谷極多,就意味着從狹窄的地域要徵超量的糧食,必然會引起地方強烈的反彈、抵抗,最後很快就會激化與地方勢力的矛盾而大打出手。”

李普這點道理還是能想明白的。

兵力太少,需要庇護的老弱婦孺又太多,意味只能控制在極有限的區域進行活動。

假設他們能控制一個縣的地域,不算其他物資,每個月都要從這個縣徵調三四萬石的糧谷,半年需要二十萬石糧谷,一年需要四十多萬石糧谷,這不是逼得這個縣從鄉豪到普通民衆都沒有活路,跳出來跟他們廝殺嗎?

老弱婦孺太多了,所需要的糧食太多了,太累贅了。

延陵埠作爲水陸碼頭、通衢之地,還算是存糧極多的地方,有很多糧鋪貨棧存有較多的糧谷,但他們進駐兩個月還是將延陵埠上的存糧收刮一空。

要是將老弱婦孺拋棄掉,僅保留三千殘兵,在太湖之濱就糧,怎麼可能會成問題?

而三千兵馬,又繳獲一千四五百匹戰馬,機動能力增強,完全可以能打則打,不能打則退,但帶上四五萬老弱婦孺行動速度就遲緩了。

從延陵撤到茅山來,僅二十里地的路程,近五萬婦孺也斷斷續續的都用了一整天的時間。

“話是這麼說,但這麼多老弱婦都孺留在茅山,後續也要從周邊的村寨徵糧,不是一樣要激化與地方的矛盾?”陳銘升問道。

韓謙即便事前有部署,但他們目前手裡的存糧也只勉強夠消耗一個月而已。

“我也是這麼問父親的,父親說韓謙或能掙扎出一線生機吧!再個,守山比守城有更多的便捷,少量兵馬能活動區域會更廣一些……”李秀說道。

“既然你父親打定主意如此,我手下還有百餘精銳可用,便與你們合作一隊,看韓謙如何折騰出一線生機出來!”李普說道。

“如此甚好。”李秀說道。

他雖然不會違擰父親的意志,但也看不得二叔被韓謙如此欺負,他們合兵一起是最好的選擇,反正他們這次三百餘人帶了四百多匹戰馬出來,可以勻一部分給二叔他們;要是形勢真不可逆轉,他們總得護送二叔他們一起殺出重圍。

…………

…………

韓謙與袁國維就帶着十數扈衛趕到小茅峰西麓,與李秀、李磧見面。

李遇作爲大楚開國第一名將,雖然致仕歸隱洪州多年,但在朝中的影響力始終都在,而他作爲信昌侯李普的嫡親兄長,韓謙不可能不關注李遇及浙東郡王府其他人物的動向。

李遇生有五子,兩子未成年便夭折,一子戰死沙場,長子李長風封臨晉侯,曾擔任都指揮使的高級將職,正值壯年時便隨李遇致仕。

李長風此時年紀還未滿五旬,看樣子他應該並沒有出山,而是被李遇留在洪州主持家業。

李遇致仕時,他的幼子李秀年僅十六歲,在軍中便以武勇著稱,罕遇敵手,談論兵陣曾得天佑帝讚譽,只是年紀很少時便被迫隨李遇隱居山野,沒有什麼顯赫的戰績傳世,他在洪州平時除了苦讀書卷外,便是統領、訓練郡王府的府衛部曲。

李磧則是李普幼子,李衝的弟弟。

李遇選擇致仕歸鄉隱居時,信昌侯李普並不甘心歸於平淡,以兵部侍郎留任京中,暗中爲神陵司籌謀,還將長女婿柴建、長子李衝等人放到州縣歷練,但將幼子李磧送回洪州寄養。

這些年李磧一直都在洪州度過,甚至都沒有回金陵與父兄李普、李衝等人團聚過。

韓謙當然知道李普如此安排,就是防止他們暗中所籌劃的陰謀敗露、被天佑帝一窩端時,他這一脈還能在洪州留下一根血脈獨苗,不至於滅門。

李磧自小在李遇膝前長大,此時年紀年僅十九歲,據調查來的情報顯示,他在李遇指導下,除了熟悉兵書,精擅排兵佈陣等外,也是李氏出身的罕有騎將。

李遇雖然出身貧寒,但作爲大楚第一名將,隨天佑帝南北征戰半生,也爲李氏一族積攢下極深厚的底蘊,堪稱江淮第一將門。

韓謙看李磧瘦瘦弱弱,站在人前人後還有幾分羞澀,難以想象李長風等楚州曾經著名的勇將,步戰馬戰都不是他的對手。

看到韓謙在戰甲之外還穿着爲其父韓道勳守孝的白袍孝衣,竟然敢僅帶這麼點人手到小茅峰西麓過來相見,李秀也是暗暗佩服他的膽氣,心想他估計也猜到父親就在附近,當下便徑直將他們的來意相告,說道:“我們與二叔會合後,會暫時駐紮在西面的小坡崗上,韓大人有什麼事情,但凡派人過來相告一聲便是。”

韓謙看西面的坡崗,有一座二三十戶人家的村寨,四周地勢開闊,四百多精銳騎兵在那裡紮營,跟北麓的主營保持若即若離的距離,而遇事進退也便捷。

對信昌侯李普要與陳銘升率扈衛出去,跟李秀會合到一起,駐紮在附近,韓謙沒有意見,也約定等李秀他們駐紮下來後,他這邊照四百人、四百匹馬供給糧秣馬料。

看着信昌侯李普帶百餘扈衛,與李秀及郡王府府衛會合往西邊的坡崗馳去,袁國維頗爲憂慮的說道:“李秀其人,未必有老王爺的胸襟啊!”

袁國維大局謀略不及高級將領,但這輩子廝混,看人的眼力還是有的。

“……”韓謙微微一笑,卻是略帶苦澀。

曾幾何時他就特別不理解父親在政治上的抱負,長久以來甚至都深深擔憂父親會爲過於激進而草率的政治抱負所牽累,甚至在金陵事變前期,他所做的選擇,都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跟他父親背道而馳的。

李秀正值建立功名、熱血衝動的年紀,卻被迫隨其父李遇歸隱山野,心裡沒有一點怨意?

韓謙心想他曾幾何時,跟李秀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也因此他對李秀眼裡流露的不屑以及一展抱負的躍躍欲試與野心,實在是太瞭解了。

在李普的鼓動及唆使之下,李秀、李磧這些李家年輕一代的傑出子弟,日後或許會成爲他要克服的麻煩,但眼下有這麼一支精銳騎兵能協同作戰,多多少少是能分攤一部分壓力的。

韓謙目前最關切的還是楚州軍的動向,說及這點,大概沒有誰比王家大小姐更清楚的。

想到這裡,韓謙安排過一些事情後,便舉步往囚禁王珺的院子走去。

王珺身邊的兩名侍婢看到韓謙走過來,眼眸裡充滿警惕,卻無法阻止韓謙直接登堂入室。

韓謙推開門,看到王珺坐在窗前,天氣晴朗,透過窗戶能看到小茅峰西麓的情形。

“李王爺也到茅山來了?”王珺看到韓謙推門進來,好奇的問道。

茅山範圍要比寶華山少許,北麓東西寬僅七八十里,王郡坐在窗前,小茅峰西麓就在兩千步開外,韓謙心想她應該能看到郡王府騎兵府衛接近以及信昌侯李普與之會合的情形。

以王珺的聰慧,猜到這點並不難。

韓謙看到几案上擺放着一隻粗陶茶壺以及一張麥餅,摸了摸茶壺,水還是溫熱的,便坐在竹榻上,拿了一隻缺邊的粗陶碗倒上水,又直接將麥餅拿過來,手撕着吃起來。

見王珺盯着他的手看,韓謙纔想到這可能是她的早糧,撕了半張麥餅給她。

王珺接過半張麥餅,整理好裙衫,規規整整的坐在几案另一側的竹榻上,纖纖玉手撕着麥餅更小口的吃着充飢。

“我打下丹陽,一把火燒燬而不守,你父親會有什麼反應?”韓謙問道。

“楚州軍要有什麼反應,便落入你的彀中,我父親多半會勸殿下派兵進駐丹陽殘城,然後聯絡地方結寨自守,對茅山這邊坐視不理,但殿下會不會聽我父親的,我就不清楚了。”王珺低頭看着繡花鞋,低聲說道。

韓謙吃過麥餅,將掉在袍襟上的碎屑也捻起來吃掉,不敢浪費一丁點的糧食,這時候施績跑過來說張平、林海崢、馮宣、馮翊等人趕到茅山,韓謙拍拍手,走出院子去見張平、林海崢他們……

第二百一十章 王府供奉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一百六十二章 奚氏族人第六百九十五章 夜談第一百三十一章 質詢第五百零七章 起事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三百五十二章 劫持(二)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十三章 討杯毒酒第六百八十八章 狂瀾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見第四百五十九章 山川第七百一十八章 路遇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歸第四百八十六章 定計第五百二十八章 決定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五百七十七章 交易第四百零四章 請戰第二百二十章 厚禮第八十四章 家宴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七百五十九章 關中(六)第二百九十九章 裁軍第四百五十八章 酒店第五十五章 秘曹左司第六百四十八章 迷局第二百零五章 說田第四十一章 把柄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五百二十一章 醒悟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一百七十六章 條件第六百八十九章 瀾涌第五百八十八章 長街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七百二十章 金陵第六百七十七章 反應第四十二章 饑民第十二章 晚紅樓第九十九章 窺探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一百零四章 船幫之用第四百八十一章 白夜第二百六十四章 四姓降服第二百八十章 醫護營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戲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六百零一章 迎親(一)第六百六十二章 得失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五百八十二章 晉帝消息第三百三十八章 離城第二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第三百四十五章 駕崩第一百八十章 問心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九十六章 潭州心思第二百一十章 王府供奉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第一百零二章 威脅第四百二十五章 山莊第二百六十七章 馮繚(三)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一百一十四章 偷吃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第三百九十二章 大魚第六百八十七章 束手就擒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五百八十四章 溯流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四百八十八章 秋意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六百零四章 迎親(四)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七百七十三章 戰起第二百零六章 重逢第七百二十八章 北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秘謀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一百四十章 增減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六百三十九章 南歸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六百五十一章 秘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