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刺史人選

見沈漾竟然都主張留韓謙在敘州居喪守孝,楊元溥臉色禁不住陰沉下來,心口彷彿被壓了一塊巨石,叫他喘不過氣來。

說起來主要還是他沒有鬥爭的經驗。

他得知鄭榆、鄭暢、韓道銘他們護送母妃回來,就光顧着高興,光顧着想母慈子孝;林海崢、袁國維跑過來提醒他說鄭榆連夜私見鄭氏在左龍雀軍裡的子弟,他也沒有引起警覺,甚至喝斥林海崢他們搬弄是非。

文瑞臨、周元等人建議太妃參與議事,他覺得母妃冒着生命危險穿過叛軍的封鎖趕來岳陽,他在處理潭州軍政時,理應徵詢母妃的意見,也無視沈漾、鄭暉、高承源等人的反對。

等到文瑞臨、周元等人緊接着建議增設行樞密院、行御史臺及行臺六部,使鄭榆、鄭暢、韓道銘、韓道昌等人執掌,他意識到有些不對勁時,已然失去先機,這時候即便是鄭暉、高承源、郭亮,都不再反對文瑞臨、周元他們了。

岳陽的形勢,也就變成姜獲護送清陽郡主趕回來時的樣子,姚惜水、春十三娘也都正式在內府擔任女官。

得知韓謙回敘州的消息,楊元溥都恨不能插上翅膀飛去敘州見韓謙,但連清陽郡主到岳陽城,一羣人都以禮制爲藉口,阻撓他直接過去相見,他又怎麼可能有機會離開岳陽去敘州見韓謙?

楊元溥巴望着沈漾與高承源等人站起來反駁鄭暢,要求對韓謙奪情起復,卻沒想到沈漾竟然先直接將話題岔開到其他事情上去。

這怎麼叫他不失望、沮喪?

“有什麼事情遲遲拖延不決?”楊元溥無精打采的問道。

沈漾稍稍坐直身子,朝潭王楊元溥拱手說道:

“韓道勳受害身死已經兩月有餘,敘州刺史一職懸而未決,也已經有兩個月,倘若一直使長史、司馬代掌敘州軍政事務,如何令人信服行尚書檯有效掌握州縣?而州縣心生遲疑,恐怕會不利於討逆之事。”

目前湖南行臺所能直接控制的乃潭嶽朗衡邵五州,同時也因爲鄭氏的歸附,對黃州控制力極強,但對辰州、敘州的控制就要弱一些了。

而外圍的江州鄂洪贛荊襄郢隨等州,此時正騎牆觀望,並沒有表現出明確的傾向,更不要說接受湖南行尚書檯的命令了。

不要說大楚創立才十數年,還沒有深入人心,就算已經傳承數帝,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也永遠都是微妙對立的。

湖南行臺外圍州縣,與金陵相距較遠,他們或中立或依附的態度,實際上在相當程度上都主要取決於湖南行臺自身的凝聚力與實力。

沒有能力或者沒有強勢人物據之的州縣,他們從來都是見風使舵的兩面派跟騎牆者,但這又恰恰是必須先爭取的對象。

能爭取更多的州縣支持與投附,就意味着能調動更多的錢糧,能徵調更多的健銳兵馬,意味着擁有更多的戰略縱深與腹地。

沈漾此時提出要儘快決定敘州刺史的人選,衆人既覺得理所當然,又感到頗爲突兀。

姜獲乍聽也感到頗爲詫異,不明白沈漾這時候提出這事是做什麼,但看到鄭榆等人臉上蒙有一陰翳,恍然明白過來,沈漾將這個問題拋出來,實是想看鄭榆、韓道銘他們敢不敢跟韓謙直接撕破臉,另派他人出任敘州刺史。

他們要是不敢派他人到敘州擔任刺史,同時又必須儘快決定敘州刺史的新任人選,那就只能委任韓謙兼領刺史一職。

留韓謙在敘州出任刺史,也不算強行違逆韓謙要留在敘州服喪的意願,同時也能叫信昌侯、鄭氏聯手借丁憂孝制的名義,將韓謙徹底打壓下去的算計落空。

要不是這幾天姜獲都能跟韓謙見到面,確認韓謙是跋山涉水剛回到敘州,他都懷疑韓謙與沈漾是不是早就暗通款曲。

“沈先生說得在理,敘州刺史人選必須要立即定下來,不能再拖延不決,韓道銘,你乃是新出任的行吏部丞,推薦人選乃是行吏部的職責,你可有什麼合適的人選推薦給諸公議決?”

楊元溥到底是受沈漾傳授多年,當即也是心領神會,神色振作起來,年輕而有神的眼瞳盯向韓道銘,問道,

“雖說先帝曾在崇文殿前親口許下由韓家世領敘州刺史一職,但眼下情形特殊,考慮韓謙需要丁憂服孝,韓大人你推薦人選時,不需要就一定想着韓謙。”

韓道銘臉色有些難看,所謂先帝當初在崇文殿上的恩允,沒有形成聖旨留存下來,大可以不認,而他作爲韓氏家主甚至可以代韓謙推辭這樣的恩賞,但他們此時真要派其他人去敘州赴任,最後卻被韓謙那廝趕出來或扣押,或乾脆利落的殺了,這個後果誰敢想象?

只是,真要將敘州刺史一職,現在就直接交到韓謙手裡嗎?

“韓謙年僅二十三歲,就出領一州軍政,是不是太年輕了些?”王嬋兒坐簾後看廳前一片靜寂,甕聲說道。

“先帝許韓家世領敘州刺史一職,卻也沒有說一定是韓道勳之後,得由韓謙接掌其職。韓老太公年紀太大了,我們不能折騰韓老太公去勞心勞力,那樣只會更與孝制不合;而韓吏部執掌行吏部事,責任重大不能輕離,或可請韓道昌韓大人到敘州執掌軍政?”沈漾似帶着幾分建議、幾分徵詢的看向對面而坐的韓道昌。

沈漾是不比韓謙、王文謙這些更擅算計,也不及鄭暢有急智,以致鄭暢、鄭榆護送太妃到岳陽後,處處都失先機。

當然,他也擔心韓道勳的死,會令韓謙的心機變得更陰柔狠辣,但世妃、鄭榆、韓道銘過來才幾天,便已有些不知分寸了,這時候大概也只有韓謙才能叫他們稍稍感到忌憚吧?

沈漾並不想做任人揉捏的軟柿子,眼睛盯着韓道昌,倘若韓道昌真有膽敢去敘州面對韓謙,他身爲行臺左丞,也不會介意在這道任命上簽字畫押。

韓道昌臉色沮喪,他是真沒有勇氣去敘州見韓謙,有些嗑嗑巴巴的跟楊元溥道:“道昌資歷淺薄,又無治政之功,難堪重任,還請殿下另選賢能。”

楊元溥看向看向鄭榆、鄭暢二人。

鄭榆眉頭微微一怔,待要說話,鄭暢卻朝他這邊微微搖了搖頭,示意他不要輕易表態。

楊元溥見堂下一陣沉默,沒有人再說話,便轉回身看向那道簾子後令他已覺有些許陌生的身影,問道:“母親,您覺得呢?”

王嬋兒在簾後沉默一會兒,纔有些不甘不願的說道:“既然先帝在時就有這個意思,韓謙也是勞苦功高,哀家也不能寒了功臣的心。你們覺得怎麼好就怎麼決定吧。”

姜獲沒想到這件事能這麼順利便定下來,也頗爲意外,不知道是太妃回心轉意,真是心裡想到韓家父子的功勞,還是太妃身邊侍候的姚惜水等女剛纔有勸說什麼。

隔着一道簾子,他離得比較遠,也看不清楚簾子後面的動靜。

姜獲待要問清陽郡主一事要如何處置,卻聽得太妃在簾子後打了一個哈欠,說道:“今天議事這麼久,哀家也是累了。哀家看各位卿家也都日夜操勞,疲倦得很,有其他什麼事情,改天才商議吧……”

“奉太妃旨意。”鄭榆、鄭暢、韓道銘等人說道,都一致決定暫時結束今天的議事。

楊元溥也頗爲無奈,只能將姜獲單獨留下來,詢問清陽郡主以及韓謙返回敘州更詳細的狀況。

…………

…………

“什麼,留韓謙在敘州守孝,使他兼領敘州刺史?鄭榆、鄭暢二公,就沒有表示反對?”韓鈞、韓端跟隨一起到岳陽來,暫時僅授知事一級的低級官職,沒有資格參加今夜的議事,留在府上等韓道銘、韓道昌回來,才知道今夜發生了什麼事情,也是感到猶爲震驚。

沈漾與韓謙有師生之誼,又一直效命楊元溥麾下,他爲韓謙謀劃不難理解,他們又與韓謙同出一脈,容易被沈漾拿出話柄,因而在韓謙出任敘州刺史這事上,不便過於強烈的反對,但韓鈞想不明白,鄭榆、鄭暢二人爲何不反對?

就算沒有人願意去敘州面對韓謙這個刺頭,真要拖延着不任命新的敘州刺史,也不是不可以。

“鄭暢不欲鄭榆表態,或許他們主要還是不想韓謙到岳陽來,卻也又不希望真跟韓謙撕破臉皮吧?”韓道銘臉色陰沉的說道,“卻也因爲鄭榆、鄭暢的沉默,太妃也不便強烈反對,這事竟叫沈漾輕易就促成了。”

“鄭氏到底跟我們不一樣,我們還是要跟柴大人、周部丞他們更親近些纔是,”韓鈞沉吟片晌,跟他父親說道,“父親有機會也應該多提醒太妃這點。”

韓道銘點點頭,問二弟韓道昌:“你覺得呢?”

“鄭氏原本就是荊襄豪族,長期控制黃州地方,除了鄭榆、鄭暢之外,麾下又有鄭暉、鄭興玄、鄭興同等一大批文武兼奮的傑出子弟,子弟兵戰力又頗強,對韓謙到底少些忌憚。所以說,韓鈞說的有道理,即便是一起護送太妃到岳陽,但鄭家的心思未必真跟我們站在一起。世妃能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卻不知道,或許真有必要提醒一下。”韓道昌認可韓鈞的判斷,說道。

“我看敘州刺史的名份定下來,韓謙更沒有藉口到岳陽來,未必就一定是壞事,”韓鈞說道,“韓謙他心思是陰柔狠辣些,但除此之外,未必有多少可慮之處。說不定任他在敘州折騰三四年,將三叔留給他的家當折騰盡,更不用擔心什麼了……”

“這倒也是,沒有三叔替他鋪就的底子,他這幾年哪裡能折騰這麼多事來。”韓端從內心深處也是認定韓謙能得潭王楊元溥的信用跟重用,更多還是沾了其父韓道勳的光,韓謙本身也就心計陰柔、手段狠辣一些罷了。

“……”韓道銘點點頭,又頗爲欣慰的看着自己的嫡長子,說道,“韓鈞你現在思慮也日漸成熟,太妃挑選儀仗、宿衛時,你或可到太妃身邊任事,到時候我韓家小輩裡便真能出一個獨當一面的人物。”

第四百三十三章 碑文第二十六章 收奴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五百四十章 屈服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六百三十三章 信使第五百四十六章 奇功可居第一百四十九章 渡河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三百四十八章 噩耗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風而降第六百一十五章 回京(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山中第三百五十四章 居喪第一百四十三章 籌貸第二百三十二章 召見(一)第二百零八章 世妃第一百三十三章 試探第二百二十四章 人心第七百五十三章 楚宮月第五百六十四章 密摺第七百五十四章 關中(一)第五百三十六章 秘密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四百二十三章 勝算第一百九十八章 偶遇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二百三十八章 奴婢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征(一)第七百九十三章 渡江(四)第四百四十七章 殺機第六百六十章 交換第一百六十章 軟禁第五百零九章 瞻前顧後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七百一十九章 喘息第四百九十四章 變化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五百八十八章 長街第七百八十六章 望風而降第二百六十五章 馮繚(一)第五百四十一章 選擇第五百九十五章 韓家第三百五十一章 劫持第五百二十二章 會合第二百四十八章 龍牙城第七百四十一章 定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暗計第七百四十六章 戰役(一)第四百九十六章 試探第三百八十六章 人心第五百五十九章 安排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二百六十六章 馮繚(二)第六百八十九章 瀾涌第五百六十三章 贈書第七百一十一章 長信太后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五十六章 有仇報仇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四十五章 燒石第三百三十二章 劫第六百七十六章 世子第六百七十四章 大水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六百零五章 意圖第七百三十一章 凌雲閣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七百七十九章 奪寨第五百六十九章 太后還朝第六百八十五章 反咬一口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都洛陽第四百一十一章 疏散第七百四十七章 戰役(二)第五百七十六章 裕溪河第四百五十章 父孝第一百五十三章 意外來客第七百九十六章 勸嫁(三)第四百二十一章 生子第六十八章 角色扮演的意義第三百三十八章 離城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五百六十章 樑帝居心第五百二十九章 應急計劃第六百五十章 新軍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六百八十一章 母子情絕第六百二十五章 相遇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三百七十四章 捉襟見肘第八十七章 變速第四十章 故作鎮定第十章 與人鬥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四百六十四章 感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