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誤解

文英殿位於宮城的東側,作爲天佑帝的寢宮,自然也是楚國真正的中樞所在。

這時候夜深人靜,其他宮院的門都已經落鎖,文英殿通往東邊樞密院的宮門還敞開着,十數錦甲侍衛還打起精神守在大殿外。

沈鶴抱着一杆拂塵坐在二道門外的小廳裡,他雖然才還沒有到五十,但精力明顯感覺不大如以往,即便白天補過覺,但這會兒才二更天,他坐下來就感覺眼皮子軟垂無力,隨時能睡過去。

沈鶴身爲內侍省少監,真要躲起來偷打一會兒盹,即便是陛下知道也不會責怪他,但沈鶴還是往鞋底塞了兩顆青棘子,以便睏乏鬆懈時,青棘子的毛刺能將他扎醒過來。

“這是混帳話?”

聽到裡側傳來壓抑的不滿責罵,沈鶴驚醒過來,不知道發生什麼事,顧不得將鞋底的青棘子拿出來,強忍住硌腳小跑進內殿,就見銅燭燈下那個令人心畏的魁梧身影,正將一封奏摺摔到桌角上。

“又是什麼摺子惱着陛下了?”沈鶴見陛下只是爲一封奏摺惱火,沒有其他什麼事情,笑着問道。

“韓道勳上書說四城饑民塞道,有礙觀瞻,建言京兆府驅趕饑民——你說這是什麼混帳話,這是有礙觀瞻的事嗎,真是讓他在宏文館編書,編糊塗了?”魁梧的身影在燈下擡起來頭,將案角上的那封奏摺拿給沈鶴看。

韓道勳的這封奏摺僅短短三四百言,力陳饑民塞道諸多不便,請驅逐之。

“韓少監或許有什麼話不便跟陛下言明吧?”沈鶴猜測道。

沈鶴與兵部老侍郎韓文煥倒是有過接觸,是一頭老狐狸,但跟韓道勳沒有怎麼接觸過。

他只知道去年樞密副使、文英殿學士、承旨王積雄與太子不睦,又病重難任國事,一心求去,在王積雄還鄉前,陛下要王積雄從州縣推薦官吏入朝,這個韓道勳是王積雄所推薦的第一人。

只是韓文煥的長子韓道銘剛得廕襲,升任池州刺史,韓道勳在朝中資歷甚淺,調入朝中,樞密院合吏部考功,補到宏文館,任秘書少監。

王積雄離開金陵時,沈鶴奉旨去送行。

王積雄子嗣族人皆死於戰亂,僅有年幼的孫女王珺隨行,五車行囊,除詩書外,別無長物。

沈鶴自以爲這輩子都不可能做到王積雄這般,但他相信王積雄不會隨便推薦韓道勳,而安寧宮將韓道勳之子硬塞到三皇子身邊,大概也是看到這點吧?

只是王積雄辭行離京前進薦書,被陛下召到文英殿談了一個多時辰,當時沈鶴都被遣出去,也沒有一個宮官在場,並無人知道王積雄到底跟陛下談了什麼,也不知道王積雄到底怎麼跟陛下介紹韓道勳。

“難不成對我說話,還有什麼要藏着掖着的嗎?難道要我絞盡腦汁的去猜他留下來的啞謎嗎?”天佑帝氣惱的說道。

有時候他不是不知道下面人的小心翼翼,但有時候恰恰如此,猶叫他氣惱——這叫他感覺自己身爲一國之君,也不可避免的深陷在一張掙脫不開的網中。

“陛下真要想知道他心中到底在想什麼,明日將他召到宮中便是,或者這時派人出宮傳召?”沈鶴說道,小心翼翼的將看完的奏摺遞放到桌角上。

“有什麼好召來問的?”天佑帝揮了揮手,說道,“韓道勳沒有在奏摺裡將話說透,但想想江淮之內,哪裡有什麼地方能安置十數萬饑民?”

“……”沈鶴這時候才知道陛下不是氣惱韓道勳的不聰明,而是氣惱韓道勳的太聰明。

國舅爺徐明珍所領的壽州,一直以來都是楚樑相爭拉鋸的主戰場,這也導致壽州境內丁口流失嚴重,真要將十數萬饑民從金陵附近驅趕走,壽州是最大的安置地。

除了壽州之外,即便是楚州也安寧好些年沒有戰事,土地皆有其主,哪裡有地方安置這些饑民?

韓道勳這時候莫名其妙的上這麼一道奏摺,原來是想討好安寧宮那邊啊!

不過,沈鶴轉念又想到一事,感覺又有些不對勁。

聽說四城之外水蠱疫甚烈,饑民染病者十有二三,那麼說,韓道勳這封奏摺的用意,是要將這些饑民都驅趕到壽州,對壽州到底是福還是禍啊?

沈鶴偷窺了天佑帝一眼,心想陛下應該不知道這情況,但想到韓道勳到底支持哪一方他都沒有搞清楚,有些話還真不能隨便說。

要不然的話,他將話說開去,還真不知道討好到哪邊,又得罪了哪邊,糊塗帳更不容易混啊!

“留中!”天佑帝也不想將韓道勳喊過來置氣,直接一言斷定這封奏摺的命運,就是不批覆,也不交給下面的朝臣討論。

…………

…………

韓謙也不知道天佑帝看到父親的驅饑民疏之後會怎麼想,但既然宮中沒有任何風聲傳出來,那就是意味着這封奏摺被“留中”了,又或者說肯定就沒有遞到天佑帝手裡去。

韓謙心底是巴不得如此,暗感他父親應該意志消沉一陣時間,這樣他也能繼續在臨江侯府廝混下去,不用將禍福難料的《疫水疏》拿出來冒險了!

冬至那天,大寒,大雪紛飛。

侍講沈漾染了風寒,連着兩天告假,韓謙每日也是到午時纔到臨江侯府應卯。

冬至這天,韓謙先趕早出城到秋湖山別院,除了給留守山莊的家兵及家少賞賜冬服及其他禦寒過節物品外,還做主給田莊的佃戶每家送去一袋米麪;還額外備下禮,着範錫程送到里正張潛、縣尉劉遠家裡,到中午時纔在範大黑、趙無忌、林海崢的陪同下,先趕回城裡,到臨江侯府應卯。

韓謙着範大黑他們將馬牽走,走進侯府想着先討口吃的,再去箭場練習騎箭。幾個侍衛站在前院說話,看到他走進來,就閉口不言,韓謙感覺氣氛怪異得很,看到馮翊,將他逮過來問:“發生什麼事情了?”

“你不知道?”馮翊奇怪的問道。

見馮翊這麼問,韓謙頭皮就隱隱發麻,今天是大朝會,在京五品以上官員將領都要進宮參與議事,他父親子時剛過就起牀更衣,推門看院子裡覆上厚厚的一層積雪就連聲長嘆……

“今日大朝,你父親在啓華殿當着文武衆臣的面,奏請陛下驅趕四城饑民,以淨京畿,惹得陛下震怒,當場將你父親趕出啓華殿,還着御史臺追究你父親失言的罪責。我還以爲你早就知道這事了呢。”馮翊說道。

韓謙最初進金陵城,就與馮翊臭味相投;最近兩三個月,韓謙要彌補過去荒廢的時間,也沒有怎麼跟馮翊出去廝混,但在臨江侯府閒時之時,教馮翊一點博戲的小技巧,叫馮翊有機會出去大殺四方,兩人的關係自然是越發親密起來。

韓道勳今日遭遇此事,馮翊也是挺替韓謙擔心的。

“每回出城,沿道都是亂糟糟一片,叫人看了還以爲咱大楚國生靈塗炭、帝昏臣庸呢,叫我說,早就該驅趕出去了。”孔熙榮甕聲說道。

孔熙榮、馮翊這兩個“何不食肉糜”的傢伙,自然不會覺得將四城饑民驅趕出去有什麼不妥的,韓謙只是苦澀一笑。

他從山莊進城,時間倉促,也沒有回去歇一下腳,就直接來臨江侯府,哪裡知道他老子還真是一根筋,見前段日子上奏摺沒用,今天竟然在大朝會上直接進諫?

朝廷爲維持國用,從民間苛斂極重,自然沒有餘力兼顧饑民,但天佑帝還是一個要臉面、在意歷史評價的人,稱帝之後,還時常都不忘要表現出一副勤政憫民的姿態。

他父親今日在大朝會上直接進諫,勸天佑帝驅趕四城饑民,這不是往天佑帝臉扇巴掌嗎?

不過,天佑帝震怒之餘,直接將他父親趕出啓華殿,還着御史臺追究他父親失言的罪責,韓謙就有些意外了。

韓謙頭大如麻,想着找郭榮及三皇子楊元溥告假,先回宅子去看看情況,但剛邁出東院書堂,就見李衝陰沉着臉從西邊的院子走過來。

“你父親在廣陵也號稱良吏,今日在廷上建言驅趕饑民,欲往何處?”李衝問道。

“……”韓謙微微一怔,沒想到李衝見面竟然是一副質問的口吻,而不是幸災樂禍,也不知道他哪裡又得罪李衝這喪門星?

“你父親如此貼心爲壽州着想,你事前就一點都不察覺到?”見韓謙沒有要理會他的意,李衝擋住去路,追問道。

韓謙還想說他父親哪裡有替壽州着想了,但見李衝猶是一臉的憤憤不平,陡然間閃過一念:天佑帝今天在啓華殿,出乎異常的惱怒,是不是跟李衝一樣,也誤以爲他父親這次上諫是想要將金陵城外的饑民都趕到壽州去?

金陵城外的饑民,一部分是早年中原地區藩鎮亂戰,南逃的流民,一部分是樑國南侵,從江淮地區南下逃避戰亂的難民,精壯之人在歷次擴軍之時都被挑走,所剩多爲老弱婦孺,又多依賴溝渠溪河的魚蟹蝦螺爲生,水蠱疫大肆散播,十之二三積病數年、坐以待斃。

倘若不能有效控制水蠱疫的散播,想要將金陵城外的這些饑民,強行驅趕到六七百里外的壽州安置,怕是有近一半的人都支撐不下來。

而正因此當世對水蠱疫的認知相當淺顯,誰都不敢輕易接受染疫饑民,以免饑民在其境大肆傳播,禍害地方。

就算他父親直接建議將染疫饑民都驅趕到壽州去,壽州也不可能隨便接受啊。

天佑帝怎麼就會誤認爲他父親進諫的用意是這個?

而李衝氣勢洶洶的樣子,似乎也鐵心認定他父親貼心爲壽州着想?

《疫水疏》未出,當世誰會以爲將十數萬饑民強趕到壽州,是大利而無厲害的弊端?

難不成高高在上的天佑帝,壓根就不清楚水蠱疫在城外饑民中大肆傳染的真相,才如此震怒?

第一百五十六章 不敬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三百七十五章 殊途同歸第三十一章 偏見與疏離第三十五章 誤解第五百六十八章 選擇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第四百一十九章 秘信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四百七十九章 山溪第五百七十二章 李知誥的難處第七百六十四章 蜀使(一)第三百七十章 岳陽第六百一十六章 回京(三)第七十七章 行刑第一百一十七章 謠言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五百五十五章 深夜出兵第七百八十二章 舊事(二)第三十八章 恃怨橫行第七百八十章 絕望突圍第五百七十一章 同病相憐第一百八十章 問心第九十五章 潰敗第四百二十六章 短兵(一)第三百五十七章 新帝君臣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五百七十八章 屈就第六百二十七章 初春第二百一十三章 雁蕩磯田莊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二百七十七章 削藩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參見第五百六十一章 夜戰奪寨第七百七十二章 非議第五百二十二章 會合第六百八十三章 移花接木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一百一十六章 條件第二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第五百六十五章 公道第一百零五章 審訊第五百一十二章 石樑縣第九十八章 驚蛇出洞第一百六十一章 天子之權第二百零六章 重逢第二十二章 差點壞事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六百零九章 發動第二百三十四章 心意順逆第一百零六章 髒活第六十七章 宮禁第一百九十五章 夜第七百九十章 渡江(一)第七百三十六章 選計第一百七十九章 震懾第三十五章 誤解第二百八十四章 嶽東大營第一百三十五章 勸導第六百九十九章 會戰在即第七百三十六章 選計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一百零七章 送禮第七百五十二章 戰後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七百四十二章 光陰第五百八十三章 條件第四百九十三章 越境第四十四章 培養方向第五百零四章 密談第七百六十二章 洛陽(三)第五百二十五章 分憂第六百六十六章 驚雷第五百五十三章 不該渡江第三百六十七章 蜀使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五百二十九章 應急計劃第二百五十八章 伏兵第四百五十六章 不滿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六百一十章 對峙第四百六十三章 縉雲司第一百一十八章 暗線第七百五十八章 關中(五)第六百二十二章 北上(三)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二百三十八章 奴婢第一百九十三章 非戰之過第一百八十八章 攻城第四百五十二章 送別第三百二十二章 蜀宮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