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家兵子弟(一)

雖說今日休沐,但韓道勳繞城兜了一趟,午後用過餐,就急急趕去官署。

秘書監、秘書少監坐班的宏文館,在楚國相當於夢境世界的國家圖書館及出版總署,可以說是江淮之間,只有宏文館能查閱到前朝遺留下來最爲齊全的各種文獻案牘。

要查找有關水蠱疫的資料,宏文館要比尚醫局更爲齊全。

看到父親的注意力被他暫時轉移到水蠱疫上,韓謙纔算是稍稍鬆一口氣,心想以他父親的胸懷,不會將有效防治水蠱病視爲一件小事。

韓謙午後則帶着韓老山、趙闊等人繼續在城外挑選身體健康、身邊有多名子嗣的婦人,許配趙闊、範錫程等人爲妻。

饑民依賴湖灘溪河所出的魚蟹蝦螺,不至於餓斃,但這使得水蠱疫在城外饑民中傳染越發嚴重,以致城中的富戶豪族官吏,也都不願意從這些饑民挑選奴婢佃農。

十數萬饑民渾渾噩噩,滯留在城外苟喘延息,壓根沒有其他活路可言,韓謙他們出城挑人,無數人蜂擁過來要插標賣身。

即便是賣入勾欄院爲奴爲妓也沒有猶豫,又怎麼可能拒絕拖兒帶女,嫁給韓府的部曲家兵爲妻?

選人不是問題,韓謙又帶着範錫程去找江乘縣尉劉遠以及桃塢集里正張潛,將文聘、入籍等事,都在三天休沐、不需要到臨江侯府應卯的時間內,一併做完。

除了範大黑、林海崢二人尚且年輕,不需要倉促婚配外,宅子裡範錫程、趙闊等十名家兵沒有妻室,其中還有兩人傷病纏身,此時留在山莊裡照應那邊的田宅。

這時候韓謙也替這兩名傷病家兵一併挑選了身體健康的婦人,許婚爲妻。

只是過繼到他們膝前的繼子,這次則跟其他的家兵子弟一併住進烏梨巷。

事情安排妥當後,城裡除了之前範錫程、趙闊、範大黑、林海崢等十名家兵可用外,一下子又多出十三四歲的家兵子弟整四十人。

這其中有二十七人,都是新過繼到趙闊、範錫程膝下的繼子。

石塘河邊的那棟宅子,就專門用作家兵子弟食宿及學習刀弓兵陣的場合。

範錫程對自己三天之內就多出一個老婆、兩個繼女、三個繼子,很是啼笑皆非,但這事又不容他拒絕,只能捏着鼻子認下來。

範武成在時,就欺範大黑性情憨直。

他們兩人雖然都是範錫程的養子,但關係並不親近,這時候一下子多出五個弟弟妹妹,範大黑卻甚是高興。

趙闊房裡也多出一個婆娘、兩個繼子、一個繼女。

臨石塘河的那棟宅子,除了韓謙日常練習刀弓外,也兼作諸多少年的習武院,教習刀弓拳腳以及識字;這些事韓老山、林海崢平時都能兼任。

唯一的問題,一下子多出這麼多的丁口,宅子裡的花銷就驟增一大截。

在山莊裡,即便家兵能吃些葷腥,但所謂的葷腥其實也是極少,只能說是偶爾打打牙祭;他們的家小在韓家的地位,相當於家養的奴婢,粗茶淡飯,能一日三餐不餓着肚子就已經算好的了。

韓道勳、韓謙在當世要多養五十口人,不讓其餓死,不是太難,而且將這些人從忍飢挨餓的饑民裡選出來,給口飯吃,就已經足以叫人感恩戴德了,但問題在於,韓謙真要想將這些少年當成預備役家兵培養、訓練,這個花銷就大了。

所謂窮文富武,十三四歲的少年,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以後整日還要練習拳腳刀弓,消耗也好,每天胃口大得能吃下一整隻羊。

而金陵雖說是處於江南膏腴之地、物產豐富,但江淮戰事不休,川渝、荊楚、閩粵等地實際又脫離於楚國控制之外,大量的豪貴涌入還算太平的金陵城,都使得金陵城裡的物價,特別是肉價騰貴。

然而這些,韓謙又不能讓趙闊、範錫程這些被迫娶妻的家兵來承擔,這麼一來,僅額外補貼的伙食,每天開銷就要多出好幾千錢。

此外,逢年過節還要額外賞賜衣裳等物。

這些僅僅是依賴於韓道勳的官俸以及田莊的收成,已經是遠遠不夠了。

好在韓謙這次作爲臨江侯的陪讀,宮中賞賜頗多,布帛絹棉等物折換成糧谷,能勉強支撐一陣子。

三天後韓道勳從宏文館應卯回來,韓謙將他父親請到石塘河邊的那棟院子,看範錫程、趙闊他們在臨河院子裡集結起來的四十名少年。

“諸少年都造了名冊……”

範錫程手裡拿着名冊,挨個給韓道勳、韓謙介紹在院子裡列隊的這些少年。

除了祖籍、誰家的子弟及繼子,以及這些少年的秉性等等,範錫程利用三天時間都摸了一個大概,又都在名冊裡記錄得一清二楚,可見他在韓道勳身邊這些年目濡耳染,已不是當初軍中的普通小校了。

範錫程還將這些少年分成五隊,打算挑選五名最爲機靈伶俐的少年擔任隊長,進行重點培養。

韓謙直接拿過名冊翻看,心想範錫程跟在他父親韓道勳身邊,倒是學會了一些本事,但他不會同意範錫程這樣的安排,拿硃筆勾出另五名少年的名字,說道:

“可選這五人擔任隊長,管束他人教習刀弓拳腳及識字。”

“這……”範錫程老臉騰的一下漲紅起來,爭辯道,“這些少年身世、性情,老奴都仔細問過,絕不敢半點欺瞞。”

趙闊歪頭看過去,看到韓謙所選的五名少年,都是性情比較木訥迂直之人,可以說是最不適合當隊長的人選。

不要說範錫程一下子變得激動,覺得無端受到韓謙的質疑,他也不明白韓謙爲什麼偏偏選這五人。

“爲什麼是這五人?”韓道勳也疑惑的問道。

“我相信範爺看人的眼力,這些少年涉世不深,什麼性情不會瞞過範爺的眼睛,也恰恰如此,我才覺得更應該用另外五人擔任隊長……”韓謙說道。

韓謙這麼一說,範錫程他們就更迷糊了。

選人之法,範錫程平時都是受韓道勳的潛移默化,他相信由家主來安排這些少年,也會選擇聰明伶俐者居首,進行重點培養。

這完全可以說是因才用人、各顯其能,他怎麼都想不明白,少主爲何卻要反其道而爲之?

趙闊眯起眼睛,打量着站在院子裡的這些少年,有人大膽而好奇,有人反應呆滯,有人畏縮在後面,心想換成是他,也會用那些膽大聰慧又躍躍欲試的少年,但看韓謙那麼篤定,似也有他充足的理由。

韓謙也沒有賣關子,跟他父親韓道勳解釋說道:

“範爺的選人之法,也沒有什麼不穩妥,好生教導,或許不用一兩年,這些人手便能堪用,但範爺的選人之法,能速成,卻非孩兒心目中的最佳之法。那些膽大聰慧躍躍欲試的少年,他們心裡也有諸多的自信能超越常人,此時用他們擔任隊長,無論是教導他們拳腳刀弓,或排兵佈陣,或家法族規,相信他們都能以比其他人更快的速度掌握;而對於那些忠厚朴拙的少年,心裡就覺得低人一等,平時拿着刀槍棍棒聽從號令行事,也不會太難。這麼安排,看上去或許沒有什麼不妥,但最大的弊端,就是將來能真正獨當一面的,或許僅有四五人而已。而這四五人還未必會對我韓家感恩戴德,因爲他們內心認爲自己本身就超越他人,即便將來能獨當一面,他們也會認爲是自己所應得的。如此一來,韓家在他們心目中的威勢,又能有多重?”

韓謙是在議論這些少年的安置之法,範錫程、林海崢等人聽了卻是拘謹不安,韓謙這話裡未必沒有指責他們對主家的懈怠之意。

韓謙繼續跟他父親韓道勳解釋道:

“孩兒反其道而行之,除了習刀弓拳腳、讀書識字時,樸拙少年居首,聰慧少年居尾之外,平時交辦事情,也要反其道而爲之。比如說看守宅院這些看似枯躁之事,應選好動之人,磨練他們的耐性,而跑動傳信之事,則要用看似笨拙的少年,提高他們的機敏。這些做,看上去有違他們的性情,也談不上因才而用,也甚至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真正叫這些少年各任其事,但最終忠厚朴拙者能伸展性情,有機會獨擋一面,聰慧膽大者則能更多一些沉穩,這便使得人人堪用,而非僅有五人堪用。而無論是習刀弓拳腳、讀書識字,又或者是交辦種種事務,好則賞、不足則重罰,那些自恃聰慧而膽大違背規矩者,更要重罰——孩兒也相信我韓家只要賞罰分明,便能叫他們印象更加的深刻,從而使父親能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威勢漸重,無人敢存懈怠之心……”

第三百零三章 決斷之策第一百一十九章 攔虎路第六百七十章 未知數第三十三章 論賭第四百三十二章 和談(二)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四百二十章 秘議第三百二十三章 僚人第二百九十八章 神鬼之謀第三百九十七章 責難第五百三十八章 渡江第一百八十一章 說逃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歸金陵第一百四十二章 石壩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第四百七十六章 相見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六百四十章 任事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七百四十五章 俘將第二百四十七章 五柳溪第二百二十七章 靜觀其變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第八十六章 改造第四百三十章 短兵(五)第五百三十五章 宮門第二百五十六章 掌控第一百九十章 缺口第二百二十八章 家奴第五百九十四章 條件第三百八十一章 困惑第二百二十一章 無害而肥第一百四十五章 騙局第二百三十八章 奴婢第二百一十二章 化暗爲明《楚臣》發佈想說的話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五百二十二章 會合第七百五十七章 關中(四)第三百八十七章 失城第六百六十三章 蜀國形勢第五十四章 再設司曹第一百一十二章 人送給你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十七章 皇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騙局第六百五十七章 兵釁(三)第五百九十四章 條件第一百零二章 威脅第六百五十二章 手詔(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緩追(一)第一百五十七章 戴罪立功第四百二十九章 短兵(四)第一百六十五章 形勢危急第七章 贈弓第三百七十六章 猶豫難決第四十七章 王族楊恩第五百二十六章 秘策第二百四十二章 驚瀾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詔(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合作第三百八十四章 奪兵第四百八十三章 宰相府邸第三百八十章 離別第七百八十一章 舊事(一)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一百八十二章 東撤第五百四十五章 突圍第一百二十五章 吃鴨第三百零二章 診病第五百三十二章 彷徨第五百三十四章 相依第二百六十一章 奪城第二百零一章 納妾第四百二十七章 短兵(二)第七百二十二章 河洛(一)第一百八十三章 潰敗第一百八十章 問心第五百零二章 新使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五百二十九章 應急計劃第五百六十九章 太后還朝第二百六十章 血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江畔第三百零七章 離去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三百六十八章 樑國密信第四十九章 慷慨第二百五十章 父女第四百章 計劃第五百三十一章 選擇第四百一十章 山中第七百九十四章 勸嫁(一)第六百一十章 對峙第五百二十四章 勾結(二)第二百八十八章 馬不停蹄第四百七十五章 怒火第六百四十四章 剛柔第七百六十三章 洛陽(四)第四百二十八章 短兵(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