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一章 秘旨之意

韓謙沒有直接就秘旨的安排討論什麼,問鄭暉道:

“殿下此時可有到鄂州去?”

“我們離開金陵時,殿下還沒有動身,但陛下已擬旨授殿下鄂州節度使,並授信昌侯李普出任鄂州節度副使——我們在路途上耽擱了一個月,殿下應該已經到鄂州赴任了,”鄭暉說道,“相信過不了多久,殿下應該就會派人到敘州來傳訊,但敘州不能等殿下傳訊後再有行動。”

將鄂州刺史府升格到節度使府,才能光明正大的在鄂州之外,調度周邊黃州、江州等地的錢糧兵馬,爲削藩作最後的準備。

目前潭州已經更加嚴密的封鎖洞庭湖及沅江水道及要隘,信使往來更加不便,敘州的消息變得更加的閉塞與滯後。

韓謙看向父親韓道勳說道:“父親,你以爲如何?”

“我已經傳令潭陽、郎溪等縣主要官吏到黔陽,待宣告帝旨後,你便儘快率兵護送鄭大人進辰州任職。”韓道勳倒沒有什麼猶豫,直接說道。

韓謙相信鄭暉昨日到黔陽城後,對敘、辰兩州此時的情形也摸清楚了。

着他率敘州兵馬護送鄭暉進辰州任職,實際上就是正式對辰州的土籍大姓勢力用兵。

不過見父親如此果斷、乾脆,韓謙也就沒有什麼藉口能拖延的,便說道:“除八百水營將卒留守黔陽城外,龍牙山還集結三千精銳甲卒待命,一切聽從父親、鄭大人、張大人吩咐行事。”

見韓道勳、韓謙父子並無拖延之意,鄭暉稍稍放寬心,朝韓道勳行禮道:“大楚西南百萬民衆能否少受離亂之禍,全賴韓大人謀之。”

“鄭大人過譽了,你我乃是楚臣,當爲大楚社稷殫精竭慮以謀之。”韓道勳說道。

諸縣官吏趕到黔陽城,需要一定的時間,韓道勳先召集黔陽城內的官員,與鄭暉見面、宣告秘旨,這實際上也是進行出兵前的最後動員。

鄭暉這邊由父親及監軍使張平以及薛若谷等人陪同就行,韓謙夜裡都沒有怎麼休息,用過午宴後,便先回到東院歇口氣。

“天佑帝說到底還是不信任敘州,鄭暉攜秘旨過來,實是要逼敘州先出兵,金陵那邊纔會對潭州正式下旨削藩吧!”奚荏隨韓謙回來,女扮男裝侍立在韓謙的身邊,一直忍住沒有吭聲,但回到東院見韓謙眉頭輕皺,知道他心裡也是有所不滿的。

“三皇子統數萬兵馬,從鄂州西進圍嶽州之後,敘州這邊再有動作,則辰州大姓易攻。要是敘州先出兵,踏入辰州方寸之地,只怕處處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啊!”馮繚下意識的壓低聲音說道,他希望韓謙能看清楚形勢,拖延敘州出兵的時間。

“朝廷先削藩,從鄂州出兵圍嶽州,是能極大震懾辰州的土籍大姓勢力,從而大幅降低敘州兵馬沿沅江北上的壓力,甚至有可能直接招降一些抵抗意志不堅定的番寨,”

韓謙凝目看着院子裡的菩提樹,語氣平靜的說道,

“不過,鄭暉與我共守淅川,又一起在郡王府任職,他也是從一開始就參與到對潭州的削藩密謀裡來,與我也算是相交甚密,但你們看他剛纔緊張的樣子,便知道金陵那邊實在沒有幾個人真正放心我父子啊。目前看來,敘州不出兵,金陵那邊是難下決心削藩的!”

“即便敘州要先出兵,大人也當勸防禦使親自領兵進入辰州。”馮繚又說道。

“你到底是沒有讀懂諭旨啊。”韓謙微微一笑,說道。

馮繚想說他怎麼可能沒有讀懂秘旨,天佑帝令敘州兵馬護送鄭暉到辰州任職,倘若韓道勳作爲防禦使不親自出馬,而是由韓謙、監軍使張平等人領兵護送鄭暉北上,那到底誰纔是統兵北上的主將?

韓道勳不出馬,鄭暉作爲防禦副使、辰州刺史,地位是要比監軍使張平、兵馬使韓謙更高的。

馮繚便是擔憂鄭暉有可能喧賓奪主,這時候纔跟韓謙如此建議。

馮繚待要再勸韓謙幾句,但腦子閃過一念,這纔想明白過來,韓謙爲什麼說他沒有讀懂秘旨。

確實是他沒有讀懂秘旨啊!

天佑帝在秘旨裡所透露的實際意思,就是要鄭暉掌握兵權,出任率兵北上的主將。

這也是將鄭暉派過來的意義。

要不然的話,能夠獨當一面,又有豐富統兵經驗的鄭暉,不用在鄂州方面,卻讓他冒這麼大的風險到敘州來,這不是吃飽撐着了?

倘若僅僅是需要一個人去頂替王樑擔任辰州刺史之職,名義上掌握辰州的治權,朝中有大批死掉都無所謂的中高級文臣。

馮繚這才恍然明白過來,實是鄭暉從金陵出發時,天佑帝並不能確認韓家父子的態度,擬旨時纔在用辭上留了一些含糊的餘地。

“難怪防禦使答應了這麼幹脆啊,原來防禦使早就懂得天佑帝的真正用意了!”馮繚感慨道,“不過,大人不會真要將三千甲卒交出去吧?”

看懂天佑帝的真正意義是一方面,但在馮繚看來,韓家父子這次盡力配合鄂州方向夾擊潭州,便是對大楚忠心耿耿,絕沒有必要老老實實將手裡好不容易湊出來的三千精銳交出去。

而韓家父子手裡只要牢牢掌握住這三千精銳,即便將來三皇子奪嫡失敗,他父子二人也將都是大楚的忠臣良將;要不然的話,就像他馮家那般,即便百般的小心翼翼,卻也逃不過謀逆的罪名天外飛來。

韓謙看了馮繚一眼,心想馮繚也算是眼力過人,但到底是沒有將他父親看透,他父親滿腦子想的是削豪族諸侯之勢,使財兵皆爲國用、爲民生所用,哪裡會有自己去做一方諸侯的心思?

不過,好在天佑帝隨時都會嗝屁,他即便將兵權交出去,但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應該沒有人能削弱他對三千甲卒的影響力。

只要田城、高紹、林海崢、奚昌、馮宣、馮璋等將也不會那麼容易被人拉攏走,這也意味着,在天佑帝駕崩後,只要他需要,隨時就能將兵權收回來。

…………

…………

鄭暉在黔陽城停留了兩天,待與敘州官吏見過面,通報朝廷新設鄂州節度使府、武陵防禦使府以及計劃對潭州削藩等事後,第三天便隨韓謙、監軍使張平乘船趕到龍牙城。

到龍牙城後,韓謙當即將田城、高紹、林海崢等人召集過來,要將三營精銳甲卒的指揮權移交給鄭暉接手,由鄭暉作爲主將,全權負責發兵征討辰州之事。

進入寨廳裡,韓謙堅持要鄭暉坐到中央主案之後,說道:“韓謙領兵治軍的本事實在稀疏,這段日子幸虧有田城、高紹他們助我,才勉強支撐下來。之後這一切由鄭大人接手,韓謙能輕鬆不少。不過,韓謙擅長數算,也喜琢磨營工匠作之術,或能在後勤輜重等事上替鄭大人分憂……”

韓謙這話的意思,是要將指揮權交出去,他僅負責後勤輜重等事。

鄭暉與田城、高紹、林海崢都不陌生,即便與奚昌、馮宣、馮璋接觸不多,也知道他們曾在淅川防禦戰期間在韓謙麾下效過力,看他們似乎皆不樂意韓謙將指揮權交出去,他也是不動聲色,先看韓謙的安排。

鄭暉從內心裡並不想從韓家父子手裡爭奪三營精銳甲卒的兵權,更不想跟韓道勳,特別是跟韓謙交惡,但他也不想違擰天佑帝的意志。

說到底,即便是他,也擔心韓道勳、韓謙父子對大楚到底有幾分忠心。

在他沒有從韓道勳、韓謙父子手裡接過兵權之前,即便韓道勳、韓謙親率兵馬殺入辰州,都不能完全打消掉朝廷對他父子二人的擔憂。

畢竟誰知道這是不是韓家父子趁機吞併辰州?

韓家父子在吞併辰州之後,然後突然出手將他們這些金陵派出的官員都關押起來,作爲與潭州媾和的條件,那朝廷對潭州削藩的計劃,不就成了一則笑話?

過去幾十年,中原諸藩林立,有過太多的爾虞我詐,彼此想要獲得一點信任,絕不是容易的事情。

當然,韓家父子確實對大楚忠心耿耿,沒有異志,這次能對潭州成功削藩,鄭暉相信朝廷也必然不會少了對韓家父子的封官賞爵。

韓謙似乎猜到鄭暉心裡在想什麼,繼續說道:“袁老大人與鄭執乘僅率二十餘人護送鄭大人入敘州,倘若要攻城撥寨,這點人手定然難以衛護鄭大人的人身安全,還請鄭大人先從三營甲卒裡挑選一批精銳,組建親衛營……”

鄭暉作爲防禦副使,已經是副統軍級、副都指揮使的將帥。

他即便身邊沒有足夠多的家兵部曲可用,也可以從普通將卒裡選編五百人規模的親衛營侍衛安全,並執行他所頒佈的軍令,糾正軍中的違法亂紀之事。

當然,龍牙城集結的甲卒僅三千六百人,鄭暉身邊親衛營的規模不宜太大,三百人規模便可以,但這也將徹底體現出鄭暉的主將地位來。

聽韓謙這麼說,不要說馮繚了,田城、高紹、林海崢等人都暗感震驚,韓謙這是要他們徹徹底底的聽命於鄭暉啊!

第三百零六章 雪峰山驛道第三百一十七章 蔚侯第三百八十五章 偏鋒第六百七十三章 決堤第六百五十三章 手詔(二)第九十七章 武陵第五百二十九章 應急計劃第四百四十一章 去留第六章 山居第一百三十九章 安排第二百六十八章 番民士人第一百五十九章 分歧第二百一十五章 永春宮莊園第六百三十七章 獨山津第六百一十五章 回京(二)第二百七十章 新的秘旨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第二百九十五章 進城第四百四十九章 婚約(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遊說第五十三章 用間篇第五百二十章 江心相見第二百六十四章 四姓降服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驚瀾第三百四十六章 婦孺第三百零一章 幽怨第六百三十章 黃雀在後(二)第七百零二章 新的形勢第四百四十四章 辭表第十一章 進城第六百五十八章 招降第六百七十一章 壽春第二百九十二章 人選第三百五十章 郭榮第七百零九章 年節第四百七十七章 起事第六百六十四章 密會第一百五十三章 意外來客第三百一十五章 京兆尹第六百六十八章 壽誕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圍第五百一十六章 未雨第十九章 侍講沈漾第六百六十九章 和議第七百零三章 分兵第一百二十章 身世第一百一十章 說服第五百一十一章 赤山會第九十四章 純酒第七百四十六章 戰役(一)第六百三十五章 解釋第七百五十一章 大捷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四百三十九章 條件第二百一十八章 鄭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偷吃第五百五十五章 深夜出兵第七百七十四章 樊川河第五百一十三章 相見第六百三十六章 解釋(二)第六百九十一章 世道第三百九十章 山水之隱第五百五十一章 韓府(二)第六百一十八章 監軍(一)第二百九十四章 長鄉侯第五百六十六章 妖言惑衆第五百九十三章 秘議第九十一章 斬草除根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婚(二)第四百五十五章 雞鳴寨第二百八十三章 何干第二章 夢境窺史第一百八十九章 援師第六百九十七章 流放第一百八十一章 說逃第五十七章 殺戮第六百二十章 北上(一)第一百二十二章 新思路第四百五十三章 清晨第三百六十六章 蜀主心思第六百九十八章 安營第四百八十七章 定計(二)第四百六十一章 天工匠書第二百六十九章 番民第九十章 破寨第二百九十五章 進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賄賂第四百七十四章 風起第二百七十三章 聲東擊西第三十二章 投子博戲第一百五十一章 滄浪第四百七十章 詢問第二百三十二章 召見(一)第四十三章 教訓家兵第三百章 水土不服第五百六十七章 訊問第三百二十五章 聯詞第一百九十四章 解圍